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痰证的临床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体质里的“痰湿”怎么理解?展开全文冬天的雾霾,春天的沙尘暴……太多环境因素对肺构成伤害,而去医院一看,往往能看到病历上写着“痰湿阻肺”“痰湿困脾”这样的证型,今而对于“痰湿”一词,相信很多朋友也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但是你的理解与中医理论相符吗?中医又是如何认识痰湿?如何应对痰湿的呢?金华佗中医为大家揭开这些疑惑。
一个“痰湿”,两种概念中医理论中,痰湿包括两个方面的概念——即痰湿体质和痰湿证,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痰湿指的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
中医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均相关。
痰湿体质的先天因素是痰湿的病理因素积累——这与遗传、地域、性别等有关,例如少数民族出现痰湿体质比汉族多(我国西部、华北和中部人群痰湿体质所占比例较其他地区高)。
后天因素主要包括不控制饮食和生活作息不规律,如喜欢吃油腻食物,平时运动量少,熬夜或嗜睡等。
痰湿也可指种病理证型,主体是“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痰湿体质因为体内潜在有“痰湿”的病理基础,对痰湿证具有易感性或者有患上某些痰湿证相关疾病(如肥胖、高脂血症等)的倾向性,主体是“人”。
“痰湿”从何而来?而痰湿体质和痰湿证的共同病理因素都是痰湿,那痰湿是怎么产生的呢?1. 感受外邪:若受风寒,肺则不能通调水道,水液停聚而成痰湿;若受湿邪,伤及脾,脾不能运化水湿,或热邪使津液凝结,都能导致痰湿内生。
2. 饮食不节:吃东西不控制或喜欢吃油腻、甜食或嗜酒,都可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水湿不化,变生痰湿。
3. 情志内伤:爱生气、性情急躁的人肝气旺盛,身体气机紊乱,或肝气过盛伤及脾,都能化生痰湿。
4. 劳逸过度:劳倦太过或久病体虚损伤脾肾阳气,脾阳虚则不能运化输送水液;过度安逸,如久坐、久卧等,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也呆滞,都能导致痰湿。
痰湿的产生,不外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情志内伤等因素,导致脾、肺、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致。
“痰湿”有何表现?《丹溪治法心要》记载“肥白人多痰湿”,即肥胖的人体内痰湿较多。
痰的中医辨证诊治初探一、中医对谈的认识(一)痰的定义和概念痰是气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刺激气道所产生,并随咳嗽由气道排出的病理产物,也就是脏腑的病理产物。
痰是一种病态的现象,痰液中包含了粘液、异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以及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等成分。
它可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并会加重感染。
但应该强调是因咳嗽由气道所排出的分泌物,而非鼻腔和咽喉部位,不伴有咳嗽所产生的分泌物。
这种分泌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痰。
(二)痰的成因祖国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外邪侵袭人体时,肺失肃降,水道通调障碍,精气必渍肺成饮,聚而成痰,就会出现咳嗽、喘不能平卧等症;脾主运化水湿,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内伤及饮食不节等,也会损伤脾胃,使其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三)痰的范围和划分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就是指呼吸道分泌、咳吐而出的痰液。
此外,有些疾病如眩晕、高脂血症、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病证也可能由痰引起。
但这种看不见的痰,就称作无形之痰。
下面就有形之痰(也就是狭义上所指的具体的痰),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认识,加以论述。
大体上“有形之痰”可分为寒痰、热痰、风痰、湿痰及燥痰。
二、辨痰诊治(一)传统辨痰诊治寒痰症见:咳痰色白清稀,口淡多涎,伴畏寒怕冷,或背冷肢凉,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而润,脉弦紧。
病机:寒邪犯肺肺失宣肃治则:宣肺散寒化痰止咳方选: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或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桂枝6克,半夏9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荆芥9克,白前9克。
兼气喘加炙麻黄12克。
调护:积极治疗风寒感冒的同时,多饮白开水,或自行选用些如陈皮、桔梗等化痰的中药泡水喝等。
热痰症见:痰黄黏稠,怕热喜冷饮,便结溲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痰证中医大解读什么是痰证?痰证是因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的一类病证。
历代有“痰饮”、“流饮”、“淡饮”等不同名称。
一般有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之分。
