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圆明园在哭泣4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64.70 KB
- 文档页数:5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圆明园在哭泣》WORD教案《圆明园在哭泣》屯留县树人小学陈君慧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往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明白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激发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对入侵者的愤慨之情,对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初步培养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入侵带给中国的屈辱,明白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难点: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入侵、蹂躏中国的愤慨之情,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教学预备:学生:收集不平等条约的资料。
教师:收集中国近代史的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定格新闻,引发摸索1.播放新闻片段。
2.提出质疑中国的文物如何会被法国拍卖呢?(二)美景重现,赞颂辉煌1.通过法国作家雨果的文章,初步了解圆明园。
2.通过影像资料感受圆明园的面积大、景色美、珍宝多。
3.请学生交流心中的感叹。
(使学生感受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壮观)(三)走进历史,直面毁灭1.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摸索这把火烧毁了什么?2.通过影片关于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资料,现在你想对英法联军说什么?(激发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对入侵者的愤慨之情)(四)研究史料,体验屈辱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不平等条约的资料。
2.请学生谈谈不平等之处,并摸索什么缘故会有这些不平等条约?(感受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入侵带给中国的屈辱,明白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五)倾听哭泣,深悟文理请大伙儿畅谈感受,为了不让历史重现,你有何理想?(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入侵、蹂躏中国的愤慨之情,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圆明园在哭泣》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主要为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圆明园在哭泣》。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风貌;
2.获得汉族民族文化和历史知识;
3.了解文物、文化的珍贵性;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读书法和讲解法,帮助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圆明园。
四、教学准备
1.准备教案和教学设计;
2.准备PPT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宣布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兴趣。
第二步:活化知识
1.与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圆明园的认识;
2.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景点。
第三步:品味文化
1.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讲述圆明园的建筑、景观等;
2.分享文物、文化的珍贵性,激发学生的爱民族文化的意识和情感。
第四步:加深认识
1.与学生一起回顾圆明园遭受的历史劫难;
2.通过人物的描述、图片、进行讲解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圆明园历史的
感同身受。
第五步:思考与展示
1.引导学生思考文物、文化的价值;
2.结合班级实际和社会现实,讨论如何保护文物、弘扬文化等。
第六步:反思与总结
1.提出反思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课所学内容;
2.综合全课内容,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主要景点,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知识,并培养了爱民族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等优秀品质。
浙教版品社五下《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在哭泣》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繁荣与危机”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历史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圆明园的历史离他们生活较远,学生对其了解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及其被毁灭的经过,认识圆明园是祖国文化的瑰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及其被毁灭的经过。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民族使命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历史资料等。
2.视频:准备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3.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程度,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圆明园的美丽。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圆明园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播放圆明园的历史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圆明园在哭泣》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被毁的原因,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被毁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教材: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材。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3.教具:PPT、课件。
4.环境:整洁、宽敞的教室,学生们的课桌和椅子排列整齐。
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通过播放短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入圆明园的话题,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圆明园吗?它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圆明园会被毁,并带领他们进入下一个环节。
探究(15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探究并汇报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被毁的原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供学生参考。
2.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提问。
学习(25分钟)1.呈现知识:通过PPT或课件等方式向学生呈现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被毁的原因的相关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阅读材料:将相关阅读材料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3.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每个小组代表报告讨论结果。
