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适应证的探讨
- 格式:ppt
- 大小:123.99 MB
- 文档页数:6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研究进展董竹林(天津市泰达医院,天津300457)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椎间盘移位;脊柱融合术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11)52-0116-02随着对颈椎椎体间稳定性和力学研究的深入,非融合性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颈部关节的活动能力,并可以有效防止邻近椎体的退变,手术简单易行,术后无须过分限制活动。
现结合最新的文献资料对该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假体及临床疗效1.1不锈钢假体Prestige(Ⅰ、Ⅱ、ST、LP)Prestige假体最初由两片不锈钢板及中间的球窝状结构组成,两块钢板由螺钉固定在上下邻近椎体内,此为第一代不锈钢假体Prestige Ⅰ。
Cummins等[1]报道了应用PrestigeⅠ的22例患者随访结果,发现有螺钉移出即脱离并发症,且所有患者存在吞咽困难症状,考虑假体植入位置及规格不恰当所致。
基于以上缺点,PrestigeⅡ假体被设计出来,并能很好的符合颈椎生理活动的需要,其特点是增加了螺钉锁定,使螺钉的固定性更好,同时增加了旋转活动的范围,使关节活动与邻近节段关节的活动更好地协调。
Wigfield等[2]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对照研究,比较Prestige椎间盘置换术与节段融合术后邻近关节活动度的变化,发现术后12个月融合组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较椎间盘置换组显著增加,Prestige置换术患者邻近节段的活动几乎不受影响。
1.2金属—聚乙烯假体(PCM)PCM假体由高强度金属及高分子聚乙烯制成,在解剖相容性上有了显著改进,假体上下面能很好的结合颈椎间盘上下穹隆的凸面,在其表面涂喷了羟基磷灰石,使表面布满密集微孔以作为骨质长入的网格结构,同时限定了按颈椎伸屈的活动范围,能够实现椎间盘的微动性与稳定性。
为了解决前路减压术的后纵韧带完整性问题,设计了两种不同型号。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策略及潜在问题分析贾长青;姚强;付勤【摘要】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单节段颈椎病患者41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ACDR组及ACDF组,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判定手术后的临床疗效,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间隙活动度,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两组相邻节段稚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共收集ACDR组17例,ACDF组24例.ACDR 组假体位置良好,无塌陷或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假体置换间隙平活动度(6.93±1.04)°.17例患者中2例置换间隙发生Ⅱ度异位骨化,1例因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失误出现术后症状反复.ACDF组融合率100%.1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引起神经症状而行二次手术.末次随访时NDI、颈部VAS及上肢VAS评分两组内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SF-36躯体及精神评分两组内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术疗效肯定,可以作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手术选择方式,但有赖于手术适应证的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把控,另外,目前的人工间盘假体尚需进一步完善.【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43)012【总页数】5页(P1100-1104)【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颈椎病;疗效【作者】贾长青;姚强;付勤【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骨外科,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骨外科,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骨外科,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目前临床治疗单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的经典术式,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疗效良好稳定。
・论 著・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适应证探讨李康华 雷光华 胡懿合 林涨源 林飞跃 龚家琳 摘 要 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的适应证。
方法:采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患者20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6.5个月),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20例患者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手术优良率达100%。
术后X 线片显示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
无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移位、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主要适应证之一。
关键词 椎间盘置换; 假体和植入物; 腰椎; 手术中图分类号 R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78(2002)12-1149-04Indications for Artif icial Intervertebral Disc R eplacement ∥L I Kang 2hua ,L EI Guang 2hua ,HU Yi 2he ,et al.Depart 2ment of Orthopaedics ,Xiangya Hospital ,Cent ral South U niversity ,Changsha 410008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dications for artifici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 placement.Methods :Twenty patients with back and leg pain caused by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ere treated b y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29months (averaged 16.5months ).The clinical outcomes were assessed.Results :Sub jective symptoms and clinical signs of patient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The excellent rate was 100%.X 2ray film confirmed that the intervertebral height recovered and the prosthesis lied in accurate position.There was no neurovascular in jury ,no prosthesis was lost or dislocat 2ed.No intervertebral height lost or infection occurred.Conclusion :The back and le g pain caused by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s a main indication of artificial disc re placement.K ey w ords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 ; Prosthesis and Implants ; Lumbar Vertebrae ; Operations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湖南长沙 410008作者简介:李康华(19532),男,湖南耒阳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颈椎间盘病治疗中的应用孙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100083自从Robinson 和Smith 在1955 年首先报道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以来,该项技术已经成为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和颈椎外伤的重要方法。
但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很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前路融合后相邻节段容易产生退变和不稳定,甚至可以造成原有的症状复发或加重,是影响颈椎前路减压治疗颈椎病远期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Baba 观察了106 例前路术后的患者,平均随访8.5 年,有17 例由于相邻节段退变引起症状复发或加重而再次手术。
Hilibrand 随访374 例患者,最长达21 年,发现前路术后伴有症状的相邻节段退变在10 年之内的年发生率为 2 .9% ,经过统计学计算有25.6% 的患者在10 年内将出现与相邻节段退变有关的症状。
Teramoto 对一组45 例前路融合的患者随访 4 年以上,发现其中有51.1% 出现相邻节段退变,其中11.1% 出现神经症状的加重。
北医三院对一组前路融合术66 例患者平均10.5 年的随访结果提示,相邻节段不稳定的发生率为72.73% 。
因此,现行的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虽然在解除神经系统压迫症状方面具有持久、稳定的疗效,但是在维持颈椎功能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患者术后需要颈部制动6-8 周,以保证植骨融合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融合后虽然手术节段获得了长期的稳定,但是这是非生理状态的稳定,颈椎由此失去了相应的运动节段,造成颈椎总活动度减少,相邻节段出现退变加快等问题。
一些患者甚至需要再接受相邻节段的融合术。
因此人们一直在观察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发生退变的规律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新技术,其设计理念是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植入一个可以活动的装置,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实现保留运动节段、减少出现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
一、人工颈椎椎间盘的应当具备的基本特性理想的假体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保持椎间关节的运动,维持颈椎的生物力学性能。
颈椎病ppt课件完整版•颈椎病概述与流行病学•颈椎结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诊断方法与标准•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目录颈椎病概述与流行病学01定义及发病原因定义颈椎病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等。
颈椎骨质增生长期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可刺激颈椎骨质增生,形成骨刺或骨赘,压迫神经根或脊髓。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失去水分和弹性,容易发生破裂和突出。
颈部损伤颈部外伤或长期不良姿势可导致颈椎结构异常,进而引发颈椎病。
发病率年龄分布性别差异地域差异流行病学特点颈椎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有关。
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年轻人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不同地域和人群的颈椎病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危害与影响颈椎病患者常出现颈肩痛、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颈椎病可导致患者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影响工作效率。
颈椎病可并发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增加患者健康风险。
长期受病痛困扰,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生活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并发症风险增加心理健康受损颈椎结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02颈椎骨颈椎关节颈椎韧带颈部肌肉颈椎结构组成01020304包括7个颈椎椎体及其间的椎间盘,是颈椎的主要支撑结构。
包括关节突关节和钩椎关节,负责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
包括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等,对颈椎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
包括颈前肌群和颈后肌群,对颈椎的运动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颈椎是头部的重要支撑结构,能够保持头部的平衡和稳定。
支撑头部颈椎内部有脊髓通过,颈椎结构对脊髓起到保护作用。
保护脊髓颈椎具有一定的活动度,能够使头部进行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