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财政收入(财政学)
- 格式:docx
- 大小:30.56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通过本章学习,让同学们了解财政入的基本内容,了解财政收入的分类意义,重点掌握财政收入的分类意义,规模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财政收入规模的措施、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节财政收入及其分类一、什么叫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表示国家集中占有的那部分货币资金。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财政收入分类的目的是要了解财政收入的来源,即财政收入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哪些方面,又是通过什么形式集中起来的,也就是要了解财政收入的来源渠道。
出于这种目的,对财政收入必须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一)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1、按部门结构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来自农业的收入、来自工业的收入、来自建筑业的收入、来自交通运输业的收入、来自商业的收入等;也可以说是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来自第二产业的收入、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等。
2、按所有制结构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来自国有经济的收入、来自集体经济的收入、来自私营经济的收入等。
3、按社会产品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来自于C的收入,来自V的收入,来自于M的收入。
(二)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1、税收收入:经济依据是政府向公众提供了公共物品,政府需要向政府交税。
非市场性交换。
征税凭借国家政权,既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的、也是最古老的形式。
2、非税收入包括:(1)国有企业上缴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作为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包括上缴收益和企业留存收益两部分。
上缴收益是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从企业税后利润中应分得的收益。
凭借国家生产资料所有权。
(2)政府收费——使用费和规费收入。
使用费是政府或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市场性物品所收取的费用(主要是混合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也具有私人物品的特点,如高速公路、高等教育等)主要是对物品的受益者,谁受益、谁交费。
规费收入是指政府对居民提供特殊服务和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第三章财政收入主要概念: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规模预算外资金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最优财政收入规模课后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第一阶段,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保证财政支出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通过一定渠道和形式占有的由政府集中掌握的社会产品。
广义的财政收入包括债务收入。
我国从1994年起采用狭义的财政收入,把债务收入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手段。
2、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的规模就是指财政收入的总水平,是衡量一国财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了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大小。
财政收入的规模可用绝对额和相对额来表示。
3、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收入,即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4、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是按照预算法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中央政府集中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
5、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按照预算法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地方政府集中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
6、通货膨胀税:货币持有者因为通货膨胀而遭受的资本(资产)损失。
7、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是以实现社会投资最大化、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以正确处理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处于社会经济均衡状态下的财政收入规模。
(二)问答题:1、财政收入分类:按收入形式划分,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按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可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按收入来源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可将财政收入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按管理级次,可将财政收入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按是否纳入国家预算,可将财政收入分为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的类型及基本特点:有若干种分类方法,依据:1.收入的持续与否,可分为经常性收入与临时性收入2.收入的来源渠道,可分为直接收入和派生收入3.强制性特征,可分为强制收入与非强制收入根据政府取得收入的形式不同,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公共债务收入、公共收费,这是财政学最常用的方法。
