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21.19 MB
- 文档页数:114
足月产儿和早产儿的特点1.外观特点:2.生理特点:(1)呼吸系统肺液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上皮产生,妊娠28 周出现羊水内,35周迅速增加。
足月儿生后第1 小时内呼吸60~80次/分,1 小时后降至40~50次/分。
早产儿因呼吸中枢相对不成熟,可有呼吸暂停(呼吸停止在20 秒钟以上,伴心率慢<100次/分,并出现青紫);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2)循环系统足月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为90~160次/分;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3)消化系统新生儿易有溢奶。
早产儿在缺氧缺血、喂养不当情况下,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3~4 天排完。
新生儿肝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力低,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4)泌尿系统早产儿肾小管排酸能力有一定限制,用普通牛奶喂养时,可发生晚期代谢性酸中毒,改用人乳或婴儿配方乳,可使症状改善。
(5)血液系统新生儿脐血平均血红蛋白值为170g/L。
足月新生儿白细胞计数为(15~20)×109/L,3~10天降为(10~12)×109/L,早产儿较低为(6~8)×109/L;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 天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6)神经系统新生儿脊髓末端约在第三四腰椎下缘,故腰椎穿刺应在第四五腰椎间隙进针。
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一些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
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自然消失。
早产儿胎龄越小,以上反射很难引出或反射不完整。
在新生儿期,克氏征、巴氏征均可呈阳性反应,而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则不稳定,偶可出现踝阵挛。
(7)体温调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早产儿尤甚;产热依靠棕色脂肪,早产儿棕色脂肪少,常出现低体温。
(8)能量和体液代谢新生儿基础热能消耗为(50kcal/kg),每日共需热量为100~120kcal/g。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生理特点:(一)呼吸系统:1、足月儿:R:40--60次/分---腹式呼吸。
2、早产儿:呼吸中枢不成熟,常出现:(1)周期性呼吸:呼吸停止时间小于20秒,不伴心率减慢及发绀,(2)呼吸暂停:呼吸停止时间大于20秒伴心率小于100次/分,有发绀。
(二)循环系统:1、足月儿心率波动范围较大:90--160次分,BP:70/50mmHg。
2、早产儿心率偏快,BP偏低。
(三)消化系统:足月儿:1、溢乳原理,进行性加重应注意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2、消化酶充分分泌,淀粉酶生后4M才达正常水平,不宜过早喂淀粉食物。
3、生后10--12小时排胎粪,2--3天排完。
早产儿:1、吸吮能力差,吞咽发射弱,胃容量少,更宜溢乳。
2、肝内酶量及活力低,生理*黄疸重,15mg/dl,足月儿12mg/dl.3、糖原储备少,而导致低血糖,(多喂)(四)泌尿系统:稀释功能可以,但浓缩功能差,对牛奶喂养儿应补充水分,生后24小时开始排尿,少数48小时内排尿,大于48小时就需要检查是否有泌尿系的疾病。
(五)血液系统:WBC生后第一天为15--20X109/L,3天后明显下降,5天后接近婴儿值。
K1在肝脏储备量少,生后常需常规肌注K1,母乳中含维生素K1仅为牛乳的1/4,合成少,肝脏储备量抵,足月儿肌注1--3天,早产儿肌注3天,5--10mg。
(六)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可长20小时,还有觅食反射,xu吮反射,拥抱反射。
上述发射生后数月消失,新生儿期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神经系统疾病。
(七)体温:中性体温:足月儿包被时为24`C。
生后2天,裸体为33`C,以后逐渐降低。
适宜的湿度为50--60%。
早产儿BW1500--2500g,生后1个月内裸体中性体温为32--34`C。
(八)能量及体能代谢:生后头几天生理需水量为50--100ml/kg,生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体重逐渐下降,第5--6天降为最低,在这时期不补充水分,容易出现脱水热--高热39-40`C,7--10天恢复到出生体重。
