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知识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568.86 KB
- 文档页数:9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天气的变化本文档将介绍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即天气的变化。
1. 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某一时刻地球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包括温度、湿度、风、云和降水等因素。
2. 天气的变化原因天气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汽的变化:水汽的蒸发和凝结会导致天气的变化。
- 温度的变化:温度的升降会直接影响天气情况。
- 气压的变化:气压的高低会引起气象现象的变化。
- 风的影响:风的速度和方向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 雨水的作用:降水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天气变化。
- 地理环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也会对天气产生影响。
3. 天气的预测人们通过天气预报来获得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天气预报利用气象观测和科学模型来预测气象变化的可能性和趋势。
- 技术手段:天气预报利用了气象观测设备、卫星遥感、计算机模拟和气象预报算法等技术手段。
- 预测的依据:天气预报依据过去和现在的气象数据,通过分析、比较和推理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4. 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装选择:根据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服装。
- 活动安排:天气的好坏会影响人们的户外活动安排。
- 农业生产: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有重要的影响。
- 交通出行:恶劣的天气情况可能会影响交通状况。
- 健康状况:天气的变化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结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大气层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天气预报可以提前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有助于人们做出适当的安排和准备。
三上第三单元《天气》复习总结一、天气变化1.天气:指一个地方在某一段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及风等情况。
2.描述天气特征:可以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4.天气现象的分类天气现象一般包括降水现象(雨、雪、冰雹等)、地面凝结和凝华现象(露、霜等)、视程障碍现象(雾、霾、沙尘暴等)、雷电现象(雷暴、闪电等)、其他现象(风、晴、多云等)。
5.天气符号:6.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益处:(1)适量的雨水能使植物更好地生长。
(2)雨水使空气湿润,清新。
(3)雨水使河水不干涸,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损害,给我们带来损害的天气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1)风、霜、雨、雪会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容易引起中暑、冻伤、感冒等疾病。
(2)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
(3)暴雨会阻碍交通,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7.大气圈大气圈又成大气层,因重力关系而围绕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8.制作天气日历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天气日历具有记录和分析气象,总结以往的气象规律,预测今后的天气变化等作用。
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天气现象(云量、降水量、气温和风)。
二、气温1.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室外阴凉通风处,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
2.气温计(1)概念:气温计是测量气温专用的工具,又叫寒暑表。
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
(2)单位: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温度计一般由液泡、液柱、刻度、测量单位等部分组成。
温度计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的底部有液泡,不同的温度计里面分别装有酒精、煤油、水银等液体,遇热膨胀便会沿着玻璃管中的毛细管上升。
2019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1.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气温、天空状态、降水和风等自然现象。
2.地球被一层大气圈所包围,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在大气圈中发生的。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时变化很快,有时较为缓慢。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5.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观察和记录气温是很重要的。
6.气温计可以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以了解所在区域内的气温。
7.温度计、气温计(又称寒暑表)、体温计和水温计是测量温度的常用仪器。
8.摄氏度是常用的温度单位,用符号℃表示。
9.气温计包括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等几个部分。
10.测量气温时,应将气温计放在阳光照不到且空气流通的地方,悬挂在空气中,保持干燥,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XXX,待示数稳定后再读取。
11.最高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到3时;最低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1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3.地球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后,有时会形成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
14.雨量器是测量降雨量的装置,降雨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雨量的等级通常根据一个地方24小时降雨量的多少来确定。
16.风是周围流动的空气,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17.我们可以利用地面上的物体、风旗、风向袋等来了解风的大小和方向。
18.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对照蒲福风力等级表记录风速。
19.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8个方位来描述。
20.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当箭头指向西南时,表示西南风。
21.蒲福风力等级表将风力分成12个不同的等级。
22.小水滴或小冰晶非常轻,可以浮在空气中形成云。
23.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以分为晴、多云和阴。
