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李白诗四首》其一《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导学案(粤教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5
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习目标1.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慢性格。
2.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
3.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意解读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应。
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为世人所理解,被人当做“大言”来耻笑。
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名句识记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考点演示诗中“大鹏”这个意象如何理解?答案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中亚碎叶城,后随家人迁居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璘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乾元二年(759)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
第2课《李白诗四首》【指导语】: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请细细品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鉴赏“梦游”的意境;领会作品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3.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重点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
3、鉴赏“梦游”的意境。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隐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李白留给后人的九百多首诗篇,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2、背景介绍:唐玄宗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
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
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离开长安后,他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2.李白诗四首课文剖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海客:自海上归来的人。
瀛洲:仙山名。
传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微茫:隐约迷离,模糊不清。
信:实在。
天姥(mǔ):山名,在越州剡县南八十里(今属浙江省新昌县)。
越人:越地之人。
越,时国名,在今浙江省一带。
语:谈。
云霞:空中的彩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高耸入云,像横卧天际,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势拔:山势超出。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山,像拜倒东南隅下。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
]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
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
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
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
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真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
一夜飞越,梦里见到镜湖明月。
李白诗四首诗,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2、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2、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1.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2.作者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李白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 2 课李白诗四首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背诵、默写诗歌。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是如何应用想象及夸张来写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1、教学难点:2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平台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李白 (701 -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 ) ,生于中亚碎叶城 ( 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 ,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 ( 今四川江油 ) 青莲乡。
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 《上安州裴长史书》 )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 。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 (742) 奉诏人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 ( 今贵州桐梓 ) ,乾元二年、 (759) 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 (762) 卒于当涂 ( 今属安徽 ) 。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
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
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
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课文简介(一)梦游天姥吟留别1 .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原文及赏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原文及赏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Ruyi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首诗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
诗中通过描绘细草和微风,江河和星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共分四句,每句都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即每句七个字,共十四个字。
李白在形式上的严格要求让整首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十分明显。
首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通过描绘草地和微风,营造了一个安静而寂寞的夜晚景象。
其中,“细草”暗示着河岸地势平坦,而“微风”则为这个安静的夜晚增添了一抹凉爽和生机。
次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则以“星”和“月”为象征,表现出广阔和辽远的大自然景色。
星垂平野,月涌大江,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辽阔和壮丽。
第三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俗世名利的无所谓和对官职的厌倦。
他认为名利与文章无关,而官职则只会让人老去和生病。
这表达了诗人对俗世荣华的超脱态度。
最后一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借用沙鸥比喻自己的虚无飘荡之情。
沙鸥代表了自由和飞翔,而诗人则以“飘飘”形容自己的心境。
他的思绪如同一只自由自在的沙鸥,无拘无束地在天地间飞翔。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山和自然景象,以及对官职和名利的低迷态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对俗世的厌倦之情。
李白用简洁而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艺术和诗意交织的境界。
高中语文语文版唐宋诗词鉴赏唐宋诗第一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品评赏鉴诗歌情感,体会作者多维且矛盾的情感世界。
(2)在自主学习中,体会诗情。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中探究学习。
(2)诵读、小组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领会豪情、浪漫、诗性与旷达。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接触过李白的诗作,对李白的身世、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可结合诗人的其他诗作,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此诗意境。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以及情感的矛盾性。
4教学过程
4.1【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自然山水与人生际遇总会触发人们内心的感慨,尤其诗人更能将这种种感触化成极富性灵的文字,今天我们就随李白同游庐山,一起学习他的名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体会文字中李白式的诗情。
第1课第三课时学案《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使用说明】1、阅读【自主学习】内容,重点内容用红笔做标记,并整理到教材上。
2、认真独立完成学案,不明白的内容查阅材料,严禁照抄他人学案。
【自主学习】一、解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
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二、走近作者李白:字,号,又号“”,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被贺知章称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
他与杜甫并称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自主探究】鉴赏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诵读品味、疏通诗意1、概括文章大意。