第二节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正常足月儿(normalterminfant)是指胎龄≥37周和<42周,出生体重≥2500克和≤4000克,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preterminfant;prematureinfant),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5%~10%。
其死亡率约为12.7%~20.8%,且胎龄愈小,体重愈轻,死亡率愈高,尤其是1000克以下的早产儿,其伤残率也较高。
因此预防早产对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儿童的伤残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母孕期感染、吸烟、酗酒、吸毒、外伤、生殖器畸形、过度劳累及多胎等是引起早产的原因。
另外,种族和遗传因素与早产也有一定的关系。
1.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外观特点不同胎龄的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在外观上各具特点(见表7—2),因此可根据初生婴儿的体格特征和神经发育成熟度来评定其胎龄。
目前国际上有数种评分方法,常用的有Dubowitz评分法和Ballard评分法。
表7—2 足月儿与早产儿外观特点早产儿足月儿皮肤绛红、水肿和毳毛多红润、皮下脂肪丰满和毳毛少头部头更大(占全身比例1/3)头发细而乱头大(占全身比例1/4)头发分条清楚耳壳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直挺指、趾甲未达指、趾端达到或超过指、趾端跖纹足底纹理少足纹遍及整个足底乳腺无结节或结节<4mm结节4mm,平均7mm外生殖器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女婴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睾丸已降至阴囊,大阴唇遮盖小阴唇2.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生理特点(1)呼吸系统:胎儿肺内充满液体,分娩时儿茶酚胺释放使肺液分泌减少,足月儿约30- 35ml/kg,出生时经产道挤压,约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在建立呼吸后由肺间质内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症状。
呼吸频率较快,安静时约为40次/分左右,如持续超过60~70次份称呼吸急促,常由呼吸或其他系统疾病所致。
胸廓呈圆桶状,肋间肌薄弱,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呈腹式呼吸。
早产儿的特点和护理早产儿(preterm infant)指胎龄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196~259天)的婴儿。
其发生率因地区不同而异,约为5%~10%。
早产儿的死亡率随着出生体重的减少而急剧上升,达12.7%~20.8%,远高于足月儿。
【病因】发生早产的原因至今未完全明了,母亲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
下列因素为高危因素。
1.母亲因素①孕妇年龄过大或过小、身材矮小。
②孕妇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慢陛心肾疾患、营养不良、感染、内分泌失调、外伤或是手术、情绪波动。
③孕妇吸烟、酗酒、吸毒。
2.胎儿因素①双胎或多胎、胎位异常。
②先天畸形及染色体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等。
③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胎儿窘迫、贫血或严重溶血。
3.子宫、脐带、胎盘因素①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肌瘤、子宫颈功能不全、子宫内膜炎等。
②脐带过短、扭转。
③胎盘功能不全如小胎盘、胎盘绒毛梗死或血管阻塞、大血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
【体格发育和外貌特点】早产儿有许多外表特征可以用来评估胎龄,特点如下:早产儿哭声低弱,四肢肌张力低下,皮肤薄、红嫩,胎毛多。
头发少,呈绒线状。
耳廓软骨发育不成熟,紧贴颅骨。
乳晕不清,乳腺结节小或不能摸到。
足底光滑,纹理少。
指(趾)甲软,未达到指(趾)尖。
男婴睾丸未降至阴囊,女婴大阴唇不能覆盖小阴唇。
【病理生理特点与疾病的关系】1.呼吸功能不成熟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快而浅,常有不规则间歇呼吸或发生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达15~20s,或虽不到15s,但伴有心率减慢(<100次/分钟)并出现发绀。
由于肺发育不成熟,肺泡表现活性物质少,早产儿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有宫内窘迫史的早产儿,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以上这些均使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和呼吸衰竭。
2.循环系统早产儿心率偏快,血压偏低。
