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简析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7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篇一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几个情境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风格,下面我将本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1、情感脉络流畅: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我按照以各种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见,父亲所做→父亲的感人之举,用自己的行为所铸就的一曲父爱之歌→地下的三十八个小时→把机会让给同学,共谱人性颂歌。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2、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如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将其改编成诗歌的形式,再配上音乐,学生的感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再如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朗读:“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使学生将自己以阿曼达的身份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似乎自己的人格也随之高尚起来!3、注重了对课外知识的拓展: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启迪学生深入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情感。
在最后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句承诺,一分责任,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你想的是什么呢?相信随着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会思索得很多很多……人间自有真情在,老师向同学们向学生推荐了三篇亲情文章──《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让我们在一次次阅读中,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在一次次心灵碰撞中,让我们(与学生共同朗读)感受亲情、走进亲情、拥抱亲情!”这一拓展不仅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且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我认为这种亲情教育不止让学生受到感染,而是思考、是行动,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成长中。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需要改进之处:1、没有注重本文是略读课文这一特点,牵着学生的痕迹太严重,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缺乏对方法的指导。
《地震中的父及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及子》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及宽广。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一位年轻的父亲冒着危险, 不顾别人的劝阻, 历尽艰辛, 挖了38小时, 终于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
父及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先是故事导入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接着以预习检查的形式学习生字, 指导重点段落的朗读, 在此期间重点指导易错字。
在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上, 我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教学目标, 只设计了一个中心问题: 默读课文, 画出描写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语句, 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原因?让学生抓住“了不起的父及子”品读全文, 及其它重点句, 如“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 行动, 外貌的句子, 想象画面、创设情境指导读, 体会, 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学完本篇课文后, 又出示了同类文章《拐弯处的回头》, 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 明白父母的爱有时候是藏在微小的细节处。
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用诗句的形式写写父母的爱。
这节课后, 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 认为本节课设计较好的地方是: 能根据海量阅读“删繁就简”的要求, 只抓住一个中心问题理解课文, 并且能拓展同主题文章, 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流程清晰。
但这节课, 我也存在有许多不足之处:1、课堂上忽视学生及文本的交流。
虽然本节课我做了许多准备, 自己对文本研究较为具体深入, 但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每个人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
当我提问“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及子?”时, 学生当时有很多答案, 有认为“了不起”的, 有认为“坚强勇敢的”等等, 而我因为预设, 想把学生引导到下面一个问题, 所以只简单地把答案归结为“了不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文中表现父亲形象的内容有:父亲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画面;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的画面;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
在这三个内容中,第三个内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为这段话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是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小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父亲依然坚持等画面。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内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作为文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累,然后试着用朗读表达这种累;再从“没人再来阻挡他”研究人们产生这一变化的缘由,体会父亲的孤独和苦闷;接着从父亲的惨样读出父亲沉甸甸的爱和饱含血泪的情;最后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
我是这样教这一段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还要罗列这些时间呢?让学生明白这样写,表现出了父亲救助儿子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紧接着我又说在这个过程当中,父亲一定是很痛苦的,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那么他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内心吗?请你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同学们写得非常好,也体会得非常深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篇)【第1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
首先,大家对“了不起”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
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
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
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
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
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一、直奔中心,以疑促读。
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板块,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
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二、抓关键词,领悟感情。
1、“他挖了8小时,……”中,我抓住“挖”,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父亲除了“挖”还要做哪些事。
学生很轻易就说出了“搬、扒、刨、推”等动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的艰难、艰辛。
2、“颤抖”父亲为什么会颤抖?学生比较容易地说出了“因激动而颤抖”“因疲劳而颤抖”但学生很没有体会到父亲此时急切的心情。
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这句话“一个安全的出口……”我马上让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儿根本就不安全,父亲急切地想尽快救儿子脱离险境,所以声音会“颤抖”。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5篇)学校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1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同学人文素养的培育,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独特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育,强调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
”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缩短文本与同学的距离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同学的现实生活、学问面较远,因此我在教学时留意媒体的运用。
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老师谈话激情:“大家看,一场大地震正在发生,一个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读一读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
”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同学与课文的距离。
二、读中体验,感受文本的震撼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改变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同学探究父亲的情感改变:焦急、担忧——悲哀——坚决——兴奋——美好。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的角色消失,通过激发同学的阅读爱好,采纳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同学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
让朗读使同学与仆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剧烈震撼,引起共鸣。
三、敬重同学的感受,表达人文性在思索“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得?”这个很有重量的问题时,我让同学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这个问题,老师巡回点拨。
然后沟通学习成果。
阅读是独特化的行为,每个同学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同学主动探究,在互相合作中同学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沟通商量,丰富了个体探究所得。
