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登楼赋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登楼赋》的背景和作者
2.详述《登楼赋》的内容和主题
3.分析《登楼赋》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登楼赋》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之涣所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
这篇骈文以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画卷,同时抒发了作者抒怀豪放、志在四方的情怀。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篇赋的内容和主题。
首先,我们简要了解一下《登楼赋》的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之涣,字子敬,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堕落的时代,因此,他的作品中多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登楼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登楼赋》的内容和主题。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登楼、观景、抒怀。
在“登楼”部分,作者描述了自己登上高楼的过程,形象地展现了高楼的巍峨壮观。
在“观景”部分,作者通过描绘楼上所见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抒怀”部分,作者则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表示要放眼天下,勇往直前。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登楼赋》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首先,这篇赋在形式上采用了骈文这种富有韵律美的文体,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在主题上,《登楼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壮志的豪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在读过这篇赋后,都受到了鼓舞和启发,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综上所述,《登楼赋》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影响的骈文,通过
生动的描绘和抒发豪情,展现了作者王之涣的文学才华。
二、王粲〈登樓賦〉賞析(一)原文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
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背墳衍之廣陸兮,臨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
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
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
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惟日月之逾遇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
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
(二)王粲生平與文學成就建安時期,曹操三父子以其政治地位和藝術實踐,總領文苑。
繞其周圍的作家,最著名的當屬「建安七子」,而王粲即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顯著者。
以下即從其生命歷程與文學成就兩方面來分析1.生命歷程(1)居故鄉、徙長安、流寓荊州王粲為山陽高平人,其地約在今山東鄒縣西南。
出生於名門族之家。
曾祖王龔,東漢順帝時官居太尉,祖父王暢,東漢靈帝時任司空,父王謙任大將軍何進長史。
後董卓廢少帝,立獻帝,並於初平元年(一九○)挾獻帝西遷長安,王謙、王粲父子亦隨同西遷,時粲十四歲。
(十四歲前居故鄉)抵長安,粲盡露頭角。
名儒蔡邕不僅「倒屣迎之」,甚至想把「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其間,粲曾為司徒所辟召,又詔授為黃門侍郎,粲均辭而不就,旋與好友孫萌聯袂南下,投奔荊州,依附刺史劉表。
因劉表和王粲屬同鄉,又曾受學於粲之祖父暢,故粲流遷即奔赴荊州。
王粲居長安為十四至十七歲。
粲流寓荊州達十五年之久。
劉表幕府中文學之士,當無人能與王粲相抗衡。
故建安三年(一九八)長沙太守張羨起兵背叛劉表時,劉表即邀粲寫〈三輔論〉,申明「去暴舉順」之大義。
登楼赋原文及翻译《登楼》原文及翻译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登楼》原文,《登楼》原文翻译,《登楼》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语文网。
一、《登楼》原文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梁甫一作:梁父)二、《登楼》原文翻译直译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韵译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三、《登楼》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是中国古代唐代杰出的文人王粲创作的一篇名文,作品中对登楼时的万千景象和感受进行了深入的展示,其中所描绘的情景自然、芬芳,唤起读者的无限沉思。
