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方课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6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拓宽知识视野。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我们的家乡1.1 地理位置与气候1.2 传统节日与习俗1.3 特色美食与手工艺2. 第八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2.1 历史名人故事2.2 民间传说与神话2.3 地方艺术与建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地方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讨论法、讲解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
五、教学课时本章共计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第一课时:我们的家乡(1)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特色美食与手工艺。
第二课时:我们的家乡(2)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3. 课堂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日习俗。
第三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历史名人故事。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历史名人。
第四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2)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民间传说与神话。
3. 课堂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民间传说与神话。
六、教学内容1. 第四章:我们的家乡1.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5 地方经济发展与变化2. 第九章:家乡的风土人情2.1 民俗活动与传统2.2 民间艺术与体育2.3 礼仪习惯与道德观念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
初中地方二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教材:《地方课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自然风光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家乡自然风光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难点:1. 家乡自然风光的形成原因。
2. 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水、湖泊、植被等。
2. 提问:你们知道家乡的自然风光有哪些特点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家乡自然风光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家乡自然风光的欣赏方法和建议。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活动1. 布置课后调查任务:了解家乡自然风光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
2.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提交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一、成果展示1. 让学生展示课后调查报告,分享了解家乡自然风光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
2. 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家乡自然风光的保护措施。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风光,如山水、湖泊、植被等。
2. 要求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家乡自然风光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四、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谈谈对家乡自然风光的认识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自然风光的保护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自然风光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调查、访问、参观等。
3. 学生对家乡自然风光的保护意识的提高。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风光: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著名景点等。
2. 家乡的人文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著名人物、传统文化等。
3. 家乡的特色产业:介绍家乡的主要经济作物、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
4. 家乡的环境保护: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环境保护,倡导绿色生活。
5. 家乡的文化传承: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特色产业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家乡的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著名景点、特色产业等,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家乡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课时:本课程共安排10 课时,每课时40 分钟。
按照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每个章节的课时,确保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感受家乡的特色。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家乡的自然风光:通过图片展示、视频介绍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动植物资源等。
2. 家乡的人文历史: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
3. 家乡的特色产业:邀请当地特色产业的从业者来校讲座,让学生了解家乡产业的发展和特点。
4. 家乡的环境保护: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参观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多元文化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人情风貌1. 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家乡人民的热情、善良、勤劳等特点。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家乡风情调查,访问家乡的老人,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等。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环境1. 课程内容: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等。
2. 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观察家乡的地理特征,制作地理知识卡片。
第三单元:家乡的特色文化1. 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美食等。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的文化活动,如剪纸、泥塑、传统美食制作等,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第四单元:家乡的历史名人1. 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传承家乡的优秀传统。
2. 教学活动:开展历史名人故事分享会,让学生了解家乡名人的事迹,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第五单元:家乡的现代发展1. 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现状。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了解家乡的现代发展成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
2.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家乡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制作的地理知识卡片、历史名人故事分享、实践活动报告等。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教案第一章:地方文化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通过图片、故事、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如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特色美食等。
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独特之处。
组织学生进行地方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地方特色手工艺品、品尝地方美食等。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故事、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供地方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地方自然资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2.2 教学内容: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植物资源等。
