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新生儿特点与常见病治疗一、简述新生儿的特点(一)足月儿、早产儿和过期产儿的定义1.足月儿:指胎龄≥37周至<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
2.早产儿:指胎龄<37周(259天)的新生儿3.过期产儿:指胎龄≥42周(294天)的新生儿。
(二)足月产儿和早产儿的特点1.外观特点:2.生理特点:(1)呼吸系统:肺液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上皮产生,妊娠28周出现羊水内,35周迅速增加。
足月儿生后第1小时内呼吸60~80次/分,1小时后降至40~50次/分。
早产儿因呼吸中枢相对不成熟,可有呼吸暂停(呼吸停止在20秒钟以上,伴心率慢<100次/分,并出现青紫);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2)循环系统:足月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为90~160次/分;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3)消化系统:新生儿易有溢奶。
早产儿在缺氧缺血、喂养不当情况下,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3~4天排完。
新生儿肝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力低,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4)泌尿系统:早产儿肾小管排酸能力有一定限制,用普通牛奶喂养时,可发生晚期代谢性酸中毒,改用人乳或婴儿配方乳,可使症状改善。
(5)血液系统:新生儿脐血平均血红蛋白值为170g/L。
足月新生儿白细胞计数为(15~20)×109/L,3~10天降为(10~12)×109/L,早产儿较低为(6~8)×109/L;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天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6)神经系统:新生儿脊髓末端约在第三四腰椎下缘,故腰椎穿刺应在第四五腰椎间隙进针。
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一些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
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自然消失。
早产儿胎龄越小,以上反射很难引出或反射不完整。
在新生儿期,克氏征、巴氏征均可呈阳性反应,而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则不稳定,偶可出现踝阵挛。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生理特点:(一)呼吸系统:1、足月儿:R:40--60次/分---腹式呼吸。
2、早产儿:呼吸中枢不成熟,常出现:(1)周期性呼吸:呼吸停止时间小于20秒,不伴心率减慢及发绀,(2)呼吸暂停:呼吸停止时间大于20秒伴心率小于100次/分,有发绀。
(二)循环系统:1、足月儿心率波动范围较大:90--160次分,BP:70/50mmHg。
2、早产儿心率偏快,BP偏低。
(三)消化系统:足月儿:1、溢乳原理,进行性加重应注意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2、消化酶充分分泌,淀粉酶生后4M才达正常水平,不宜过早喂淀粉食物。
3、生后10--12小时排胎粪,2--3天排完。
早产儿:1、吸吮能力差,吞咽发射弱,胃容量少,更宜溢乳。
2、肝内酶量及活力低,生理*黄疸重,15mg/dl,足月儿12mg/dl.3、糖原储备少,而导致低血糖,(多喂)(四)泌尿系统:稀释功能可以,但浓缩功能差,对牛奶喂养儿应补充水分,生后24小时开始排尿,少数48小时内排尿,大于48小时就需要检查是否有泌尿系的疾病。
(五)血液系统:WBC生后第一天为15--20X109/L,3天后明显下降,5天后接近婴儿值。
K1在肝脏储备量少,生后常需常规肌注K1,母乳中含维生素K1仅为牛乳的1/4,合成少,肝脏储备量抵,足月儿肌注1--3天,早产儿肌注3天,5--10mg。
(六)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可长20小时,还有觅食反射,xu吮反射,拥抱反射。
上述发射生后数月消失,新生儿期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神经系统疾病。
(七)体温:中性体温:足月儿包被时为24`C。
生后2天,裸体为33`C,以后逐渐降低。
适宜的湿度为50--60%。
早产儿BW1500--2500g,生后1个月内裸体中性体温为32--34`C。
(八)能量及体能代谢:生后头几天生理需水量为50--100ml/kg,生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体重逐渐下降,第5--6天降为最低,在这时期不补充水分,容易出现脱水热--高热39-40`C,7--10天恢复到出生体重。
儿科知识点之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正常足月儿特点1.外观特点:正常足月儿外貌成熟,神态自若。
2.呼吸系统:正常足月儿分娩时,呼吸系统已具备建立和维持呼吸活动的条件,在胎儿12周时已有微小的呼吸运动,32周时已具有类似于成熟肺泡的结构,肺表面活性物质在34~35周胎龄时显著增多,到足月时更为丰富。
胎儿肺内充满肺液,肺液对肺泡的发育十分重要。
足月儿肺液约30~60ml/kg,出生时经产道挤压排出和由肺血管及淋巴系统吸收和转运。
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较快,约为40~50次/min,主要靠膈肌运动,呈腹式呼吸。
3.循环系统:正常新生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显著变化:①脐带结扎后胎盘脐血循环终止;②随着呼吸建立和肺膨胀,肺循环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③从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的血量显著增加,压力增高,使卵圆孔关闭;④由于PaO2增高,动脉导管收缩,继而关闭,完成胎儿循环向成人循环的转变。
正常新生儿心率比较快,波动范围比较大,通常为100~150次/min。
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新生儿心肌储备力低,代偿能力不足,故新生儿补液过量易致心力衰竭。
4.消化系统:足月儿吞咽功能已经完善,但食管下端括约肌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发生溢乳。
足月儿消化道已能分泌大部分消化酶,只是淀粉酶在生后4个月才达到成人水平,不宜过早喂淀粉类食物。
生后10~12小时内开始排胎粪,约2~3天排完。
胎粪呈糊状,墨绿色。
若生后24小时仍不排胎粪,应检查是否有肛门闭锁或其他消化道畸形。
因肝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不足,生后常出现生理性黄疸,同时肝脏对多种药物处理能力低下,易发生药物中毒。
5.泌尿系统:足月儿出生时肾小球滤过功能低下,肾小球滤过率(GFR)仅为成人的1/2~1/4,到1周岁可达成人水平。