2、梳理文章结构【合作探究】1、前三句看出李白怎样的自我形象和人生态度?2、第二部分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庐山和长江怎样的景象?3、结合全诗第一句分析这些景象有何象征意义?4、朗读第三部分,李白的诗中多次提到谢公,此处提及有何用意?5、结尾三句反映李白怎样的心境?有何深层内涵?【课堂小结】1、总结主题思想2、总结本诗的艺术手法【文本拓展】阅读李白《峨眉山月歌》回答问题思考:1、诗人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2、你认为诗人那一句写的最好?【相关链接】李白各时期代表诗歌1.蜀中生活到“仗剑去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1]导学案李白我本楚狂人[2],凤歌笑孔丘[3]。
手持绿玉杖[4],朝别黄鹤楼[5]。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6]傍,屏风九叠[7]云锦张,影落明湖[8]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9],银河倒挂三石梁[10]。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11]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12]清我心,谢公[13]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14]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15]。
先期汗漫九垓上[16],愿接卢敖游太清[17]。
【学习目标】1、感受诗歌中对庐山风景的描写,领略庐山的雄奇风光。
2、把握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感受诗歌中的环境描写,赏析意境特点。
(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背诵这首诗。
2、展开联想,口头或书面描绘庐山美景。
3、想象诗人成仙升天后的情景。
【预习检测】【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带),隋末其先人迁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的楚河流域)。
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之青莲乡。
李白自青年起,即漫游全国各地。
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等推荐,应召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即遭谗去职。
安史之乱起,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病殁于当涂(今属安徽)。
李白一生同庐山有密切关系,公元726年首次游庐山,以后由于在九江经商的一位兄长的接济,又几度上庐山隐居。
安史之乱起,李白于756年秋再次上庐山,入冬,永王李璘出兵东南,经过浔阳(今江西九江),三次派人上庐山邀请他做自己的僚佐。
李白不知其野心而入其幕。
第二年,李璘败,李白受牵连,坐狱浔阳,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半路遇赦东归,又到庐山居住。
李白在庐山期间,曾建有“李白读书堂”,创作了许多吟咏庐山的优美诗篇。
人们为纪念李白,将一些地方用他的名字或诗句来命名。
例如五老峰背的青莲谷及青莲寺,就是因李白而得名。
而日照庵、黄云观,则是分别取他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黄云万里动风色”的诗意。
李白的诗歌充满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豪迈,想象奇特丰富,词采瑰伟绚丽,风格飘逸自然。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表现出李白豪迈、正直、傲岸的性格。
现存诗九百多首,以古体、绝句见长。
有《李太白集》。
【背景材料】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李白时年六十。
头年春天,他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获释。
他以为长安、洛阳两京收复,国家中兴在望,个人命运也可能否极泰来,又有仕朝之意。
结果又告失败,惟有痛饮浇愁,狂歌当哭,出世思想又一次抬头。
当他还至豫章(今江西南昌)时,一生中最后一次登上庐山,作此诗,意欲求仙学道,过隐居生活,以度残年。
【赏析释义】[1]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写作了这首诗。
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唐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2]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称“楚狂”。
[3]凤歌笑孔丘:接舆曾唱“凤歌”讽刺孔子。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4]玉杖:汉制年过七十者授以玉杖,哺之以糜粥,杖柄以鸠为饰。
鸠,不噎之鸟也。
李白当时年近六旬,以“绿玉杖”喻神仙之游。
[5]黄鹤楼:旧时黄鹤楼在武昌府城西南隅黄鹤矶上。
[6]南斗:星宿名,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共六星。
[7]屏风九叠:庐山的九叠屏,在五老峰东北。
古时称庐山,其山九叠,川亦九派。
[8]明湖:鄱阳湖。
[9]金阙:指石门。
二峰:香炉峰和双剑峰。
[10]三石梁:指三叠泉。
[11]吴天:因庐山一带三国时期属于吴,故称。
[12]石镜:《水经注》载:(庐)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
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形。
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
谢灵运诗“攀崖照石镜”即此。
[13]谢公:谢灵运。
[14]琴心三叠:道家术语,指修炼功夫很深。
[15]玉京:天帝的居所。
[16]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
九垓:九天之外。
[17]卢敖:《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
’遂入云中。
”太清:道家指天空最高处。
【诗歌鉴赏】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
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
由于安史之乱中无辜下狱,又遭流放,内心有着无限幽愤之情,希望在山水中超越黑暗的现实、污浊的官场,进入到自由自在的神仙世界。
诗中对庐山的雄伟、秀丽的景致作了形象的描绘,并且在写景中融入了李白身上那种独特的豪迈不羁的个性。
全诗境界雄旷,辞旨慷慨,表现了李白山水诗歌的特点。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起句即开宗明义表达胸襟,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要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
“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
接着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描述他的行程。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两句诗既是李白一生遍访名山大川的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
起笔勾勒轮廓,写山景鸟瞰;然后从仰视的角度,细描庐山绝景。
接着笔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诗人下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娓娓道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长江雄伟气势在眼前喷薄而出:“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
李白历经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人生无常,盛世难再,油然而生寻仙访道的想法,希望借此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诗人甚至还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的羁绊,去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李白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借卢敖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
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不禁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
诗的感情豪迈开朗,激荡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
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
诗的韵律也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
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
……《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
”【课堂练习】1、从这首诗看出李白具有怎样的精神气质?2、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拓展练习】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香炉,指庐山香炉峰。
“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
”紫烟,日光照射水气反射出的紫色的烟雾。
前川,一作“长川”。
九天,指天的最高处。
【古诗今译】太阳照射在香炉峰上,生起紫色烟雾,像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飞落的瀑布像长长的挂在山前。
湍急的流水从三千尺的高处飞驰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从天而降。
【简析】1简析“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好在何处?2诗歌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课堂小结】【补充探讨】《庐山瀑布谣并序》元·杨维桢·甲申秋八月十六夜,予梦与酸斋仙客游庐山,各赋诗。
酸斋赋《彭郎词》,予赋《瀑布谣》。
银河忽如瓠子决,泻诸五老之峰前。
我拟天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
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
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万丈,玉虹倒挂清冷渊。
课堂练习答案:1.答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
诗人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2.答本诗大胆地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将对成道升仙的追求写地如身临其景,令人向往。
拓展练习答案:1答:一个“生”不仅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更为状写瀑布设置了雄浑的背景,也为下文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2答:“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是从近处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下,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了岩壁的陡峭,又写出了水流之迅猛。
“三千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山之高峻。
即使这样写,诗人仍然觉得还没有把瀑布的雄浑与奇异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以“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度渲染,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璀璨的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
一个“疑”子,道破是诗人的想象,引人遐想,令人感到意味深长,无疑使瀑布增添了几分空灵、奇幻神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