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浙教版品社五下《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在哭泣》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繁荣与危机”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历史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圆明园的历史离他们生活较远,学生对其了解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及其被毁灭的经过,认识圆明园是祖国文化的瑰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及其被毁灭的经过。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民族使命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历史资料等。
2.视频:准备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3.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程度,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圆明园的美丽。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圆明园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播放圆明园的历史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及反思《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圆明园在哭泣》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巨龙腾飞”中的第三课。
教材通过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知道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撰写反思日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3)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知道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直观教学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反思日记法 通过撰写反思日记,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写作能力。
1. 2. 3. 1. 2. 1. 2. 3. 4. 5.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2)提问:你们知道圆明园在哪里吗?它为什么会被毁灭呢?讲授新课 (1)介绍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讲解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3)展示圆明园被毁灭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圆明园在哭泣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掌握“圆明园在哭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4.发展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1.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a.圆明园的建造和规模;b.圆明园的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c.圆明园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圆明园在哭泣”事件a.圆明园遭到洗劫的起因;b.圆明园洗劫和烧毁的结果;c.圆明园洗劫和烧毁的影响。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教师出示圆明园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明园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遭到了破坏?第二步:学习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0分钟)1.教师讲解圆明园的建造和规模,介绍圆明园的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2.教师出示圆明园的建筑图片,让学生欣赏和观察;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圆明园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第三步:学习“圆明园在哭泣”事件(3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圆明园在哭泣”的历史事件;2.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圆明园遭到洗劫的起因和烧毁的结果;3.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总结圆明园洗劫和烧毁的影响。
第四步:深入思考和讨论(30分钟)1.学生就“圆明园在哭泣”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包括对破坏文化遗产的反思和对历史事件的看法;2.学生就历史事件和文化价值的关系进行讨论,以及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第五步:展示和创作(30分钟)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展示圆明园的文化价值和“圆明园在哭泣”事件的讨论结果;2.学生进行创作,可以是绘画、书写、诗歌等形式,表达对圆明园的情感和思考。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可以有机会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建筑和文化价值,了解“圆明园在哭泣”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价值的思考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圆明园在哭泣》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被毁的原因,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被毁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教材: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材。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3.教具:PPT、课件。
4.环境:整洁、宽敞的教室,学生们的课桌和椅子排列整齐。
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通过播放短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入圆明园的话题,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圆明园吗?它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圆明园会被毁,并带领他们进入下一个环节。
探究(15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探究并汇报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被毁的原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供学生参考。
2.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提问。
学习(25分钟)1.呈现知识:通过PPT或课件等方式向学生呈现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被毁的原因的相关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阅读材料:将相关阅读材料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3.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每个小组代表报告讨论结果。
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提问。
拓展(15分钟)1.视频观看:播放与圆明园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短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物保护工作。
2.小组演绎:学生分组进行小品或短剧表演,表达对圆明园的爱和对文物保护的重视。
3.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的创意和努力。
总结(10分钟)1.教师向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及反思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掌握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参观、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讲解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组织学生讨论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3. 参观法组织学生参观圆明园遗址公园。
组织学生参观圆明园博物馆。
4. 考察法组织学生考察圆明园周边的环境和生态状况。
组织学生考察圆明园周边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圆明园吗?你们对圆明园有什么了解?2. 讲授讲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讲解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组织学生讨论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4. 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圆明园遗址公园。
组织学生参观圆明园博物馆。
5. 考察组织学生考察圆明园周边的环境和生态状况。
组织学生考察圆明园周边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6. 总结总结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结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章。
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的文章。
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力分析些初步的了解,但更多的是中国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国所遭受的屈辱了解的很少。
圆明园遗址留给世人的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感,通过学习,了解近代中国由于政府的腐败,给侵略者以可乘之机,致使国土流失、民不聊生。
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挺远的。
圆明园辉煌的盛景究竟是怎样的它怎么会毁灭的?圆明园为什么会发出控诉这些深刻的问题要让五年级的孩子来回答是有点难度的。
怎样改变传统的“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创建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经历与经验、课堂与生活联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选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生活课;如何使用好新教材,实择与设计践好新理念?是我这节课上力求突破的。
在教学设计前,首先进行口头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学生们对于历史有些混淆,记忆中的侵略者就是“日本”。
也许在课外的电影、书籍中较多的是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学生知道的往往就是抗日战争时代的那段岁月,而对清朝的历史状况没有多大印象。
据此,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预设了多种学习情况。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运用了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引导学生一方面了解当年圆明园的盛况,再对比学习1860年10月的那次浩劫。
由此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对圆明园的惋惜,对清政府的置疑。
从了解史实到激发情感,这既是学生对“圆明园的控诉”这一题眼的认识,也是本课教学中需要教师去指导的重要之处。
一、“思想旅行”1.导入:今天我们将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是一一“思想旅行”[课件出示:“思想旅行”]我们先到什么地方去旅行呢?同学们还是去了以后再来猜一猜吧。
2.播放课件:颐和园的风光。
