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387.50 KB
- 文档页数:25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六单元三时间主备单位、教师课题分数除法(例3)课型新授课使用单位、教师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领会转化的美妙与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填空
小时有()个小时,1小时有()个小时。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分数除法,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学习什
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解决问题,发现算法
1.孕伏铺垫,分散难点
(1)重点让学生理解要求3份是多千米就要先求一份是多少千米。
出示课件:一只蝴蝶1/3小时飞2千米,它每小时能飞多少千米?
学生可以用两种方法列式:(1)2×3=6 (2)2÷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一种方法用线段图说明理由。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1.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入圆柱的概念,让学生感性认识圆柱的形状和特征。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
2.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通过展示圆柱的展开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让学生自己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探究圆柱的体积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高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4.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制作圆柱模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模型,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总结与归纳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圆柱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册上关于圆柱的练。
2.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使用圆柱的场景,并计算圆柱的体积。
面积?(3)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二、引入新知出示圆柱的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发现圆柱的体积与其底面积和高有关,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πr²h。
三、探究新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可以借助学具,如圆柱体和水桶模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组织学生进行练,如教材第25页的例5,让学生独立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某水管的直径为10cm,高为30cm,求其容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了其推导过程,同时也培养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能力。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问题:3. 小红和小亮谁说得对?问题:你认为谁说得对,说明你的理由。
(小红说得对。
乘积是1的两个数就互为倒数,这两个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
)4.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1)0.8的倒数是()或()。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二、教学例1分数除以整数(一)引入情境,探究新知问题:1. 你能用阴影表示出这张纸的4/5吗?(学生画出长方形纸的4/5)问题:1. 借助手中的学具,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 4/5÷3 的意义。
2. 用算式表示出刚才折或画的过程。
(四)总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怎样求上面的问题?用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2/3 )思考,在刚才的线段图上如何表示小明1小时走的路程?问题:1. 为什么要把2km平均分成2份?2. 你是怎么想到要补充1份的?3. 这部分表示什么?4.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所画的意思吗?问题:1. 小红1小时走多少千米呢?根据信息和问题,画出线段图。
2. 根据线段图,列式并计算。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2.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算式表达你的思考过程。
3. (出示方法一)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4. (出示方法二)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2.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算式表达你的思考过程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1/4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比较;女生人数是单位“1”;把女生人数份,男生人数是(4+1)份。
)你能说说男、女生人数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问题:①你们能借助线段图理解这个等量关系式和方程的意思吗?②图中哪部分是小明体重比爸爸轻的部分?③他是怎样求小明体重比爸爸轻的部分的?方法二问题:①你们能借助线段图理解这个数量关系式和方程的意思吗?②图中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体重的哪一部分?③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体重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得到的?对比小结:虽然两种解法不同,但是都是依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们能借助线段图找出一个等量关系式吗?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我们都不知道,那怎样设未知数?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请你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六年级上册设计者:施教者:单元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单元内容:倒数的认识和分数除法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至本单元。
单元内容2.把“比”的内容单设一单元。
3.增加两类新的问题解决:和倍、差倍问题;可用单位“1”解决的问题。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单元目标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单元重点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单元难点单元总课时:12课时1.倒数的认识………………1课时单元课时2.分数除法………………10课时3、整理和复………………1课时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六年级上册设计者:施教者:课题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一课时倒数的认识)书上28页例题一及做一做内容练六1至5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办法;通过合作活动,造就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换的气;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理解倒数的含义,把握求倒数的办法。
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课件小黑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问题:1.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呢?2. 1的倒数是多少呢?有倒数吗?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一)窥察算式,揭示课题问题:1.观察上面各题,你有什么发现?(乘积都是1,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恰好相反。
)2.请你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反馈交流,教师板书)3.还能写吗?能写多少个?(板书:无数个)(二)出示概念,加深理解问题:1.能说说什么是倒数吗?2.请你举例说说,什么是“互为”倒数?(三)自学观点,探究理解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一、课前小研究口算下面各题。
