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9.23 KB
- 文档页数:31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拓宽知识视野。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我们的家乡1.1 地理位置与气候1.2 传统节日与习俗1.3 特色美食与手工艺2. 第八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2.1 历史名人故事2.2 民间传说与神话2.3 地方艺术与建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地方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讨论法、讲解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
五、教学课时本章共计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第一课时:我们的家乡(1)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特色美食与手工艺。
第二课时:我们的家乡(2)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3. 课堂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日习俗。
第三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历史名人故事。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历史名人。
第四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2)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民间传说与神话。
3. 课堂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民间传说与神话。
六、教学内容1. 第四章:我们的家乡1.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5 地方经济发展与变化2. 第九章:家乡的风土人情2.1 民俗活动与传统2.2 民间艺术与体育2.3 礼仪习惯与道德观念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家乡的特色景点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景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特色景点的介绍和观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作家乡特色景点的宣传册。
教学准备:1. 家乡特色景点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的绘画工具和宣传册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家乡特色景点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 你们家乡有哪些特色景点?- 你们去过哪些景点?有什么感受?Step 2: 学习家乡特色景点(15分钟)1. 教师介绍家乡的特色景点,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背景知识。
2. 学生观察家乡特色景点的图片或视频,并描述景点的特点、美丽之处等。
Step 3: 小组合作制作宣传册(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家乡特色景点进行深入了解。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收集有关景点的信息,包括景点的历史、文化、特色等。
3. 学生利用绘画工具和宣传册制作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份宣传册,展示家乡特色景点的魅力。
Step 4: 分享和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制作的宣传册,并简要介绍所选择的家乡特色景点。
Step 5: 总结和评价(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邀请当地的导游或相关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景点。
2.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家乡特色景点的魅力。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景点,培养其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宣传册,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家乡景点,还能锻炼其绘画和设计技巧。
此外,通过分享和展示,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和交流,增强彼此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拓展活动中,邀请当地导游或专家的参与,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供更多有关家乡特色景点的知识。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教案第一章:地方文化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通过图片、故事、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如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特色美食等。
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独特之处。
组织学生进行地方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地方特色手工艺品、品尝地方美食等。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故事、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供地方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地方自然资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2.2 教学内容: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植物资源等。
讲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方法,如节约用水、保护植被等。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资源调查活动,了解自然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资源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章:地方历史与传说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和传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历史和传说的讲解,激发学生对地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讲述地方传说和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源远流长。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遗迹参观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方历史。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地方历史和传说的人物和事件。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遗迹参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舞龙、踩高跷、泼水节等民族风俗活动中学习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身体素质.2、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及反应、灵敏、协调能力,启发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协作精神,陶冶良好的思想情操.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增强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教学内容:舞龙踩高跷泼水节教学过程:一、新知引入师:同学们,我们知识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风俗活动,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书上的有哪些地方的风俗活动让我们来学习.展示书上的四副有关传统风俗活动的图片,让学生描述一下,然后教师自己再多描述.二、逐步深入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舞龙吗?生:“看过”,“电视上看过”师:舞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在我们自己家乡也有这个项目.人们经常用舞龙来庆祝节日,增添节日的气氛.那么,作为龙的传人,你们想不想自己玩玩,做个舞龙高手呢?生:想!师:太好了.举起你身旁的“威龙”我们一起试试吧.学生自主的以小组形式随教师一起舞龙.你左我也左,你右我也右,你走我也走XXXXXXXXXX一个个模仿的还真快.师:刚才同学们舞的还真不错!可是都是跟老师做的.你们能不能自己想出点新花样、新图形呀?生:能!师:真的吗?好,我们就比一比,看哪一组想出的花样最多而且最有精神.(学生表演)师:看来大家玩的真开心,那么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很多风俗活动中,跟龙有关,不信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呈现书上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三、逐步渐进师:既然大家知道这些风俗活动与龙有关,那么你听说过这些传统风俗活动中的故事吗?现在老师就讲给大家听一听哦!(师讲故事,学生认真聆听)师:还有几个故事,老师希望由你们讲给同学听好不好,下节课我们来听听其他的故事吧!课后总结:师:今天你有学到什么吗?板书设计:有趣的风俗活动第一课第二课时班级学生回家找活动中的传奇(随机)。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资源4. 家乡的生态环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2. 难点:家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
