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_2.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1.66 KB
- 文档页数:14
政治必修4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考点一: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一一生活处处有哲学】1. 从哲学的起源看:哲学就在我们身边(1)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实践决定认识)(2)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2. 从哲学的功能看J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从哲学的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考点二: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一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问),但哲学不等于世界观,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第一,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即人类思维)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生活处处有哲学: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③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②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联系: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2、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3、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描绘大自然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惊奇和敬畏,使人们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我们头顶的星空:“世界是什么?是神的居所,还是物质的存在?人又是什么?”人们在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中渐渐形成了对世界总的看法。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A.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意识活动B.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C.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D.认识和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与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脱出愚蠢。
”这句话意在说明①哲学的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④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一个有哲学智慧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这说明A.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的科学方法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真正的哲学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D.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4.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
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
这主要说明A.哲学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的实践 B.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C.真正的哲学是万能的科学 D.学好哲学是人生的主要任务5.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
”这表明①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④哲学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6.不知从何时开始,“今天你低碳了吗”已不知不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句问语,人们在经过一系列思考后理性地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落实新发展理念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高中政治《美好生活的向导》教案及例题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下面和一起看看有关高中政治《美好生活的向导》教案及例题。
高中政治必修4《美好生活的向导》教案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教学重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教学工具电子白板教学过程导入人和动物不同。
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
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
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问题;什么是哲学?你在身边那些事例中发现过哲学道理?学生例举身边事例,畅谈所包含的哲理形成初步概念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生活处处有哲学探究问题:如何看待排名一名高中生在谈到“排名的二重性”时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张扬排名,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排名。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哲学的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
2、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
3、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二、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点难点:1、什么是哲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4、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5、学好哲学与掌握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导入新课】从今天起,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门可以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
“哲学”这个词是个西方术语,在近代被翻译为汉语,其含义是“爱智慧”或“启发智慧”等。
在汉语中,“哲”具有“聪明”和“贤明”的意义。
从词义上概括地讲,哲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在座的各位聪明否?一个人聪明不聪明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我早料到雷声过后一定是倾盆大雨)。
当然,严格地说,并非所有的哲学都会使人聪明(人是无毛两足动物)。
实践证明,在眼花缭乱的哲学学说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的哲学,因此,我们要学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少同学认为,哲学是比较玄妙的、深奥的学问,一定很难学。
从教材的封面《生活与哲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作为对智慧的爱和追求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也从来没有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教案一、【探究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理解:(1)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哲学起源于人类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 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4)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看待宇宙和人生◇运用:(1)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2)运用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变化和发展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三、【合作初探】:第一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探究1(P4):(1)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一道”,孔子为什么不愿意呢?(2)你认为孔子的“道”是怎样形成?◇探究提示:(1) 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子路虽然在某一方面优于孔子,但在哲学思维、哲学智慧方面却不及孔子。
(2)孔子的“道”不是从孔子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孔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任何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最终都形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必修4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简介《美好生活的向导》是高中必修4课程的第一课。
本课通过对不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解的探讨,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好生活,并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内容概述1.第一部分:引入–介绍课程主题和目标–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美好生活?为什么?2.第二部分:美好生活的不同理解–探讨美好生活的不同层面和维度: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社会方面等–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多样性3.第三部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哪些价值观?–分享一些典型的正确价值观的案例和故事,如奉献精神、友善待人、尊重自然等4.第四部分:建立自己的美好生活观–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题目,帮助学生梳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期望–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5.第五部分:课堂总结–概括本课的核心内容和重点观点–引导学生总结他们从本课中学到的东西,并回顾自己的美好生活观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美好生活的向导》,学生将能够: - 了解和思考不同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解的多样性 - 掌握一些典型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美好生活观学习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不同的美好生活理解和追求的角度 2. 分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美好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思考和建立自己的美好生活观,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学习建议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好生活的向导》这一课程,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学习建议: 1. 在课前提前阅读教材,了解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2. 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多与同学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不同观点和理解 4. 在课后反思自己的美好生活观,并寻求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总结通过学习必修4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学生将不仅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美好生活的真正含义,还能够建立并发展自己的美好生活观。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教案必修4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