狭义之痰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之可出,有形质可辨者,又称有形之痰;广义之痰多为无形之痰,表现症状纷繁,不易被查知。
《诸病源候论》将痰与饮分为两证,即后世所说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这种对痰饮证的分类法,影响较大,一般教材中均列痰饮一证。
张仲景所说的四饮(狭义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与痰证虽均属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的病证,但与痰证却有较大的区别,尤其与无形之痰差别甚大,故应区别。
痰证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
其理论奠基于《内经》,形成于汉唐,充实于宋、金、元,发展于明、清,飞跃于近代。
痰证是中医领域中许多疾病的一个带有共性病机的一类证候,涉及的病种很多,故有“百病兼痰”的说法。
由于其症状纷繁庞杂,尤其是一些无形之痰病证辨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症状不典型,又无明显形质可辨,有些奇病怪病又多责之于痰作祟,故痰证中有相当比例的证候确属疑难。
尽管如此,痰证中大多数病证还是可辨可治的,而且只要积累丰富的辨痰经验和用药经验,疗效比较理想,部分病例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西医学疾病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胸膜炎、慢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咽炎、肿瘤等,如表现有中医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的症状、特征及相关脉舌者,均可参考中医痰证理论和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个别奇病、怪病、难病,凡用常法无功而临床又具有痰证的特征或症状时,也可从痰证理论中觅寻一线之光。
[病因] 痰证成因虽然复杂,但总不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波及脏腑而致津液代谢失常。
病因上,外感六淫,邪阻气化,津液积聚,可凝结为痰;内伤七情,郁结不畅,气不布津,聚而为痰;贪酒无常,膏粱厚味,湿热熏蒸,灼津为痰;体虚劳倦,房室过度,元气大伤,水谷不化,可反留为痰。
故陈无择谓三因皆可为痰。
(一)六淫生痰,气阻津凝因风生痰: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可见咳喘咯痰之症。
中医之痰临症痰之为病,虽症状复杂,但临床上大多是先有病而后生痰,故临证之时当辨病以求其因,若只重治痰,不重其因,以治痰为治病,而不去探讨因何生痰,其病总难治愈。
《医学正传》指出:“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留饮、支饮、痰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
”可见治痰不求其因,自古有之,纵观临床一些看似与痰有关的疾病,从痰治疗,疗效不佳者多。
如单纯用化痰药治疗痹证痛症,能有疗效者少见。
《景岳全书》云:“今举世医流,但知百计攻痰,便是治病,竟不知所以为痰,及因何而起,是何异引指使臂,灌汁以救根者乎。
标本误认,主见失真,欲求愈病难也。
”此言不谬。
实际上,这些怪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其症以痰为标。
《明医杂著》指出:“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景岳全书》也云:“怪病之为痰者,正以痰非病之本,乃病之标耳”;“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生”;“盗贼之兴,必由国运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气之病。
”怪病之痰实则是脏腑功能失调之结果,故治疗上多以治痰为标,而调治脏腑功能才是治本之大法。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
”从中可以看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
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风寒,或冒雨涉水,久坐湿地,寒湿浸渍,或食少饮多,思虑,劳倦过度。
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致使脾运失司,饮邪停聚,流溢四处,波及五脏,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调失职。
此乃阳气虚衰,饮邪停聚之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温阳以治本,化饮以除标,故当选“温药”补阳气以治疗。
中医临床辨证之痰热蕴肺证
[症状] 以咳嗽喘促,痰黄粘稠,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为主证。
或有咳吐脓血,气味腥臭,咽喉胸痛,或恶寒发热等症。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并发感染,支气管扩张及肺炎,肺化脓症等可见此证。
[病机] 由于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以及情志不舒,气郁化火,火热煎熬津液为痰,痰与热蕴结于肺,以致肺失清肃。
[治法] 清肺泄热化痰。
[方药] 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若舌红,苔黄而干,下午热是肺热伤津,可用泻白散,如哮喘加麻黄、苦杏仁,咳甚加贝母、瓜蒌。
肺闭喘咳的,可用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败酱草、鱼腥草、贝母、蒲公英等。
