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斡旋受贿罪
- 格式:doc
- 大小:4.83 KB
- 文档页数:2
论斡旋受贿罪若干有争议问题
新刑法典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法律规定,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均存在分歧,本文试就争议较大的四个问题略陈己见。
一关于该法条的罪名问题
新刑法典没有实现罪名的明示化,对罪名问题仍然采用暗含推理式的立法方式。
因此如何确定第388条的罪名成为大家关注的首要问题。
这一问题包含以下内容1该条是否存在独立罪名;2如果是独立罪名,应如何科学地加以表述。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以下二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该条不成立独立罪名,它只是一般受贿罪的补充,理由是1从刑法规定上看,该条明确规定以受贿论处。
2该条文其犯罪主体、性质、客体均能含于受贿罪中,不具有独立成为一个罪名的价值和条件。
3该条文统一定受贿罪有利于打击受贿犯罪。
注王祺国《认定间接受贿的两个问题》,《人民检察》1998年第2期。
这种意见已被高法《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和高检《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所认可。
两高司法解释都没有把第388条单列罪名。
另一种意见认为,该条文应具有独立的罪名。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较为合理。
界定某一分则条文是否是独立的罪名主要看它有无独立的罪状。
在罪状表述中,首要是看是否具有独立的行为特征。
凡是具有独立的行为特征或者对象特征的,即使该法条采取援引法定刑,也应认定为一个独立罪名。
第388条规定的受贿罪与第385条规定的一般受贿罪,虽然犯罪主体相同,但行为特征明显不同。
斡旋受贿罪怎么判(最新贪贿犯罪量刑标准)典型案例王,中级人民法院A庭审判长、三级高级法官。
李,该法院B庭受理有关案件一方当事人。
2023年4月,王接受李请托,承诺向B庭案件承办法官打招呼对案子予以关照,并收受李现金50万元。
后王持续对该案进展予以关注,并认为李本就能够胜诉并无打招呼的必要,遂没有向承办法官打招呼。
2023年6月,该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支持李诉讼请求,李胜诉。
分歧意见本案中,对于王收受李50万元的行为如何定性产生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王虽接受请托,但既未实施斡旋行为,也未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李谋取不正当利益,王行为属于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金,违反廉洁纪律。
第二种意见认为:王虽未实施斡旋行为,但是王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不可收买性已经受到侵害,其承诺斡旋已构成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故构成受贿罪(斡旋受贿)。
评析意见笔者赞成第二种意见。
本案争议的实质问题是,承诺斡旋是否构成受贿罪(斡旋受贿)。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综合判断。
一、承诺斡旋已侵害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刑法规定受贿罪,本质上是要惩治侵犯职务行为廉洁性的行为。
一旦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廉洁性和不可收买性受到侵害,并具备为他人谋利的条件,则应予以惩治。
斡旋受贿,立法明确“以受贿论处”,并将其拟制为受贿罪的一种特殊行为。
承诺斡旋,行为人虽然索取或者收受财物后仅仅承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未实施斡旋行为,但是其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不可收买性已经受到侵害,只要承诺不是虚假的,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就会进入实施、实现阶段。
本案中,王作中级人民法院A庭审判长、国家公职人员,应当秉公用权,不得干预插手司法审判活动,但是从收受李50万元,接受其请托,并承诺为其案件打招呼起,其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不可收买性已经受到了侵害。
二、承诺斡旋符合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证据适用标准2003年《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承诺、实施和实现三个阶段的行为。
LegaI S y st e m A nd Soci et y堡垒!圭塾垒三竺堡!型生一.一.盈圈圜爨曩浅谂斡旋受贿罪马玲摘要Ⅸ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备件,通过其他国'C.r-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本条就是关于斡旋受贿罪的规定。
理论上,一般将这种受贿称为斡旋受贿或间接受贿。
关键词刑法受贿罪斡旋受贿罪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381-022010年5月,我院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查处了潘某某、林某某等4人受贿案,潘某某是该局某科科长,负责办理企业参保人员提前病退,在办理病退手续过程中其收受他人好处费的事实,以《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对其立案侦查无疑:而林某某是该局办公室的一名主任科员(曾任某镇国土所所长),本不负责这项工作,却通过潘某某的职务行为为多名不符合病退条件的人办理了病退,并从中收受请托人好处费,我院以林某某触犯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对其立案查处,从而成为我院以斡旋受贿罪立案的第一人。
也许很多人不解,为何同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同样的事情上收受贿赂却触犯不同的法条。