税收收入,指一国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据相关法律和预定的标准,向处于本国税收管理范围之内的居民和企业组织强制无偿征收的财政收入。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以税、利及少量的收费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时,所形成的财政收入。
特点:国家具有行政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有税有利,税利互补”公共债务收入,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也称公债或国债。
特点:自愿性和有偿性公共收费,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通过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有偿交换取得收入的形式称之为公共收费。
、特点:缴费者通过履行缴费义务,已取得政府所赋予的权利,享受相应的服务和利益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可用绝对数额和相对数额来表示。
绝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总额,相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其影响:首先,对一个国家来说,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其次,财政收入得规模应该适当。
若规模过大,则说明政府集中的资金过多,会压低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就会走向萧条,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若规模过小,政府职能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同样会降低社会的经济效率。
影响财政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簪水平越高,财政收入规模越大;反之,规模越小收入分配政策:影响剩余产品占国民收入总量的份额;影响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的份额。
一般,越强调分配公平,财政收入规模越大。
价格因素:首先,对财政收入实际购买力的影响,价格水平上涨率高于、等于、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时财政收入为实际负增长、不增不减、实际增长。
财政学选择题第一章财政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 〔 A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A、公共物品B、私人物品C、消费品D、固定资产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
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
A、混合物品B、公共物品C、私人物品D、准私人物品3. 〔A〕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B、税收C、货币政策D、国际贸易4. 〔D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B、排他性C、非竞争性D、非排他性5. (C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B、排他性C、非竞争性D、非排他性二、多项选择题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BC 〕。
A、垄断B、信息不充分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D、自由竞争2. 区分或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AB 〕。
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3. 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 ABC )。
A、行政手段B、组织公共生产C、财政手段D、法律手段4. 财政的基本特征〔ABC 〕。
A、阶级性与公共性B、强制性与无直接归还性C、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D、固定性第二章财政职能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C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2.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 C 〕的分配A、国民总产值B、国内总产值C、国民收入D、社会个人收入3.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C 〕的分配A、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B、集体收入与国家收入C、企业利润与个人收入D、国家收入与个人收入4.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 C 〕A、经济效益B、社会效益C、经济与社会效益D、企业效益5.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A 〕A、C+V+MB、C+VC、V+MD、C+M6.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是〔 D 〕A、农业B、重工业C、建筑业D、轻工业7.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A 〕A、东部沿海B、中部省份C、西部地区D、北部地区二、多项选择题1.财政对资源配置的形式〔AC 〕A、财政直接配置资源B、财政间接配置资源C、财政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D、财政通过微观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2.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产生的原因〔ABD 〕A、市场机制不完善B、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消费需要C、物质生产部门的消费须要D、财政分配的本质特征3.财政实现收入再分配职能的手段〔ABC 〕A、税收B、转移性支出C、购买性支出D、财政性支出4.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比照关系为〔ABC 〕A、总供给大于总需求B、总供给小于总需求C、总供给等于总需求D、总供给与总需求无关系5.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包括〔ABCD 〕A、消费B、储蓄C、政府提供的商品和劳务D、进口商品6.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的总需求包括〔ABCD 〕A、消费需求B、投资需求C、政府支出需求D、出口需求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是指〔A 〕A、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B、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C、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D、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2.按照马克思产品价值的构成理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由〔D 〕构成.A、cB、v+cC、m+vD、c+v+m3.财政积累的源泉是〔B〕A、vB、mC、v+mD、c+v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D 〕倾斜.A、政府B、公有制企业C、其他所有制企业D、居民个人5.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D 〕最有利于提高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占的分额A、人头税B、定额资源税C、比例流转税D、累进所得税6.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A 〕A、税收收入B、企业收入C、债务收入D、事业收入7.在财政收入形式中,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收入是〔C 〕。