仁怀市实验小学教师集体备课表六年级数学学科组课题分数除以整数学科数学授课教师使用班级主备人陈恒利备课时间2102.9.24参加人员陈坤涛张峰陈静袁仕龙胡晓梅主备内容个人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2. 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是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归纳概括推倒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1.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2.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口算: 4/5×1/4 3/7×7/102/3×12 14×3/72. 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1/5 8 6/7 20 5/8 5/33. 列式计算:18吨水泥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利用课件出示插图和题目每盒水果糖重100克,3盒有多重?(2)提出问题能不能将它改成除法计算的问题?(3)汇报交流 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300克水果糖,每盒装100克,可以装几盒?1)比较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将100克改成1/10千克,再看问题:a) 每盒水果糖重100克,3盒有多重? 1/10×3=3/10 b) 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10÷3=1/10 c) 300克水果糖,每盒装100克,可以装几盒? 3/10÷1/10=3(3)比较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4)小结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一样,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做一做根据乘法算式直接写出除法算式的得数2. 教学例2出示例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分析数量关系(课件帮助理解)(2)用算式表示 4/5÷2 4/5×1/2(3)探索计算方法(4)完成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主备人:林欣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有什么特点?(1)突出比例的生活背景比例在现实中是普遍的,但却难以直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本册书编者首先从生活素材入手,由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缩小。
同时,在后续的学习和练习的设计中,也是尽量采用现实生活素材,安排了较多解决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还有比例尺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数学的价值。
(2)渗透函数思想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小学通过正反比例的意义渗透函数思想。
教材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用y比x=k(一定)和x乘y=k(一定)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小学阶段研究的重点是借助数量关系发现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变的量,也就是定量,根据定量来判断比例的关系。
到了中学的学习是在已知两个数量的比例关系的前提下,重点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本单元有何教学内容?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比例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自行车里的数学四、如何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教材中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及签约仪式。
情境中都有国旗,各个图都标出了国旗的长与宽。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发言材料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
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
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2、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2、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时划分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1课时2、圆柱的表面积…………………………………………2课时3、圆柱的体积……………………………………………3课时4、圆锥的体积……………………………………………2课时5、整理与练习……………………………………………2课时6、测量物体的体积………………………………………1课时教学建议:首先从生活中的圆柱实物或模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个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然后通过观察交流,抽象圆柱的特征。
例1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柱的特征。
部编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一、备课目标本次集体备课的目标是针对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进行备课,确保教师们对该单元的教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备课内容1. 教学目标- 理解顺序递增数列的概念,并能够通过数列的规律进行推算;- 研究和掌握数列的常用表达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进行计算;- 通过数列的例题和练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数列的常用表达方式;- 运用数列的规律进行计算。
3. 教学难点- 利用数列的规律进行推算和计算;- 分析和解决与顺序递增数列相关的问题。
4. 教学方法- 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研究的精神;- 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5.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介绍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列例子,引发学生对顺序递增数列的思考和兴趣;- 概念讲解:讲解顺序递增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并与实际例子进行对比和说明;- 表达方式:介绍数列的常用表达方式,如通项公式、递推式等,并进行实例讲解;- 规律推算:通过一些带有规律的数列例题,指导学生掌握利用规律进行推算的方法;- 计算练:设计一系列的练题,巩固学生对数列概念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梳理思路,并做重点概念的强调。
6. 教学资源准备- 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 黑板、彩笔、橡皮擦等;- 讲义和练题。
三、备课评估通过本次备课,教师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们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通过合理的评估方式来反馈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掌握程度。
四、备课后续教师们在备课后应该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和交流活动,分享授课经验和学生研究情况,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巩固和拓展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要点(第三单元)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要点(第三单元)1. 教学目标- 了解数字四舍五入的概念和原则;- 学会使用不同位数对数进行四舍五入;- 掌握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四舍五入。
2. 教学重点- 掌握数字四舍五入的概念和原则;- 学会使用不同位数对数进行四舍五入;- 理解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
3.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四舍五入的概念和原则;- 使用一位和多位进行四舍五入;- 实际问题中的四舍五入运用。
4.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介绍数字四舍五入的概念和原则,并进行相关计算的演示;- 合作研究法: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相关问题;-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练和解答,让学生灵活运用四舍五入进行计算。
5.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四舍五入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步骤二:概念讲解详细讲解数字四舍五入的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四舍五入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步骤三:例题演练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使用一位和多位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步骤四: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和解答一些与四舍五入相关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步骤五:实践运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四舍五入进行计算,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和作业的评分,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指导。
7. 参考资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相关数学参考书籍和网站以上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要点(第三单元)》的内容概要,希望对你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六年级上册设计者:施教者:课题课时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五课时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书上33页例题3及33页做一做内容新课标第一网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课前小研究分数除法混合运算和整数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一样吗?3223=48(12+18)2二、理解情境,解决问题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算式表达你的思考过程。