一、斡旋受贿罪犯的罪构成要件1.斡旋受贿罪是《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处于刑法分则的第八章贪污贿赂罪,故该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有《刑法》第九一t一三条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斡旋受贿的主体,包括四种人员:(1)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2)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3)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4)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2.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和过失不构成斡旋受贿。
本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其索取或收受请托人财物的贿赂性,同时希望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斡旋受贿若干问题探析斡旋受贿是指某个人作为协调双方关系的中间人,在协调过程中收受贿赂的行为。
在中国,斡旋受贿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在商业活动中普遍存在。
斡旋受贿也是公共权力扭曲的表现之一,对于正常商业经营和公共管理都有着极其负面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斡旋受贿的概念、出现的原因、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1.斡旋受贿的概念斡旋受贿是指在协调双方关系时,斡旋人员收受或者索取对方给予的财物,以谋取私利。
实际上,斡旋受贿的行为也可以被看作是受贿行为中的一类。
斡旋受贿的危害也不容小觑,不仅损害廉洁的公共管理和商业道德,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使得某些社会矛盾难以解决,从而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2.斡旋受贿的原因在中国传统习惯中,人们重视拥有广泛的关系网络。
这也就导致了斡旋受贿的存在。
一方面,斡旋人员根据其自身关系影响力,帮助双方协商达成协议;另一方面,斡旋人员在帮助双方协商的同时,也利用自身的影响力牟取不法的私利。
斡旋受贿的原因之二是腐败现象的存在。
当前我国在反腐败和反贪腐方面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还是存在不少腐败现象,尤其是在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中,根深蒂固的权力寻租现象一直存在。
这也就使得斡旋受贿的现象可以找到市场,因为某些斡旋人员利用自己的权力寻租机会来达成自己的不正当利益。
斡旋受贿的原因之三是法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对于斡旋受贿这种现象还是使用完善。
某些斡旋人员利用法制漏洞来达成自己不正当的利益,而另一方面,一些斡旋人员的利益驱动根植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中,不易让司法机构找到证据、开展调查。
因此,破坏斡旋受贿现象,必须要强化法制建设,在打击斡旋受贿的同时,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修订和实践层面上的完善。
3.斡旋受贿的社会影响斡旋受贿如果不能及时查处,就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首先,斡旋受贿腐蚀社会风气,严重影响商业道德和公共管理的正常展开;其次,斡旋受贿会损害正常的商业竞争秩序,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第三,斡旋受贿使得公共权力扭曲,污染了公共管理的从业者,在很大程度上对公约束机制造成严重的破坏;最后,斡旋受贿的存在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Human nature is inherently good, pure as the dew of the clear stream.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斡旋受贿司法解释是什么?导读:斡旋受贿罪也有称间接受贿罪,根据我国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罪论。
对此种行为,理论上有称斡旋受贿罪的,也有称间接受贿罪的。
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大家都听说了很多大官被拉下马的案例,我们国家对于贪污受贿方面现在查的是越来越严格的。
对于贪污受贿受伤害最深的应该就是我们公民了。
对于贪污受贿其实还有很多的形式。
那么斡旋受贿司法解释是什么?斡旋受贿简介受贿罪客观方面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斡旋受贿斡旋受贿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行为。
其法源最早见于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两高《解答》)第三条第二项的部分规定。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以下简称97《刑法》 )第三百八十八条将这种行为从一般受贿罪中分离出来,单独作出具体的规定。
该条虽未明确给出独立的罪名,但理论界对此条界定为斡旋受贿罪已达成共识。
此罪,日本刑法于1958年即予增设。
在该罪的构成要件中“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是极为重要的内容。
司法实践和理论界对此争议比较大,就司法实践中时常遇到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发表意见。
斡旋受贿条件及制约关系基本条件斡旋受贿的条件:(1)行为人利用的是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2)行为人利用了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3)必须是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4)索取了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了请托人财物。
