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古代“幻术”涵义的历史流变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8
魔术在古代叫“幻术”秦汉时魔术被列为“百戏”之一原标题:魔术师都有哪些绝活导读:《拾遗记》历来被归类为“笔记小说”,公元四世纪时的王嘉记录公元前十世纪的事情显然不可能是史实,因此周成王七年的“魔术记载”存疑。
不过,从现代考古发现分析,王嘉所记并非无稽之谈,至少在汉代,这样的魔术表演已相当成熟。
汉画像石“吐火”。
左为河南登封启母阙出土,右为山东嘉祥刘村出土。
汉代“穿心”魔术表演(山东孝堂山出土画像石)汉代“鱼龙曼延”表演场景(四川郫县竹瓦铺出土东汉一号石棺画像)汉代“鱼变龙”(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土画像石)这几年,每届春晚都会有魔术表演。
魔术在古代叫“幻术”,民间则称为“戏法”,它是中国最为传统的“百戏”娱乐形式之一,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魔术师们已经粉墨登场。
周代“扶娄之国”已出现魔术表演《拾遗记》记载扶娄魔术师“吐云喷火”“口中生人”中国是魔术发源地之一,魔术最早始于何时?据十六国时期前秦王嘉所撰《拾遗记》里的说法,在上古周代已出现:“七年。
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大则兴云起雾,小则入于纤毫之中,缀金玉毛羽为衣裳,吐云喷火,鼓腹则如雷霆之声。
或化为犀、象、狮子、龙、蛇、犬、马之状,或变为虎、兕,口中生人……”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扶娄这个地方的人擅长玩魔术,现代常见的“口喷烟火”(吐云喷火)、“大变活人”(口中生人)等,都曾是扶娄国魔术师的绝活。
但《拾遗记》历来被归类为“笔记小说”,公元四世纪时的王嘉记录公元前十世纪的事情显然不可能是史实,因此周成王七年的“魔术记载”存疑。
不过,从现代考古发现分析,王嘉所记并非无稽之谈,至少在汉代,这样的魔术表演已相当成熟。
在山东嘉祥刘村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上,便发现了“吐火”魔术表演。
无独有偶,在河南登封启母阙出土的画像石上,也发现同一类型的魔术表演。
所以说,《拾遗记》所记并非像现代魔幻小说作者那样“胡编乱造”,是有根据的。
秦汉时期魔术被列为“百戏”之一《西京杂记》记载黄公“画地成江河,撮土为山岩”依《拾遗记》所述来看,“扶娄之国”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的“魔术之乡”。
幻术幻术指的是一种精神攻击的方法,通过自身强大的精神意念,和一些看来是不经意但却隐秘的动作、声音、图片、药物或物件使对方陷入精神恍惚的状态而在意识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
我国历史上关于幻术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至战国。
战国列御寇所著的《列子·周穆王》: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
《列子·周穆王篇》记载:周穆王时①,西极之国有化人来②,入水火,贯金石③,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④,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⑤。
意思是:周穆王时,最西方的国家有个能幻化的人来到中国,他能进入水火之中,穿过金属岩石,能翻倒山河,移动城市,悬在空中不会坠落,碰到实物不被阻碍,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既能改变事物的形状,又能改变人的思虑。
到了汉朝时期,西域幻术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传至中国。
《后汉书·陈禅传》:“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诣阙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及群臣共观,大奇之。
意思是: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献乐及幻人,能够吐火,自己肢解身体,为牛马换头。
第二年元旦,皇帝朝会群臣,(掸国艺人)在庭中表演,安帝与群臣共同观赏,对此觉得非常奇怪。
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提到过可以兴云吐雾的幻术。
东汉孙奴善使一套割头术。