“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及其临床意义标签:痰;病因学;临床意义除了指咳吐之痰外,中医学的“痰”尚有重要的病因学涵义。
“痰”的病因学涵义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初步形成,并在后世不断发展。
其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赋予“痰”致病的属性,其次是将“痰”微小化。
痰的病因学涵义的形成,为很多病证尤其是一些疑难病症从痰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1 中医学“痰“的概念提到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产生于气管或支气管,由其黏膜分泌,经由口鼻咯吐而出的黏稠、混沌的液状物质,即平时所说的“吐痰”之痰。
而中医学所论之“痰”,除了上述涵义之外,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病因学涵义,即指稽留在体内脏腑、组织、肌肉、经隧、脉络、关节内的无处不到,无物可证,无形可见,能引起某些特殊病证的致病因子[1]。
痰能阻滞机体气血,流窜经络,妨碍脏腑功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2“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从文字学角度加以考证,《说文解字》(成书于100年到121年)及《释名》(成书于194到203年)中均无“痰”字记载[2]。
《内经》全书中也无“痰”字。
我们现在看到的,“痰”字出现较早的医学典籍是《神农本草经》和东汉张仲景(150~219年)的《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其在秦汉之际或先秦已有原始资料,但成书不早于东汉。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胸中痰结”、“留饮痰癖”之类的记载。
其云:“巴豆,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张,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杀虫鱼。
”“恒山,味苦寒。
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则记载:“膈上病痰满咳嗽吐。
”从上述内容上可见,当时的“痰”指的是呼吸道之痰。
有学者推论,张仲景书中之“痰”字,系后世传抄者或刻书梓人所为。
其文献依据为: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载有惠苑《华严音义·风黄淡热》之文:“《说文集略》曰:‘淡为胸中液也’,骞师注《方言》曰:‘淡字又作痰也。
中医辨证痰的种类
中医将痰分为五种类型,即寒痰、热痰、燥痰、湿痰和风痰。
每种痰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和成因:
1. 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
其痰颜色为白色,形状较为稀薄,患者通常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
2. 热痰:由热邪入肺或风寒日久不愈,入里化热所致。
痰黄粘稠,形状结块,患者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
3. 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引起。
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患者自觉口鼻咽燥。
4. 湿痰: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从而湿聚为痰。
痰为白色稀水样,患者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
5. 风痰:由风邪伤肺即伤风引起,初起痰白稀,后可转为黄黏痰,患者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中医获取更专业的判断和建议。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赵雨田中医认为痰为诸病之源,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又有“怪病多痰”之说,而历代医家对痰的学术观众说纷纭,在治痰上也各有心得,每使后学眩目。
余谓诸家之论,各有发挥,但必综合观之始全,现就其痰病观作一总括分析:1 仲景之痰病观:当以温药和之痰饮一名,实始于《金匮要略》。
仲景论痰饮基本上继承了《内经》的思想,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不能化气行水,故而“水精”不布、“五经”不行,停积而为痰饮主论,进一步阐述了其病因病机。
如《痰饮咳嗽病》篇中说:“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仲景于痰饮形成之机理独发中焦之论,足见其在痰饮的形成中尤其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
又如《水气病》篇指出:“寸口脉弦而紧。
弦则卫气不行,既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总之,仲景认为,痰饮是肺脾肾气化失司,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水液的正常敷布与排泄,以致水饮停积而形成的。
而且三脏之中脾胃运化失司首当其要。
在治疗上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大法。
认为痰饮为阴邪,有形而易伤阳气,遇寒则凝,得阳始运始散,但用药当平和,补阳要防其过于燥化而致胃热上冲其面,故投药当用“温“而不用“热”。
痰饮为患,不能速生,亦难以速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治疗除非急证一般不急不徐,“和之”以取效。