便利条件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斡旋受贿罪中的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浅析斡旋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斡旋受贿罪是指以斡旋的方式,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取贿赂,从而实现其本身不应该获得的不正当利益。
斡旋受贿罪是一种严重的贪污犯罪,在我国的刑法中,其构成要件显然。
下面就从构成要件的角度对斡旋受贿罪进行浅析。
一、斡旋行为斡旋行为的重点在于“斡旋”,斡旋指的是为他人引导业务、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牵线搭桥、协调关系等一系列行为。
具体来说,斡旋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引荐客户,寻找合作伙伴,促成交易,拉拢联系人,违规泄密,泄露商业机密等。
这些斡旋行为,都可以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从而突破正常诚信经营的边界。
二、收受贿赂除了斡旋行为,斡旋受贿罪的另一个重要构成要件就是收受贿赂。
贿赂行为是指行贿人给予斡旋人一定的贡献,以此达到谋取其权益的目的。
收受贿赂行为则是斡旋人接受了行贿人的贡献,满足其非法经济需求。
收受贿赂可以是现金、礼品、有价证券等,而其价值不限于财物,较高价值的主要在于非物质性贿赂。
斡旋受贿罪的收受贿赂也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收受回扣。
回扣是指斡旋人通过其职务或者实际控制的权力,在商业交易中收取他人给予他方的减价、折扣、回扣等非法利益。
二是收受佣金。
佣金是指斡旋人在斡旋过程中依法行使来自委托方的权力和职权,收取委托方支付的报酬。
在斡旋行为的背后,往往会存在着非法的商业利益,为其收取佣金等非法收入。
三、有利益勾连在斡旋受贿罪的定罪要求上,需要明确证明斡旋行为和收受贿赂之间存在着有利益勾连关系。
这意味着,斡旋人的斡旋行为和收受贿赂密切相关,必须是以商业利益等非法目的为导向,且必须以斡旋行为为前提。
换言之,如果斡旋人没有斡旋行为,贿赂人也不会给予斡旋人贿赂,斡旋人也就不会从中获得非法利益。
四、情节严重斡旋受贿罪是严重的贪污犯罪,根据构成要件来分析,必须要求此罪的情节具有一定的严重性。
情节严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受贿赂数额特别巨大。
二是贿赂人可能对社会产生重大不良影响。
三是斡旋人的行为涉及重要的利益集团。
试论斡旋受贿罪内容提要;本人从《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入手,针对目前司法界存在的不同观点,结合本人工作实际,在参考了有关文献后,从“斡旋受贿罪”在罪名确定、与一般受贿罪异同等5个方面提出个人观点,希望能对该法条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上起到积极的帮助。
刑法分则第三百八十八虽然没有明确该法条的罪名,但为了发挥刑法的威慑作用,警示国家工作人员,本人认为该法条应定为“斡旋受贿罪”。
其与一般受贿罪的主要区别是在客观方面表现不同,即它是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所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第三人的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从中索取或收受请托人财物。
此外,认定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成为斡旋受贿罪的主体对于有效地惩治这种贿赂犯罪,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肃贪倡廉,具有重要作用。
在斡旋受贿案中,根据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及危害后果,可认定其涉嫌受贿罪、渎职罪,或对其作行政处罚。
关键词:刑法; 受贿罪; 斡旋受贿罪;司法实践中,一些国家工作人员除了直接利用自己职务范围内的权力,索取他人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外,还利用自己的职权或地位所形成的影响,对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所形成的相互联系、制约关系,编织关系网,以权换权,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务或收受请托人财物,最终实现以权换钱的目的,曲线受贿。
虽然一个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范围是有限的,但是其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则是十分广泛的。
因此,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他人谋取利益,从中索取或者收受贿赂的情况比直接利用自己职务范围内的权力而索贿、受贿更为普遍。
故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法条,本人就自己的观点作以下论述,请批评指正。
; 一、确定该法条罪名; 刑法中该法条没有采取罪名的“明示化”。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李收受财物后不执行调解是否构成受贿罪?基本情况省委某办公室副主任李。
2019年初,A省B县的一个房地产商人A认识了李,得知李的职位很重要,人脉很广,就给了他50万现金。
请李向B县一位副县长问好,并处理好A房地产公司非法改变土地用途的事宜。
收到钱后,李答应尽快处理。
李在了解了相关的土地政策后,认为很难做到这一点。
之后他没有上前问B县的副县长,也没有还50万。
直到事件发生,他才回答甲方。
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如何定性李的行为,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李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李收受他人财物,明知难以提出他人请求,隐瞒真实情况,拒绝返还财物的,应当认定为诈骗罪。
第二种意见:李的行为构成受贿罪(斡旋受贿罪)。