肾稀释功能虽与成人相似,但其浓缩功能较差新生儿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Na,kt-aTP酶活力低和小管内外钠钾交换机制未完善,故排钾能力较低,使新生儿有高钾血症倾向。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正常足月儿(nornlalterminfant)是指诞生时胎龄满37周不足42周、体重=>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早产儿(preterminfant)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
新生儿由母体内生活转到体外独立生活,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转变,这些解剖和生理上的改变组成了新生儿的特点。
(一)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外观特点 (表1)。
(二)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生理特点1.呼吸系统胎儿娩出后,由于脐带结扎、终止胎盘循环而造成缺氧、二氧化碳积聚,刺激呼吸中枢;加上环境因素的改变,本体感受器和皮肤温度感受器感受刺激等因素,显现第1次吸气,接着啼哭,肺泡张开。
新生儿时期呼吸中枢及肋间肌发育不够成熟,呼吸运动要紧依托膈肌的起落而呈腹式呼吸。
呼吸浅表、节律不匀,而频率较快。
呼吸次数约40次/min。
早产儿因呼吸中枢相对不成熟,呼吸常不规那么,乃至有呼吸暂停(呼吸停止在20秒钟以上,伴心率减慢<100次/min,并出.现青紫)(apnea);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咳嗽反射差及咳嗽无力,易发生呼吸道阻塞、吸人性肺炎及肺不张。
2.循环系统生后由于脐带结扎和肺呼吸的成立,血液循环途径和动力学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胎儿血液循环变成正常血液循环,卵圆孔与动脉导管功能关闭。
新生儿的心率较快,波动范围较大,约90~160次/rain,有时有窦性心律不齐;早产儿心率更快,可达120~160次/min。
由于血液散布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四肢较少,故新生儿四肢末梢易发凉或青紫。
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早产儿较低;部份可伴有动脉导管开放。
3.消化系统新生儿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较紧张,胃呈水平位,故易发生溢引。
早产儿更多见。
肠道相对较长,肠管壁较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吸收母乳中免疫球蛋白,但也易使肠腔内毒素及消化不全产物通过而进入血循环,引发中毒病症。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一)1.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并<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2.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二)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肺液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上皮产生,妊娠28周出现羊水内,35周迅速增加。
新生儿呼吸频率较快,安静时约为40次/分左右。
早产儿因呼吸中枢相对不成熟,可有呼吸暂停(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易患肺透明膜病,妊娠25--30周,肺泡腔内开始出现PS,35周后PS增多。
胎龄越小,HMD发生率越高,胎龄为26--28周的早产儿约50%可发生HMD,30--31周则低于20%--30%,大于33周则相对少见。
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生后应用,可使患HMD的早产儿病程缩短,存活率提高。
(2)循环系统:足月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为90~160次/分;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3)消化系统:新生儿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溢奶甚至呕吐。
早产儿在缺氧缺血、炎性损伤或喂养不当情况下,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2~3天排完。
新生儿肝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是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4)泌尿系统: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少数在48小时内排尿。
(5)血液系统: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血红蛋白值为170g/L。
足月新生儿生后第1天白细胞计数为(15~20)×109/L,血容量为85~100ml/kg
(6)神经系统:新生儿脊髓末端约在第3、4腰椎下缘,故腰椎穿刺应在第4、5
腰椎间隙进针。
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一些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
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自然消失。
早产儿胎龄越小,以上反射很难引出或反射不完整。
在新生儿期,克氏征、巴氏征均可呈阳性反应,而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则不稳定,偶可出现踝阵挛。
胎龄愈小,各种反射愈差。
如吸吮、吞咽、觅食、对光眨眼反射等均不敏感。
觉醒程度低,嗜睡,拥抱反射不完全,肌张力低下。
早产儿脑室管膜下存在着发达的胚层生发组织,因而易导致脑室管膜下及脑室内出血,有时伴有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胎龄24--28周的早产儿较胎龄大于32周的早产儿更易发生。
(7)体温调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早产儿尤甚;产热依靠棕色脂肪,早产儿棕色脂肪少,常出现低体温。
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环境温度。
(8)能量和体液代谢:新生儿生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体重下降,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为15%~20 %,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9)免疫系统:新生儿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够成熟,IgG能通过胎盘,但早产儿体内含量低。
IgA、IgM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分泌性IgA缺乏,使新生儿易患感染性疾病。
(10)常见的几种特殊的生理状态:1生理性黄疸2马牙和螳螂嘴3乳腺肿大和假月经4新生儿红斑及粟粒疹。
(三)新生儿护理
1.保暖:出生体重1.0kg的早产儿,适中温度为35℃~33℃;
2.0kg的早产儿为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