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痰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论痰

中医谈痰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陈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水

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肺为贮痰之器。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水代谢。中医认为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全身。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打通肺经和大肠。肺经循行从大肠出发,先到达肩膀头,顺手臂而下到手指端,交大肠。肺吸收新鲜空气,大肠得气后,才能正常运转,清除糟粕,肺脏才能平平安安。1、揉中府、肺俞,止咳又润肺。肺经从体内行至肩膀头出,起于中府和云门两穴。若点揉二穴很疼,必有邪客,可用大真空罐在此拔罐,一罐两穴,引出入侵之外邪。罐斑通红为热;罐斑黑紫为寒;皮肤出泡为湿。咳嗽初期,刺激点揉中府、肺俞(或拔真空罐5分钟),立马止咳。2、常搓手腕,清涕自消。肺喜温,怕寒凉。手

腕处皮薄,如果这里长期沾凉受冻,老来必定肺气伤损。尤其是中医寸口把脉处为要害之口。当身体突然感到寒凉时,清涕流下,可以搓手腕寸口至发热,就会感觉后脖子发热,清涕即止,可避免一次感冒。3、着急上火引起的咳嗽。用右手大拇指的指甲在左手的少商穴上狠劲点,坚持1分钟。肺经手指尖上的少商穴,特别适合放血,可泄肺热。肺反应在脸上的部位为双眉之间。这块区域要是发红、发青、有斑、长痘,祸首均为肺内藏邪。如鼓痘、发红(伴燥咳)提示肺经有热。发暗、发青,提示肺经受寒。肺还主声(但根在肾)。声音低微为肺气虚;声音嘶哑为风寒束肺。肾为生痰之本。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所以,在健旺脾阳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肾阴虚,导致肾不能纳火,肝火就旺。要肝肾同养,补肾阴的药六味地黄丸。中医将痰分成三类:气郁之痰、脾虚之痰和血痰。气郁之痰是平时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憋气胸闷而成。咳嗽出的痰有时是脾虚生痰,如此则应健脾祛湿。血痰是高血脂形成的,由于血脂堆积而生成的痰。这三种痰可以互转,事先确定病因,以免张冠李戴。体内多痰,也会失眠。由痰导致的失眠,通常患者脸上或身上的皮肤会明显泛黄。中医学中“痰”的范围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主要有寒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喝热的,舌苔薄白。这种情况多由受寒邪引起。可以用陈皮、桔梗等化痰的药物泡水,同时治疗风寒感冒。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饮食要清淡,不要吃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竹沥水或者梨汁。(淡竹和青杆竹的新鲜茎,经火烤所沥出的淡黄色澄清汁液即为竹沥。其性寒味甘,一般作为清热化痰之用。)湿痰: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这是由于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药等食物。同时加强锻炼,控制体重。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黄。这时要多喝水,可适当用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用加湿器。刺激穴位祛痰:痰的产生和增多会引发人体疾病,祛痰,也必须找到病根。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所以,凡与痰有关的病症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能健脾

和胃,使湿痰自化。1、按揉丰隆穴。丰隆穴走于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前外侧。从腿的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如果嗓子哑了,好像是有东西糊在里边,吐也吐不出来,这可能是有痰结在喉咙了,点按丰隆穴一分钟。如果有人觉得有痰咳不出来,揉丰隆穴后很容易把痰吐出去。高血脂、体内痰湿重的人,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隔12个小时再贴。(甘草味甜,色黄,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选)2、按揉支正穴。支正是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一个络穴,位于腕横纹上五寸。支正穴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中医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了,叫痰湿所结。或有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成赘生物。脂肪瘤也是人体的痰结。通过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这些赘生物。因为支正穴可以从心脏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3、多吃芝麻少吃肉。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尤其是猪肉吃多了很容易生痰。可以把芝麻炒熟后磨成粉,每天吃点儿。纯正的芝麻油更好,当做食用油,能痰消病灭。痰饮内伏背冷作胀背冷或背部作胀,主要是指患者自觉背部凉冷或作胀而言。背部凉冷如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