李有相应的职权和地位,可以影响一个副县长在B县的位置。
对于行贿人A利用职务影响力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调解请求,李收受财物并作出调解承诺,权钱交易特征明显,应认定为受贿罪。
评论作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1.这种行为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工作行为的可购买性,属于权钱交易。
调解贿赂和普通贿赂一样,本质上是一种权钱交易,被侵害的合法利益是国家工作人员工作行为的可收买性。
普通贿赂,请受托人购买国家工作人员自身职权范围内的权力;在斡旋受贿中,受托人购买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或地位产生的职务影响力。
职权范围内的权力和职务影响力都是公权力的一部分。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影响力为受托人谋取利益,接受受托人的财产,其本质是出卖公权力,属于权钱交易。
在这种情况下,甲方看重的是,李作为省委办公厅某处的副处长,能够对B 县的一个副县长产生影响。
李接受委托,以自己的职权和身份接受财产,实现了双方的权力和金钱交易。
2.行为人明知委托事项而作出调解承诺,是“为他人谋取利益”。
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的斡旋受贿不是独立的犯罪,而是受贿罪的特殊表现形式。
对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司法解释也适用于通过调解收受贿赂的行为。
斡旋受贿是受贿行为中一种较为特殊的行为方式,规定在我国刑法的第388条中。
其犯罪主体须为国家工作人员,而刑法第385条又规定了普通受贿,从表述上来看,这两个条款在主体规定上并无区别,但是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如退居二线待岗国家工作人员斡旋受贿是否可以认定为受贿罪的问题,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但却因退居二线丧失了实质职权。
我院就曾办理这样一起案件:原国家经贸委市场流通司司长许某在单位内部退居二线待岗,待岗期间,在其明知请托人欲倒卖进口燃油指标的情况下,仍沟通现任司长等人,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进行活动,事成之后许某收受请托人好处费人民币70万元。
对于许某是否构成第388条的斡旋受贿存在激烈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许某接受请托时已无职权,待岗状态使其不能影响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应属于“人情”范畴。
另一种意见认为,许某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并未因待岗发生改变,作为一个尚未退休的官员,必然存在基于职权或者地位产生的影响,因此其构成刑法388条规定的斡旋受贿罪。
本案的焦点在于:第一,如何认定国家工作人员;第二,斡旋受贿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是否存在例外;第三,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修七”)的出台对于本案的指导意义。
笔者拟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上述问题。
一、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标准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标准,实践中存在着实质说(即公务说)和形式说(即身份说)的分歧。
实质说认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实质是从事公务,所以具有履行公务的职责是认定的根本所在;形式说则认为,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即具有公务员的编制,是认定的标准。
笔者将涉及认定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受贿案件分为三类,一类是“全有型”,即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和职权兼备;一类是“全无型”,即身份和职权皆无,如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一类是“一有一无型”,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身份而无职权,典型的如“退居二线待岗人员”,一种是无身份有职权,典型的如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协助履行行政职能的情况。
浅论斡旋受贿犯罪的认定作者:李崇祯来源:《祖国》2016年第23期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受贿形态,斡旋受贿的具体认定在法律规定中并不明晰,在司法实践中的判断也较为困难。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斡旋受贿中如何认定“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和“谋取不正当利益”,对由此引发的法律思考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斡旋受贿职权便利不正当利益一、斡旋受贿犯罪概述刑法第388条规定受贿罪的又一形式,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斡旋受贿。
其犯罪构成在主体、客体和主观要件上与一般受贿并无差别,但在客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第一,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第二,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两点的认定详细探讨。
二、关于“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认定2003年公布的《经济犯罪纪要》列举了三种体现“便利条件”认定的具体情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反映“便利条件”的各类情况显然不是这简单的三种情节所能概括的,笔者认为,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细化斡旋受贿之便利条件:其一,以职务为基础。
