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船舶碰撞——1910年碰撞公约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加入海事海商国际公约一览从我国加入并生效的国际公约以及我国立法借鉴的公约看,时间上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入公约时,我国政府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立足点,充分考量到了航运业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于船员权利的保护以及船舶所有人的利益进行了很好的关注,做到既谨慎,又积极。
加入公约后,国内立法上也进行了适当的配合,如《海商法》对《1989年救助公约》的借鉴;对于有些公约,如《1976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公约》,我国虽然没有加入,但是也在国内立法上进行了模仿,最大限度上与国际接轨,进而完善我国海商法体系。
以下是我整理的与我国海事海商立法关系密切的几个公约,按对中国生效时间顺序排列,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是国际劳工组织公约故放在后边,第二十五、二十六为未对我国生效、但是我国海商法借鉴引用:船舶:《1966年国际载重线公约》《1976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公约》《1993年船舶优先权和抵押权国际公约》《1969年船舶吨位丈量国际公约》《1988年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及《1988年制止危及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非法行为议定书》船员:《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78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1926年海员遣返公约》《海员协议条款公约》国际海上运输:《1972年国际集装箱安全公约》《1974年联合国班轮公会行动守则公约》(联合国)《1965年便利国际海上运输公约》《1974年海上旅客及其行李运输雅典公约》船舶碰撞:《1910年统一船舶碰撞某些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1952年船舶碰撞中民事管辖权方面某些规定的国际公约》海难救助:《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船舶污染:《经1978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73/78)《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69年国际干预公害油污事故公约》《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一、《1966年国际载重线公约》通过日期:1966年4月5日生效日期:1968年7月21日中国加入日期:1973年10月5日对中国生效日期:1974年1月5日为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国际社会制定了通过限制吃水而保证船舶航行安全的公约。
第八章船舶碰撞198、什么是船舶碰撞?船舶碰撞(Collision at Sea)是直接威胁海上安全的海损事故之一。
各海运国家及有关的国际组织均采用了种种措施,以避免船舶碰撞,确保海上安全。
因此,船舶碰撞是《海商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之一。
传统的船舶碰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船舶碰撞,是指两艘或两艘以上的船舶的某一部位同时占据同一空间,致使一方或几方发生损害的物理状态。
船舶碰撞需要具备如下几个条件:1、必须要有接触。