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饮分而言之有四,合而言之总为痰饮而已,或伏于脑隔,或留于胃肠,或积于两胁,或泛溢于四肢,或影响五脏。
而仲景从一源而立法,示人以规矩:“以温药和之”。
在具体运用中又无不处处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根据饮邪之盛衰、标本之缓急,急则治其标,随饮之所处因其势而利导之;缓则治其本,因脾肾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标本俱急则同治,或温或和或和而用温,温则振奋阳气,通调水道,化气行水,而重在脾肾以治本,和则“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随证用药,权宜之计以治标,冀其阳气得复,水饮得躅阴阳调和,气体水行。
中医痰证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相关理化指标。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痰证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医痰证诊断标准》中,主症包括苔腻、头身困重、BMI(身体质量指数)>28,次症包括脉滑、咯痰、鼻鼾、胸腹满闷、头昏、总胆固醇>5.72mmol/L或甘油三酯>1.70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3.64mmol/L 等。
诊断条件为只要出现1个主症+1个次症或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即可诊断为痰证。
广东省中医院的研究也提出了类似的痰证诊断标准,包括苔腻、脉滑、咳痰等主症和胸闷、神疲、乏力、纳呆、喉中痰鸣、脉弦等次症,以及血脂指标和BMI 等。
这些标准都是基于中医证候具有复杂性、非线性、非定量等特征,因此需要从整体把握,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在中医理论中,痰不仅仅是局限于肉眼可见的有形之物或某种理化指标,而是多种临床表征及理化指标的综合体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并广泛分布于多种疾病的不同阶段。
因此,对于痰证的诊断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中医学关于“痰饮”基本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一、“痰饮”基本概念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病因,较稠浊者称为痰,较清稀者称为饮。
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或触之可及之痰,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痰核等。
无形之痰,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之痰,如眩晕、癫狂等,虽然无有形质可见,但用祛痰药治疗有效。
因此,中医学对“痰”的认识,主要是以临床征象为依据来进行分析的。
饮则多留积于人体的局部或肌肤,并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有“饮”“悬饮”“溢”“支饮”等。
二、痰饮的形成痰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失宜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
如外感湿邪,留滞体内;七情内伤,气郁水停;恣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血行瘀滞,水液不行等饮食因素与痰饮的形成密切有关.《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指出:“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
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其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则但见血气日削,而证日多矣。
”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均具有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肺主宜发肃降,为水之上源,如肺失宜降,水道不利,津液输布失司,则聚水而生痰饮;脾主运化水液,为制水之脏,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主水,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主疏泄,主调畅一身气机,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可为痰为饮;三焦为决之官,是水液运行的通道,若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亦能聚水生痰。
因此,凡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之脏腑功能失调,以及所有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均可以导致痰饮的形成。
痰证论第一章痰的概念痰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亦称第二病因。
它既成于“五脏之伤”,而又反馈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证候。
痰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之痰的内涵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致病因素,其外延甚广,泛指因此所致的某些特殊表现。