¨许多充满智慧、富有哲理的故事,表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理解(1)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4)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3.运用(1)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2)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二)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二、教学重难点1.哲学是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三课时五、教学过程〔活动导入〕学生活动:展示一幅图片(两只手的相互绘画),请学生谈自己的认识,可以随意从各个角度思考。
(目的:引导学生认知人对世界的认识会因为知识构成、立场、思维方法等原因出现很大的差异,这就是哲学研究的问题。
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多角度的哲理分析。
)(提示:事物是相互依存的引出矛盾的观点、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虚拟与真实并存的分不出彼此等)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需要哲学智慧学生活动:展示一组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图片,学生思考人们该如何改造自然?(目的:引导学生认知不同的思想观念会对改造自然的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是哲学研究的问题)(提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矛盾观、联系观、发展观,应该坚持xxx、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等)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需要哲学智慧学生活动:展示一个小故事,请学生谈谈它对我们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有何启示?(目的:引导学生认知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同样需要智慧,只有拥有正确的“三观”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这里涉及价值观中的心中有他人,也是哲学关注的问题)故事: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
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
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
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
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
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提示:做事情要善于创新反映的是哲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倾听是对人的尊重也是一种涵养;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
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
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人们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需要哲学智慧一、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引〕前面的三个活动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那么通过上面的事例分析,哲学又是从哪里来的呢?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解析:(1)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2)人的三对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补:哲学上说的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即人的思维)。
学生活动:《田忌赛马》中的田忌为什么能以弱胜强?(在于田忌善于思考,他能够从双方实力的分析中找到对策,通过重新组合实现整体实力的增强。
这里就蕴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哲学观点。
)举例: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敬畏自然--图腾崇拜、唯心主义哲学;掠夺自然--人的崇拜,唯心主义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xxx、唯物主义哲学3.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举例:电影《墨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学生活动:P4的活动材料,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本义)举例:“河面上告示”英国哲学家威廉·休厄尔(1794--1866年)是一位幽默能手。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剑桥的卡姆河只是一条被用作城区排水的排水沟。
有一次,女王访问剑桥,在河上的一座桥上停了下来,对簇拥着她的剑桥在学的要人说,河里漂着的废纸太多了。
威廉·休厄尔接口说:“陛下,它们并不完全是废纸,它们的每一页上都写着告示,通知来访者这条河是不适于游泳的。
”2.哲学的任务(作用、功能)──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生活动:阅读P1/5,思考哲学的任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否举例加以分析。
具体来说:“两个看待”+“三个对待”(1)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举例: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要立足长远,不懈奋斗;学习中要立长志,不能常立志;终身学习观念。
(2)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举例:“独身的解释”著名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终身未娶。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
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斯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
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
我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其中前两者比较好理解,论及第三层境界,我的一位朋友略作沉思,煞有介事地讲,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得有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
(3)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举例:社会的科技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解决好国家需要与个人就业愿望的关系,不能贪高,要切合实际,积极发展提高自己(专业、薪金、职位等)。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则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层: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天地的境界。
其中,对于天地最高境界的解释是,“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种心载天地胸藏宇宙的人生境界,又将人们的认识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彻底摆脱了功利与道德的层次,同时也煞费苦心地让人尽量避免了佛道的“遁世”和道家的“无为”。
(4)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举例:个人与集体就如同碗与锅的关系,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只有很好地维护集体利益才有每个人的个人利益。
(5)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举例:“错误的赞扬”性格放荡不羁并一贯讥讽当时大人物的伏尔泰,有一天将一名同辈作家赞扬了一番。
他的一位朋友当即指出:“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真遗憾。
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在背后经常说您的不是。
”“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
”伏尔泰说道。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学生活动:投影显示一组世界观方面的问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不求一致,只求多样。
(问题:你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有规律吗?世界发展的动力在哪,去往何方?人与世界是一个怎样的关系?……)(1)世界观的内涵──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学生活动:“忆一忆”哲学上说的世界是什么意思?(哲学上说的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即人的思维))学生活动:人人都有世界观,但是世界观是否就是哲学呢?(不是,世界观是人人都有,是零散自发的)(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5-1/6,完成下表。
世界观哲学区别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特点零散、自发形成的自觉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存在人人都有不是人人都有联系A.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B.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错误倾向A.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B.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注: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一组为人处世的观点,请学生选择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具有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在做人做事上往往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式。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反映着人的思想观念。
类比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