2.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3. 分析家乡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态优势和劣势。
4. 讨论家乡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家乡的历史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背景2. 家乡的历史人物3. 家乡的历史事件4. 家乡的文化传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家乡的历史文化特点2. 难点:家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四、教学方法1. 故事讲解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述一个家乡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3. 介绍家乡的历史人物,评价其对家乡的贡献。
4. 分析家乡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变迁。
5. 讨论家乡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三章:家乡的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提高学生的经济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特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景。
第二课时:家乡的人文环境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
2. 通过讲述、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家乡的人文氛围。
第三课时:家乡的特色文化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艺术、民俗活动、特色美食等。
2. 通过实地考察、动手实践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
第四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保护措施、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
2. 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使学生提出保护家乡、促进发展的建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展示、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设置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深度和提出的建议。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文化等。
2. 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氛围。
3. 教材、参考书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
2. 讲述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让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有全面的了解。
3. 组织学生讨论家乡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家乡的人文环境1. 引入新课:讲述家乡的历史沿革,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背景。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案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一、课题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地方文化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地方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整理本地区相关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相关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本地区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3. 课堂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4.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实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开展“家乡美”主题绘画比赛,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
(3)举办“家乡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有趣故事。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地理景观和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视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美丽的自然景观》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如黄山、长江、桂林山水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第八章:《多彩的民俗风情》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
3. 第十一章:《特色的美食文化》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展示各地的特色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早茶等,引导学生了解各地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4. 第十五章:《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包括城市建筑、交通、经济等方面,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 第十七章:《环境保护与我》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关爱环境,从自己做起,倡导绿色生活,保护生态环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2.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4.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和环境保护。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六、第五章《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地域的特色文化,如齐鲁文化、江南文化、西藏文化等,探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方式。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授课时间:2月22日授课内容:安全教育:课题:第一课第一节:酷热天气防中暑教学过程:安全小故事讲解中暑案例。
安全小博士1.夏季里怎样防止中暑2.中暑了怎么办3.中暑的种类安全小问题:调查一下你身边的同学,有多少人曾经中过暑,或者发生过类似中暑的现象。
问问他们当时是怎样处理的,授课时间:3月1日授课内容:安全教育课题:第二节:预防冻伤安全小故事:讲解关于小军手、脚冻伤的案例。
安全小博士:预防冻伤的方法1.发现冻伤应该及时到规医院就诊治疗。
2.在疲劳、饥饿时切忌在雪地上坐卧。
坐卧非常危险。
3.受冻后,如果发出皮肤有发红、发白、发凉、发硬等现象,应用手或干燥的绒布摩擦伤处,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冻伤。
轻度冻伤用辣椒泡洒涂擦便可见效。
授课时间:3月8日授课内容:安全教育课题:第三节:赶走感冒怎么预防感冒。
1.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2.多喝水注意保暖和休息,使病情及时好转。
3.勤洗手。
4.加强锻炼身体。
5.保持充足的睡眠。
6.用冷水洗脸。
安全小问题:冬天里,爸爸要到北方出差,你要告诉爸爸注意什么?授课时间:3月15日授课内容:安全教育课题:第二课:第一节在家时的安全防护第一节:不要引“狼”入室安全小故事:向学生讲述二(2)班鲁老师每天打开教室门窗通风的事。
1.在通常情况下,如果爸爸妈妈都不在家。
首先要把防盗门锁好。
2.一旦门铃响起来,千万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同时装作爸爸妈妈在家一样。
3.如果来人自称是你的爸爸妈妈的同事或朋友,就算他能叫出你的名字,你也要提高警惕,不能把门打开。
4.如果陌生人说自己是煤气、水、电等的修理工,或来收各种费用时,也不要给开门。
5.晚上开灯后,必须拉上窗帘,千万不要让人从窗外看到只有你一个人在家的情景。