3.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带大家看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介绍北京现在最大的一座园林——颐和园的,美吗?其实,还有一座叫圆明园的园林,比这大得多,也美得多。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圆明园在哭泣》教案一、教材分析“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心痛如焚、不堪回首的一幕,教科书在向学生介绍中国近代史时就以这一不能遗忘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展开,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整课的设计旨在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并向林则徐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先介绍了圆明园焚烧前的辉煌,再展示了圆明园焚毁后截然不同的景象,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愤慨的感情;第二层“小调查”让学生通过调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第三层“辩论会”就“圆明园该不该重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释放的空间。
第二部分是“屈辱史”。
教材中列举的六个不平等条约充分展示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旨在告诫学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第三部分可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等方式了解两位民族英雄――林则徐和邓世昌,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共2课时完成。
二、教学课时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知道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激发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初步培养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带给中国的屈辱。
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难点: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躏中国的愤慨之情,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五、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查找6个不平等条约签署的年代和主要内容。
教师:相关课件,清朝疆域图若干张,关于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预设(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1、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园林,它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奇迹, 它曾经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它在我们中国,它在中国的北京,它在北京的西郊。
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圆明园是一座美丽的宫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在186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圆明园遭到了严重破坏,成为了一片废墟。
然而,圆明园的悲惨遭遇也使之成为了历史课堂上重要的教学素材。
本文将以圆明园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八国联军入侵事件的影响。
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培养其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2. 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需要包括:(1)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介绍圆明园的建立目的、规模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2)圆明园的建筑风格: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圆明园的特色建筑,例如大海翻翻船、十七孔桥等。
(3)八国联军入侵事件:介绍八国联军对圆明园的破坏,展现历史文物的珍贵性,并探讨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3. 教学方法选择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圆明园的照片和重建后的景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例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活动,探究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例如当时的皇帝、建筑师、士兵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情境。
4. 教学资源准备为了辅助教学并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收集关于圆明园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以便向学生展示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
(2)相关文献和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鼓励他们进行独立研究和思考。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1. 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对历史课程缺乏兴趣,导致他们的参与度不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可以增加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例如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圆明园在哭泣》(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在哭泣》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圆明园的历史变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悲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明园的建立、毁灭以及其历史价值。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圆明园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豪感有所提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毁灭的原因,认识圆明园的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毁灭的原因。
2.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激发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明园的历史,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圆明园的毁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圆明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的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营造。
2.资料:搜集与圆明园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3.课堂活动用品:如白板笔、板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圆明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圆明园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关于圆明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
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及反思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宫苑,曾经是清朝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1860年的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中,圆明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掠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通过圆明园在哭泣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情感体验。
在进行教学后,教师需要进行反思和教学改进,以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帮助学生发展。
本文将探讨圆明园在哭泣教学的设计和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在进行圆明园在哭泣教学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认识到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理解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对圆明园的破坏和掠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历史事件的悲剧性和深远影响。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思考。
教学设计在进行圆明园在哭泣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入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讲解教师可以讲解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对圆明园的破坏和掠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影响。
步骤三: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诗歌、绘画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感受历史事件的悲剧性和深远影响。
步骤四:讨论和评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让他们表达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他们对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对圆明园的破坏和掠夺有何了解?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情感体验?是否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可以使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有何改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思考有何提高? 改进措施基于对圆明园在哭泣教学的反思,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初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激发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牢记“毋忘国耻”。
3、初步培养搜集、整理、运用信息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学生对圆明园的景点、珍宝等进行资料收集,简单了解近代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令人屈辱的大事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师课件出示古建筑图片)
师:你认识这些古建筑吗?
生:故宫、天坛、长城
师:其实在北京,像这样有名的地方还有许多,圆明园就是其中一个。
二、辉煌的圆明园
(师课件出示圆明园三个大字)
师:你知道圆明园吗?
生回答:……
师:我们先来看看法国大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描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深情朗读)“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
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
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
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
师:听了雨果的这段话,你脑海中的圆明园是怎么样的?
生回答:……
师:让我们一起到圆明园里去走走,看看。
(课件出示圆明园部分景点的图片和三维动画。
)
师:圆明园占地16万平方米,相当于三百七十多个学校这样大。
师:圆明园不仅美不胜收,还是一座收藏了无数艺术品的宝库,里面无数的奇珍异宝,不知凝聚着古今中外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
(课件出示圆明园兽首铜像)
师:这是什么?