讲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方法,如节约用水、保护植被等。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资源调查活动,了解自然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资源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章:地方历史与传说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和传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历史和传说的讲解,激发学生对地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讲述地方传说和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源远流长。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遗迹参观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方历史。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地方历史和传说的人物和事件。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遗迹参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篇一:地方课教案二年级】二年级人自然社会的教学计划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激烈,对人的自身素质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还要学好人、自然、社会知识。
人、自然、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地方课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上好人、自然、社会课,特拟定如下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其编排本册教材是依据浙江省教育厅新颁布的《浙江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通用部分)》编写的,共有26课,主要涉及《浙江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通用部分)》内容纲要中的主要内容有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经济、浙江文化、和谐浙江等五大主题内容。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人、自然、社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省教育厅将地方课程分为“通用课程”和“专题课程”两类。
地方课程中的“通用课程”主要包括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经济、浙江人文、和谐浙江。
旨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了解地方社会和文化的需要,是省内中小学教育中普遍适用的地方课程。
每课的编写特点:由于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本册教材采用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组织编写,编写中突出教材是学生的学本,强调活动性与体验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认知、感受、了解相关的知识,获得更多方面的发展。
《人、自然、社会》的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学习积极性。
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将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出黑板报、组织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实地体验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
与学校的班队活动、户外活动紧密结合、与地图、电影、电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本学期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资源4. 家乡的生态环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2. 难点:家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
2.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3. 分析家乡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态优势和劣势。
4. 讨论家乡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家乡的历史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背景2. 家乡的历史人物3. 家乡的历史事件4. 家乡的文化传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家乡的历史文化特点2. 难点:家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四、教学方法1. 故事讲解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述一个家乡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3. 介绍家乡的历史人物,评价其对家乡的贡献。
4. 分析家乡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变迁。
5. 讨论家乡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三章:家乡的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提高学生的经济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尊重动物的生命教案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尊重动物的生命【课题内容】1. 了解动物的生命价值。
2. 认识到尊重动物生命的重要性。
3. 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命价值,认识到尊重动物生命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3. 通过实际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动物的生命价值。
2. 认识到尊重动物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 通过实际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动物生命价值相关视频、图片、故事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观察生活中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动物生命价值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动物生命的关注。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动物,讨论它们的生活习性。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动物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动物生命的重要性。
2. 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实际活动1. 分组活动:每组学生选择一种动物,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等。
2. 制作动物保护海报:每组学生根据所研究的动物,制作一张保护海报,展示动物的生命价值。
3. 动物保护演讲:每组学生选派代表,进行动物保护演讲,呼吁大家尊重动物生命。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实际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尊重动物生命的重要性。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动物、保护环境。
【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活动表现,了解学生对动物生命价值的认识程度。
2.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尊重动物生命重要性的理解。
3.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关爱动物、保护环境意识的培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的生命价值,认识到尊重动物生命的重要性。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特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景。
第二课时:家乡的人文环境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
2. 通过讲述、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家乡的人文氛围。
第三课时:家乡的特色文化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艺术、民俗活动、特色美食等。
2. 通过实地考察、动手实践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
第四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保护措施、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
2. 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使学生提出保护家乡、促进发展的建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展示、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设置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深度和提出的建议。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文化等。
2. 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氛围。
3. 教材、参考书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
2. 讲述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让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有全面的了解。
3. 组织学生讨论家乡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家乡的人文环境1. 引入新课:讲述家乡的历史沿革,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背景。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案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一、课题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地方文化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地方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整理本地区相关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相关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本地区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3. 课堂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4.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实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开展“家乡美”主题绘画比赛,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