授课时间:3月22日授课内容:安全教育课题:第二节:在家玩耍防伤害伤害有在防止家庭意外伤害方面,你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防范?同学间互相交流,并把别人的经验告诉家长。
二年级地方课教案【二年级地方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特点、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方意识和地理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己地方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学习和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文化和传统。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文化和传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图、图片、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等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地图,让学生找出自己所在的地方,并简单介绍一下该地方的位置。
2. 探究(1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PPT等教具,向学生介绍自己所在的地方的特点,包括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等)和人文特点(如民俗、风土人情等)。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
3. 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所在的地方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和总结。
4.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歌曲、手工制作等形式,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自己所在地方的了解和认识。
比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与该地方相关的故事,或者教唱一首与该地方相关的歌曲,或者进行一些与该地方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
5.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课堂收获和体会。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所在的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节课是二年级地方课程中的一课。
本册地方课程是围绕“我家”的主题展开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关注自己的家乡,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博物馆导游活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博物馆的作用和功能。
(2)了解家乡博物馆的基本情况。
(3)了解家乡博物馆中的历史文化展品。
2. 需求与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博物馆的作用和功能。
(2)了解家乡博物馆的基本情况。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准备博物馆展品图片、视频及相关资料。
(2)准备家乡博物馆的介绍及相关资料。
(3)准备学生的课堂活动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博物馆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博物馆的作用和功能。
2. 学习(15分钟)a. 教师向学生介绍家乡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如名称、位置、建筑特点等。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博物馆的设施和收藏品。
并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博物馆中的历史文化展品。
b. 学生观看家乡博物馆的介绍视频,了解家乡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展示。
3. 活动(30分钟)a.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担任导游,其他组员扮演游客的角色,导游向游客介绍家乡博物馆中的某个历史文化展品。
学生可以根据博物馆展品图片及相关资料,进行自由发挥和展示。
b. 学生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的导游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博物馆展品,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评论。
4. 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并提醒学生加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关注,并积极参观和了解家乡博物馆。
课题1 迎接新学期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和同学们共同回忆假期生活,总结自己的收获。
2.帮助学生了做好新学期的计划,让他们有一个好的起点。
3.再次学习《小学生守则》教育他们自觉遵守纪律。
教学重点:培养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自觉遵守纪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假期结束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同学们感受怎么样啊?同学们在假期有什么新的收获吗?(生交流,说自己在假期里的趣事,收获)(二)七彩虹:看图明规章(新学期到了,我们要有个好的开始,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要求你做到了吗?)1、按时到校不迟到。
2、铃声响起进教室。
3、认真听讲不吵闹。
4、回答问题先举手。
5、放学之前做值日。
6、按时回家报平安。
(三)辩一辩、说一说。
1、看了上面的画面、规章,你能做到哪些?2、上课了,你是怎么听课的?听课时还要注意什么?3、放学了,我们做完了哪些事情就可以回家了?(三)指南针1、朗读《小学生守则》2、说说哪些你做到了,哪些你还要努力?(四)成长脚步。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你有哪些不足,在新的一学期了你有什么打算?(五)总结新学期开始了,希望同学们能有新的打算,新的目标,新的收获!教学反思:课题2 上课前,我该做什么教学目标:⒈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
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一、导入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丰富的想象力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更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
今天这堂课,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分享创新的快乐!二、听故事,谈启发:听听阿基米德的故事,你一定会有所启发。
有请我们的小小故事家。
(一生讲故事,并放动画)故事内容简介:同学们,你们知道阿基米德吗?他呀,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
他从小就喜欢听故事,这些故事也极大的激发了他的想象力。
他喜欢听别人对某个问题的争论,并且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每天,都有许多疑问在脑子里转悠:“为什么大海总是咆哮不停?为什么大船会浮在海面行走?……”有时他的小脑袋瓜里还会迸发一些奇妙的新想法。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居住的地方,了解地方特色和文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观察、访问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教学难点:家乡气候特点的讲解。
2. 第二课时: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教学难点: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 第三课时:家乡的文化遗产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艺术、民俗等。
教学难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4. 第四课时:家乡的特色产业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产业,如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