《异苑》云:“上虞孙奴,多诸幻伎。
元嘉初叛,建安中复出民间。
治人头风,流血滂沱,嘘之便断,创又即敛。
”这种幻术类似于现代的移头魔术。
东汉孙奴善使出一套割头术,上虞的孙奴,擅长於幻技,在建安年间经常出没於民间。
他治人的头痛风,用刀割那人的脖子流血滂沱,没多久那人的人头就断了,不久创伤又痊愈了而到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富强的封建王朝-唐朝,随着唐初王玄策数度使印,开启了中印文化大交流时代的到来。
王玄策在西国婆栗阇国观赏到的天竺幻术,诸如“五女戏”、绳技、截舌、抽肠、自缚自解等,纷纷传入唐朝,名闻中夏。
幻术迅速在各个阶层,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传播开来。
茅山道术与古代巫术的神秘野史茅山道术和古代巫术都是中国古老的秘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都是神秘而古老的存在,被广泛传承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茅山道术和古代巫术的神秘野史,了解它们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一、茅山道术的起源与发展茅山道术是中国道家的一派,起源于上古时代。
相传,茅山道术的创始人为茅山禅师,他以研究山水之道为己任,通过修炼来达到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茅山道术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生活。
茅山禅师的道术经过几代传承后,逐渐形成了现代茅山道术的体系。
茅山道术注重修炼内外兼修,内修修身养性,外修操纵各种神秘力量。
茅山道术包含了符箓、咒语、法器等多种技巧,并配合奇门遁甲、八卦等术数,其法术威力惊人,被誉为江南道教的重要派别。
茅山道术曾经在历史上广泛传播和应用,在政治、军事、医药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茅山道术逐渐衰落,传承的人越来越少。
如今,茅山道术已经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关注。
二、古代巫术的兴起与典故古代巫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信仰体系,具有丰富的信仰内涵和神秘的仪式。
巫术相传起源于黄帝时代,其创始人为蚩尤后人巫山氏,被尊奉为古代巫术的始祖。
巫术的兴起与古人对于自然的崇拜和对于灵异现象的追求密切相关。
古代巫师通过各种仪式和祭祀来与神灵沟通,以获取神灵的指引和帮助。
巫师同时担任医生、预言家、仲裁者等多重角色,被认为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
在古代历史中,巫术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巫术被用于治疗疾病、祈福祭祀、解决纠纷等方面,对于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巫术渐渐被儒家思想所取代,逐渐式微。
三、茅山道术与古代巫术的异同虽然茅山道术和古代巫术都属于中国古代的秘术,但它们在理念、技法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茅山道术注重修身养性、与自然和谐。
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通过修炼来达到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谈谈中国古代“幻术”涵义的历史流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及历史演义中都有大量的“幻术”记载,“幻术”可以分为方士幻术与杂技幻术(又可称幻戏)①。
杂技幻术作为中国传统戏法的代称,已经在多种《中国魔术史》、《中国杂技史》的研究著述中得到充分论述②。
多认为“中国魔术在古代称为幻术,民间俗称‘戏法”’③,又可以称为眩术。
但是“幻术”从唐到清的诸多民变中,多有或明或暗的记叙,是中国古代下层民众反叛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手段。
因此探讨“幻术”政治内涵的历史变化也是观察中国民间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一、汉晋:“幻术”概念的产生先秦时期出现了“幻”与“化”的记载。
《列子》中追述了周穆王时的故事: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