24.大团堆积的云很有可能会下雨,纤维羽毛状的云经常出现在晴天。
25.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此时的天气状况是晴。
天空中云层密度不同,有时可以看到太阳,这种天气状况被称为多云。
《天气》单元知识点1.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不一样;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不一样。
2.天气指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3.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比较缓慢。
4.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5.了解天气的变化非常重要,科学家利用工具观测天气、发现规律,可以组织人们提前预防。
6.太阳可以使地球变暖。
温度是观察和记录天气的重要内容。
7.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大气的冷热程度叫气温。
8.天气是冷还是热,每个人的感受常常不一样,我们可以用气温计去测量气温。
9.测量温度的仪器叫作温度计。
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
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
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
10.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11.气温计的结构:单位符号刻度液柱液泡12.用气温计读气温小秘诀:零刻度,读数起步;向上数,几摄氏度;向下数,零下几度。
13.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放在阴凉通风处。
悬挂在空气中离地面高度约1.5米。
保持干燥。
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
示数稳定后再读取。
14.气象预报通常会报—天(24小时)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是指—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到3时;最低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15.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8点、10点、12点、14点、16点)中气温的变化,我们发现:气温先上升,后下降,14点的气温最高,8点的气温最低。
16.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地球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后,有时会形成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
17.衡量一个地区(24小时)降水多少的数据叫降水量,降水量单位是毫米。
18.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9.自制简易雨量器的注意点:选一个直筒透明杯;刻度条从底部贴起;刻度条外贴上透明胶带,用来防水。
20.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注意点:雨量器水平放置,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读书时要加上单位“毫米”。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1、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段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3、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比较(缓慢)。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5、(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
(温度)是观察和记录天气的重要内容。
6、我们用(气温计)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内的(气温)。
7、测量温度的仪器叫做(温度计)。
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
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
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
8、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9、气温计包括(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几部分。
10、测量气温时应将气温计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流通)的地方。
将气温计悬挂在(空气)中。
保持(干燥)。
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
(示数)稳定后再读取。
11、最高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到3时);最低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1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13、地球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后,有时会形成(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
14、(雨量器)是测量降雨多少的装置,降雨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通常根据一个地方(24)小时降雨量的多少来确定降雨量的等级。
16、(风)是我们周围流动的空气。
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17、我们可以利用(地面上的物体)、(风旗)、(风向袋)等,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
18、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对照(蒲福风力等级表)记录风速。
19、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8)个方位来描述。
20、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它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当箭头指向西南时,就是(西南)风。
21、蒲福风力等级表,将风力分成(12)个不同的等级。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及测试题含答案第三单元《天气》1、天气,指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
测量气温的仪器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
顾名思义,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3、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
温度的单位有摄氏度和华氏度,℃是温度的常用单位,读作“摄氏度”。
4、使用气温计应放在阳光照不到且空气流通的地方,悬挂在空气中,保持干燥,读数时让视线与液柱顶端保持齐平,示数稳定后再读取。
一天内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下午2到3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5、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有雨、雪、冰雹等。
收集测量雨水的容器叫做雨量器,雨量器是直筒透明的。
计量雨水的单位是毫米。
刻度条“0”刻度必须与容器内部的底面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也要示数稳定后再读取。
6、风是我们周围流动的空气。
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测量风向的工具是风向标。