(3)举办“家乡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有趣故事。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第一章风景名胜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穗的风景名胜有哪些?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三穗的风景名胜。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时间: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木界风雨桥教学目的:1、知道木界风雨桥是县及文物保护单位。
2、知道如何保护文物古迹。
教学重点:知道木借风雨桥是县及文物保护单位。
教学难点:知道如何保护文物古迹。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教学新知1、问:你们知道风雨桥吗?说说你见过的风雨桥。
2、谁知道八弓镇木界风雨桥的情况吗?3、教师进行讲解。
4、让学生看课本第8页的内容。
三、小结今天,你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教学内容:第二节永灵山遗址教学目的:1、知道永灵山遗址是县及文物保护单位。
2、知道如何保护文物古迹。
教学重点:知道永灵山遗址是县及文物保护单位。
教学难点:知道如何保护文物古迹。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教学新知1、教师讲解关于“永灵山遗址”的内容。
2、问:你去过吗?你有什么想法?3、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内容。
4、让学生齐读书上的内容。
三、小结今天,你们知道了什么?教学内容:第三节文武笔塔教学目的:1、知道文笔塔是县及文物保护单位。
2、知道如何保护文物古迹。
教学重点:知道文笔塔是县及文物保护单位。
教学难点:知道如何保护文物古迹。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学习文武笔塔1、教师讲解县级文物——文武笔塔。
2、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
3、让学生齐读课本上的内容。
三、小结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第四节等溪牌坊教学目的:1、知道等溪牌坊县及文物保护单位。
2、知道如何保护文物古迹。
教学重点:知道等溪牌坊是县及文物保护单位。
教学难点:知道如何保护文物古迹。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学习关于“等溪牌坊”的知识。
1、教师讲解等溪牌坊的地理位置。
2、让学生看书上的内容。
3、让学生说说看书上的内容。
4、大家齐读课本上的内容。
三、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第五节良上红军停教学目的:1、知道良上红军停是县及文物保护单位。
2、感受红军的艰辛,知道如何保护文物古迹。
教学重点:知道良上红军树是县及文物保护单位。
教学难点:感受红军的艰辛,知道如何保护文物古迹。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教学新知1、讲解良上的红军树。
2、引导学生看书第1—3自然段。
3、学生齐读教材第1—3自然段。
4、问:你知道为什么叫“红军树”吗?三、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第二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苗族服饰,竹编工艺。
2、让学生知道古法手工造纸、织布、制衣。
3、让学生了解苗族芦笙舞。
4、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苗族服饰,竹编工艺,让学生了解苗族芦笙舞。
2、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8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苗族服饰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学习新知1、讲解苗族: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2、引导学生看书上第14页至15页的内容。
3、提问:(1)、寨头片共有几个村?(2)、寨头片一共有多少人?(3)、寨头的服饰怎样?三、总结: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第一节苗族服饰教学目的:知道苗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知道苗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知道苗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你了解寨头片共有几个村?三、寨头的服饰怎样?四、寨头的重要节日是什么节?五、总结:今天,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第二节竹编工艺教学目的:1、知道苗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2知道竹编工艺主要分布在那里。
教学重点:知道苗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知道竹编工艺主要分布在那里。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学习新课1、让学生看书,并回答。
(1)、三穗竹编产品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2)、三穗竹编名匠有哪些?2、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并课本上的内容。
三、课堂小结: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第二节竹编工艺教学目的:1、知道苗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2、了解竹编工艺的编织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竹编工艺的编织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竹编工艺的编织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话引入:二、新授1、讨论向竹编师傅了解竹编工艺的全过程。
2、教师讲解讨论的要求。
3、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4、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小结。
三、课堂小结通过讨论,你们了解了什么内容?教学内容:第三节古法手工造纸教学目的:了解古法手工造纸的技术。
教学重点:了解古法手工造纸的技术。
教学难点:了解古法手工造纸的技术。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学习新知1、引导学生看书2、提问:(1)、八弓镇哪几个村的山上都是竹林?(2)、古法造纸共有哪些?(3)、最后的程序怎样?答:分纸和晒纸。
3、教师小结三、课堂总结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教学内容:第三节手工织布、制衣的工序教学目的:了解手工织布、制衣的工序。
教学难点:了解手工织布、制衣的工序。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你知道我们穿的衣服是怎样做成的吗?二、织布、制衣1、自读课文2、说说织布之一的全过程2、讨论3、汇报4、教师小结。
一、课堂小结今天,你们了解了什么内容?谁能说说吗?教学内容:第四节织布、制衣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二、教师介绍纺纱机和织布机。
三、教师讲解怎样纺纱和织布。
四、引导学生看收上的内容。
五、教师小结。
六、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第五节织布、制衣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二、讨论。
1、怎样纺纱?2、怎样织布?3、教师讲解讨论的要求。
4、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5、每个小组选1人汇报讨论的结果。
6、教师小结。
三、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谁能说说今天的学习的主要内容呢?第三章三穗特产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穗麻鸭是中国四大名鸭之一。
2、让学生知道三穗特产具体有哪些。
3、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1、知道三穗有哪些特产。
2、知道三穗麻鸭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四大名鸭之一“三穗麻鸭”教学目的:1、知道三穗麻鸭是当地特产。
2、了解麻鸭的四大特点。
教学重点:知道三穗麻鸭是当地特产。
教学难点:了解麻鸭的四大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学习新知1、指导学生看书,并回答问题。
1)、三穗县为什么被称为“鸭乡”呢?2)、三穗麻鸭有哪四大特点?2、学生讨论后回答3、让学生齐读课本上的内容。
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了解到了什么?谁能给大家说说?教学内容:第二节山妹子金秋梨教学目的:知道山妹子金秋梨都是当地特产。
教学重难点:山妹子金秋梨都是当地特产。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学习新知1、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
2、教师提问:1)、我县山妹子金秋梨具有什么特点?2)、山妹子金秋梨的外形怎样?3)、山妹子金秋梨为什么被称为“南方梨王”呢?3、指名学生回答。
三、课堂小结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第三节灰碱粑教学目的:1、知道灰碱粑是当地特产。
2、了解灰碱粑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灰碱粑是当地特产。
教学难点:掌握灰碱粑的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妹子金秋梨”,今天来学习三穗最具特色的“灰碱粑”。
(板书课题)二、新知探究1、教师讲解“灰碱粑”是三穗地方小吃之一。
2、教师提问:1)、灰碱粑为什么称为传奇呢?2)、灰碱粑的制作方法的怎样的?3、让学生先跟同桌说说。
4、指名讲述灰碱粑的制作过程。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们知道了什么?谁能告诉大家呢?四、课后延伸实际了解一下灰碱粑的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