《登楼赋》分为七节,以九折八拐的叙事方式,分别描写登楼前后对于美景的反应。
文章开始,作者形容如何看到了远方的美景,登高望远,撒落阳光,流连忘返,心旷神怡;接着,从楼上俯瞰,一席茶杯,一拨酒壶,及以四朵白菊花殷切地欢迎他,让他动感又感动;此外,作者还言犹在耳,形容了自然界及人界,有云卷云舒,有船过江;最后,作者发出惊叹,感叹世界的美,令人心生深思。
《登楼赋》的语言格调也是它的特色,文字沉郁而温润,节奏悠扬而舒缓,既有灵动,又有优美,抒发出深情款款的意境和情调,令读者感到一阵惊叹。
当今,人们仍然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田园的宁静,领略到作者的情思和趣味,这也成就了《登楼赋》深受百代之后人们的赞誉。
总而言之,《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表现出他精致的细腻的文学水平。
作品的情景描写细腻,合理,微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奥秘,永恒不变。
只有去体会这篇作品,才能够感受到自然美、深沉思索,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思念和终将过去的回忆,才能够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
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人们抒发心情、沉思、散步的好去处,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体会登高赋的美妙,体验作者情
怀滋味。
登楼赋的五个典故的出处《登楼赋》是苏轼先生的名篇,全篇以“登楼”为背景,叙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丽景象,及山水之间千里云烟绵绵,勾画出登楼者激情澎湃的心境。
此篇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以“五个典故”做为架构,糅合了众多的历史典故,形成“折衷派”的美学风貌。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典故的出处来解读苏轼先生的这首经典诗歌,这五个典故分别是:苏小小拜会苏诗宗,萧远游览梁乔山,乐毅官升当宰相,孔晋访谈李杜,西施观看贾生舞。
一、苏小小拜会苏诗宗苏小小是宋代文学家,他是《登楼赋》中提及的第一个典故,据传书中记载,苏小小拜会苏诗宗,获得至高无上的宗派招待,当仁不让的仁慈大度,令其诗仙颂叹,感受起那种高尚宗教的文化氛围,可谓令人叹为观止。
在《登楼赋》中,苏轼先生也是想表达这种仁慈大度,给登楼者以慰藉:“一切芸芸众生,皆可以自在”,引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结局。
二、萧远游览梁乔山萧远是宋代的一位有名的旅行者,他有幸去梁乔山,那里的美景使他深深着迷。
此景心旷神怡,令人感叹,景美令萧远忘却时间,尽享山水之乐。
苏轼先生的诗中,也提到萧远的经历,煞是一番诗意:“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江绿水静无声”,如此美景,令登楼者沉醉其中!三、乐毅官升当宰相乐毅是宋代名士,他凭借自己非凡的才智,官升当宰相,曾获得过朝廷的赏赐,使他得到了极大的荣耀和声望。
在《登楼赋》中,苏轼先生借由乐毅的故事,传递出另一种正能量:“洞庭日月不知曙,星汉火烛还惊秋”,以至尊贵的身份及精英地位,来彰显人类智慧、勇气和毅力之伟大和不朽。
四、孔晋访谈李杜孔晋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宋朝学者,他曾经前往湘乡访谈李杜,他们聊天,分享了当时各自的生活经历,探讨了社会文化话题,令两人都得益匪浅。
苏轼先生也提及了孔晋的经历,以表达他对贤达的钦佩:“前贤留醇酒,今人留豪情”,这是苏轼为这贤者赞颂的一句,也比喻了孔晋以及那些智者聊天,给营造出一种活跃而文雅的气氛。
五、西施观看贾生舞西施是出自典故的优秀女子,她去玩乐时曾观看贾生舞蹈,令她深深着迷,经过精彩的舞蹈之后,她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感慨。
登楼赋原文、注释及译文整理登楼赋原文、解释及译文登楼赋【说明】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
“铺陈其事”是它的主要表现手法,并具有肯定的音律节奏。
赋发生在战国末期,风行于两汉,到南北朝时日趋散文化和骈俪化。
赋在它的进展过程中,消失过一些变体,王粲的《登楼赋》就属于所谓骚体的一首汉赋。
当时,王粲流寓荆州,得不到刘表的重视,深抱不遇的愁闷。
同时,眼看兵燹(xiǎn)日炽、国家混乱,心中悲愤危惧。
于是,他借“登楼”为题,寓情于景,写下这首抒情名篇。
内容主要是伤乱、思乡与自悲不遇,而这三种心情又是相互依存的:在丧乱的时候,自然易于兴乡土之念,这在文士中又最敏感,因而又最易与自己的流落天际、寄人篱下、匏瓜徒悬,井渫莫食的那种有志难伸的感慨相联系。
原来想假登楼以消忧,结果反而辗转反侧,心情不能安静。
这一切又以舒缓肤浅的笔调,委婉地表达出来,也是本文所以成为抒情名作的缘由之一。
【原文】登兹楼以四望兮[1],聊暇日以消忧[2]。
览斯宇之所处兮[3],实显敞而寡仇[4]。
挟清漳之通浦兮[5],倚曲沮之长洲[6]。
背坟衍之广陆兮[7],临皋隰之沃流[8]。
北弥陶牧[9],西接昭丘[10];华实蔽野[11],黍稷盈畴[12]。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13],曾何足以少留[14]!遭纷浊而迁逝兮[15],漫逾纪以迄今[16]。
情眷眷而怀归兮[17],孰忧思之可任[18]?凭轩槛以遥望兮[19],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20]。
路逶迤而修迥兮[21],川既漾而济深[22]。
悲旧乡之壅隔兮[23],涕横坠而弗禁[24]。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25]。
钟仪幽而楚奏兮[26],庄舄显而越吟[27]。
人情同于怀土兮[28],岂穷达而异心[29]!惟日月之逾迈兮[30],俟河清其未极[31]。
