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后高钠高氯血症的临床因素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0.73 KB
- 文档页数:1
系统医学 2023 年 11 月第 8 卷第 22期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效果周东平1,魏忠贺2,周保平31.巨野县人民医院感染疾病科,山东菏泽274900;2.巨野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山东菏泽274900;3.巨野县北城医院中医妇科,山东菏泽274900[摘要]目的研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巨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
对照组实施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组实施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认知功能评分[(16.22±2.14)分 vs(16.32±2.21)分]和神经功能评分[(17.55±3.54)分vs(17.32±3.42)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0、0.302,P> 0.05),治疗后2周和3周研究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21.24±4.06)分、(26.82±5.08)分与神经功能评分(9.04±2.16)分、(5.62±1.0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8.96±3.84)分、(24.35±4.45)分、(12.16±2.74)分、(7.65±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4、2.370、5.795、6.397,P<0.05)。
结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选择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双重抗血小板联合治疗价值显著,安全性高。
[关键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双重抗血小板;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11(b)-0075-04Effect of Butylphthalein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Plus Dual Antiplatelet Dru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ZHOU Dongping1, WEI Zhonghe2, ZHOU Baoping31.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Juy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Heze, Shandong Province, 274900 China;2.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Juy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Heze, Shandong Province, 274900 China;3.Department of TCM Gynecology, Juy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Heze, Shandong Province, 2749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butylphthalein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plus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Juy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from March 2022 to March 2023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utylphthalid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The actu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 [(16.22±2.14) points vs (16.32±2.21) points]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 [(17.55±3.54) points vs (17.32±3.42) points]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treatment (t=0.210, 0.302, P>0.05). After 2 weeks and 3 weeks of treatment, the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 (21.24±4.06) points, (26.82±5.08) points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 (9.04±2.16) points, (5.62±1.08) poi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18.96±3.84) points, (24.35±4.45) points, (12.16±2.74) points and (7.65±1.75)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2.644, 2.370, 5.795, 6.397, 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butylphthalein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and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has significant value and high safety.DOI:10.19368/ki.2096-1782.2023.22.075[作者简介] 周东平(1989-),女,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内科常见病。
离子正常值和临床意义离子是由带电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它们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离子的正常值与临床意义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围绕离子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展开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离子的生理功能和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钠离子(Na+)是血液和细胞内最主要的阳离子。
正常的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
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常见于肾脏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
高钠血症则是指血清钠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常见于脱水、高血压、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疾病。
钾离子(K+)是细胞内最主要的阳离子,对于维持细胞膜的电位和调节心脏和神经肌肉功能至关重要。
正常的血清钾浓度为3.5-5.0mmol/L。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常见于肾脏疾病、呕吐、腹泻等。
高钾血症则是指血清钾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常见于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
钙离子(Ca2+)是维持骨骼和牙齿健康、参与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的重要离子。
正常的血清钙浓度为2.1-2.6mmol/L。
低钙血症是指血清钙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等。
高钙血症则是指血清钙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疾病。
镁离子(Mg2+)是维持心脏和神经肌肉功能正常运作的重要离子。
正常的血清镁浓度为0.65-1.05mmol/L。
低镁血症是指血清镁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常见于长期使用利尿剂、酗酒等。
高镁血症则是指血清镁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常见于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
氯离子(Cl-)是维持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的重要离子。
正常的血清氯浓度为98-106mmol/L。
低氯血症是指血清氯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常见于呕吐、胃肠道疾病等。
