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财政学财政收入(三)
- 格式:pptx
- 大小:425.14 KB
- 文档页数:29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一、概念题1.瓦格纳法则[首都经贸大学2010研]答: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会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
所谓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调节工作。
2.经常性支出[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答: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实际上是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即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大类。
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这种支出的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比如,行政管理费包含公务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修缮费等,这些费用的消耗就会形成为当期服务的公共物品——行政管理、社会秩序、社会安定、经济信息等等。
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按照公平原则,当期公共物品的受益应与本期公共物品的成本相对应,如果人们消费了本期公共物品却没有支付相应的代价,那就会违背公平原则。
在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应为税收,如果以公债方式来对经常性支出筹资,实际上就是将本期公共物品的成本递延到未来,这样就会使公共物品的受益与公共物品的付费在时间上发生差异。
3.资本性支出[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答: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
财政学思考题第⼀章1.如何正确理解财政的基本涵义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集中⼀部分社会总产品来满⾜社会公共需要的收⽀分配活动。
第⼀:财政是⼀种分配活动,属于分配范畴;第⼆:财政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第三:财政活动的⽬的是满⾜社会公共需要;第四: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总产品,主要是⼀部分剩余产品。
2.财政产⽣的条件是什么?⼀:经济条件⽣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要条件⼆:政治条件私有制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是必要条件3.如何正确认识垄断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特点?在垄断时期阶段,资产阶级国家由“守夜⼈“变成”全能的统治者“,对经济的⼲预和调节⼤⼤加强,财政收⽀规模扩⼤,财政成为稳定和调节经济的重要⼯具。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财政的特点主要有:国家取得的财政收⼊的渠道逐渐趋于复杂化隐蔽化,财政不仅作为国家参与国名收⼊分配的⼿段,⽽且成为国家对经济进⾏宏观调节控制的主要杠杆之⼀,财政管理计划化、法制化,已形成了⼀套完善的财政法制。
4.财政由哪些要素构成?——————(简答题)财政由财政分配的主体、客体、依据、⽬的和形式五⼤要素构成,①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②财政分配的客体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③财政分配的⽬的是为了满⾜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④财政分配的依据是同国家所拥有的某种⼒量相适应;⑤财政分配的形式包括:价值形式和灾物形式两种形式。
第⼆章1.什么是市场失灵?其表现如何?——————(简答题)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没有把资源配置到效率状态,不能供应社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
市场失灵是⼀种常态,是市场经济⼀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
市场失灵的表现:⑴市场垄断;⑵信息不充分;⑶外部效应;⑷社会分配不公;⑸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2.什么是公共产品和公共需要?——————(名词解释)公共产品:是由公共部门(即国家或政府部门)提供的、⽤来满⾜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他有三个显著特征:⑴⾮排他性;⑵⾮竞争性和⾮盈利性;⑶不可分割性。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通过本章学习,让同学们了解财政入的基本内容,了解财政收入的分类意义,重点掌握财政收入的分类意义,规模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财政收入规模的措施、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节财政收入及其分类一、什么叫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表示国家集中占有的那部分货币资金。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财政收入分类的目的是要了解财政收入的来源,即财政收入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哪些方面,又是通过什么形式集中起来的,也就是要了解财政收入的来源渠道。
出于这种目的,对财政收入必须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一)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1、按部门结构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来自农业的收入、来自工业的收入、来自建筑业的收入、来自交通运输业的收入、来自商业的收入等;也可以说是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来自第二产业的收入、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等。
2、按所有制结构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来自国有经济的收入、来自集体经济的收入、来自私营经济的收入等。
3、按社会产品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来自于C的收入,来自V的收入,来自于M的收入。
(二)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1、税收收入:经济依据是政府向公众提供了公共物品,政府需要向政府交税。
非市场性交换。
征税凭借国家政权,既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的、也是最古老的形式。
2、非税收入包括:(1)国有企业上缴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作为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包括上缴收益和企业留存收益两部分。
上缴收益是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从企业税后利润中应分得的收益。
凭借国家生产资料所有权。
(2)政府收费——使用费和规费收入。
使用费是政府或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市场性物品所收取的费用(主要是混合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也具有私人物品的特点,如高速公路、高等教育等)主要是对物品的受益者,谁受益、谁交费。
规费收入是指政府对居民提供特殊服务和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一、单选题1、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按( )设置三级科目。
A.支出功能B.行业用途C.政府职能D.经济性质 【答案】A2、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支出按功能分类的类级科目综合反映了政府的( )。
A.具体事项B.职能活动C.收入数量D.资金转移 【答案】B3、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划分标准是( )。
A.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B.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C.财政支出的规模D.支出的具体用途【答案】B4、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资金来源)主要是( )。
A.税收B.国债C.收费D.贷款【答案】A5、公式:111(%)----=∆=∆n n n n G G G G G G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答案】A6、公式 (%)(%)GDP G E g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答案】B7、公式GDP G MGP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答案】 C8、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年)按支出功能设置三级科目,没有设置的科目级别是( )。
A.类级 B .款级 C.目级 D.项级【答案】C9、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下列不产生效益的是()。
A.经常性支出B.资本性支出C.利息支出D.净贷款【答案】C10、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项目的是()。
A.公务员的工资人员经费B.公用经费C.资本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答案】C11、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的项目是()。
A.办公费B.人员工资C.基建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答案】C12、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税收,另一种是()。
2024年财政的心得与体会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____财经网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____的另一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带领我们走进财政与金融的大门,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有关财政与金融的知识,使我们获益匪浅。
老师给我们了讲财政认知,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税收政策一共四大板块。
第一章财政认知通过这章的学习,我知道了财政的概念问题。
这一概念从财政的产生与发展、特点、市场、职能及本质五方面作了表述,这不仅与本章其他内容的学习联系紧密,也是本课程的基本问题。
通过与公共财政的异同对比,公共产品的相关介绍,进一步深入了对国家财政概念的理解。
市场经济和政府的干预在经济调控中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章财政支出主要讲了财政支出概述。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在这章中,我知道了财政收支的规模问题,尤其是财政收入在量上的客观界限。