由于不易被人们的感官直觉,即看不到排出来或其它实质性的痰,只能从症测知,故名隐形之痰,亦称内痰。
狭义之痰的内函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其外延即指咳咯或呕恶而出之痰。
因其容易被人们的感官所察觉,即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故名显形之痰,亦称外痰。
二者虽有所不同,但在病理变化上是密切相关的,同出一体,皆水湿、津液之变生。
而外痰又是内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病理变化的表现。
痰与水、湿、饮均为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病理产物,其性状、发病特点、临床分类截然不同,应加以区别。
水病是体内水湿停留于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的一种疾患,其性状为质清,流动性大的液态,多流积于低下松弛部,临床上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
湿证是由于内外湿邪侵袭人体、困阻脾土、运化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类病症,其性状类似气态,弥漫全身.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根据病因分为内湿证、外湿证。
饮证是水湿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一类病证,其性状较痰浊而清稀,流动性不大,常聚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支饮、悬饮、溢饮、痰饮。
痰证泛指因痰而产生的各种病症,痰从性状而言,质稠而呈半凝固状态,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致病范围甚广,其所停部位的不同以及寒热虚实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总之,水、湿、痰、饮虽是四种病理产物,又是不同的致病因素,它们之间还有其内在联系:水化生湿,湿聚生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
第二章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痰证理论是贯穿于祖国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痰证学说的先导《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中医论痰治法(一)中医痰证治则痰症总治: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胸臆者吐之,在肠胃者下之,此为实人立法也。
若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归藏。
(一)整体治疗观念: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与五官、肢体等组织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种整体观念不仅贯穿于中医基本理论中,而且还是临床治疗的大则。
痰证痰病的治疗,必须尊循这项原则,按整体论治。
比如痰湿咳喘一证,不能只看到痰湿阻肺,单纯予以化痰止咳方法,而且要予以健脾益气以培土生金,脾气健旺,痰湿得化,肺气得宣,则咳喘自止。
又如痰秘一证,不能见大便秘结即行通腑攻下,而要认识到肺与大肠相表里,积痰在肺,肺气不降而壅滞,腑气不通则为秘,因此治疗要宣降肺气,以除痰湿,则大便自通。
若违背了中医的整体论治观念,头痛治头,脚痛医脚,必然顾此失彼,贻误病机,遗害非浅。
(二)标本缓急:任何疾病,都有一个标和本的问题。
所谓“标”,即指疾病的现象,所谓“本”,即指疾病的本质。
前者包括了某种疾病的整个临床表现,后者则包含有这一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全部内容。
例如中痰—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固、口禁不开、痰涎壅盛,此为标;而风挟痰湿,上壅清窍则为本。
标本缓急的临床运用,应遵循急治其标,缓治其本,或标本兼顾。
如上述中痰—证,当急治其标,速以开窍启闭的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
病情缓解后,方以涤痰汤燥湿化痰以治其本。
在一般情况下,治病必治其本,如痰热扰乱心神所致失眠一证,当治本为主,清化痰热,痰热清则眠自安。
若仅予安眠以治标,则病本不去,眠不得安,还会加重痰热病情。
在标本共重的情况下,常标本兼顾。
如伤风痰咳,既疏风宣肺治本,又化痰止咳治标,用标本同治,这种方法在痰病痰证中运用较多。
但治标与治本,也不是不分主次的平均对待,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并要注意掌握标本互相转化的规律,以便始终抓住痰病痰证的主要矛盾。
浅谈中医痰证的临床认识
【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42—02
痰病即因痰致病,痰浊来源于脏腑功能失调,因此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动因。
古代医家对痰致病性质已有散在记载,如“痰生百病形各色”,“痰注全身”,“怪病多痰”等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痰邪致病的广泛和奇态性。
为了便于临床上认识痰证痰病,从而准确无误地进行施治,我们根据前人对痰致病性质的论说,结合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体征特点,通过进一步整理、综合、分析、归纳,找出其发病的一般规律,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分述如下。