犯罪主体基于职务以外其他原因产生的便利条件不属于斡旋受贿中的便利条件。
其他原因主要包括借助亲戚朋友关系或依靠非职务性地位构成的便利条件,如某些明星、各领域先进人物,利用个人在社会上享有高声誉和名望所形成的地位,就是非职务性地位。
其二,行为人通过其职务影响力进行斡旋,与第三人之间没有职务上的隶属关系。
在斡旋受贿中,如果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对斡旋人的命令置若罔闻,斡旋人不能借助职务约束力对其施加不利影响,第三人只是在某些情况下,迫于行为人的职务影响力,不得已按照要求实施不法行为,从这一角度来讲,第三人具有一定范围内有限的意志自由。
其三,行为人必须借助于第三人的职务行为。
从斡旋行为的性质可知,斡旋人所担任的职务无法实现请托人的不正当利益请求,因而他必须求助于同为国家工作人员的第三人。
三、关于“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根据“两高”制定的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不正当利益包括实体上和程序上两种类型,那么,怎样才算满足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一条件呢?笔者认为,与一般受贿相对应,除了事实上的承诺,还要求行为人对第三人提出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要求,即实施了斡旋行为。
斡旋受贿犯罪若干争议问题刍议作者:王岩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4年第11期摘要: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388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该条之规定在理论上通常被称之为斡旋受贿犯罪。
关于斡旋受贿犯罪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几个争议问题,归纳如下:首先,斡旋受贿犯罪的主体应当仅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是包扩其近亲属及与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和近亲属等是否也应归纳入斡旋受贿犯罪体系中来;其次,如何界定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最后,谋取不正当利益如何认定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一个案例,从刑法理论、司法实践等角度对斡旋受贿犯罪上述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在司法实践中更好的完善斡旋受贿之刑法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达到打击腐败、完善立法、维护社会秩序之功效。
关键词:斡旋受贿;便利条件;谋利斡旋受贿罪是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处于刑法分则的第八章贪污贿赂罪,故该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有刑法第93条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斡旋受贿的主体,包括四种人员:①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②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③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④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有效采取一系列措施惩治腐败贿赂,提倡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刮骨疗毒。
根据《广雅·释诂四》中的解释,斡,转也。
斡旋意即调解周旋。
斡旋受贿即并非利用自己本人的职权和地位,而是利用自身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调节周旋,利用其它国家工作人员达到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由于斡旋受贿罪具备更加复杂、隐蔽的特点,因此更应该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予以严厉打击。
浅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和斡旋受贿行为的关系在我国刑事立法中,对国家工作人员为主体的贿赂犯罪行为的规制,体现在《刑法》第 385 条、388 条之中。
《刑法》第 385 条第 1 款是受贿行为之常态。
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中,随着打击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力度的不断加大,这种普通明显的受贿方式已经不再多见,进而转化为较隐蔽的其他受贿方式。
《刑法修正案(七)》出台以前,由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实施受贿行为,但在主观共同故意认定上往往因证据不足而难以使非国家工作人员以受贿罪共犯入罪。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颁布及时的解决了与此相关的难题,对国家工作人员约束身边亲友的行为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消除了他们变相受贿、逃避法律追究的侥幸心理,为我国反腐制度的健全注入了新的能量,迈出积极地一步。
新的法律条文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争议和讨论,因而就有必要厘清影响力受贿罪和受贿犯罪的其他犯罪类型,这对于准确的把握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和斡旋受贿的联系(一)刑事立法目的相同无论是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还是斡旋受贿行为,刑事立法规制此类行为的目的都是加大打击腐败犯罪的力度,扩大反腐范畴。