冀王道之一平兮[32],假高衢而骋力[33]。
惧匏瓜之徒悬兮[34],畏井渫之莫食[35]。
步栖迟以徙倚兮[36],白日忽其将匿[37]。
登楼赋原文及翻译登楼赋原文及翻译《登楼赋》是汉魏之际文学家王粲的作品。
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登楼赋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登楼赋原文: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中心思想: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登楼赋翻译: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
登楼赋名词解释
摘要:
1.介绍《登楼赋》的背景和作者
2.解释《登楼赋》中的重要名词
3.总结《登楼赋》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登楼赋》是东晋文学家王之涣所创作的一篇骈文赋,描绘了作者登上高楼后所见到的壮阔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
这篇赋文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骈文之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登楼赋》中,有几个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首先是“登楼”,指的是作者登上高楼,寓意着作者对时局的关注和抱负。
其次是“三国”,指的是当时的东晋、前秦和后秦三个国家。
作者在赋中表达了对三国分裂的忧虑,希望国家能够统一繁荣。
再次是“五胡”,指的是当时在中原活动的五个少数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
作者在赋中提到“五胡乱华”,表达了对民族矛盾的关切。
《登楼赋》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和思想两个方面。
文学上,它被誉为骈文赋的代表作,对骈文这种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它也是唐代律诗的先声,对唐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思想上,它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关注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这种爱国情怀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楼赋赏析作者:王粲;朝代:汉;原文如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翻译: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
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
(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
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
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
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
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但仍说家乡越国的方言。
登楼赋名词解释
(最新版)
目录
1.登楼赋的背景与历史
2.登楼赋的内容概述
3.登楼赋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正文
1.登楼赋的背景与历史
登楼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篇名篇,为东晋大文豪王羲之所作。
这篇赋作于王羲之晚年,是他经历了世事沧桑、人生沉浮之后的感悟之作。
据传,王羲之在浙江绍兴的兰亭举办春游雅集时,灵感迸发,创作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2.登楼赋的内容概述
登楼赋以王羲之登高远眺为背景,描绘了楼上楼下、远山近水、春色满园的美景。
全文共分四段,首段写景,描绘了楼上春色之美;次段抒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三段议论,讲述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末段再抒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文学才能,同时也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观。
3.登楼赋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登楼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首先,它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赋中绝品”。
其次,它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对后世的诗歌、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王羲之在文中运用的抒情、写景、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此外,登楼赋还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王羲之将这篇赋书写成一幅书法作品,被誉为“兰亭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传世之作。