四、升华感情,再现人文魅力最终,我让同学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相互爱惜、信任的故事。
有个同学讲的故事特别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当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导致他爸爸骨折。
此时此刻,同学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同学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他们在读书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为什么说是对了不起的父子了”这一关键问题深入探究,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他们想象.体验当时的情景,体会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如:他挖了___小时,___小时,___小时,___小时.......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内容,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引导想象在此过程中还会面临哪些困难,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寻找儿子过程的艰难和时间的漫长,同时体会父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
在朗读中语调宜轻,表现出父亲的绝望与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父子的对话应读出兴奋的语气,表现父子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文中三次出现“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应指导他们读出坚定的语气。
我很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及时地让他们在课堂上练笔。
只把此项任务安排了课后小练笔。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二)语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会带给文本。
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趋同”,用哲学大师德里达的话说,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一元意义”。
以前,我们很多老师会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来完成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
但是,我再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更多地是在想办法让学生从各种“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有意识地凭借自己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引领学生以多元视角对文本进行多维思考。
这种“解构”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我在课堂中先后呈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来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这位父亲”进行多元解读。
第一个结局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局,是完满的喜剧性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使学生的感受、意见“高度”统一,学生轻松地谈论着对地震中的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九册第十七课课文,是父母的爱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在教学中我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
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亲情能创造神奇般的奇迹。
结尾我设计两个可能发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儿子但儿子已经死了;二是父亲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
在天国和孩子在一起。
在这两种情况下父亲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吗?学生感受到父亲都实践了他对儿子的诺言,展示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这足以让人尊敬,让人觉得“了不起”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了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让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父亲说过这句话。
在描写爸爸外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作为课改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自身的教学水平还不过关,课上的应变机智不强,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教育意义的故事,它不仅讲述了亲情的力量,也展示了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授这一课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成长。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引导至关重要。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时,我通过讲述故事的情节,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依赖和信任。
这种情感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其次,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地震中的父与子虽然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但它也提供了一个讨论和思考的契机。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地震发生时,父亲是如何做出决定的?他的行为是否合理?儿子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他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再者,我认为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了解它的成因、特点以及如何进行自救互救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结合了地震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在感受故事情感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实用的知识。
这种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此外,我还反思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以期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我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传递了亲情、勇气和坚持等积极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像故事中的父亲和儿子一样,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1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1《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他的儿子和儿子的14位同学。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感情真挚。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着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理解文章情感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虽然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学生从电视上也了解到地震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孩子们缺少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的体验,理解起文本还是比较难的。
所以为了更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时注意多媒体的运用。
一上课我便播放了一段地震的录像。
学生看得非常专注,当孩子们看完录像时,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虽然课文中没有刻意去渲染灾难的可怕场面,但正是这灾难的背景才更衬托出了父亲那高大的形象。
二、抓住文眼,感悟品读。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由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父与子是了不起的?”接着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课文,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句子。
文中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令人感动:第一个是他看到儿子的教室已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
我将课堂的突破点确定在第三场景,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通过分析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来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
同时,抓住这一文眼,我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丰满父亲这个形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简析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简析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
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朗读的训
练和指导。
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
因此教学中要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发现、读中评价、读中迁移。
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
使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
“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
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及时地让学生在课堂上练笔。
教学建议:
1.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深入探究,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像、体验当时的情境,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理解、感悟、体会。
如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表现出父亲的绝望与悲
伤;发现儿子还活着,父子的对话应读出兴奋的语气,表现父子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文中三次出现“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应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3、在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这样描写好在哪里,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从而让学生在描写生活中小事运用作者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生动感人,体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