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聘之祖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
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
”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
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播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着,其术故世莫传焉。
古人定义这种行为为幻。
幻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司,相诈惑也,从反予,周书曰无或涛张为幻。
“涛张”在辞源中解释为:“虚证放肆。
”段玉裁“幻”字下注曰:“倒予字也,使彼予我,是为幻化。
”正因缺乏想象与现状间的实现手段,所以上古人类仅能以“幻”名之。
汉代“幻”的内涵沿着两个方向扩展:一是因为西域幻术的传入,二是因为方术的兴起,这大大丰富了古人幻想的实际内涵。
西域眩技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土,《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条支在安息西数千里……善眩。
中国魔术简史——幻术的成熟时期中国魔术简史——幻术的成熟时期[真诚为您服务]中国幻术的成熟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
由于政治环境的动乱与各朝政权的急剧交替变革,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统冶力量,各种 ;异端 ;思想突起,老庄思想和外来的佛教也日趋兴盛。
在这种历史环境和社会思想影响下,幻术在汉代大兴盛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左慈戏曹建安二十一年(公元二一六年)冬十月,魏王官建成之后,曹操派人向孙权索取温州柑子。
孙权派人选了大柑子四十余担,交取柑人星夜送往邺郡。
中途路上,挑夫在山脚下休息,见一先生,瞎一只眼睛,瘸一条腿,头戴白藤冠,身穿青懒衣,对挑夫们说: ;你们太辛苦了,我来替你们挑一肩。
;于是每担各挑五里,凡是他挑过的担子都变轻了,大家都感到惊疑。
临分手的时候,他告诉领队的官员说: ;贫道是魏王的同乡,姓左名慈,字元放,道号, ;乌角先生 ;(取燕太子丹令 ;乌头白,马生角 ;之意)。
请代我向魏王致意。
;遂拂袖而去。
取柑人回到邺郡呈上柑子,曹操剖开一看,里边没瓤都是空壳。
取柑人把遇到左慈的经过报告给曹操,操未肯信。
忽然门吏来报: ;有一先生,自称左慈,求见大王。
;操召入,取柑人说: ;这位先生正是我们路上所见到的人。
;操叱责左慈说: ;你用了什么妖术,摄取我的佳果。
;左慈笑着答道: ;哪有这样事~ ;拿起柑子剖开,里边满是肉,味道非常甜美。
但是曹操自己一剖,就都是空壳。
一天,王官大宴,左慈突然出现在筵前,问道: ;大王今天大宴群臣,四方异物极多,不知还缺少什么,贫道愿为您变来。
;曹操说: ;我要龙肝作羹,你能变来吗? ;左慈说: ;这有什么难的~ ;于是拿笔墨在粉墙上画一条龙,用袍袖一拂,龙腹就打开了,左慈从龙腔中提出一副龙肝,还流着鲜血。
曹操不信,呵斥左慈: ;这是你事先就藏在袖子里边了~ ;左慈说: ;现在天寒,草木都枯死了,大王要什么好花,您可以随意挑选。
魔术论文一、中国魔术简史中国魔术源远流长,古时称之为"幻术"或"眩术,民间称之为"戏法",到近代才称为"魔术"。
据说最早的中国魔术出现於夏朝。
"夏桀既弃礼仪,求倡优侏儒,而为奇伟之戏。
" 刘向【列女传】曾国珍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魔术】中说"这里所说的戏,既不是原始的舞蹈,也不是汉代以后的戏剧,而是正在形成的戏法、杂技之类的表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相争,百家争鸣。
"士、客" 阶层於这个时候兴起,当时的诸侯君王不少都深信方士、术士之言,追求长生不老之术。
这些"士"当中有不少是身怀奇技的能人,或是幻术高手。
已夫的墨子枕中记说这些方士能够把人随处隐藏,也能含笑间由男变女,还可以让人"飞行上下"。
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从西域传来魔术的记载 :"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
千变万化,不可穷极。
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
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列子‧周穆王篇】到了汉代,中国戏法大盛。