登楼赋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1),聊暇日以销忧(2)。
览斯宇之所处兮(3),实显敞而寡仇(4)。
挟清漳之通浦兮(5),倚曲沮之长洲(6)。
背坟衍之广陆兮(7),临皋隰之沃流(8)。
北弥陶牧(9),西接昭丘(10)。
华实蔽野(11),黍稷盈畴(12)。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13),曾何足以少留(14)~遭纷浊而迁逝兮(15),漫逾纪以迄今(16)。
情眷眷而怀归兮(17),孰忧思之可任(18),凭轩槛以遥望兮(19),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20)。
路逶迤而修迥兮(21),川既漾而济深(22)。
悲旧乡之壅隔兮(23),涕横坠而弗禁(24)。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25)。
钟仪幽而楚奏兮(26),庄舄显而越吟(27)。
人情同于怀土兮(28),岂穷达而异心(29)~惟日月之逾迈兮(30),俟河清其未极(31)。
冀王道之一平兮(32),假高衢而骋力(33)。
惧匏瓜之徒悬兮(34),畏井渫之莫食(35)。
步栖迟以徙倚兮(36),白日忽其将匿(37)。
风萧瑟而并兴兮(38),天惨惨而无色(39)。
兽狂顾以求群兮(40),鸟相鸣而举翼(41),原野阒其无人兮(42),征夫行而未息(43)。
心凄怆以感发兮(44),意忉怛而憯恻(45)。
循阶除而下降兮(46),气交愤于胸臆(47)。
夜参半而不寐兮(48),怅盘桓以反侧(49)。
[1]编辑本段作品注释(1)兹:此。
麦城楼故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漳、沮二水汇合处 (2)聊:姑且,暂且。
暇日:假借此日。
暇:通“假”,借。
销忧:解除忧虑。
(3)斯宇之所处:指这座楼所处的环境。
(4)实显敞而寡仇:此楼的宽阔敞亮很少能有与它相比的。
寡,少。
仇,匹敌。
(5)挟清漳之通浦: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
挟,带。
清障,指漳水,发源于湖北南漳,流经当阳,与沮水会合,经江陵注入长江。
通浦,两条河流相通之处。
(6)倚曲沮之长洲:弯曲的沮水中间是一块长形陆地。
倚,靠。
曲沮,弯曲的沮水。
沮水发源于湖北保康,流经南漳。
当阳,与漳水会合。
长洲,水中长形陆地。
(7)背坟衍之广陆:楼北是地势较高的广袤原野。
背:背靠,指北面。
坟:高。
衍:平。
广陆:广袤的原野。
(8)临皋(gāo)隰(xí)之沃流:楼南市地势低洼的低湿之地。
临:面临,指南面。
皋隰:水边低洼之地。
沃流:可以灌溉的水流。
(9)北弥陶牧:北楼陶朱公所在的江陵。
弥:接。
.陶牧: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来到陶,自称陶朱公。
牧:郊外。
湖北江陵西有他陶朱公墓,故称陶牧。
(10)昭丘:楚昭王德坟墓,在当阳郊外。
(11)华实蔽野:(放眼望去)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
华:同“花”。
(12)黍(shǔ)稷(jì)盈畴:农作物遍布田野。
黍稷:泛指农作物。
(13)信美:确实美。
吾土: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14)曾何足以少留:曾不能暂居一段.曾,竟. (15)遭纷浊而迁逝: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
纷浊:纷乱混浊,比喻乱世。
(16)漫逾纪以迄今:这种流亡生活已超过了十二年。
逾:超过。
纪:十二年。
迄今:至今。
(17)眷眷(juàn):形容念念不忘。
(18)孰忧思之可任:这种忧思谁能经受的住呢,任,承受,当,受。
(19)凭,倚,靠。
开襟:敞开胸襟。
(20)蔽荆山之高岑(cãn):高耸的荆山挡住了视线。
荆山,在湖北南漳。
高岑:小而高的山。
(21)路逶迤(wěiyí)而修迥:道路曲折漫长。
修,长。
迥,远。
(22)川既漾而济深:河水荡漾而深,很难渡过。
这两句是说路远水长归路艰难。
(23)悲旧乡之壅(yōng)隔兮:想到与故乡阻塞隔绝就悲伤不已。
壅,阻塞。
(24)涕横坠而弗禁:禁不住泪流满面。
涕,眼泪。
弗禁,止不住。
(25)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陈、蔡绝粮时感叹:“归欤,归欤~”尼父,指孔子。
(26)钟仪幽而楚奏兮:指钟仪被囚,仍不忘弹奏家乡的乐曲。
《左传?成公九年》载,楚人钟仪被郑国作为俘虏献给晋国,晋侯让他弹琴,晋侯称赞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 (27)庄舄(xì)显而越吟:指庄舄身居要职,仍说家乡方言。
《史记?张仪列传》载,庄舄在楚国作官时病了,楚王说,他原来是越国的穷人,现在楚国作了大官,还能思念越国吗,便派人去看,原来他正在用家乡话自言自语。
(28)人情同于怀土兮:人都有怀念故乡的心情。
(29)岂穷达而异心:哪能因为穷困和腾达就不同了呢, (30)惟日月之逾迈兮:日月如梭,时光飞逝。
惟,发语词,无实义。
(31)俟(sì)河清其未极:黄河水还没有到澄清的那一天。
俟,等待。
河,黄河。
未极,未至。
(32)冀王道之一平:希望国家统一安定。
冀,希望。
(33)假高衢(qú)而骋力:自己可以施展才能和抱负。
假,凭借。
高衢:大道。
(34)惧匏(páo)瓜之徒悬:担心自己像匏瓜那样被白白地挂在那里。
《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比喻不为世所用。
(35)畏井渫(xiâ)之莫食:害怕井淘好了,却没有人来打水吃。
渫,淘井。
《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 比喻一个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重用的人。
(36)步栖(qī)迟以徙倚:在楼上漫步徘徊。
栖迟,徙倚都有徘徊、漫步义。
(37)白日忽其将匿(nì):太阳将要沉没。
匿,隐藏。
(38)风萧瑟而并兴:林涛阵阵,八面来风。
萧瑟,树木被风吹拂的声音。
并兴,指风从不同的地方同时吹起。
