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37.40 KB
- 文档页数:2
子宫粘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致水中毒护理体会摘要】目的:研究子宫粘膜下肌瘤经宫腔镜电切水中毒防治方法及护理。
方法:通过对126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中发生水中毒3例的诊治过程。
3例患者年龄28~52岁,血红蛋白7.6~8.5g,肌瘤3.5~5.5cm,无蒂。
水中毒于手术开始25~55min后出现。
采取治疗措施:(1)快速补充高渗透压钠,(2)纠正低血压与酸中毒,;(3)速尿20mg静脉推注,(4)立即中止或暂停手术。
结果:经治疗后3例生命体征均转为平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体会:子宫粘膜下肌瘤经宫腔镜电切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提高疗效,早发现早治疗水中毒使患者更安全可靠。
【关键词】子宫粘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水中毒护理水中毒是宫腔镜电切时发生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0.2%[1],国内报道为0.17%[2],由于其发生率较低,临床中往往被忽视,而一旦发生,如预防与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3,4]。
我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对126例患者施行子宫粘膜下肌瘤经宫腔镜电切术,其中3例发生水中毒,经紧急处理后取得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收治126例患者施行子宫粘膜下肌瘤经宫腔镜电切术,其中92例带蒂,肌瘤大小约1~2cm,其余34例无蒂,肌瘤大小约3.5~5.5cm,发生水中毒3例。
水中毒临床表现:(1)打哈欠,血压下降后用升压药效果不明显;(2)患者烦躁不安,表情淡漠;(3)血气分析血红蛋白较术前明显下降,与术中估计的失血量不相符,血钠,血钾低于正常;(4)术中电切时切开子宫粘膜后,由于其不带蒂,基底面宽,大量膨宫液经创面吸收入血。
1.2手术方法126例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
置窥阴器暴露宫颈,消毒宫颈,阴道穹窿。
宫颈钳夹持宫颈,用宫颈扩张棒从小到大依次扩张宫颈至10号。
宫腔镜下Ⅱ型子宫黏膜下大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张生澎;孙宇婷;张露平;杨保军;冯力民【期刊名称】《中国医刊》【年(卷),期】2022(57)12【摘要】目的评估Ⅱ型子宫黏膜下大肌瘤行宫腔镜下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myoma,TCRM)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63例因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接受TCRM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瘤体直径分为直径<5cm组40例、直径≥5cm 组23例,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术中及预后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月经量增多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与直径<5cm组比较,直径≥5cm组子宫肌瘤的直径更大,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更低,术前血红蛋白<110g/L的比例更高,术前痛经比例更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两组患者一次手术满意切除率以及大部分切除、术中并发症、二次手术的比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直径≥5cm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膨宫液用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高于直径<5cm组(P<0.05)。
术后2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直径≥5cm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改善量及血红蛋白改善率均显著高于直径<5cm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直径≥5cm的Ⅱ型子宫黏膜下大肌瘤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总页数】3页(P1353-1355)【作者】张生澎;孙宇婷;张露平;杨保军;冯力民【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相关文献】1.宫腔镜电切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黏膜下Ⅱ型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2.宫腔镜下黏膜下Ⅱ型子宫肌瘤电切术的疗效分析3.腹腔镜与宫腔镜下行子宫黏膜下大肌瘤切除术的疗效对比4.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大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5.宫腔镜、腹腔镜下治疗子宫黏膜下大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宫腔镜下摘除子宫黏膜下肌瘤临床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2-07-30T16:55:12.2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刘勤[导读] 笔者认为,宫腔镜手术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一个新方法,特别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改善生育功能的妇女。
刘勤(河南省平舆县中心医院妇产科 463400)【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199-02 【摘要】目的总结宫腔镜下摘除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治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宫腔镜下摘除子宫黏膜下肌瘤29例的手术情况和随访结果。
结果 18例0型、7例I型、4例II型黏膜下子宫肌瘤随访12个月,无残留、无复发,满意率100%;7例不孕症中,术后随访至6个月时有2例受孕,至24个月时共有4例受孕。
结论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肌瘤黏膜下临床体会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发生率约占子宫肌瘤的10%~15%[1]。
Ⅰ型、Ⅱ型黏膜下肌瘤常需开腹切开子宫行肌瘤剔除术,甚至切除子宫,宫腔镜的应用使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治疗产生了质的飞跃,几乎所有对黏膜下子宫肌瘤均可经宫腔镜切除。
我院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用宫腔镜行黏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29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9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年龄25~48岁,其中7例合并不孕。
根据荷兰的黏膜下肌瘤三种分型[2](O型:有蒂黏膜下肌瘤,未向肌层扩展;Ⅰ型:无蒂,向肌层扩展<50%;Ⅱ型:无蒂,向肌层扩展>50%),本组0型18例,I型7例,II型4例。
施术时,肌瘤直径均<5cm。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术前3d每日阴道碘伏消毒1次,并进行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辅助检查,确认无手术禁忌证。
手术时间选择在月经周期的第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