由于肺部小动脉的肌肉层发育未完全,动脉导管关闭常常延迟,胎龄愈小,其发生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比例愈高,PDA能引起左向右分流,可无症状,也可导致肺水肿、缺氧,导致肺动脉高压,造成心力衰竭。
儿科知识点之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正常足月儿特点1.外观特点:正常足月儿外貌成熟,神态自若。
2.呼吸系统:正常足月儿分娩时,呼吸系统已具备建立和维持呼吸活动的条件,在胎儿12周时已有微小的呼吸运动,32周时已具有类似于成熟肺泡的结构,肺表面活性物质在34~35周胎龄时显著增多,到足月时更为丰富。
胎儿肺内充满肺液,肺液对肺泡的发育十分重要。
足月儿肺液约30~60ml/kg,出生时经产道挤压排出和由肺血管及淋巴系统吸收和转运。
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较快,约为40~50次/min,主要靠膈肌运动,呈腹式呼吸。
3.循环系统:正常新生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显著变化:①脐带结扎后胎盘脐血循环终止;②随着呼吸建立和肺膨胀,肺循环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③从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的血量显著增加,压力增高,使卵圆孔关闭;④由于PaO2增高,动脉导管收缩,继而关闭,完成胎儿循环向成人循环的转变。
正常新生儿心率比较快,波动范围比较大,通常为100~150次/min。
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新生儿心肌储备力低,代偿能力不足,故新生儿补液过量易致心力衰竭。
4.消化系统:足月儿吞咽功能已经完善,但食管下端括约肌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发生溢乳。
足月儿消化道已能分泌大部分消化酶,只是淀粉酶在生后4个月才达到成人水平,不宜过早喂淀粉类食物。
生后10~12小时内开始排胎粪,约2~3天排完。
胎粪呈糊状,墨绿色。
若生后24小时仍不排胎粪,应检查是否有肛门闭锁或其他消化道畸形。
因肝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不足,生后常出现生理性黄疸,同时肝脏对多种药物处理能力低下,易发生药物中毒。
5.泌尿系统:足月儿出生时肾小球滤过功能低下,肾小球滤过率(GFR)仅为成人的1/2~1/4,到1周岁可达成人水平。
肾稀释功能虽与成人相似,但其浓缩功能较差新生儿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Na,kt-aTP酶活力低和小管内外钠钾交换机制未完善,故排钾能力较低,使新生儿有高钾血症倾向。
新生儿早产和足月儿的护理要点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
然而,早产儿和足月儿在护理上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注意事项。
本文将探讨新生儿早产和足月儿的护理要点,帮助家长和护理人员更好地照顾他们的宝宝。
一、早产儿的护理要点早产儿是指在孕期不足37周出生的婴儿。
由于他们的器官和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早产儿需要更加细致和特殊的护理。
1.保持温暖:早产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感到寒冷。
在护理早产儿时,要确保他们保持适宜的体温。
可以使用保温箱、温暖的衣物和毯子来帮助他们保暖。
2.呼吸支持: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可能需要呼吸支持设备,如呼吸机。
在使用呼吸机时,要密切监测婴儿的呼吸情况,并定期检查氧气浓度。
3.饮食管理:早产儿的消化系统较为脆弱,需要特殊的饮食管理。
最初,他们可能需要通过管道进行喂养,逐渐过渡到吸吮乳汁。
在喂养早产儿时,要确保乳汁的温度适宜,避免过快或过多的喂食。
4.感染预防:早产儿的免疫系统较弱,容易感染。
在护理早产儿时,要注意洗手和消毒,避免带有细菌的物品接触婴儿。
定期检查早产儿的体温和其他症状,如发热或呼吸急促,以及及时就医。
二、足月儿的护理要点足月儿是指在孕期达到37周及以上出生的婴儿。
相比早产儿,足月儿的器官和系统已经相对成熟,但仍需要特殊的护理。
1.皮肤护理:足月儿的皮肤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刺激和感染。
在护理足月儿时,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涤剂和化妆品。
定期检查婴儿的皮肤,注意是否有红疹、湿疹或其他异常。
2.喂养管理:足月儿通常可以通过吸吮乳汁来喂养。
在喂养足月儿时,要确保正确的吸吮姿势,避免乳汁进入婴儿的气道。
注意观察婴儿的吃饱和吃饥的表现,及时调整喂养量。
3.睡眠安排:足月儿的睡眠时间较长,需要充足的休息。
在安排足月儿的睡眠时,要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过度刺激和噪音。
定期检查婴儿的睡眠姿势,确保他们的头部不会被压迫。
4.情感交流:足月儿已经具备与父母和护理人员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正常足月儿(nornlalterminfant)是指诞生时胎龄满37周不足42周、体重=>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早产儿(preterminfant)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