教学难点: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5. 第五课时:家乡的环境保护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环境问题,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教学难点:环保意识的培养与实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家乡的特点和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美丽与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态度。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材》2. 辅助材料:家乡地图、图片、视频、案例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景点、企业等。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2. 讲解与讨论: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了解和认识。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2. 家乡的历史与文化3. 家乡的特色产业与资源4. 家乡的自然风光与旅游5. 家乡的风土人情与民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特色产业、自然风光和民俗等方面知识。
2.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热爱家乡,培养他们的地域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特色产业、自然风光和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家乡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家乡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和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特点,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3. 讲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介绍家乡的历史沿革、传统文化、名人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底蕴。
4. 讲解家乡的特色产业与资源:介绍家乡的支柱产业、特色产品、资源状况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认识。
5. 讲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与旅游:介绍家乡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激发学生对家乡旅游资源的兴趣。
6. 讲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与民俗:介绍家乡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使学生了解家乡的社会文化。
7. 案例分析与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家乡的实例,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8.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家乡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地的特色文化、地理景观和风土人情。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家乡的习俗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习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第七章:家乡的地理景观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第十章:家乡的名人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文化名人及其成就。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名人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特色文化。
四、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课时1. 第四章:家乡的习俗,课时2课时。
2. 第七章:家乡的地理景观,课时3课时。
3. 第十章:家乡的名人,课时2课时。
六、教学内容1. 第五章: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戏曲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第八章:家乡的历史沿革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和尊重。
3. 第十一章: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生态特点和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家乡的特色。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家乡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1课窗户和阳台学习目标知道家中存在着窗户、阳台等安全隐患的处所,增强家庭安全意识。
懂得在窗户、阳台等地方活动的基本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背景知识1、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天,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条件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楼房。
为了采光、通风等需要,窗户和阳台也越造越大,越造越美。
窗户从原先的普通窗发展到了落地窗,阳台也从普通的阳台发展到了露台。
特别是阳台,人们利用它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等自然优势,从晾晒台、杂物间变成了观景台、健身房、茶室、琴房、画室、书房、生态花园等功能多样的新一代阳台,成为人们接触阳光、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生活的一方特殊的小天地,也成为城市和乡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家庭事故的多发区。
随着人们对窗户和阳台的开发利用,人们在窗台和阳台活动时间越来越长,因此,窗户和阳台也成了“家庭事故的多发区”。
有些家庭爱在窗台和阳台上种花,但由于缺乏防止花盆等物品坠落的防范措施,造成花盆等物品坠落而砸伤行人的事故;有些儿童在窗户边或阳台上看风景、做游戏,不小心翻落下去,造成摔伤、摔死等事故……据悉,高楼坠落已经成为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
教学建议本课是根据《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安全教育中“家居生活安全”第一条要求编写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感受窗户和阳台的美丽,认识窗户边和阳台上的安全隐患,反思自己的危险行为,寻找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1、收集资料。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教科书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由于人们对在窗户边和阳台上活动安全意识的淡薄,生活中人或物从窗台、阳台上坠落而造成的事故较多。
教学前,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报纸、看电视、问家人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的事故材料,使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中,结合教材“窗户和阳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享受,同时也带来了危险”这一内容,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收集到的材料。
这样,不仅能丰富课程的资源,还能使学生在交流中充分认识到在窗户边和阳台上活动的危险性。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文化,拓宽视野,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文化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家乡的美食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美食,学会分享和品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第八章: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弘扬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美食和民间艺术。
2.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美食和民间艺术。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家乡的美食:引导学生讨论家乡的特色美食,分享品尝经验。
3. 分析民间艺术:让学生展示家乡的民间艺术作品,分析其特点和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的美食和民间艺术。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美食和民间艺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 学生对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态度和实际行动。
4. 学生对教案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
六、教学内容1. 第五章:家乡的自然风光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2. 第九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能力。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