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2、我的问题:(把问题写出来,请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答,以帮助自己解惑)
四、达标测试:(请同学们认真做下面的问题,以检测本课的学习是否取得了成功)
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
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
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播放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问:历史上最早进入三国的时间是()
A220年B221年C222年D229年
4、分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请回答:①曹操生活在什么时期?
②你认为他的“壮心”是指什么?他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③说出有他参加的两次著名战役(名称、时间)
④结合材料,你认为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战役和政治制度。
3、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1、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学习难点1、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2、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四、知识梳理(一)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社会矛盾激化。
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势力趁机崛起,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二)曹操统一北方1、曹操崛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他实行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势力逐渐壮大。
2、官渡之战公元 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三)赤壁之战1、战前形势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公元 208 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和孙权。
2、孙刘联军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联合抗曹。
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率孙刘联军。
3、战争经过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带与曹军相遇。
曹军不习水战,且瘟疫流行。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战术,大败曹军。
4、战争影响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退回北方,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并向益州发展。
(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三国建立公元 220 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 229 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的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3)孙吴:开发江南,造船业发达,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
课题:第18课三国鼎立课型:新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情感目标: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四、知识整合1.一种局面:三国鼎立2.两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三分天下:魏蜀吴4.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5.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五、巩固练习【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预习案】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找出下列两个故事,自己熟悉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
1.官渡之战温馨提示: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影响2.赤壁之战3.熟悉三国鼎立形成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做得最好。
国家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魏蜀吴【合作探究案】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读一读,想一想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3.请你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在班级内交流。
【当堂达标案】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战役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战役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成语典故“火烧连营”“草船借箭”都出自哪一战役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战役4.下列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诸葛亮C.孙权D.曹操5.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献帝D.统一北方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了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课后反思】教学本课不足之处:1、讲授“三国鼎立”时,虽然对“鼎立”的含义做了解释,但没有突出强调。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第 18 课 三国鼎峙 ---- 导教案自主学习:(用一、知识系统1、官渡之战时间: 地址:两方:15 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以下问题并记忆。
)曹操: 1、政治上控制了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2、经济上招募流民屯田,组织士兵耕天,实力增强。
3、军事上招贤纳士,采用他人的正确建议,火烧乌巢。
袁绍:在兵力上据有绝对的优势但他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用谋士的正确建议。
结果:曹操能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影响:曹操为一致北方确立基础2、赤壁之战: 刘备:依赖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时间: 孙权:据有江东,周瑜火攻地址:曹操: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两方: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一致的客观条件还没有成熟。
结果:影响:确立三国鼎峙场面 3、三国鼎峙 国家 时间开国皇帝国都范围经济魏 蜀 吴精讲点拨: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为一致北方确立了基础;公元 208 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峙场面形成的重点。
2、三国鼎峙场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盘据走向逐渐一致的过渡阶段。
3、三国期间,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纳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举措,这就为往后的一致准备了物质条件。
4、如何评论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事公司领袖,雄才大概多谋善断,很有目光, 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是对的:1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擅长用人; 2 经济上招募逃亡农民垦荒,组织战士种田实力不停增强;3 军事上战胜袁绍获得官度之战的成功为一致北方确立基础,说明曹操在东汉末年对推 动历史进步起了必定作用; 在赤壁之战中因为骄傲轻敌被孙刘联军战胜不敢轻易南下, 为三国鼎峙确立基础,说明曹操的历史作用也是有限的。
曹操是乱世只奸臣不太正确:1 东汉后期群雄盘据是豪强地主权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适应了当时人们的封建看法的需假如一致平定的需要。
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精选2篇)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篇1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缘由、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由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缘由。
2、提高对重大历史大事的复述力量。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缘由的分析,提高同学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力量。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同学对历史史实的文学创作的辨别力量。
3、熟悉到每一历史大事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殊是符合实际状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熟悉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当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进展。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进展的趋势,二是呈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闻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反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如何正确熟悉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同学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三、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提问一下同学有关《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人物?大家知道三国鼎立的由来吗?这一阶段发生了哪些战役?2.基础自主探究:①、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消失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_____和______。
时间:______年,交战双方是______和_____,交战地点是__,交战结果是_____。
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②、赤壁之战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南方长江中下游消失实力比较大的两个集团与之对峙: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______,辅佐他的是_______;一个是割据江东的___,统治比较稳固。
初一历史导学案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学校:青州市逄山初中姓名:张玉海电话:3735906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课前延伸请同学们搜集一个《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二、课内探究【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2)在阅读课文时,要边阅读边勾画,对重点知识作出重要标记; (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 (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课本P102-P103第一段小字)◆知识点二、赤壁之战(课本P103-P104)◆ 知识点三、三国鼎立的形成(课本P105-P106) 1、三国鼎立2.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魏国修建了许多 ,蜀国的 业兴旺,吴国的 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
【合作探究】(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精讲点拨】(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巩固检测】(细心造就成功)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 .军心涣散 B .骄傲轻敌 C .准备不充分D .士兵不习水战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A.公元220年B.公元221年C.公元222年D.公元229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后,曹操消灭了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孙刘组成联军,在一带和曹军对峙。
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逃回北方。
2、年,曹操的儿子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定都,东汉结束;年,刘备在称帝,国号,史称;年,孙权称王,国号,后定都。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3、思考:“动脑筋”一(第103页)、二(第104页)、三(第105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官渡之战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
补充官渡之战的重要性:
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赤壁之战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师补充赤壁之战的重要作用: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3、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三。
有关三国的成语故事很多,可以在“三顾茅庐”基础上再找一些。
4、思考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就失败了?
第三子目:三国鼎立的形成
1、生自读课文及插图,掌握三国建立的事件、人物、都城。
2、师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地图册》的填图:《三国鼎立形势图》;
3、生自学最后一段了解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时间
官渡之战交战双方
影响
时间
赤壁之战交战双方
影响
国名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
魏
三国鼎立的形成蜀
吴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一、选择题
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______时期的我国北方的历史情况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
2.奠定了曹军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肥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历史上哪位政治家的评价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诸葛亮
5.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诸葛亮治蜀④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论从史出
6.“曹操在公元207年,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
阅读材料回答:
(1)他的“壮心”是什么?
(2)他的“壮心”有没有实现?为什么?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材料一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愿先生出山相助。
”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材料二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
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
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
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
”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
”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
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
曹操大喜。
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在我国民间戏剧里,曹操被演成白脸奸臣,而对诸葛亮几乎是近乎神的传扬,学习了这一课,你同意这种传统的看法吗?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这两个历史人物?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学(教)后记】
(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