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提问。
拓展(15分钟)1.视频观看:播放与圆明园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短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物保护工作。
2.小组演绎:学生分组进行小品或短剧表演,表达对圆明园的爱和对文物保护的重视。
3.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的创意和努力。
总结(10分钟)1.教师向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圆明园在哭泣第二课时(第三稿)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与世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知道签订条约的背景,探索被迫签订条约的历史原因。
2.进一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3.知道林则徐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培养民族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新时代少年的责任意识。
二、学习准备:完成预习单三、学习过程:(一)理解不平等条约1.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圆明园,知道圆明园在哭泣,那么它在哭什么呢?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单单只有圆明园被毁吗?世界列强在中国犯下了一系列的罪行,逼迫当时的旧政府签下了一条又一条的不平等条约。
2.什么是不平等条约呢?概念:不平等条约是指在签订条约的国家多方中,一方(或多方)以武力或政治施压等手段,胁迫另外一方(或多方)签署的条约。
出示,齐读。
师解释:由于缔约双方的谈判地位不对等,因此条约通常都会对某一方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产生侵害。
不平等条约通常是停战的条件和结果。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进一步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
(二)不平等条约见屈辱1.自1842年起,中国的清政府在外国侵略者的逼迫下,先后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
通过课前了解,你知道哪些不平等条约呢?学生叙述,师补充。
2.那么你知道我们中国是在什么情况之下与外国侵略者签订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呢?让我们结合书中的表格,小组检查课前调查的条约主要内容,在选择其中一条条约举例说说吗?小组交流。
教师适当补充:《南京条约》:第一个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至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日本明治维新后,经济快速发展,中日甲午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
陆上战斗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沈阳),占领大片领土。
《圆明园在哭泣》(编写双辽四中张媛媛老师)♦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初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⑴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基本史实的相关知识。
⑵分析并能理解中国革命的影响、意义。
⑶通过培养学生根据时代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要求,实事求是并果断正确的确定处事方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⑴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在研习本课提供的较多历史材料(包括图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⑵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⑶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通过收集有资料,真实体验当年的激情岁月,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⑵培养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培养学生从对侵略者打的愤慨之情,对腐败的痛惜之情,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牢记勿忘国耻。
【教学重点】知道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懂得“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
【教学难点】知道林则徐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
♦课前准备教师:图片故事收集,备课学生:预习新课导入新课:(课件第2-6页)一、图片引入:师出示北京古建筑图片: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
在中国最后三个封建王朝成为世界最宏伟的都市,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工程”在北京,有许多美丽的建筑,圆明园就是其中一个。
二、辉煌的圆明园1、你对圆明园有些什么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圆明园的资料,通过交流对圆明园有大概的了解。
2、读了雨果的这段话,出示圆明园部分景点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圆明园在哭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中的第二课,由“小调查”、“辩论会”、“屈辱史”三个部分组成,我特地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了一次谈话。
通过了解,五年级的学生都知道圆明园,也知道圆明园被焚烧,但是对于原因却是一知半解,因此学生首先要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这种环境下圆明园的悲惨际遇,延伸到民族英雄的故事,从而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才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痛惜之情,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知道八国联军侵华以致圆明园被掠夺、焚烧这一历史事件,勿忘国耻,缅怀英雄。
三、教学重点:感受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带给中国的屈辱。
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躏中国的愤慨之情,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1分四组分别搜集辉煌时期圆明园的四个部分:第一组搜集占地面积;第二组搜集水主题元素;第三组搜集主要建筑;第四组搜集典藏文物。
2 做一份不平等条约的小调查3 读一则近代历史民族英雄的事迹的文章或者观看影像。
六、过程设计:师(出示圆明园被焚烧前后对比图片直接导入):同学们,在中国有一座“万园之园”,你们看,它就是……生:圆明园师:是的,可是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究竟经历了什么呢?最近老师得到了一个月光宝盒,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穿越,你们做导游带我去瞧一瞧,我们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究竟经历了什么?(一)穿越到1859年‘师:我们现在是在1759年的圆明园里,请大家带我一起去参观参观此时的圆明园吧!1出示建筑平面图,请第一组的同学回报占地面积生: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
2、圆明园在哭泣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知道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2、知道林则徐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培养民族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近代中国由于政府的腐败,给侵略者以可乘之机,致使国土流失、民不聊生。