没有接触,不能构成碰撞。
因此,间接碰撞或浪损,都不属于船舶碰撞的范畴。
对此,有关法律或国际公约都予以明确规定,使之适用船舶碰撞方面的法律。
2、必须要有损害。
碰撞的结果,必须是使一方或几方收到损害。
之所以制定碰撞法律,目的是为了解决损害赔偿问题。
如果任何一方均未发生损害,也就不存在诉因的问题。
可见,只发生碰撞,而未发生损害,船舶碰撞法律关系仍然不能成立。
3、必须是船舶与船舶之间的接触。
即不包括船舶同非船舶之间的碰撞,如船舶碰撞码头、灯塔或其他固定建筑物。
狭义上的船舶碰撞,又称《海商法》上的船舶碰撞,是指对碰撞的船舶予以限定的碰撞。
对此,国际公约及各国《海商法》的规定不尽相同。
如我国《海商法》第165条第一款对船舶碰撞的定义规定如下:“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发生接触造成损害的事故。
”这里所指的“船舶”,不仅包括《海商法》第3条所指的船舶,还包括与第3条所指船舶发生碰撞的任何其他非用于军事的或者政府公务的船艇。
199、海船同军舰或公务船发生碰撞是否适用《海商法》?《海商法》意义上的船舶,具有其本身的特点。
它应当是:1、广义上船舶的一种;2、海船;3、用于海上运输。
军舰或公务船不具有以海上运输为目的的特点,因此,海船同军舰或公务船之间,军舰同军舰之间,公务船与公务船之间,以及军舰与公务船之间发生的碰撞,不适用《海商法》有关船舶碰撞的规定。
但在确定两船碰撞责任时,可以参照《海商法》有关船舶碰撞方面的规定予以处理。
统一船舶碰撞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1910年9月23日订于布鲁塞尔,1910年9月23日颁布,1931年3月1日实施)第一条海船与海船或海船与内河航行船舶之间发生碰撞时,对船舶或船上财物或人员遭受的损害应有的赔偿,不论碰撞发生在任何水域,都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第二条如果碰撞的发生是出于意外,或者出于不可抗力,或者碰撞原因不明,其损害应由遭受者自行承担。
即使在发生碰撞时,有关的船舶或其中之一是处于锚泊(或以其他方式系泊)状态,本规定亦得适用。
第三条如果碰撞是由于一艘船舶的过失所引起,损害赔偿的责任便应由该艘过失船舶承担。
第四条如果两艘或两艘以上船舶犯有过失,各船应按其所犯过失程度,按比例分担责任。
但如考虑到具体情况,不可能确定各船所犯过失的程度,或者看来过失程度相等,其应负的责任便应平均分担。
船舶或其所载货物,或船员、旅客或船上其他人员的行李或财物所受的损害,应由过失船舶按上述比例承担。
即使对于第三者的损害一艘船舶也不承担较此损害比例为多的责任。
对于人身伤亡所造成的损害,各过失船舶对第三者负连带责任。
但这并不影响已经支付较本条第l款规定其最终所应赔偿数额为多的船舶向其他过失船舶取得摊款的权利。
关于取得摊款的权利问题,各国法律可以自行决定有关限定船舶所有人对船上人员责任的契约或法律规定所应具有的意义和效力。
第五条以上各条规定,适用于由于引航员的过失而发生的碰撞,即使是依法强制引航,亦得适用。
第六条对因碰撞而引起的损害要求赔偿的起诉权,不以提出海事声明或履行其他特殊手续为条件。
关于在碰撞责任方面的过失问题的一切法律推定,均应废除。
第七条损害赔偿的起诉权时效两年,自事故发生之日起算。
为行使第四条第3款所准许的取得摊款的权利而提起的诉讼,须自付款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上述时效期限得以中止或中断的理由,由审理该案法院所引用的法律决定。
各缔约国有权以本国立法规定:如在上述时效期限内未能在原告住所或主要营业地所在国家领海内扣留被告船舶,便应延长上述时效期限。
浅谈船舶碰撞过失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何庆佑在船舶碰撞案中,多因人为因素的过失所致,如何确定碰撞中属于哪种过失?确定船舶碰撞过失应遵循什么样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既有理论上的探讨,又有实践上的运用,它是解决船舶碰撞争议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构成碰撞损害赔偿的要件之一。