用风旗确定风速简化划分为三个等级:0级无风、1级微风(风旗微动)、2级大风(风旗飘动)。
7、云是空中的小水珠或者小冰晶。
天空中的云,形状不同,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为:大团堆积的云(积云)、均匀成层像雾的云(层云)、纤维或羽毛状的云(卷云)。
8、根据天上云量的多少分为晴天(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多云(天空中云比较多、有时可看见太阳)、阴天(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单元测试一、填空题(14分)1、()、()、()、()等是我们在记录天气日历时要关注的天气特征。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和()。
云在天空中是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3、风向可以用()来测量,它的箭头指向风()的方向,当箭头指向西南,就是()风。
第三单元天气
1、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又是十分迅速,又是比较缓慢,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台风、洪涝、干旱等天气会带来灾害。
3、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4、天气的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
5、测量天气的工具包括:雨量器、温度计、风向标和风速仪。
6、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寒暑表);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
7、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量气温。
8、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9、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8个方位描述。
例如:北风:由北面吹过来的风。
10、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风向,不能判断风速。
11、云的形态:积云(大团、堆积的云;可能会发展成积雨云,形成下雨的天气);层云(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如果层云变厚,可能会出现雨雪天气);卷云(纤维、羽毛状的云;常发生在晴天)
12、根据云量多少,可讲天气分为晴天、多云、阴天。
13、气候是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
14、天气预报主要是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的,大致有五个步骤:数据
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知识复习要点3-1《我们关心天气》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不同的天气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2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这些情况是可以观测和记录的。
3.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4天气状况总在不停地变化着,有时变化非常迅速,有时候变化比较缓慢。
3-2《认识气温计》1.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
温度是观察和记录天气的重要内容。
2.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
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
测量体温的温度计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温度计叫水温计。
它们的结构功能是有区别的,都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4天气冷热每个人的感受常常不一样,我们可以用气温计准确测量。
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的气温。
5.除了常用温度计,根据不同的需求,人们还会使用到双金属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6.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使用时要将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读数时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物体接触,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3《测量气温》1.要知道气温是多少,或者了解一天中气温是怎么变化的,需要我们利用气温计进行测量。
2.在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时,要将气温计悬挂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的空气中,让气温计保持干燥,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让视线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选择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测量气温,将测量数据绘制成柱状图,更方便我们了解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4.天气预报通常会报一天24小时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一天中的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到3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5.只有严格按照气温计使用的方法进行测量,测得的气温数据才科学。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汇总3.1我们关心天气1、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描述天气:气温、降水量、云量、风速方向等2、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可能不一样3、天气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很迅速,有时比较缓慢,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气象灾害)4、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太箜里的自然现象5、天气现象一般分为:降水现象、地面凝结与凝华现象、视觉障碍现象、雷电现、其他现象等6、科学家利用工具观测天气、发现规律,告诉我们天气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2认识气温计1、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一般有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部分组成。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1、气温计刻度从上到下表示温度越来越低。
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是气温计可以测量的温度范围,也叫气温计的量程2、气温计上标出来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两个数之间是10个相同的小格,代表1°C,一般到5刻度会变长。
一小格的代表数为分度值。
3、以0°C刻度为标准点,红色液柱向上多了几个格就是几摄氏度。
读数是“零上”省略不读。
写数方法是数字后面加上°C4、红色液柱停在0刻度时,表示0°C5、以0°C刻度为标准点,红色液柱向下少了几个格就是零下几摄氏度。
读数时“零下”必须读出来。
写数时,先写再写数字和°C3、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零下几。
4、不同的温度计量程不同,形状、材质、结构、功能不同。