魔术自汉代开始成为朝廷宴会享乐的重要节目。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为了炫耀汉朝国力的强大,汉武帝於长安的"上林宛"设"酒池肉林",举行了一场空前的魔术杂技大演,内容包括有最早记载的中国魔术节目"鱼龙曼延"和"东海黄公"等等。
(注:有关"鱼龙曼延"、"东海黄公"、"角抵戏"等等,将会在"中国魔术小辞典"中有更多的介绍。
)"三年春,作角抵奇戏,三百里内皆观之。
"【汉书】"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延、鱼龙、角抵戏"【汉书‧西域传】这次百戏大汇演的表演者还有"安息国("古波斯)派来的"黎轩"魔术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等魔术节目。
中国魔术的发展中国魔术的发展幻术在我国起源很早。
由于过去的社会未予重视,把它列入“左道旁门之术”,所以这方面的资料十分零碎。
正史记载首见于西汉时代,稗史中有关资料则可追溯到夏周。
据载远在公元前1562年夏朝的第17帝履癸:“弃礼仪,求倡优侏儒,而为奇伟之戏。
”为让大家对这方面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店铺收集整理了以下的资料给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帮到大家。
说明当时已有正式的杂技、幻术演出。
《列子集释·汤问篇》载有巧匠偃师者,制造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木头机械人:“巧夫页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
千变万化,惟意所适。
”其机关设计和制作工艺是相当精巧的。
无怪乎连春秋战国时代著名设计家墨翟也自愧不如。
晋书《西京杂记》(凡六卷)载有秦末“东海黄公”的故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绘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
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
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
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张衡在《西京赋》中亦云:“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
” 这要算是我国记载得最早的一位幻术师兼驯虎大师。
汉代吸取秦朝失败的经验教训,对农民采取一定的妥协政策,从而巩固了统治地位。
汉武帝雄才大略,大兴水利,使农业得到了发展,工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
农业也支持了战争。
武帝先后两次派张骞通西域,中外文化交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西域的幻术也随之正式传入东土。
汉朝既出兵反击南、北匈奴,又加强了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使当时的封建社会出现了极为强盛的局面。
一时的国泰民安,帝王将相们穷奢极侈就变本加厉起来。
汉武帝尤喜为“角抵之戏”和“鱼龙曼延之戏”。
信任方士之言而“好仙道”冀图永远享乐,长生不老。
这一切为西汉时代杂技、幻术的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鱼龙曼延”。
“鱼龙”,说的是一头庞大的象征吉祥的人工彩扎巨兽,由人扮演。
出场后,先在庭上戏耍,忽而跃入池中立即化成一条大的比目鱼,喷水吐雾。
古代戏法传承一、引言古代戏法,又称为幻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
它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代代相传,如今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古代戏法的历史、传承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
二、古代戏法的历史戏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法技艺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表演。