第一章船舶碰撞的概念和分类我国海商法第165条规定:“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发生接触造成损害的事故。
”;1910年碰撞公约第1条规定,船舶碰撞系指“海船与海船或海船与内河船发生碰撞,致使有关船舶或船上人身、财产遭受损害。
”。
随着航运业的发展和海上活动的多样化,海上侵权行为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船舶碰撞的概念已不适应发展的新趋势。
为此,在《里斯本草案》第1条规定了“船舶碰撞”的新定义:“船舶碰撞系指船舶间,即使没有实际接触,发生的造成灭失或损害的任何事故;指一船或几船的过失造成两船或多船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灭失或损害,而不论船舶间是否发生接触。
船舶碰撞构成要件有了改变:第一、船舶碰撞不再要求有实际接触;1910年碰撞公约第13条规定了因操纵不当、未遵守航行规则而造成的损害,而《里斯本草案》提出了“即使没有实际接触的”,“船舶间的任何事故”或“船舶间的相互作用”都是船舶碰撞。
第二、碰撞适用的船舶外延扩大了。
在《里斯本草案》适用于没有任何例外的一切船舶,包括可航与可航、可航与不可航或不可航与不可航的船只、舰艇、机器、平台间碰撞损害。
第三、根据《里斯本草案》船舶碰撞定义二,碰撞要件增加了“过失”要件。
这就是说,没有过失的碰撞则不适用《里斯本草案》。
这样同传统的船舶碰撞相比,排除了因不可抗力或意外事故所致的碰撞,因为缺少过失要件。
按此定义,船舶碰撞实际上变成了单一的“过失碰撞”。
从这一点来看,新概念又缩小了船舶碰撞的范围。
船舶碰撞的分类:1.单方责任碰撞指一方过失造成的船舶碰撞过失方负责,在国际上这一原则是统一的。
2.双方责任碰撞指双方互有过失的船舶碰撞。
1910年统一船舶碰撞某些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1910年碰撞公约)国际公约及惯例发表时间:2010-2-4 14:46:04上海市海上律师事务所点击:9签订日期:1910年9月23日生效日期:1913年3月1日第一条海船与海船或海船与内河船舶发生碰撞,致使有关船舶或船上人身、财物遭受损害时,不论碰撞发生在任何水域,对这种损害的赔偿,都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第二条如果碰撞的发生是出于意外,或者出于不可抗力,或者碰撞原因不明,其损害应由遭受者自行承担。
即使在发生碰撞时,有关的船舶或其中之一是处于锚泊(或以其他方式系泊)状态,本条规定亦得适用。
第三条如果碰撞是由于一艘船舶的过失所引起,损害赔偿的责任便应由该艘过失船舶承担。
第四条如果两艘或两艘以上船舶犯有过失,各船应按其所犯过失程度,按比例分担责任。
但如考虑到客观环境,不可能确定各船所犯过失的程度,或者看来过失程度相等,其应负的责任便应平均分担。
船舶或其所载货物,或船员、旅客或船上其他人员的行李或财物所受的损害,应由过失船舶按上述比例承担。
即使对于第三者的损害,一艘船舶也不承担较此种损害比例为多的责任。
对于人身伤亡所造成的损害,各过失船舶对第三者负连带责任。
但这并不影响已经支付较本条第1款规定其最终所应赔偿数额为多的船舶向其他过失船舶取得摊款的权利。
关于取得摊款的权利问题,各国法律可以自行决定有关限定船舶所有人对船上人员责任的契约或法律规定所应具有的意义和效力。
第五条以上各条规定,适用于由于引航员的过失而发生的碰撞,即使是依法强制引航,亦得适用。
第六条对因碰撞而引起的损害要求赔偿的起诉权,不以提出海事报告或履行其他特殊手续为条件。
关于在碰撞责任方面的过失问题的一切法律推定,均应废除。
第七条损害赔偿的起诉权时效两年,自事故发生之日起算。
为行使第四条第3款所准许的取得摊款的权利而提起的诉讼,须自付款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上述时效期限得以中止或中断的理由,由审理该案法院所引用的法律决定。
1910年统一船舶碰撞某些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简介:为了用统一的法律原则处理因船舶碰撞而发生的法律问题,国际社会于1910年在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三届海洋法外交会议。