1 痰属阴性,遏伤阳气
痰为水液凝聚变化而成,水液的代谢主要依赖肺气的宣降,心气的推动,脾阳的温运,肾阳的温化,肝阳的疏通。
如果脏腑的阳气偏衰,阴寒内盛,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生痰邪。
痰水性同质异,皆属阴邪,其临床表现多以病变部位的闷胀困重,麻木冷痛为主,遇寒则剧,得渐则舒,或见肿块不红不热不痛,根脚散漫,或见冷痛不红,败血腐骨。
古人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及“痰为阴邪,非温不化”之说,是以说明痰乃阴冷之邪,遇阳得温则消。
中医认为“阴盛则阳病”,所以,痰常可遏伤人体阳气,以致清阳不展,而见嗜睡、困顿、体倦乏力。
病位恶寒,甚为冷痹。
因此,临床上治疗痰病痰证,要注意扶助人体阳气,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忽略痰之热化,以及台邪为病。
2 痰性粘滞,阻碍气机
粘滞即是粘稠,滞涩之意。
祖国医学认为“稠浊者为痰”,痰的粘稠性,在临床上视之可见,表现为咯痰粘稠,或口粘口腻,呕恶或呕吐痰延;或咽中有粘痰梗塞,吞吐不利;或大便粘裹痰垢;或见溃疡,糜烂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品,凡此种种,显见十分充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痰属阴邪,质性粘稠,留伏遏阻,滞涩不散,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病情缠绵,不易速效;二是指症状,凝结滞涩为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结于皮里膜外,或结于腹腔、脏器。
中医的“瘰疬”、瘿瘤“、”痞块“、症瘕”、“痰核”、“流痰”、乳癖“等等,大都属其所致病症表现。
痰性粘滞,留着不去,阻碍气机,是痰病证发生发展关健。
痰浊阻肺的咳喘症;痰阻胸痹症;痰热结胸症;湿痰中阻的脘症;气痰阻滞咽喉的梅核气症,无不与痰阻气机相关。
因此,治疗痰病痰证,常加入行气之品,意在调畅气机,气行则痰自清。
3 痰性流动,变化无端
痰属粘稠滑腻之物,其性流动。
对此《杂病源流犀烛》中作了详尽的论述。
指出:“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具有。
“因此由痰而导致的痰病也就势必是多种多样,变化百端,或贮于肺,或停之于胃,或蒙蔽心窍,或扰动肝胆,或流窜经络”,无所不至。
痰性流动,变化无端,不仅说明了其病位广泛,症候怪异,复杂多变,而且还包涵了痰邪于激动,变化不测。
临床上亦不乏其例,如悖怒
伤肝,痰随风动,表现为头目晕眩,或中风痰厥,口眼歪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
4 痰多挟瘀、痰瘀相关
痰形成之后,随气血而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经脉,痰的粘滞和嗜动性质,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由痰生瘀,或挟瘀而病,痰多挟瘀,历代医家均有论述。
元代朱震享在《丹溪心法》中明确指出:“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挟瘀血碍气而病。
”清代张璐在《张氐医通》审亦云:“痰挟死血,随气攻注,流走刺痛。
”清代李用粹在《证冶汇补》中指出:”胃脘之血,为痰浊所滞,目积月累,渐成置膈厦胃。
”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结核、肿瘤、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肺心病以及精神病等,从中医角度而言,多是先有痰而后有瘀的。
如肺心病,长期咳嗽、喘促、咯痰、胸闷等一派痰症,细心观察,又可见面色晦暗,唇舌青紫,或舌下静脉紫黑等瘀血兼症。
困此,临床上要在治痰的同时酌加活血化痰之品,尤其是久病顽痰的患者,切勿忽略“痰挟瘀血”之性,合理佐用化瘀药物。
古人有“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瘀血既久,化为痰水”之说,因此,今有人“痰瘀同源”“痰瘀相关”之妙论。
我们临床上也可以看到,痰阻则血难行,血瘀则痰难化。
痰滞日久,必致血瘀内阻,久必生痰。
痰瘀相关为病,涉及临床各科。
为此而立的痰瘀同治法,越来越被临床所广泛施用。
5 痰生百病,百病兼痰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多由痰而生,故有“成病多由痰作崇”之说。
痰邪致病,变化百端,错综复杂,范围之大,病种之广,正如王隐君云:“或头风作眩,眩晕耳鸣,或口眼蠕动,眉梭耳轮瘙痒,或四肢游风肿硬,似痛非痛,或为面颊痒痛,牙床浮肿,而痛痒不一,或嗳气吞酸,嘈杂呕哕,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色似煤矣。
形如被絮、桃胶、蚬肉之类,或心下如停冰雪,心头冷痛时作,或梦寐奇怪鬼魅之状,或足腕软,腰背卒痛。
或四肢骨节项痛,并无常所,乃至手臂麻木,状若挫闪。
或脊中有掌大一块,如冰之寒痛者,或浑身似习习如虫等得。
或眼涩痒,口糜舌烂,甚为喉闭等`症。
又或似绕项结核似疠非疠。
或胸腹间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闷,有如烟气上冲,头面烘热,或失志癫狂,中风瘫痪,或为劳瘵,风痹脚气之候,或呕冷涎绿水、黑水,甚为肺痈,肠毒变脓,挛跛,其为内外痰病百端,皆痰之所致也。
”痰生百病,既包含了上述致病性质,还说明了痰邪致病,易合它邪为患,临床上常见的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火痰、气痰、食痰、酒痰等,除了病邪本身致生痰病外,还有邪痰合而致病。
任何疾病,在发病的不同阶段,除了疾病本身影响脏腑而生痰邪外,还可触动宿痰,兼杂致病,临床辩证当中,常有“风寒挟痰感冒”、风湿挟痰“、气虚挟痰”、“阴虚挟痰”、“阳虚挟痰”、“血虚挟痰”等。
我们在临床上也常常遇到久治不愈,或收效甚微的病例,而在其原来治疗的基础上,佐以化痰药物,而获卓效,此即百病兼痰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