在古代,戏法师们通过精湛的技艺,让观众目睹了种种神奇的幻象,如飞天遁地、吞火吐焰等。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戏法师们的技艺,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古代戏法的传承古代戏法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
家族传承是指戏法技艺在家族内部传承,通常是由父亲传给儿子。
师徒传承则是戏法师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徒弟,徒弟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最终成为独立的戏法师。
这两种传承方式都注重口传心授,强调实践和经验积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古代戏法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现代化的进程使得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减弱,戏法传承人的数量不断减少。
此外,一些传统的戏法技艺因为难度较高,难以找到合适的传承人。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代戏法,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传承人进行公演和教学等。
同时,一些戏法团体也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技艺,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四、古代戏法的创新发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古代戏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
一方面,一些戏法师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价值的表演。
例如,利用投影技术和灯光效果,创造出更为逼真的幻象;借助机械装置和遥控技术,实现更为复杂的戏法表演。
另一方面,一些戏法团体注重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
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结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戏法。
例如,以环保为主题的绿色戏法,通过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等手法,传递环保理念;以科技为主题的智能戏法,运用机器人、无人机等进行表演,展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探究中国古代“幻术”涵义的历史流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及历史演义中都有大量的“幻术”记载,“幻术”可以分为方士幻术与杂技幻术(又可称幻戏)。
杂技幻术作为中国传统戏法的代称,已经在多种《中国魔术史》、《中国杂技史》的研究著述中得到充分论述。
多认为“中国魔术在古代称为幻术,民间俗称‘戏法’”,又可以称为眩术。
但是“幻术”从唐到清的诸多民变中,多有或明或暗的记叙,是中国古代下层民众反叛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手段。
因此探讨“幻术”政治内涵的历史变化也是观察中国民间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一、汉晋:“幻术”概念的产生先秦时期出现了“幻”与“化”的记载。
《列子》中追述了周穆王时的故事: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
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
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
”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
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着,其术故世莫传焉。
古人定义这种行为为幻。
幻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相诈惑也,从反予,周书曰无或诪张为幻。
”“诪张”在辞源中解释为:“虚诳放肆。
”段玉裁“幻”字下注曰:“倒予字也,使彼予我,是为幻化。