国家的公权力,目的在于维护整个国家的安定,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坚实后盾,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目标,具有公信力。
然而,一旦国家的这种公权力被财权交易所污浊,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不安定的状态,此时就不会有任何的公平正义、合法合理可言,人民便不再信任公权力,社会将不再和谐稳定。
因此国家工作人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执行者就必须要求严格的廉洁奉公,可是有些作为掌握国家公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受甚至索取财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这种以财换权、以财买权的行为不仅严重的破坏了国家公权力的权威性,而且也侵蚀了国家工作人员自身的廉洁性,人民对国家失去信心。
刑法将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斡旋受贿行为等受贿行为规制为犯罪,就是为了处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由于滥用其享有的影响力而做出有损国家形象的不正当行为,严厉打击类似的新型腐败问题,最终维护国家公权力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浅谈斡旋受贿行为的司法认定论文摘要斡旋受贿是侵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的一种犯罪行为,是受贿罪的一种特殊形式和补充。
斡旋受贿在认定以及诸多方面的边缘都有不清晰之处,只有与其他犯罪行为较为明确地区分,才更有利于使同类案件得到公平的处理。
因此,斡旋受贿行为需要予以全面认定。
论文关键词斡旋受贿司法认定国家工作人员我国《刑法》第388条规定斡旋受贿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法条规定的虽然简单,但有诸多方面需要明确和探讨,以至于更好地被法律工作者所理解、被司法系统工作人员认定和适用,给予犯罪嫌疑人公正的处罚。
司法认定不但对法律条文某内容的含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也对其涉及的在刑法体系以内的其他问题作出深入的剖析,是理解斡旋受贿的一个重要而最实用的方面。
一、对斡旋受贿“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理解我国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制约关系说。
制约关系说是指在斡旋人与实施谋利行为的第三人之间存在因其职权或地位形成的制约关系时才能构成斡旋受贿,即“便利条件”是指斡旋人对第三人的制约。
可以是政治上的关系、经济上的关系等,包括横向和纵向两种。
横向制约关系是指在分工不同、职能有别、无隶属关系的部门之间因为又互相联系、互相协作、相互制衡的一种制约关系。
如检察院与法院和公安机关之间、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
纵向制约关系顾名思义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上级国家工作人员会对下级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上因为隶属产生制约。
斡旋者利用这种制约关系使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是非制约关系说。
有的学者认为,制约关系说并不理想。
指出斡旋人与第三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不单纯是制约关系。
这种影响关系可以是政治上也可以是经济上,但第三人自由度相对较大。
制约关系存在时,直接归为一般受贿罪比较合理,这也是制约关系说的不合理之处。
斡旋受贿罪的名词解释_构成要件_处罚情况推荐文章单位受贿罪的名词解释_主要特征_刑法条文热度: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名词解释_司法认定_量刑标准热度:受贿罪的名词解释_刑事责任_量刑标准热度: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名词解释热度:关于活动的名词解释热度:斡旋受贿罪的名词解释斡旋受贿罪也有称间接受贿罪,根据我国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罪论。
对此种行为,理论上有称斡旋受贿罪的,也有称间接受贿罪的。
斡旋受贿罪的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利用自己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会损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侵犯国家机关、单位正常的管理活动,却希望这一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和过失均不能构成本罪。
3.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以及执政党和政府的威信。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行了斡旋受贿行为。
即利用本人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行为。
斡旋受贿行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行为人利用了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这是成立斡旋受贿的前提。
其次,行为人是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而不是直接利用自己职务范围内的权力。
第三,索取或者收受了请托人财物。
第四,为请托人谋取的是不正当利益。
斡旋受贿罪的处罚情况对斡旋受贿罪以受贿论处,即依照受贿罪处罚规定处罚:①、个人受贿数额≥10万元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②、5万元≤个人受贿数额<1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内容摘要:
我国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罪论。