该会议制定了《1910年统一船舶碰撞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以下简称1910年碰撞公约)。
该公约于1910年9月23日颁布,并于1913年3月1日起实施,是有关船舶碰撞问题最为重要的一个国际公约。
该公约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承认和接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各国国内法中有关船舶碰撞的法律规定。
我国于1994年3月5日加入该公约,除船舶碰撞的适用水域有所不同外,《海商法》第八章关于船舶碰撞的规定与该公约基本一致。
《1910年碰撞公约》的重要贡献在于促成了以下问题在国际范围内的统一:(1)按过失的比例确定碰撞责任,废除了平分过失原则;(2)实行实际过失原则和事实推定过失原则,废除了一切法律推定过失原则。
但该公约并没有解决碰撞损害赔偿的原则以及碰撞损害的计算问题。
《1910年碰撞公约》没有规定互有过失的船舶发生碰撞对第三人财产损害承担连带责任,可能有以下两点理由:(1)在制定1910年碰撞公约的年代,各国关于共同侵权的理论远远不如现在发达,各国的立法及法学理论差别很大,比如许多国家对共同过失也构成共同侵权的认识就不一致,如果公约做出此种规定,恐怕难以被各国接受;(2)由于承运人对本船货物因“驾驶船舶和管理船舶的过失免责”是航运界的一贯做法,因此,如果要求本船承运人对他船上的货主索赔承担连带责任,必将使他船承运人本可以因“驾驶和管理船舶”免去的赔偿责任失去效力,这恐怕是1910年公约没有做出此种规定的主要原因。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美国没有参加《1910年碰撞公约》,因此在船舶碰撞问题上,美国一直沿袭平分过失原则。
直至1975年才第一次出现按过失比例判定碰撞责任的案例,改变了坚持120多年的做法。
但这只是美国最高法院的判例,尽管它对下级法院有约束力,但至今美国没有从法律上把这一原则确定下来。
1910年统一船舶碰撞某些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第1条海船与海船或海船与内河航行船舶之间发生碰撞时,对船舶或船上财物或人员遭受的损害应有的赔偿,不论碰撞发生在何种水域,都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第2条如果碰撞属于意外,或由不可抗力所造成,或者碰撞原因不明,则损害由遭受者承担。
即使在发生碰撞事故时,船舶或其中之一处于锚泊(或以其他方式系泊)状态,本规定亦适用。
第3条如果碰撞是由于一船的过失引起,损害赔偿的责任便应由该犯有过失的船舶承担。
第4条如果两艘或两艘以上船舶有过失,各船应按其所犯过失程度,比例分担责任。
但如考虑到具体情况,不可能确定各船所犯过失的程度,或者看来过失程度相等,其责任应平均分担。
船舶或其所载货物,或船员、旅客或船上其他人员的物品或其他财产所受的损害,应由过失船舶按上述比例承担。
即使对于第三方,对此种损害承担的责任,也不超过此种比例。
对于人身伤亡所造成的损害,各过失船舶对第三方负连带责任,但这并不影响已经支付超过按本条第1款规定其最终应承担的赔偿数额的船舶,从其他过失船舶取得摊款的权利。
关于此种取得摊款的权利,任何限制船舶所有人对船上人员责任的合同或法律规定的含义与效力,由各国的法律确定。
第5条前述各条规定的责任,适用于引航员的过失造成的碰撞,即使引航系依据强制性法律而进行。
第6条对因碰撞引起的损害赔偿的起诉权,不以提出声明或履行任何其他特殊手续为条件。
有关碰撞责任方面,过失的一切法律推定,均予以废除。
第7条损害赔偿的诉讼,自事故发生之日起二年的期间后,时效即届满。
为行使第4条第3款所准许的取得摊款的权利而必须提起诉讼的期间,为自付款之日起一年。
上述期限可以中止或中断的理由,由审理该案的法院所在地的法律确定。
如不可能在原告有住所或主营业地的国家领水内扣押被告船,各缔约国可保留有权以本国立法规定,将上述期限延长。
第8条碰撞发生后,各相碰船的船长必须救助他船及船员和旅客,只要这样做对本船、船员和旅客没有严重危险。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下列有关海商法的国际条约,中国政府批准或加入并作出保留的是()。