”正因缺乏想象与现状间的实现手段,所以上古人类仅能以“幻”名之。
汉代“幻”的内涵沿着两个方向扩展:一是因为西域幻术的传入,二是因为方术的兴起,这大大丰富了古人幻想的实际内涵。
西域眩技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土,《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条支在安息西数千里……善眩。
”后又云:“安息国以黎轩善眩人献于汉。
”东汉张衡《西京赋》描绘了当时长安流行的幻术:“奇幻倏忽,易貌分形。
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画地成川,流渭通径。
” 1954 年山东沂南县汉墓石刻中有角牴戏一幅,有戏车上倒投,两人走索上相逢,轻身人爬长木杆,戏豹舞罴,大雀走动等图像,表现当时眩技的表演情景。
东汉时又有“幻人”的记载,如《后汉书·陈禅传》说:“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诣阙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及群臣共观,大奇之。
”眩技与幻人的记载明显丰富了“幻”的内涵。
《后汉书》中专列《方术传》,方士的技能包括变形易貌、分形隐身、坐在立亡、坐致行厨、兴云作雾、呼风唤雨等,如壶公令费长房入其壶中,内有亭台楼阁左右侍者;左慈能坐致松江鲈鱼,化身为羊;解奴辜、张貂者皆能隐身,出入不由门户;樊英兴云吐雾须臾大雨等。
汉代的方士拥有了诸多幻化技能,方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幻”的内涵,由此幻术与方术这两个概念也常常混杂在一起。
晋代时“幻”与“术”合到一起,出现了“幻术”一词。
《搜神记》记载:晋永嘉中有天竺胡人来渡江南,其人有数术。
能断舌复续、吐火,所在人士聚观。
将断时,先以舌吐示宾客。
然后刀截,身流复地。
乃取置器中,传以示人。
视之,舌头半舌犹在。
既而还,取含续之,坐有顷,坐人见舌则如故,不知其实断否。
其续断,取绢布,与人各执一头,对剪,中断之。
已而取两断合视,绢布还连续,无异故体。
时人多疑以为幻,阴乃试之,真断绢也,其吐火,先有药在器中,取火一片,与黍糖合之,再三吹呼,已而张口,火满口中,因就热取为炊,则火也。
又取书纸及绳缕之属投火中,众共视之,见其烧了尽,乃拨灰中,举而出之,故前物也。
托名于汉代刘歆,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中的相关记载证明幻术与方术更为深入地缠绕在一起。
《太平御览·方术部》引其“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占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幻,能刺御虎,佩赤金为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
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
”又曰:“淮南王好方士,皆以术见,遂后画地为江河,摄土为山岳,嘘呼为寒暑,喷嗽为雨露,王亦卒与诸方士俱去。
”《方术部》《古今事文类聚》中收录郭璞“幻术得婢”的故事,其事源于《晋书》,郭璞“好经术”,曾得《青囊中书》,其“变豆为兵”的法术成为后世方术和幻术共同的题材:爱主(胡孟康)人婢,无由而得,乃取小豆三斗,绕主人宅散之。
主人晨见赤衣人数千围其家,就视则灭,甚恶之,请璞为卦。
璞曰:“君家不宜畜此婢,可于东南二十里卖之,慎勿争价,则此妖可除也。
”主人从之。
璞阴令人贱买此婢。
复为符投于井中,数千赤衣人皆反缚,一一自投于井,主人大悦。
北齐时“世有祝师及诸纪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
可以说,晋代以后,“幻术”内涵可以分为眩技与方术两个方面,突出前者意义则为杂技幻术(又可称幻戏),突出后者意义则为方士幻术。
二、唐代:“幻戏”与民俗的冲突自汉晋至唐,西域眩戏不断传中土,但因为民间风俗相互不同而引起争论,经历了一个从限制到默许的接受过程。
杂技幻术(幻戏)有两个特点:一是虚而不实,假而似真,以惑人耳目为能事;二是“幻戏”表演中常常充满血腥刺激的场面。
《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条支在安息西数千里……善眩。
”颜注云:“眩读与幻同。
眩,相诈惑也,即今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
”应劭曰:“眩,相诈惑。
”后世解释“幻术”一词也曰:“诡诞惑众,谓吐火、植瓜、种木、屠人、戮马之类皆是。
”唐代社会普遍认为此类幻戏是迷惑之术,时人对“植瓜”之术还虚拟了一个“妖人幻术”的纠纷案例:“常州申称钱客毎以种瓜为业,遂被伶人洪崖盗食,其瓜并尽,为客所擒。
