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13课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39.39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历史13课手写知识点作为高一学生,历史课程是我们所必修的科目之一。
历史课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培养我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在高一历史的第13课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用手写的方式把这些知识点整理出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1. 伊朗伊斯兰革命:- 伊朗伊斯兰革命发生于1979年,是伊朗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 这次革命推翻了伊朗的蒙哥王朝,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
- 革命由伊斯兰教的精英组成的民众运动发起,旨在建立一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国家。
2. 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战争是由苏联1999年入侵阿富汗引发的一系列冲突。
- 苏联试图支持阿富汗共产党政权,但遭到了阿富汗民兵和外国势力的抵抗。
- 这场战争持续了9年,对阿富汗和周边地区造成了广泛的破坏。
3. 冷战的结束:- 冷战是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一场全球意识形态冲突。
- 冷战于1991年结束,主要原因是苏联的解体和共产主义体制的崩溃。
-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以及新一轮全球化进程的开始。
4. 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始于1978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转折点。
- 这一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交流的扩大。
-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致力于促进全球自由贸易的国际组织。
- WTO成立于1995年,取代了之前的关贸总协定(GATT)。
- WTO的目标是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规范国际贸易规则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6.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比:- 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强调市场自由和私有财产。
- 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主张社会公有制和平等分配。
- 这两种体制在经济组织、资源配置和社会政策上存在根本差异。
通过手写整理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同时,手写的过程也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写作和思维能力。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3课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背景国际: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发展起来。
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闭关锁国2、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B直接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茶叶瓷器药材(很畅销)中国英国呢绒棉布(很难卖出去)C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走私的鸦片当众销毁3、经过:A 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沿海北犯,到达天津白河口B 1841年初,侵占香港岛和一些东南沿海城市C 1842年8月,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攻城,清政府屈服求和,战争结束。
4、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五口通商)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即: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5、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根本原因:(1)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直接原因;(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1858年美俄英法四国抵达白河口外,夺取大沽炮台,占领天津,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签订《北京条约》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舰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4、影响:A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置总理衙门、设置同文馆C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三战败的原因:1)主要原因: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清王朝的腐朽落后2)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一背景:列强侵略部分手工业者破产清朝腐败,矛盾激化自然灾害严重二经过:金田起义: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定都于此天京事变:1856年,全盛时期发生内讧天京陷落:1864年,标志失败三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内容:“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无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第13课辛亥革命1、革命背景(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与同盟会。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虛。
2、革命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
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革命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定都南京。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要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历史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革命结局: 1912年3月,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表现:(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1)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5、历史功绩(1)性质: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①政治:(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和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爆发的背景
1.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2.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提出;
6.民主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7.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8.保路运动提供了有利时机。
二、经过
1.武昌起义(1911.10.10)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1.1南京)
成功(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革除了封建陋习,移风易俗;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失败(1)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高一13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在高一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
1. 中国历史的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 汉朝的兴起和汉武帝- 三国时期的分裂和魏蜀吴三国- 隋唐时期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 元朝的统治和蒙古帝国- 明朝的兴盛和海外航行- 清朝的衰落和封建统治2. 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兴起和影响-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十字军东征- 文艺复兴的发生和意大利文化复兴- 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和东西方阵营- 当代世界的国际关系和全球化趋势3. 重要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世界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历史事件对今天世界的影响和启示4. 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历史方法的运用- 历史思维的基本要素和培养方法- 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 使用历史方法进行研究和论证5. 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传承方式- 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背后意义通过以上对历史高一13课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了解自己和世界的重要途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用心去学习历史,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维。
历史必修一13课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对于大家进行高一历史必
修一的学习非常有帮助,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历史必修一,以下为大家提供高一历史必修
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覆灭。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封地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使他们创建诸侯国,戍卫王室。
即为“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稳步封地、设置官员、创建武装、指供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封地,等级森严;具备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备一定的分离性
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促进作用:稳固了(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者;边远地区获得研发,并不断扩
大了西周的统治者区域;构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沦为一个沿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
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败的具体表现为:诸侯对决等。
2、宗法制:
(1)含义:就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长幼去维系政治等级、稳固国家统治者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承继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
促进作用:确保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寡头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平衡和团结一致(即为,汇聚宗族、避免纷争、加强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
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足与开拓: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
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
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就是一种宗庙之法。
其实质就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维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寡头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完结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创建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新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1)史实:筑城长城、上开“弯道”,北击匈奴;上开灵渠,讨平岭南;上开“五尺道”,开拓西南。
(2)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强化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掌控,不断
扩大了统治者区域,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构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推行“废为封地,行郡县”,即为“海内为郡县”
(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2)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作“道”。
(3)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4)特点(与分封制较之):构成了中央横向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轻易选任;严禁世袭。
(5)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6)评价:同时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轻易有效率的掌控和统辖;就是中央集权构成
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就是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的关键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的创办:至高无上。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职责。
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军事。
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压制,军政大权压低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探讨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减少了“刺史”和司隶校尉。
意义: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
掌控,对于巩固政权,避免地方对立势力的发展,有著关键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创建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成和稳固的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科学知识开拓: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
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就是向丞相家访,而不是向皇帝家访。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
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新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制度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者。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
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共同组成的朝廷就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就是绝对受限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低权力机关,三公的发生就是对世卿世禄新制的彻底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