第三章财政收入第一节概述一、涵义1概念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权力或经济对等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切货币收入。
两层意思:其一,公共资金分为:a、广义的财政收入政府的一切收入。
b 、狭义的财政收入一一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各项定期收入。
其二,活动: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筹集财政资金。
2、作用第一,公共财政的基础环节。
第二,政府理财的重要活动。
第三,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
第四,对经济主体影响重大。
二、分类(一)按取得收入的具体方式分一一财政收入的形式1、税收收入政府以社会服务者的身份,凭借其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2、债务收入也称公债或国债收入,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信用方式有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方式:发行债券、直接借款财政收入的特殊形式——与税收比:与私债比:3、非税收入除税收收入、债务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公共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和其他非税收入等。
(二)按收入稳定程度分1、经常性收入在财政年度可稳定获得的收入,包括税收、公共收费等;2、临时性收入在财政年度不稳定的收入,如公债收入和捐赠收入等。
(三)按收入来源分「所有制按企业的I产业与部门好处:体现不同经济主体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有助于寻求增加财政收入的最佳途径。
(四)按收入征收的政府级别分中央财政收入「省(直辖市、自治区)财政收入1市(地级市)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县财政收入1乡镇財政收入好处:有利于分清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有助于了解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
(五)按收入管理方法分1、预算(内)收入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如税收收入等,是国家的主导财力。
2、预算外收入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
按国家199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是国家财力的补充。
3、制度外收入又称非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之外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所形成的收入。
三、财政收入规模1、概念一定时期内政府通过财政集中的一切财政资金量。
2、判断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标准:(1 )最小化的财政收入规模(2)最能体现现有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要求的财政收入规模(3)与实现“以支定收”与“以收定支”财政分配原则相适应的财政收入规模(4)实现社会投资、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福利等最大化目标,正确处理公共部门经济与私人部门经济关系,并处于经济社会均衡状态下的财政收入规模。
3、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A、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财政收入绝对规模:一定时期内政府各种财政收入的总量,主要反映政府的财力大小。
财政收入相对规模:一定时期内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主要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能力。
B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1 )最高限:财政收入规模增长< 国民收入增长量(2 )最低限:财政收入数量> 上年财政收入数量4、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1)剩余产品率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2)财政集中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国有企业一一高I非国有企业一一低政府职能一大一一高L小------------------ 低经济管理体制模式-计划体制一一高丫市场体制 ------ 低政府分配政策与制度(3 )价格因素四、财政收入结构1、概念收入项目组成各项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2、一般分析(1)财政收入的价值结构分析(2)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分析(3)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分析3、趋势分析4、财政收入构成的发展(1)公产收入时期(2)特权收入时期(3)税收收入时期(4)国有资产收入时期(5)公债收入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基本是以税收收入与公债收入为主,国有资产收入为辅的收入结构。
第二节国际税收一、产生的条件1、经济活动跨越国界;2、税收制度的普遍建立。
二、概念1、国际税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分别行使国家权力时的税收活动,反映国家之间税收分配关系。
广义的国际税收——对所得、财产、流转(关税)课税狭义的国际税收——对所得、财产课税2、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联系:a 、国际税收以国家税收为基础;b 、国家税收中有关跨国纳税人的征收要遵循国际税收的协定或惯例。
区别:a 、反映的分配关系不同;b 、是否具体的税收制度,有无独立的税种。
三、存在的问题1、国际重复征税(1)概念两个或更多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