新生儿由母体内生活转到体外独立生活,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转变,这些解剖和生理上的改变组成了新生儿的特点。
(一)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外观特点 (表1)。
(二)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生理特点1.呼吸系统胎儿娩出后,由于脐带结扎、终止胎盘循环而造成缺氧、二氧化碳积聚,刺激呼吸中枢;加上环境因素的改变,本体感受器和皮肤温度感受器感受刺激等因素,显现第1次吸气,接着啼哭,肺泡张开。
新生儿时期呼吸中枢及肋间肌发育不够成熟,呼吸运动要紧依托膈肌的起落而呈腹式呼吸。
呼吸浅表、节律不匀,而频率较快。
呼吸次数约40次/min。
早产儿因呼吸中枢相对不成熟,呼吸常不规那么,乃至有呼吸暂停(呼吸停止在20秒钟以上,伴心率减慢<100次/min,并出.现青紫)(apnea);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咳嗽反射差及咳嗽无力,易发生呼吸道阻塞、吸人性肺炎及肺不张。
2.循环系统生后由于脐带结扎和肺呼吸的成立,血液循环途径和动力学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胎儿血液循环变成正常血液循环,卵圆孔与动脉导管功能关闭。
新生儿的心率较快,波动范围较大,约90~160次/rain,有时有窦性心律不齐;早产儿心率更快,可达120~160次/min。
由于血液散布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四肢较少,故新生儿四肢末梢易发凉或青紫。
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早产儿较低;部份可伴有动脉导管开放。
3.消化系统新生儿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较紧张,胃呈水平位,故易发生溢引。
早产儿更多见。
肠道相对较长,肠管壁较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吸收母乳中免疫球蛋白,但也易使肠腔内毒素及消化不全产物通过而进入血循环,引发中毒病症。
正常足月新生儿早产儿的护理一、定义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满37-42周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上,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早产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体重一般在2500g以下。
二、护理1、环境:新生儿室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一般足月新生儿在穿衣、盖被的情况下,室温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0%,早产儿室温应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室内采用湿式清扫,每日定时用动态杀菌机消毒。
2、保暖:新生儿生后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可用热水袋保暖,早产儿放入温箱保暖,一般体重在1501-2000g者,暖箱温度在30-32℃,体重1001-1500g者,暖箱温度在32-34℃;<1000g者,暖箱温度宜在34-36℃,婴儿耗氧量最低的恰当温度称为中性温度,早产儿的中性温度一般在32-36℃之间。
3、呼吸管理:婴儿出生后即将头转向一侧,清除口、鼻部分泌物,早产儿有呼吸窘迫或紫绀症状者,应立即给氧,但不宜长期持续使用。
4、喂养:正常足月儿生后半小时就可抱至母亲处给予吸吮,鼓励按需哺乳,无法进行母乳喂养者,一般于生后6-8小时可选择适宜配方奶喂养。
早产儿生后6h 试喂糖水,1-2次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直接哺乳,若无母乳,应予市售的专用于早产儿的配方乳为好,对既无吸吮能力、又无吞咽能力者,可用胃管法,每次进食前应抽吸胃内容物,有残留奶则应减少本次喂奶量。
5、皮肤、脐带护理:正常足月儿体温稳定后,一般每天可沐浴一次,早产儿根据情况,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沐浴,但沐浴前每天应擦洗全身一次,更换衣服、包被,出生后常以0.25%氯霉素滴眼,加强口腔及脐部、臀部护理,注意爽身粉不宜撒过多。
6、预防接种:出生后3d接种卡介苗,出生1d,1个月和6个月应注射乙肝疫苗。
7、预防感染: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前后必须洗手,室内所有物品定期更换消毒,严格控制流动探视人员。
8、日常观察:除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外,应密切观察小儿精神反应、面色、哺乳情况、皮肤颜色、出血点,有无化脓感染,大小便及睡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