高氯血症则是指血清氯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常见于脱水、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总结起来,离子的正常值与临床意义对于医学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离子浓度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判断患者的体液平衡和电解质紊乱情况,进而指导医生进行相应的治疗。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行急性高容血液稀释的临床效能张雁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1(013)012
【摘要】目的:研究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行AHH的临床效能.方法:择期胃肠道肿瘤手术60例,轻度低钠血症患者(Na+125~135mmol/L)20例为A组,余者等分为B组和C组.A和B(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4ml/kg,10ml/分)、C(乳酸钠林格液15ml/kg,30ml/分).记录T0(AHH前即时)、T1(AHH后即时)、T2(AHH后30分钟)、T3(AHH后1小时)、T4(术毕)时Na+、CVP、Lac、Hct、Hb及术中BP、HR、输液量、失血量、尿量、输血例数.结果:A组和B组Na+、CVP明显升高,Hct、Hb、失血量、输血例数明显降低.结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扩容迅速,为理想的血浆代用品;术中可引起Na+一过性升高,特别适用于术前伴低钠血症的患者.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张雁
【作者单位】274031,山东菏泽市立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羟乙基淀粉行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的临床观察 [J], 陶力中;谭正国
2.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全麻患者液体平衡的影响 [J], 卢锡华;周一;王建伟
3.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的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效果 [J], 蒋超;姜虹
4.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行急性高容血液稀释的临床效能 [J], 张雁
5.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应用于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中节约手术用血的效果 [J], 蒋超;姜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钠血症高氯血症紧急处理原则
高钠血症和高氯血症是常见的代谢性的电解质异常,它们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如静脉炎性反应、髋关节病变、肌肉痉挛和心动过速等,甚至可能会导致死亡,因此,有必要探究高钠血症和高氯血症的紧急处理原则。
首先,在病人发病前,应该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及时识别高钠血症和高氯血症,并及时给予治疗。
其次,紧急处理时要判断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的原因。
一般来说,出现电解质失衡的最常见的原因是脱水和/或抗病毒药物,而且这些原因要根据患者的详细病史和症状来判断。
接下来,就是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高钠血症患者,主要是给予大量的脱水治疗,而高氯血症患者,主要是采用补液疗法。
最后,要给予定期的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
此外,在紧急处理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患者的病情,例如,患者的症状、年龄、药物使用、营养状况等。
对于某些老年患者或有器质性疾病患者,可能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比如持续性监测、更多的补液和休克护理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在紧急处理时,要特别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应尊重患者的意见,及时给予安慰和帮助,以缓解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情绪变化。
综上所述,高钠血症和高氯血症的紧急处理原则,主要是迅速识别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方案,并考虑其他因素,
给予适当的其他措施,最后,要特别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帮助。
只有按照这些原则进行治疗,才能及时解决患者出现的电解质紊乱,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患者的痛苦并减少相关的并发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高钠高氯血症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很多人都不知道高钠高氯血症到底是什么疾病,这个疾病是属于一种营养内科疾病,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疾病,对身体会产生很多危害的,还会引起
很多人都不知道高钠高氯血症到底是什么疾病,这个疾病是属于一种营养内科疾病,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疾病,对身体会产生很多危害的,还会引起一些并发症,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高钠高氯血症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希望通过小编的介绍大家能够有所了解。
高钠血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正常渗透中枢对血渗透压过高的反应十分敏感,一般血渗透压上升2mOsm/kgH2O时即可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促使水分从肾脏重吸收;同时,高渗透压造成口渴中枢兴奋,可以通过饮水而稀释血液。
当水源缺乏或无法饮水、ADH释放或作用障碍或者低渗性体液从肾或肾外其他途径丢失时,都可能导致高钠血症。
常见于下列情况。
1.水摄入不足航海迷航或沙漠中缺乏水源,昏迷、拒食、消化道病变引起饮水困难,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导致渴感中枢迟钝或渗透压感受器不敏感,原发性饮水过少症(primary hypodipsia)等均可引起水摄入不足导致高钠血症。
2.水丢失过多
(1)经肾外丢失:高热、高温环境剧烈运动导致的大量出汗可引起水从皮肤大量丧失;喘息状态、过度换气、气管切开等可使水从呼吸道丢失过多;胃肠道渗透性水样腹泻也可造成本症,如果同时合并饮食障碍,情况可以严重恶化。
(2)经肾丢失:主要由中枢性尿崩症及肾性尿崩症或应用大量渗透性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鞍区占位病变术后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徐成伟【摘要】鞍区解剖部位深在,毗邻关系复杂,涉及许多重要的组织结构,因而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如尿崩症、水电解质紊乱、视力视野下降、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等,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手术并发症成为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也是评价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有熟悉鞍区解剖,密切观察术后病情蛮化,才能减少、减轻并发症,有效降低病残率及病死率.【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0(016)008【总页数】4页(P1211-1214)【关键词】鞍区;显微手术;并发症【作者】徐成伟【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呼和浩特,01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鞍区是颅内占位病变发生率最高且类型最集中的解剖区域,解剖部位深在,周围毗邻许多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手术风险极大,术后并发症多。
术后并发症成为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原因,是评价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积极防治并发症能有效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
鞍区疾病包括鞍区肿瘤,鞍区血管病变及其他疾患(空蝶鞍综合征、蛛网膜囊肿、垂体囊肿、拉克囊肿)[1]。
该文涉及的并发症并不包括鞍区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血管性疾病术后并发症。
现分述各种并发症如下。
尿崩症指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而引起的症候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
常见原因:①中枢性尿崩或垂体性尿崩,下视丘-垂体轴异常;②肾性尿崩[2]。
成人正常平均尿量为 50~80 mL/h,在无过多补液情况下,若尿量>160 m L/h,尿比重<1.005,应视为尿崩症发生。
鞍区术后尿崩及水电解质紊乱系下丘脑-垂体柄-垂体后叶轴损伤所致,即使是残留部分病变也对术后产生抗利尿激素有重要影响[3]。
所以,术中辨清垂体柄并加以保护,尽量避免损伤垂体柄的供血穿支动脉,是减少术后尿崩症的关键。
垂体柄主要有来自颈内动脉脑膜垂体干或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垂体下动脉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