遂作术化出满田是瓜,客乃放之,去后了复无瓜,客诣县告崖是妖贼。
”唐人王棨认为“吞刀、吐火”之术表象“方士有如”,实际却徒然一场:素仞兮倏去于手,红光兮遽腾其口。
始蔑尔以虹藏。
竟霍然而电走。
隐于笑语,回看而鞞琫皆空;出自咽喉,旁取而楡檀何有。
……亦足以道冠幻人,名倾术士。
食针旣可以增愧,噀酒亦宜乎让美。
且夫神仙兮不常,变化兮多方。
或漱水而雾合,或吐饭而蜂翔。
曾未若彼用解牛,我则虚喉而挫鋭;彼皆钻燧,我则鼓舌以生光。
然眩惑如斯,云为徒耳。
《吞刀吐火赋》杂技幻术(幻戏)为了惑人观感,常制造血腥刺激的酷刑式情景来制造轰动效果。
如东汉孙奴善使一套割头术。
《异苑》云:“上虞孙奴,多诸幻伎。
元嘉初叛,建安中复出民间。
治人头风,流血滂沱,嘘之便断,创又即敛。
”[北魏时,西北以远的悦般国来献“割喉陷骨”幻术。
《魏书·西域传》记载:悦般国“遣使朝献,并送幻人,称能割人喉脉令断,击人头令骨陷,皆血出数升或盈斗,以草药内其口中,令嚼咽之,须臾血止,养疮一月复常,又无痕瘢。
”唐代曾有生吃动物的幻戏记载:“贞观中,恒州有彭闼、高瓒二人斗豪,时于大酺场上两朋竞胜,闼活捉一豚,从头齩至项,放之地上仍走。
瓒取猫儿从尾食之,肠肚俱尽,仍鸣唤不止。
闼于是乎帖然心伏。
” “吞刀、吐火”之术也是险象连生:“吞刀之术斯妙,吐火之能又元。
咽却锋铓,不患乎洞胸达腋”;“罔有剖心之患,曾无烂额之疑”;“寂影灭以光沈,霜锋尽处;炯霞舒而血喷,朱焰生时”《吞刀吐火赋》。
杂技幻术(幻戏)这种充满眩惑和血腥的表演与儒家正统礼乐观相违背,因而引起古代官员的非议。
晋成帝时,散骑侍郎顾臻表曰:“末世之乐,设外方之观,逆行连倒。
四海朝觐帝庭,而足以蹈天,头以履地,反天地之顺,伤彝伦之大。
”唐高祖时有官员认为:“百戏散乐,本非正声,隋末始见崇用,此谓淫风,不得不变。
” 这些“百戏散乐”当然包含幻戏的内容。
唐人王棨也认为幻戏“虽夸外国之献,本匪王庭之伎”《吞刀吐火赋》。
这种民族风俗与礼乐文明的政治争论,在唐高宗时达到激化顶点。
据《唐书》记载显庆元年,唐高宗正在安福门楼宴饮,有“胡人欲持刀自刺以为幻戏”《方术部》,高宗认为这种幻戏是惑弄百姓,恶其惊俗一时耳目之玩,因而下令禁胡人为幻戏:如闻在外有婆罗门胡等,每于戏处,乃将剑刺肚,以刀割舌,幻惑百姓,极非道理。
宜并发遣还蕃,勿令久住。
仍约束边州,若更有此色,并不须遣入朝。
《禁幻戏诏》但是随着杂技幻术在中土的传播,幻戏与幻术分流的趋势十分明显,社会普遍将其与方术一类区别开来,而其自身的娱乐化特征被官方乐府机构所吸引,因而从传入之际就开始了其本土化的历程。
汉武帝立乐府,作角觝、鱼龙曼延之戏。
《艺文类聚》引《汉武故事》曰:“未央庭中,设角抵戏,享外国,三百里内观,角抵者,使角力相触也,其云雨雷电,无异于真,画地为川,聚石成山,倏忽变化,无所不为。
”“后魏、北齐,亦有《鱼龙辟邪》、《鹿马仙车》、《吞刀吐火》、《剥车剥驴》、《种瓜拔井》之戏。
周宣帝征齐乐并会关中。
开皇初,散遣之。
大业二年(606),突厥单于来朝洛阳宫,炀帝为之大合乐,尽通汉、晋、周、齐之术。
胡人大骇。
帝命乐署肄习,常以岁首纵观端门内。
”可见隋朝时,这种官府幻戏完全为中土乐舞所吸收,而且还出现超越西域幻戏的趋势。
正是在幻戏本土化的趋势之下,幻戏渐渐脱离了胡汉风俗之争的政治内涵,回归了其娱乐性本质,并在民间开始广泛传播。
旧有题唐人蒋防所著《幻戏志》一书,其中幻戏的记叙颇有趣味,如有殷七七者每日醉歌曰:“弹琴碧玉调,药炼白朱砂。
解酝顷刻酒,能开非时花。
”时人试之,“悉有验,复求种瓜钓鱼,若葛仙翁术也”。
又有马自然者,能“于席上,以瓷器盛土种瓜,须臾引蔓,生花结实。
取食众宾,皆称香美,异于常瓜。
又于遍身及袜上摸钱,所出钱不知多少,掷之皆青铜钱,撒投井中,呼之一一飞出。
人有收取,顷之复失”。
旧又有题名唐孙頠《幻异志》和前蜀薛昭蕴《幻影传》两书,也部分涉及这类幻戏故事。
可见唐代民间幻戏也曾广为传播。
三、两宋:“幻术”的政治分野宋代的幻戏撇开了胡汉民风之争,其政治内涵更加弱化。
宋太宗修《太平广记》时,“幻术”与神仙、女仙、道术、方士、妖妄、神、鬼、草木、畜兽等等并列为类。
宋代的幻戏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得到发展。
北宋时人陈暘著《乐书》二百卷,其中幻戏的内容已经大大丰富:剑戏、燕戏、地川戏、龟岳戏、扛鼎戏、卷衣戏、白雪戏、山车戏、巨象戏、吞刀戏、吐火戏、杀马戏、剥驴戏、种瓜戏、拔井戏、莓苔戏、角抵戏、蚩尤戏、鱼龙戏、漫衍戏、排闼戏、角力戏、瞋面戏、代面戏、冲狭戏、透剑门戏、蹴鞠戏、蹴球戏、踏球戏、絙戏、剧戏、五凤戏。
烂漫乐猿骑戏、凤凰戏、参军戏、假妇戏、苏葩戏、橦末伎、舞盘伎、长跷伎、跳铃伎、掷倒伎、跳剑伎、吞剑伎、舞轮伎、透峡伎、高絙伎、猕猴幢伎、缘竿伎、碗珠伎、丹珠伎、都卢伎、车轮折、脰伎、辟邪伎、青紫鹿使白虎伎、掷跷伎、掷倒案伎、透须弥伎、透黄山伎、透三峡伎、受猾伎、麒麟伎、长蛇伎、凤书伎、檐橦胡伎、藏挟伎、杂旋伎、弄枪伎、蹴瓶伎、擎戴伎、抝腰伎、飞弹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