由这一公式涵义推断出其影响因素及适度财政收入的确定原则、财政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规律及原因。
同时也知道了个人和国家的各种支出问题的理解,以及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章财政收入本章介绍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形式,财政收入规模变化趋势和原因以及说明了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等问题。
第四章税收政策这章是本书的重点,其中介绍了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行为财产税类的____个税种,其中,增值税、关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为重点税种,对其特点、作用及税制结构状况应有详细确切的把握。
对于其他非重点的税种主要把握其税制结构所含内容,特别是那些独特的税制要素。
同时,多数税种均介绍了相应的税额计算公式,其中尤对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的计税公式要重点把握。
对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的增值税,首先应清楚地理解其设计原理和征管机制,否则难以真正掌握其理论内容及计算方法。
关税进、出口的完税价格分别为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亦有所差别,仍应以理解助记忆,将二者分辨清楚。
《财政学》习题库及参考答案第一章财政概述一、填空题1._____市场失灵_________和______市场缺陷________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因而是分析和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理论依据。
2. 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为____收入分配不公________和_____经济波动_________。
3. _____公共物品_________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
4. ____私人物品_____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
5. _______非排他性______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6. _________非竞争性_____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7. __市场与政府____________作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它们的运行机制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目的或目标却是共同的,即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
8. _财政______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二、单项选择题1. (A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A、公共物品B、私人物品C、消费品D、固定资产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
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
A、混合物品B、公共物品C、私人物品D、准私人物品3. (A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B、税收C、货币政策D、国际贸易4. (D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第三章财政收入主要概念: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规模预算外资金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最优财政收入规模课后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第一阶段,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保证财政支出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通过一定渠道和形式占有的由政府集中掌握的社会产品。
广义的财政收入包括债务收入。
我国从1994年起采用狭义的财政收入,把债务收入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手段。
2、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的规模就是指财政收入的总水平,是衡量一国财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了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大小。
财政收入的规模可用绝对额和相对额来表示。
3、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收入,即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4、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是按照预算法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中央政府集中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
5、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按照预算法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地方政府集中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
6、通货膨胀税:货币持有者因为通货膨胀而遭受的资本(资产)损失。
7、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是以实现社会投资最大化、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以正确处理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处于社会经济均衡状态下的财政收入规模。
(二)问答题:1、财政收入分类:按收入形式划分,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按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可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按收入来源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可将财政收入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按管理级次,可将财政收入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按是否纳入国家预算,可将财政收入分为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的类型及基本特点:有若干种分类方法,依据:1.收入的持续与否,可分为经常性收入与临时性收入2.收入的来源渠道,可分为直接收入和派生收入3.强制性特征,可分为强制收入与非强制收入根据政府取得收入的形式不同,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公共债务收入、公共收费,这是财政学最常用的方法。
税收收入,指一国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据相关法律和预定的标准,向处于本国税收管理范围之内的居民和企业组织强制无偿征收的财政收入。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以税、利及少量的收费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时,所形成的财政收入。
特点:国家具有行政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有税有利,税利互补”公共债务收入,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也称公债或国债。
特点:自愿性和有偿性公共收费,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通过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有偿交换取得收入的形式称之为公共收费。
、特点:缴费者通过履行缴费义务,已取得政府所赋予的权利,享受相应的服务和利益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可用绝对数额和相对数额来表示。
绝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总额,相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其影响:首先,对一个国家来说,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其次,财政收入得规模应该适当。
若规模过大,则说明政府集中的资金过多,会压低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就会走向萧条,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若规模过小,政府职能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同样会降低社会的经济效率。
影响财政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簪水平越高,财政收入规模越大;反之,规模越小收入分配政策:影响剩余产品占国民收入总量的份额;影响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的份额。
一般,越强调分配公平,财政收入规模越大。
价格因素:首先,对财政收入实际购买力的影响,价格水平上涨率高于、等于、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时财政收入为实际负增长、不增不减、实际增长。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复习与思考1. “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答: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小的。
那时,各国遵循亚当·斯密学说,提倡经济自由化,主张“廉价政府”,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很少有所作为。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政府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向广大群众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由此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
另外,由于GDP的增长,筹措财政收入措施的加强,以及增发公债作为弥补支出的手段成为可能,也从财源方面支持了财政支出的膨胀。
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
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财政支出在GDP中的份额上升,还是指它的绝对增长,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清楚。
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根据这种解释,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图3—1所表示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3—1瓦格纳法则的解释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
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