(课件出示先秦青铜器等珍宝,教师带领学生仔细鉴赏。
学生在惊叹声中了解到圆明园珍宝的价值无法计算)
师:没有谁能说得清圆明园里到底有多少珍宝。
(课件出示其他珍宝,学生闭息凝视,欣赏,感叹!)
师:这就是圆明园。
同学们,看到这里,你对圆明园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回答:……
师:是呀,这样一个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今天,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片废墟,满目的荒凉,为什么会这样呢?
二、残破的圆明园
师:那些价值连城的珍宝去哪里了?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去哪里了?那些仙境般美丽的园林又在何方?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模样?
(生观看圆明园残迹的图片。
)
师:这头受伤的石狮子是历史的见证者,他默默地趴在残垣断壁上,仿佛在对我们诉说。
他想告诉我们一段怎样的历史?
生:1840年以后,在中国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来侵略我们国家。
中国从一个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国家。
生: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放火烧了圆明园。
师:让我们重新回到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一起了解事情的真相。
(播放音像资料《火烧圆明园》。
)
师: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
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
生回答:……
师无限惆怅:华丽的丝绸和衣服被抢光烧光了;历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被抢光烧光了;上至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奇珍异宝被抢光烧光了,精美的建筑物被火烧塌了……圆明园在哭泣,中国在哭泣,世界也在哭泣!
三、泣血的圆明园
师:孩子们,看到这里,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吗?
预设:
生:愤怒,侵略者简直太可恨了!
生:心痛,这么多奇珍异宝就这样被毁掉了!
生:悲愤交加。
生:痛恨。
……
如泣如诉的音乐再次响起,课件上出示《火烧圆明园》的一段台词,师悲愤激情诵读: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
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预设:
生:清朝政府太腐败太没有用了!
生:落后就要挨打!
生:我恨不得立刻回到清朝,帮他们一起把侵略者赶跑!
师:圆明园为什么要哭泣?
预设:
生:圆明园为这么多珍宝被毁而哭泣。
圆明园为清朝政府没有能力保护他而哭泣。
圆明园为中国被侵略者欺负而哭泣。
讨论:你认为圆明园变成废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回眸我国的历史,我们自豪地发现:中国在历史上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成就,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世界上拥有最强大的地位。
但到了近代,由于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导致我们国家逐渐走向衰落,所以当外国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只能蒙受屈辱。
这是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呀!
四.观点辩论,引发思考
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的国耻。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发展,有许多人对这一段历史已经陌生,他们也为此就“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问题在网上开展了一些争论。
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也来一番辩论。
辩题:圆明园应该重建(正方)/圆明园不该重建(反方)
辩论要求:
A.亮出自己的观点。
B.围绕观点说明理由。
C.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四人小组围绕观点寻找理由。
(预设:不该建的理由:历史不可以复制;文化不可以复制;圆明园的修复难度很大……该建的理由:发展旅游事业;让历史重现……)
五、总结提升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回顾了这段历史,不禁让我记起了那一句老话:“国弱被人欺。
”“落后就要挨打”也更让我记起了另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用心铭记这段耻辱的过去,让我们用行动,让圆明园不再哭泣。
(“毋忘国耻,振兴中华”结束课堂。
)
《圆明园在哭泣》教后反思:
《圆明园在哭泣》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中的第二课,在上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深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初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激发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牢记“毋忘国耻”。
3、初步培养搜集、整理、运用信息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搜集有关圆明园和不平等条约的资料,从后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同学都认真地进行了查找,这些课前工作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介绍圆明园,发现学生对成为废墟前的圆明园还是很喜欢的,我也借此打开话题,通过欣赏视频、比较圆明园与学校面积、介绍花瓶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占地面积极广,风景异常优美、珍宝数之不尽的辉煌的圆明园。
当学生沉浸在对圆明园的赞美中的时候,我又话锋一转,出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并提出质疑:圆明园为什么哭泣?学生的思路转得很快,马上有同学说这是因为曾经这么壮观的圆明园现在变成了一片废墟。
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从课本中找找侵略者对圆明园是怎样进行抢劫的。
学生的回答很圆满也很全面,我也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了“抢”和“烧”,这里我在处理的时候显得比较心急,如果能让学生来概括出这两个字应该会更好。
围绕“烧”,我又给学生观看了《火烧圆明园》的录象,让学生从画面中更直观地感受侵略者的无耻罪行,之后,我又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聆听他们的感悟,感觉回答的学生都很有自己的想法。
再来,就“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问题在网上开展了一些争论。
通过这么多知识的学习,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就要挨打!再由结论引出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整堂课上下来,总体上感觉还比较完整,找的资料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也比较到位,但是自己说的有些太多了,课堂的基调也有些高,如果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的氛围可能会更好,学生的感悟可能也能更深刻一些。
而且在以后上课的过程中要更大方一些、大胆一些,更多地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和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