5、用气温计测量的准确数据能让我们对天气情况的描述更精确,从而发现天气的变化规律。
7、气温计、水温计和体温计的相同与不同水温计、体温计、气温计异同对比温度计水温计体温计气温计原理液体热胀冷缩液体热胀冷缩液体热胀冷缩构造特点无缩口有缩口无缩口使用注意事项乐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可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测温不能甩使用前要甩不能甩量程-20~nor35~42Y-30~50T 分度值ir0.1T ir3.3测量气温1、气温是指教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2、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方法:课本45页3、一天中温度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下午2一3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候》知识点
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候》的主要知识点。
1. 天气和气象
- 天气是指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区的大气条件。
- 气象是研究天气变化的科学。
2. 天气现象
- 晴天:天空无云,阳光明亮。
- 多云:天空有云,但没有遮挡太阳。
- 阴天:天空有云,遮挡了太阳。
- 雨天:有水滴从云中落下的天气现象。
- 雪天:有雪花从云中落下的天气现象。
- 雷雨天:有闪电和雷声的天气现象。
3. 天气与季节
- 春天:气温逐渐回暖,阳光明媚。
- 夏天:气温高,天气炎热。
- 秋天:气温逐渐降低,秋风瑟瑟。
- 冬天:气温极低,天气寒冷。
4. 天气对人们的影响
- 晴天可以晒太阳,有益于身体健康。
- 雨天可以种植作物,有益于农业生产。
- 雪天可以进行冰雪运动,如滑雪和打雪仗。
- 天气恶劣时应做好防护措施,如戴雨伞或穿厚衣服。
5. 天气的观测和预报
- 天气的观测可以通过使用气象仪器,如温度计和风力计。
- 天气预报可以通过分析气象数据和气象现象来预测。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候》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温》知识点
总结
本文档将总结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温》的相关知识点。
1. 气温的概念与意义
- 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高低,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 气温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如影响
衣着、农作物生长等。
2. 测量气温的工具
-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气温的工具,它通常有摄氏度和华氏度两
种刻度。
- 温度计的读数越高,表示气温越热;读数越低,表示气温越冷。
3. 影响气温的因素
- 季节:不同季节气温变化不同,如夏季气温通常较高,冬季
气温通常较低。
- 地理位置:不同地方的气温因为纬度、海拔、地形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4. 气温变化的预测与记录
- 天气预报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气温的变化情况,提前做好衣着和活动安排。
- 气象台会记录和统计气温数据,通过图表展示气温的变化趋势。
5. 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 衣着:根据气温的高低选择适当的衣着,保持舒适。
- 农作物生长:不同植物对气温有适应性要求,需要根据气温变化来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温》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我们关心天气知识点汇总
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不同的天气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2、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这些情况是可以观测和记录的。
3、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4、天气状况总在不停地变化着,有时变化非常迅速,有时候变化比较缓慢。
5、科学家利用工具观测天气、发现规律,告诉我们天气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6、制作天气日历,是我们长时间坚持观察记录天气的好方式。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象》知识点总结一、天气与气象1. 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大气现象以及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气候现象。
2. 气象是对大气的研究,包括气象现象和气象要素的观测、记录和预测。
3. 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降水等。
4.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和分析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的预测。
二、气象现象1. 雨是云中蓄积了许多水汽,遇到冷空气形成水滴,最终落到地面的现象。
2. 雪是云中蓄积了许多水汽,遇到冷空气形成冰晶,最终落到地面的现象。
3. 雾是近地面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悬浮于空气中而形成的现象。
4. 雷暴是大气中的电荷运动所产生的闪电和雷声,通常伴随着雷雨和强风。
三、气象要素的变化1. 温度是指物体的热度高低,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单位是摄氏度。
2. 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3. 风速是风的强弱程度,可以用风速计来测量,单位是米每秒。
4. 风向是风的吹向,通常用指南针方位来表示。
5. 气压是大气对物体施加的压强,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单位是帕斯卡。
6. 降水是指云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最终落到地面的现象,有雨、雪、雾、露等形式。
四、天气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1. 天气状况会影响人们的出行、衣着和居住等方面。
2. 不同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影响。
3. 天气条件也会影响动物的活动和迁徙。
总结:通过研究气象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的天气变化,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安全。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象》知识点的总结。
(字数:234)。
第三单元
1.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比如台风、暴雨、冰雹、暴雪。
4.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比较缓慢。
5.表示冷暖天气现象有:(冷热温暖)
表示阴晴天气现象有:(阴多云晴)
表示雨雪天气的现象有:(小雨中雨大雨雷雨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
表示风天气的现象有:(微风大风)
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记录为(晴),天空中(云较多),有时可以(看见太阳)记录为(多云),(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记录为(阴)。
7.雨和雪都是(水),雨是(液态的水),雪是(固态的水)。
8.天气灾害有:(台风、暴雨、冰雹和暴雪)
9.了解以下天气符号
10.会画以下天气符号
1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1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13.温度计都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4.气温计结构:
15.气温计上最低气温是(-30℃),最高气温是(50℃),每一大格被分成(10)个小格?一大格的含义是(10℃),一小格的含义分别是(1℃)。
16.读刻度口诀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零下几。
17.测量(温度)的仪器叫作(温度计)
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
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
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
18.(双金属温度计)用于(工业)上温度的测量。
(红外线温度计)用于(物体表面温度)的测量。
19.气温计、体温计和水温计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构造相同:都有(液泡、刻度、液柱、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
不同点:(1)作用不同: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工具,体温计是测量人体温度的工具,水温计是测量水的温度的仪器
(2)(分度值)不同,水温计和气温计通常是1℃,而体温计是0.1℃。
(3)水温计在测量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而体温计可(离开人体
读数)
20.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早晚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
21.使用气温计的方法:
(1)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的地方;
(2)悬挂在(空气)中;
(3)保持(干燥);
(4)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
(5)示数(稳定后再读取)。
22.柱状图优点:清晰地看出(数据多少)并可以(比较数据的多少)。
柱状图绘制方法:①找气温,点上点;②对应条,划横线;③涂颜色,即完成。
23.气象预报通常会报一天(24小时)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到3时);最低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2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地球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后,有时会形成(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降雨量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5.测量降雨量步骤:
(1)制作(简易雨量器):
①选一个(直筒透明杯);
②在杯子外壁贴上(刻度条),注意从底部贴起(以毫米为单位);
③刻度条外贴上贴上(透明胶带),(用来防水);
④把雨量器放在(雨中),就可以测量降雨量了
(2)用(喷壶)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
(3)用自制的雨量器在下雨时测降雨量,记录并对照“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确定这场雨的降雨量等级。
26.使用雨量器注意事项
将雨量器(水平)放置,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
降水时喷壶嘴要(远一点),要用花洒降水,降雨(均匀)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
读数时要加,上单位(毫米)
27.通常根据一个地方24小时降雨量的多少来确定降雨量的等级。
28.测量降雨量方法:
(1)雨量器摆放(较开阔)的地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倒。
(2)(每 24 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确定下雨的等级。
(3)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
(4)如果当地 10 天内没有降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降水情况。
29.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0.我们可以利用(地面的物体、风旗、风向袋)等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
31.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对照(蒲福风力等级表)记录风速。
记录时,要注明“蒲福风力等级”。
32.制作一面简单的风旗步骤:
选一块(轻薄的布),长约35厘米,宽约20厘米,作为(风旗的旗面);再选一张(硬纸板),长约40厘米,宽约6厘米,作为(风旗的旗杆)。
32.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应注意:第一,(明确所在的方位)是正确(判断风向)的基础。
第二,风向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
33.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如北风是由北面吹过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方向吹过来的风。
34.蒲福风力等级表
35.小水滴或小冰晶非常(轻),可以(浮在空气中),这就形成了云。
36.根据云的形状一般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
37.(大团堆积)的云叫(积云),(均匀成层、灰色像雾)的云叫(层云)、(纤维或羽毛状)的云叫(卷云)。
38.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
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39.天气是(不断变化的),但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40.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41.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42.天气日历观察信息:(云量、降水量、温度、风)
43.二十四节气歌(了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44.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45.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4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47.天气预报制作流程:
48.数据收集
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仪器,收集最新的观测数据,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49.天气预报据收集
位于气象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对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生成数值
天气预报,为气象员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提供参考。
50.气象员做出预报
气象员综合分析最新的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数据,结合超级计算机做出的数值天气预报结果,并考虑当地的天气和气候特点做出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
51.天气会商
数值天气预报并不完美,要进行一定的人工修正。
一般天气预报在发布之前会经过预报员的讨论,这称作天气会商。
天气会商的结果由首席气象预报员签发。
52.发布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制作完成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公共显示屏等向社会发布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