3.(出示方法一)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4.(出示方法二)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5.上面的两种方法,请你用综合算式表示,并写出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算式表达你的思考过程3.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三)布置作业作业:第35页练习七,第7题、第8题。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六年级上册设计者:施教者:课题课时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六课时分数混合运算的练习)教学内容分数除法计算及四则混合运算(课本第3536页第6~1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对不懂的地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部编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分数除法一、教材解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计算及其应用以及整数除法的意义、解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计算,掌握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为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比和比例、百分数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以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重点难点1.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会用分数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2.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四、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习迁移。
如前介绍,本单元教材在揭示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提供类比思维的材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类比思维,以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
实际上,这也是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2.加强直观教学,结合操作和图形语言,探索、理解计算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教材设计了折纸与画图的教学活动。
教学时,教师要用好这些直观手段,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和较充足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凭借直观,发现算法,感悟算理。
而要提高这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讨论、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算法,进而掌握算法。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圆柱的认识一、教材解析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都是通过列举大量生活中的圆柱,圆锥形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直观模型的基础上引入。
在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具有这样的特征的实物,以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加强对图形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
对圆柱表面积计算的教学,教材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展开,观察,再进一步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的关系是学生在自主操作、观察与探索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的。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呢?使学生通过探索得出:圆柱的表面积一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在操作中加强对空间与图形相关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标准(2011版)》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认识圆柱和圆锥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物体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材还编排了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的活动及相应的练习这些内容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体积的计算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发展空间观念4、注重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标准(2011版)》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材新增的解决问题的例题和相应的练习,突出“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数学学科集体备课
学校: 年级:六年级使用时间: 主备人课型新授使用人
课题整理和复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
内容教材第37页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圆锥和圆柱的特征,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案二次备课【回顾导入】
教师:同学们,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种
新的图形——圆柱和圆锥。
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
的哪些知识呢?
引导学生回顾思考,并在小组中议一议,也可以翻书看一
看。
每个小组委派一人代表回答。
教师引导有次序地归纳。
【复习讲授】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形体特征有哪些?学生归纳,教师板书:圆柱
练
习题设计
教学预案
二次备课
1.把一个底面直径20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形钢块,熔铸成一个底面半径为10厘米的圆锥形钢块,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厘米?
2.一个圆柱形状的玻璃杯,底面直径是12厘米,里面盛了2826
毫升的水,玻璃杯内的水深多少厘米?
3. 如下图所示,玻璃容器的底面半径为6cm ,它的里面装有一部分水,水中浸没着一个高9cm 的圆锥形铅锤,当铅锤从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了0.5cm ,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cm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周红梅参与研讨老师:熊芳、邓胜千、贺琼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周红梅参与研讨老师:熊芳、邓胜千、贺琼玲教学过程(一), 谈话1.我们知道语文中有反义词,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呢(学生举例)2.导入那么在数学上也有类似的这样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二),学习新知1.学习倒数的意义出示几组数据3/8和8/3 5/4和4/5 2/3和3/2 10/7和7/10你发现这几组数据有什么共同点吗可能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可能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可能3: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提问:谁能够根据刚才的回答给这几组数据起个名字呢(注意可能1,倒过来的数字)(倒数)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咱们说的(指导看书).思考:(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注意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意义,以及叙述时语言要规范,如2/3和3/2互为倒数. 2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2/3 7/4 1/5小组讨论指名板演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互换)抢答:5/9 6/7 8/5 的倒数各是多少3质疑1:1 的是谁0的倒数呢生:1的倒数是1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1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板书:1的倒数是1)师:0的倒数呢(引导学生质疑)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板书:0没有倒数)4质疑2:5的倒数是几5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三), 巩固练习(1)练一练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7/12 1/3 9/4 8 13/5(2)判断*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3. 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3)完成练习十第1-3题1.完成在书上2.举几个例子,说说你是怎么做的3.集体核对(4)完成练习十第4题1 分成4组,分别完成第1.2.3.4组2.同桌相互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观察)3.归纳: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