对此种行为,理论上有称斡旋受贿罪的,也有称间接受贿罪的。
我们认为,该罪与受贿罪相比较,具有它的独立性的。
在刑法中应当设立独立的罪名,即斡旋受贿罪。
我国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罪论。
对此种行为,理论上有称斡旋受贿罪的,也有称间接受贿罪的。
我们认为,该罪与受贿罪相比较,具有它的独立性的。
在刑法中应当设立独立的罪名,即斡旋受贿罪。
一、国外刑法对斡旋受贿罪的规定与理论上的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刑法可以看出,国外刑法至今发生很大变化。
尤其在分则中变化最大、最为复杂的就是贿赂罪的有关规定。
如日本刑法原先规定的贿赂罪,仅含刑法第197条的单纯公务受贿罪、加重公务受贿罪和第198条的公务行贿罪。
1947年,经对第197条修改,增加了受托公务受贿罪和事前公务受贿罪、第三者受贿罪、事后公务受贿罪四个罪名。
1958年,新增了斡旋受贿和斡旋行贿两罪,完善了没收、追缴贿赂的有关规定。
1980年,提高了斡旋受贿等罪的法定刑。
在特别法中,又对贿赂罪的主体作了扩大。
日本刑法关于贿赂罪的这些细化规定,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标志着基于判例积累而在立法日渐成熟;另一方面也是日本学术界对贿赂罪研究的日益深化的结果。
法律规定贿赂罪的目的在于保护社会对职务行为公正性的信赖,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职务行为并不一定局限于公务员本人能直接行使的权限,如果基于本人拥有的上级指挥监督权,由下级实施具体的事务性行为,只要与他职务相关,也可构成贿赂罪。
而职务权限的内容,只要是一般性职务权限就足够了,并不要求必须有具体负责某项事务的分工。
因此,斡旋受贿罪被规定为“公务员接受请托,斡旋或已经促成别的公务员为不正行为或不为当为行为,收受、要求或约定贿赂作为报酬的,处5年以下惩役。
”由于公务员除了利用自己职务收受贿赂之外,还将出现利用其地位对别的公务员施加影响的行为,这种行为同样损害公众对公务活动公正性的信赖,故增设此条。
但本罪的构成要件是相当严格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必须是公务员接受请托。
理论上认为,如果从可罚性的角度考察,斡旋受贿的主体即使不是公务员,有些人也能凭借其事实上的影响力促使他人的职权行使陷于枉法状态,但立法上仅将本罪主体限于公务员,且不包括仲裁人,可见,本罪在公众对公务活动公正性的信赖之外,还将公务员的廉洁性作为保护法益。
另有学说主张,实施斡旋行为的时侯,利用公务员的地位是本罪的必要条件,但是,尽管公务员以私人身份进行斡旋的不构成本罪,但并不要求必须积极利用公务员的地位进行斡旋,才能构成本罪。
第二,必须是斡旋或已经促成别的公务员为不正行为或不为当为行为。
但是,上级官员在本职范围内,指挥有服从义务的下级官员为不正行为或不为当为行为,则不属本罪。
斡旋行为的违法性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还须具备收受、要求、约定贿赂的行为。
作为行为对象的贿赂,不是职务的对价,而是斡旋行为的对价,它包括就将来的斡旋行为而约定、要求、收受的贿赂。
二、斡旋受贿罪的独立性探讨
现行刑法典没有实现罪名的明示化,对罪名问题仍然采用“暗含推理式”的立法方式。
因此如何确定第388条的罪名成为大家关注的首要问题。
这一问题包含以下内容:(1)该条是否存在独立罪名;(2)如果是独立罪名,应如何科学地加以表述。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该条不成立独立罪名,它只是公务受贿罪的补充,理由是:(1)从刑法规定上看,该条明确规定“以受贿论处”。
(2)该条文其犯罪主体、性质、客体均能含于(公务)受贿罪中,不具有独立成为一个罪名的价值和条件。
(3)该条文统一定(公务)受贿罪有利于打击受贿犯罪。
这种意见已被认可。
两高司法解释都没有把第388条单列罪名。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条文应具有独立的罪名。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较为合理。
界定某一分则条文是否是独立的罪名主要看它有无独立的罪状。
在罪状表述中,首要要看是否具有独立的行为特征。
凡是具有独立的行为特征或者对象特征的,即使该法条采取援引法定刑,也应认定为一个独立罪名。
第388条规定与第385条规定的公务受贿罪,虽然犯罪主体相同,但行为特征明显不同。
前者不是直接利用本人职权,而是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所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犯罪,它是通过第三人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从中索取或收受请托人财物。
虽然第388条规定“以受贿论处”,从法理上讲,以某一条文论处是指以某一条文定罪量刑,因而不是一个独立罪名。
但从立法情况看,这一论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笔者认为,将第388条规定为独立罪名,有利于揭示该犯罪的内容,充分体现国家对这种腐败行为所给予的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否定评价,对于警示国家工作人员,发挥罪名的威慑力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第二个问题,也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定间接(公务)受贿罪。
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定斡旋(公务)受贿罪。
笔者认为,间接公务受贿罪名中“间接”意指“通过第三者发生关系的”,如果单从该罪是利用第三人职务之便这一要件看,间接公务受贿罪的提法不无道理。
但第388条所规定的利用第三人职务之便,必须是建立在“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这一基础上。
“斡旋”是居中调解之意。
要居中调解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条件。
对行为人利用他人的职务之便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从中收受财物,之所以要按犯罪论处,主要不在于有第三人的职务行为,而在于行为人在利用他人职务时是以本人的职权或地位作基础,他拥有某种足以对第三人的处境产生影响的权力或地位,从而对第三人产生压力或控制力。
从收受贿赂对象看,行为人是直接的,不存在间接获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