A、1924年海牙规则B、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C、1974年雅典公约D、1910年碰撞公约2、我国《海商法》规定的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的计算单位采用的是()。
A、特别提款权B、人民币C、金法郎D、美元3、以同一船舶为标的的债权的受偿顺序应是()。
A、船舶优先权、船舶抵押权、船舶留置权B、船舶留置权、船舶抵押权、船舶优先权C、船舶优先权、船舶留置权、船舶抵押权D、船舶抵押权、船舶留置权、船舶优先权4、我国《海商法》规定,在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情况下,负责对被抵押船舶进行保险,并负担保险费的人是()。
A、抵押人B、抵押权人C、保险人D、提供贷款的银行5、承运人签发的对于货物表面未作批注的提单是()。
A、指示提单B、收货待运提单C、清洁提单D、不清洁提单6、在约定的租期,承租人应当为船舶进行保险并负责支付保险费用的合同是()。
A、班轮运输合同B、航次租船合同C、定期租船合同D、光船租赁合同7、我国某甲贸易公司将一批出口德国的货物交由乙海运公司承运,乙又将全部货物转交丙公司承运。
丙公司是该批货物的()。
A、承运人B、实际承运人C、托运人D、收货人8、原因不明的船舶碰撞,碰撞各()。
A、平均负赔偿责任B、由有过失的船舶负赔偿责任C、互相不负赔偿责任D、按过失程度的比例负赔偿责任9、我国《海商法》规定,客运承运人在每次海上旅客运输中的人身伤亡赔偿责任限额,每名旅客不超过()。
A、46666计算单位B、40000元人民币C、1200计算单位D、3333计算单位10、我国《海商法》规定的承运人对于非集装箱装运的货物的责任期间是()。
A、从货物装上船时起至卸下船时止B、从装货港接收货物时起至卸货港交付货物时止C、从装货港仓库至卸货港仓库D、从发货人的工厂仓库至收货人的仓库11、保险委付适用的场合是保险标的()。
船舶碰撞是什么意思
船舶碰撞的构成要件就包括:
1、碰撞双方均为船舶,船舶碰撞只能发生在船舶和船舶之间,按照《1910年碰撞公约》规定,构成船舶碰撞,必须有一方是海船,故此处所说的船舶指海船或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包括海船和海船、海船和内河船,且不论是在航或沉船。
从这个意义上说,船舶碰撞排除了船舶和非船舶(如码头、防洪堤、灯船等)之间的碰撞。
2、船舶和船舶间发生实质性接触,构成船舶碰撞,必须在船舶之间发生了实质性的或直接的触碰,即两船或多船的某个部位同时占据了同一空间而产生力学上的作用和反作用对抗的物理状态,包括一船和作为他船组成部分的船舶属具,否则就不能归结为碰撞事故。
由此,间接碰撞或浪损就不属于船舶碰撞的范畴。
所谓间接碰撞,是指船舶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接触,但却导致了与直接碰撞相同的客观效果。
所谓浪损,则指一船虽然没有直接触碰他船,但由于其掀起波浪使另一船与其他船舶发生碰撞,并导致财产损害或人身伤亡。
3、碰撞可以发生在任何水域,凡发生在海上、与海相通的水域、不与海相通的内水水域,也不论是否允许公众航行的水域,均属船舶碰撞。
4、碰撞必须造成损害后果,确定碰撞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条件是碰撞必须造成损害后果,否则就失去了诉讼的基础。
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发生接触造成损害的事故。
所称船舶,指船舶碰撞的任何其他非用于军事的或者政府公务的船艇。
1910年统一船舶碰撞某些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
(1910年9月23日订于布鲁塞尔,1910年9月23日颁布,1931年3月1日实施)
第1条
海船与海船或海船与内河航行船舶之间发生碰撞时,对船舶或船上财物或人员遭受的损害应有的赔偿,不论碰撞发生在任何水域,都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第2条
如果碰撞的发生是出于意外,或者出于不可抗力,或者碰撞原因不明,其损害应由遭受者自行承担。
即使在发生碰撞时,有关的船舶或其中之一是处于锚泊(或以其他方式系泊)状态,本规定亦得适用。
第3条