(39)天惨惨而无色:天空暗淡无光。
(40)兽狂顾以求群:野兽惊恐地张望寻找伙伴。
狂顾:惊恐地回头望。
(41)鸟相鸣而举翼:鸟张开翅膀互相地鸣叫。
(42)原野阒(qù)其无人:原野静寂无人。
阒,静寂。
(43)征夫行而未息:离家远行的人还在匆匆赶路。
(44)心凄怆以感发:指自己为周围景物所感触,不禁觉得凄凉悲怆。
(45)意忉怛(dāodá)而憯(cǎn)恻:指心情悲痛,无限伤感。
这两句为互文。
憯,同“惨”。
(46)循阶除而下降:沿着阶梯下楼。
循,沿着。
除,台阶。
(47)气交愤于胸臆:胸中闷气郁结,愤懑难平。
(48)夜参半而不寐:即直到半夜还难以入睡。
(49)怅盘桓以反侧:惆怅难耐,辗转反侧。
盘桓,这里指内心的不平静。
[2]编辑本段作品译文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 (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
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
(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
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
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
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
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仕楚)做了大官虽在并呻吟却还发出越地的声音。
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要到什么时候啊~(我)期望王道平易,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能。
担心像葫芦瓢一样徒然挂在那里(不被任用),害怕清澈的井水无人饮用。
漫步游息徘徊,太阳很快就下山了。
(接着)刮起了萧瑟的寒风,天色也阴沉沉地暗了下来。
野兽慌忙地左顾右盼寻找兽群,鸟雀也纷纷鸣叫着展翅高飞。
原野一片寂静没有游人,(只有)征夫在行走不停。
(我的)心情凄凉悲怆而且感伤,心中也充满了忧伤和悲痛。
(于是)沿着台阶走下楼来,心中却气愤难平。
(一直)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徘徊翻来覆去睡不着。
[2]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这篇赋见于《文选》卷十一。
王粲才华卓越,却不被刘表重用,寓流荆州十五年。
公元205年(东汉建安九年)秋,王粲在荆州登上麦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城楼,纵目四望,写下了这篇传诵不衰的名赋。
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此赋有如下特点:结构严谨。
第一段写景中透露出“忧思”,“望”“忧” 两字,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
第二段集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重忧思。
开头四句承上文“非吾土”抒发怀乡之情,“凭轩槛以遥望兮”中的“望”字,化景物为情思。
第三段对思乡之情进一步开掘,揭示出“忧思”深层的政治内涵。
情景交融。
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以眼前乐景反衬心中哀情。
末段写傍晚景色:日惨风萧,兽狂鸟倦,原野寂寥,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怆。
前后景物描写,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
语言清丽。
文章用典贴切,注意与主观感情的抒发相契合。
例如“瓠瓜徒悬”、“井渫莫食”等典故,都传达出作者的怀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怨愤。
文章大量运用富有音乐性的修饰词语。
例如“眷眷”、“惨惨”、“凄怆”、“憯恻”、“盘桓”等,音节流畅,琅琅上口。
主题深刻。
这篇文章超越了一般的怀乡之作,揭示了深厚的政治内涵。
“遭迁逝”句,概括了当时动荡的时代特征和作者悲惨不幸的遭遇;“惟日月”两句,表达了作者时不我待、急欲乘时而起的紧迫感;“冀王道” 两句,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急于建功立业的使命感。
总之,作者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浓重的故土之思,倾吐了宏图难展的悲慨,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
[3]编辑本段作者简介王粲塑像[4]王粲 (177,217)汉魏间文学家。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
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曾受到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
先依刘表,未被重用。
后为曹操幕僚,备受曹操重用,官拜侍中,赐爵关内侯,在兴革制度、谋划军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曹操征吴,病死途中。
王粲一生以文才而闻名天下,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又是“建安七子”之一,在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七子之冠冕”,著有诗、赋、论等60篇。
多篇作品收入《文选》。
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成《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