三圈环流-专题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460.00 KB
- 文档页数:12
三圈环流与气候知识点1、热力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实现了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交换,是全球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以亚欧非大陆为例,我们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一、季风环流形成的季风气候。
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以东亚地区作为代表,东亚地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的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是最显著和典型的。
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陆地强烈降温,形成冷高压,东亚盛行西北风。
西北风来自寒冷干燥的亚欧大陆的内部,其影响下的地区寒冷干燥。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太平洋上副高增强,东亚受到东南季风影响,此时的气候特征是增样的。
东南季风来自温暖湿润的洋面,夏季陆地强烈升温,此时东亚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
受季风影响的范围,最北达到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最南可达南亚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在这么广阔的区域内,因为纬度跨度大,南北热量条件差异大,因此自北向南依次出现了①温带季风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热带季风气候。
(见幻灯)他们共同的特征是雨热同期。
二、三圈环流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性质我们以赤道低压为例,其包含的两层信息,一是赤道地区,二是低压,气流强烈上升,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其控制下的地区,常年高温多雨。
与此相对的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地区的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热量还是很充足,但是因为高压控制降水少,顾其控制下的气候是高温少雨。
读幻灯我们如何理解信风控制下的气候同样也是干热、少雨的,和垂直运动不同,信风大气虽然作水平运动,但大气是从高纬流向低纬,在其运动过程中,气温是不断升高的,故不易冷凝形成降水。
气压带.风带及三圈环流一、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2)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3)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节全球的水热分布;影响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的概念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地球不自转,引发和引起大气环流的唯一因素就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时所形成的赤道和两极之间的简单的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形式,即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概念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无海陆差异),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时,所形成的大气环流,由于它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部分组成,所以称之为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到达北纬30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北进。
从赤道源源不断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便在赤道和北纬30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上升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形成中纬和高纬环流。
高一地理资料: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导语】高一地理知识点是高考的基础,同学们一定要复习好高一地理,这样才能在复习好高考,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高一地理复习资料,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平均--单圈环流(热力环流)(2)自转,地表平均--三圈环流(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散布的理想模式(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状态(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态(信风一样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度邻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4)海陆散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态(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概念知道: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说明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熏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散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顺少雨;夏湿热--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散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散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