(2)产生的主要原因:各国税收管辖权重叠交叉行使。
税收管辖权:1、概念是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所行使的管理权力及其范围,它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
2、原则:(1)属人原则:也称居住国原则,指一个国家以人的概念作为其行使课税权力的指导原则。
(2)属地原则:也称来源国原则,指一个国家以地域的概念作为其行使课税权力的指导原则。
3、类型:(1)居民管辖权:强调各国有权对其境内居住的所有居民所取得或拥有的来源或存在于世界范围内所得或财产行使课税权。
(2)公民管辖权:强调各国有权对具有本国国籍的公民所取得或拥有的来源或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所得或财产行使课税权。
(3)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强调各国有权对来源或存在于本国境内的所得或财产行使课税权。
重叠交叉方式:①居民(公民)管辖权与收入来源管辖权的重叠②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重叠③收入来源管辖权与收入来源管辖权重叠(3)国际重复征税的消极影响加重了跨国纳税人的负担违背了税负公平合理原则阻碍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
影响了有关国家间的财权利益分配(4)解决的办法①免税法: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境外已纳税所得)x居住国相应税率②扣除法: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境外已纳税款)X居住国相应税率③抵免法: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X居住国相应税率-允许抵免的境外已纳税款税收饶让一一抵免法的发展居住国(国籍国)对跨国纳税人在国外所享受的减免优惠,视同在国外已纳税,准予抵免居住国(国籍国)纳税义务。
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X居住国相应税率-包括减免额在内的境外已纳税款2、国际避税(1)概念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异,以种种合法手段将纳税义务减至最低限度的行为(2)产生的原因①主观原因②客观原因一一各国税法的差异,如:税收管辖权约束差异、税率差异、税基差异及其他差异。
(3)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①避免成为一国的纳税人②避免使自己的所得或财产成为一国的征税对象(4)国际反避税的①单边反避税措施②双边或多边反避税措施一一国低祝-述 2第三节国债一、概述(一)涵义国债即政府举借的债(公债),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的方式,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借款的办法,有偿募集一部分财政资金,以满足其支出的需要。
L发行债券1、筹集方式:YL其他借款「内债丁 ------- 狭义国债2、按发行区域不同分为:T .――广义国债L外债JL国家公债:又称“中央债”3、按发行主体不同分为:"匚地方公债:也称“地方债”(二)特征1、自愿性2、有偿性3、灵活性(三)国债产生的前提条件、需^<2、资金3、信用(四)种类1.以发行区域分:内债和外债2•以发行期限分:[短期国债有期国债中期国债彳1长期国债-无期国债3•以发行的性质分:自愿国债和强制国债4.以流动性分: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五)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基本职能2、筹集财政资金3、调节经济:(1)调节经济运行周期。
(2)改变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3)调节货币流通量。
(六)国债的负担和规模1、国债负担:由于国债的发行与偿还而给国民经济和各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压力。
①认购人即债权人的承购负担;②政府即债务人的偿债负担;③纳税人的纳税负担;④后代的负担;经济的负担。
2、国债规模(1)概念一般指政府历年债务总额。
(2)规模①累积债务总规模;②当年发行国债总额;③当年还本付息额。
(3)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①认购人负担能力;②政府偿债能力;③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
(4)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国债累计余额①国债负担率= --------------- X 100%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当年还本付息额②偿债能力X 100%当年财政收入当年发行国债总额③债务依存度= ------------ X 100%当年财政支出当年发行国债总额④国债借债率= ------------ X100%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二、国债管理制度(一)国债的发行制度1、发行方式(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2)公募拍卖方式(3)连续经销方式(4)直接推销方式(5)组合方式2、发行价格(1 )平价发行(2)溢价发行(3)折价发行3、国债利率利息率= 利息额/ 借入额(二)国债的偿还制度1 、还本方式(1 )买销法(2)抽签法(3)一次偿还法(4)调换偿还法2、还本资金的来源(1 )基金偿还(2)预算盈余偿还(3)发新债还旧债(4)预算列支偿还3、付息方式一是按期分次支付法二是到期一次支付法(三)国债余额管理制度1、年度发行额管理制度年度发行额管理:立法机关通过逐年审批政府当年国债发行额度的方式来管理国债筹资活动。
(1)不能准确反映国债规模及其变化。
(2)不利于合理调整国债期限结构,也不利于有效防范政府国债规模风险。
(3)国债的灵活性丧失。
2、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国债余额管理:立法机关通过限定一个年末不得突破的国债余额上限以达到管理国债规模的方式。
国债余额1、中央政府历年预算赤字和盈余相互冲抵后的赤字累计额;2、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借款统借统还部分;3、经立法机关批准发行的特别国债累计额。
3、国债余额管理办法(1)每年向全国人大作预算报告时,报告当年年度预算赤字和年末国债余额限额,全国人大予以审批;一般情况下,年度预算赤字即为当年年度新增国债限额。
(2)年度预算执行中,如出现特殊情况需要增加年度预算赤字或发行特别国债,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相应追加年末国债余额限额。
(3)当年期末国债余额不得突破年末国债余额限额。
(4)国债借新还旧部分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自行运作。
(5)每年一季度,在中央预算批准前,由财政部在该季度到期国债还本数额以内合理安排国债发行额。
4、国债余额管理制度的作用第一,可以更为全面反映国债余额及其变化情况。
第二,有利于改善国债期限结构,也有利于防止长期国债的膨胀。
第三,增强了财政部门对国债发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望实现短期国债发行规模的突破,展开国债的有序的滚动发行,从而提高财政调配资金运用能力,增强财政政策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