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难点: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初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培养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学生: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如介绍景点、珍宝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出示圆明园废墟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景象及感受。
(教师点击“圆明园废墟”图)在谈话中顺势揭示课题:圆明园在哭泣。
二、展开辩论1、多维对话,惊叹辉煌。
⑴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圆明园的资料。
⑵ 教师出示介绍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明园。
(点击“辉煌的圆明园”)⑶ 昔日的圆明园有哪些辉煌?学生自由发言。
2、走进历史,直面毁灭。
⑴ 可是,今天当我们走进圆明园,看到的就只剩下了这些。
(点击“圆明园”)⑵ 让我们重新回到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一起了解事情的真相。
(点击《火烧圆明园》)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占领圆明园。
联军在园中大肆劫掠,一场灾难性的浩劫开始了……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如何历史可以回到从前,你想对清政府说些什么?你想对英法联军说些什么?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⑶ 华丽的丝绸和衣服被抢光烧光了;历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被抢光烧光了;上致先秦,下致唐宋元明清,历代奇珍异宝被抢光烧光了;精美的建筑物被火烧塌了……圆明园在哭泣,中国在哭泣,世界在哭泣。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圆明园在哭泣》教案一、教材分析“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心痛如焚、不堪回首的一幕,教科书在向学生介绍中国近代史时就以这一不能遗忘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展开,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整课的设计旨在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并向林则徐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先介绍了圆明园焚烧前的辉煌,再展示了圆明园焚毁后截然不同的景象,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愤慨的感情;第二层“小调查”让学生通过调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第三层“辩论会”就“圆明园该不该重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释放的空间。
第二部分是“屈辱史”。
教材中列举的六个不平等条约充分展示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旨在告诫学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第三部分可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等方式了解两位民族英雄――林则徐和邓世昌,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共2课时完成。
二、教学课时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知道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激发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初步培养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带给中国的屈辱。
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难点: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躏中国的愤慨之情,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五、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查找6个不平等条约签署的年代和主要内容。
教师:相关课件,清朝疆域图若干张,关于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预设(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1、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园林,它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奇迹, 它曾经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它在我们中国,它在中国的北京,它在北京的西郊。
浙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二课圆明园在哭泣
教材分析“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心痛如焚、不堪回首的一幕,教科书在向学生介绍中国近代史时就以这一不能遗忘的重大历
史事件来展开,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整课的设计
旨在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并向林则徐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学习,热
爱自己的祖国。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课时是课文的第一部分,
分二个层次。
第一层先介绍了圆明园焚烧前的辉煌,再展示了圆明
园焚毁后截然不同的景象,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愤慨的感情;
第二层“辩论会”就“圆明园该不该重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
释放的空间。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初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
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使学生牢记“毋忘国耻”,懂得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带给中国的屈辱。
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难点: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踵中国的愤慨之情,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教具多媒体课件,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基础教案个性设计一、新课导入师: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他有着众
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像四大发明、京杭大运
河、都江堰水利工程,还有中国古代的建筑,这你
认识么?(出示图片)
对,这就是圆明园。
揭小半课题:圆明园(板书)
(设计说明:承接第一课,让学生继续感受中国
昔日的辉煌与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直接导入建筑成就圆明园。
)
二、多维对话,惊叹辉煌。
1.圆明园的美景
师:你知道圆明园么?
看看课本中是怎么介绍圆明园的吧?
谁能来说一说?知道哪一点就说说哪一点。
师:你知道圆明园有多大么?它占地5200亩。
我们的实验小学占地22.5亩,你算算有多少个
实验小学?(231个)
(通过计算出的数字,体会圆明园面积之大。
)师: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中国人,都说圆明园好。
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
我们来看看法国大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描写。
(出示内容,师配乐朗读)
师:在雨果的眼中,圆明园是怎样的呢?
(佛一个仙境/美得无法用语言表达)
师:让我们随着这段文一起穿越时空,看看150 年的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吧?
(教师出示复原的圆明园视频,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明园。
)师:你看到了吗?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罗列国内外名胜四十景;/独创形式的庭院建筑;/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 )
2.圆明园的珍宝
师:圆明园不仅看着美!而且那些建筑,那些陈列在园中的物品都价值连城!想去看看吗?