如果碰撞是由于一艘船舶的过失所引起,损害赔偿的责任便应由该艘过失船舶承担。
第4条
如果两艘或两艘以上船舶犯有过失,各船应按其所犯过失程度,按比例分担责任。
但如考虑到具体情况,不可能确定各船所犯过失的程度,或者看来过失程度相等,其应负的责任便应平均分担。
船舶或其所载货物,或船员、旅客或船上其他人员的行李或财物所受的损害,应由过失船舶按上述比例承担。
即使对于第三者的损害一艘船舶也不承担较此损害比例为多的责任。
对于人身伤亡所造成的损害,各过失船舶对第三者负连带责任。
但这并不影响已经支付较本条第1款规定其最终所应赔偿数额为多的船舶向其他过失船舶取得摊款的权利。
关于取得摊款的权利问题,各国法律可以自行决定有关限定船舶所有人对船上人员责任的契约或法律规定所应具有的意义和效力。
第5条
以上各条规定,适用于由于引航员的过失而发生的碰撞,即使是依法强制引航,亦得适用。
第6条
对因碰撞而引起的损害要求赔偿的起诉权,不以提出海事声明或履行其他特殊手续为条件。
关于在碰撞责任方面的过失问题的一切法律推定,均应废除。
第7条
损害赔偿的起诉权时效两年,自事故发生之日起算。
为行使第四条第3款所准许的取得摊款的权利而提起的诉讼,须自付款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上述时效期限得以中止或中断的理由,由审理该案法院所引用的法律决定。
各缔约国有权以本国立法规定:如在上述时效期限内未能在原告住所或主要营业地所在国家领海内扣留被告船舶,便应延长上述时效期限。
第8条
碰撞发生后,相碰撞船舶船长在不致对其船舶、船员和旅客造成严重危险的情况下,必须对另--船舶及其船员和旅客施救。
上述船长还必须尽可能将其船名、船籍港、出发港和目的港通知对方船舶。
上述规定的违反本身并不将责任加于船舶所有人。
第9条
各缔约国,如其立法不禁止违反前条规定的行为,须采取或建议其本国立法机关采取必要措施,以便防止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发生。
各缔约国应将为履行上述保证而已在其国内颁布或在日后可能颁布的法律或规章,尽速互相通知。
第10条
在不影响将来可能缔结的任何公约的情况下,本公约的规定,不以任何方式影响各国现行的有关限制船舶所有人责任的法律,亦不改变因运输合同或任何其他合同产生法律义务。
第11条
本公约不适用于军用船舶或专门用于公务的政府船舶。
第12条
在任何诉讼中的所有当事船舶都属于本公约缔约国所有,以及国内法对此有所规定的任何情况下,本公约的规定适用于全体利害关系人。
但是,
(l) 对属于非缔约国的利害关系人,每一缔约国可在互惠条件下适用本公约的规定。
(2) 如果全体利害关系人和受理案件的法院属于同一国家,则应适用国内法,而不适用本公约。
第13条
本公约的规定扩大适用于一船由于进行或不进行某种操作,或由于不遵守规则,而给他船、或任一船上的货物或人员造成的损害的赔偿,即使未曾发生碰撞,也是如此。
第14条
各缔约国有权在本公约生效三年后,要求召开新的会议,以便对本公约进行可能的修改。
特别是尽可能扩大其适用范围。
行使上述权利的国家,应当通过比利时政府将其意图通知其他各国,比利时政府则当进行筹备,在六个月内召开此种会议。
第15条
未曾签署本公约的国家,可以申请加入本公约。
参加本公约,应通过外交途径通知比利时政府,并由比利时政府通知其他缔约国政府。
如此参加本公约,应自比利时政府发出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后生效。
第16条
本公约需经批准。
自本公约签字之日起一年内,比利时政府应与已经声明行将批准本公约的其他缔约国政府进行联系,以便决定应否使本公约生效。
如果决定使本公约生效,便应立即将批准书交存布鲁寨尔。
本公约自交存批准书之日起一个月后生效。
交存记录对于参加布鲁塞尔会议各国开放一年,此后上述各国只能依照第十五条规定参加本公约。
第十七条
如有缔约国欲退出本公约,应自其通知比利时政府之日起--年后生效,而在其他缔约国之间.本公约仍旧有效。
附加条款
虽有第十六条中的规定,兹协议,各缔约国在就限定船舶所有人责任问题达成协议以前,并不承担将本公约第五条关于因强制派遣的引航员的过失而造成碰撞的责任方面的规定,加以实施的义务。
各缔约国的全权代表已在本公约上签字盖章,以昭信守。
1910年9月23日订于布鲁塞尔,共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