(课件出示珍宝视频,学生闭息凝视,欣赏,感叹!)定格在图片上
师:这就是圆明园。
同学们,看到这里,你对圆明园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它是一座艺术品的宝库;/博物馆;/中国文明,文化的结晶;……这里面无数的奇珍异宝,不知凝聚着古今中外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
他
还收藏了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历代著名书法家、 画家的作品。
) 师:是呀,这样一个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 园林,美轮美奂的圆明园啊!珍宝无数的圆明园 啊! 今天,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展现在我们 眼前的却是只是一片废墟...... (设计说明:通过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 面积大、景色美、珍宝多这几个角度全面了解圆 明园。
) 三、走进历
史,直面毁
灭。
师:(教师点击“圆明园残片”)在残落的余辉下, 这些零落的碑石,静静地与土草依偎缠绵,圆明 园在无声的哭泣!
揭全题:在哭泣(板书)
师:他们在哭泣着什么,你知道吗?(先让学生 说)
你看到价值连城的珍宝了吗?
欣赏到美轮美奂的建筑了吗?
仙境般美丽的园林又在何方?
我们的圆明园怎么就变成今天这个模样了!
师:让我们重新回到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一 起了解事情的真相。
(教师点击《火烧圆明园》片段)
师:同学们,看到这,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 心情么?
生:愤怒,侵略者太可恨了! /心痛,被毁了。
/悲愤交加。
/痛恨。
......
师:大作家雨果是法国人,是侵略者的同胞,他 是怎么看待“火烧圆明园”的?
师:你觉得雨果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
(生:在这位法国人眼里,他的同胞成了强盗/ 野蛮人/披着文明外衣的强盗!英法联军进入圆明 园是一次偷窃行为)!将中国的珍宝摆放在他们 的口袋箱箧里!)
师:这帮英法强盗在我们的园中想抢就抢,抢不走的就砸,他们最后还放火烧毁了圆明园,他们为什么要放火烧?(掩盖罪行。
)
师:(出示图片陵园般)我们的圆明园在哭泣!追问:圆明园除了哭泣珍宝的流失,被毁,他还在哭泣什么?
(为清政府无力保护而哭泣;/为侵略者的可耻而哭泣;(他在告诉我们这些侵略者是多么的无耻,可恶!... )
师:就是这样一座被称为“月宫”,像仙境一样的园林,圆明园,整三天的燃烧,只剩下这满目疮痍,残垣断壁。
师:听,圆明园在无声的哭泣!(课件出示)让我们一起说出他的心声。
(师生齐读)
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的耻辱。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发展,有许多人对这一段历史已经淡忘,为此就“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问题在网上开展了一些争论。
你觉得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生:该/不该。
)预设生:
该建的理由:
四、观点辩论,引发思考,总结提升。
发展旅游事业;
重现圆明园的辉煌;
师:是啊!让世人再看看这辉煌的圆明园,展示着我们中国站起来了!
不该建的理由:
1.圆明园的修复难度很大,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2.罪证;(让侵略者的子孙后代看看自己的祖先曾经犯下怎样的滔天罪行。
让我们中国的后代知道这段历史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
3.我们历史的教训;(让我们牢记历史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
被毁是中国的耻辱,是侵略者留下的罪证,这是一
段永远不可磨灭的历史。
(设计说明:通过辩论主要是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
的痛恨和愤慨。
)
师: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用心铭记这段耻辱
的过去!
(出示:勿忘国耻)
板书设计圆明园在哭泣
面积大
万园之园景色美废墟
珍宝多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反思让学生对圆明园被抢劫、焚烧前后的情况进行了解,初知圆明园成为一片废墟的原因,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并牢记国耻。
教师通过
引导学生搜索与整理资料,再加以巧妙梳理,对“圆明园被洗劫、
焚毁”的原因作了较为具体的介绍与分析,将历史知识与品德教育
融合起来,体现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