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一单元《负数》全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正、负数的基本概念及运算法则。
–熟练进行正、负数的混合运算。
–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勇于面对困难,乐于思考。
–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熟练进行正、负数的混合运算。
2. 难点•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负数运算。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正数、负数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负数。
2. 概念讲解(15分钟)1.正数、负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2.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
3.正数、负数的运算规则。
3. 练习与讲解(20分钟)1.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正、负数运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概念。
2.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进行讲解并纠正错误。
4. 拓展应用(20分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负数运用,如欠债、海拔等。
5. 合作探究(20分钟)学生分组,完成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复习本节课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四、教学辅助工具•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五、板书设计•正数、负数的概念•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正数、负数的运算法则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和任务型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负数的应用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朋友们可以按照此教案进行教学实施。
六下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六下数学在进行备课过程中,我们六名老师组成备课组,共同商讨备课内容,制定备课计划,共同分工合作完成备课工作。
下面是我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记录。
备课目标:1.能够理解和解答六下数学中涉及的各种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备课内容:六下数学第一章,整数运算备课步骤:1.确定备课材料本章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整数的概念、整数的加减法、整数的乘法、表达式的加减和乘法。
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教辅和其他辅助材料。
2.制定备课计划备课组成员商讨了备课计划,并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备课计划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1)预习:备课组成员提前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为备课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进行分解。
(3)教学重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重要知识点。
(4)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5)教学资源准备:准备好本次备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教具、幻灯片等。
(6)课堂组织:确定本节课的课堂组织方式和学生活动形式。
3.分工合作,制定备课活动备课组成员根据各自的教学特点和兴趣进行了分工合作,制定了备课活动。
主要备课活动如下:(1)热身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热身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和巩固上节课的知识点。
(2)新知引入: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引入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并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3)知识讲解:通过幻灯片、教具或教材上的例题、案例等形式,向学生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4)示范演示:找两名学生上台示范如何进行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示范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5)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答一些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性练习,并进行课堂讨论和答疑。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数的认识和计算,涵盖整数的认识和运算、小数的认识和运算等知识点。
其中,重点讲解整数的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法、减法运算,并通过实际场景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整数的概念,能进行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2. 了解和掌握小数的概念,能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整数和小数进行问题求解。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整数的四则运算。
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求解。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整数的认识和运算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整数的概念,然后通过运算规则的讲解,教授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方法。
可以使用教具或练题进行实际操作和练。
2. 小数的认识和运算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的概念,并教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可以使用教具或练题进行实际操作和练。
3. 问题解决教师设计一些与整数和小数相关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求解,并引导他们合作讨论和分享解决方法。
可以使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
五、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小组活动和个别答辩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整数和小数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和辅导。
同时,教师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辅导。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 教具(如数轴、计算器等)3. 练题和题库七、教学安排根据课程时间和学生研究进度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得到充分讲解和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练。
八、扩展拓展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或在线学习资源进行数学练习和巩固,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评价机制。
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活动主题: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内容研讨与备课。
活动时间:[具体日期]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参与人员:六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
一、开场。
主持人(张老师):“各位数学大侠们,咱们今天齐聚一堂,就像武林高手过招前要先商量策略一样,咱们要好好研讨一下六年级数学下册这门‘武功秘籍’怎么教。
”大家哄堂大笑,气氛轻松愉快地开始了活动。
二、教材分析。
1. 整体框架。
李老师:“我先来说说这教材的整体框架哈。
这六年级下册就像一场数学的毕业大冒险,先是负数的引入,这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数学世界的大门,和之前的数域不一样喽。
然后圆柱和圆锥这部分,就像立体几何的小先锋,让学生开始从平面走向立体的思考。
”2. 重点内容。
王老师接话:“对呀,重点内容可不少呢。
比例这块儿是个硬骨头,什么正比例、反比例,学生很容易搞混,就像双胞胎一样,看着像,其实差别大着呢。
还有百分数(二),这部分和生活联系紧密,打折、利率啥的,得让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可有用了,不是光在课本上算算而已。
”3. 难点剖析。
赵老师皱着眉头说:“我觉得难点就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以及表面积计算上。
那些公式看着简单,但是学生一做题就错,不是忘记乘二分之一(圆锥体积公式中的系数),就是把底面半径和直径搞混。
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比如给个圆柱形状的水桶,让求需要多少铁皮,学生就分不清到底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了。
”三、学情分析。
1. 学生基础。
孙老师:“咱们这届学生基础有点参差不齐。
好的学生呢,数学思维很敏捷,你讲一点他能想到十点。
但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计算都还不扎实,分数运算老是出错,这可怎么去学后面更复杂的内容啊。
”2. 学习习惯。
陈老师无奈地说:“学习习惯也是个大问题。
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像梦游,你在上面讲得热火朝天,他在下面云里雾里。
作业也不认真做,马马虎虎的,抄错题、算错数是家常便饭。
咱们得想个办法让他们对数学感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才行。
”四、教学目标确定。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能背诵数学口诀:加减乘除顺口溜、乘法口诀等;
2. 能够简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自信心。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
1. 复加减法,引入乘除法;
2. 认识“乘法”的概念,从乘法口诀入手;
3. 认识“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物品分组等方式理解除法;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涉及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掌握“乘法”,具备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概念及其应用场景。
教学难点
1. 除法的概念和应用;
2. 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1. 案例引导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研究;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
3. 合作研究法: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手段
1.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
2. 制作游戏、模型等教具,培养学生的兴趣;
3. 运用课件、练册等辅助教材。
教学评估方法
1. 课堂互动评估: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及讨论情况;
2. 作业评估: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估;
3. 测验评估:通过小测验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教学反思
1. 针对学生的研究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反思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下一步教学进行指导。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米及其换算;2.学会测量日常生活中物体的长度、高度;3.能灵活地利用米、分米、厘米互相转换长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能够正确选择长度的测量单位;2.能够将同单位长度进行加减运算。
三、教学过程及教师活动1.课前教学准备1.准备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2.研究内容及学法导航1.导入教师出示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向学生展示研究本节课所需所有工具,介绍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基本概念教师向学生讲解长度、国际标准单位米的概念。
并通过图片、动画、实物等多种形式概括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自主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学生自我检查答案。
4.共同交流教师让学生将各自测量得到的数值进行对比,发现并纠正错误,进一步讲解同一单位长度的加减法。
5.拓展运用教师向学生出示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学法归纳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2.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加深自己的印象。
四、板书设计- 基本概念- 长度单位换算- 同单位长度的加减法五、教学反思在本次集体备课中,我们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找出了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了教学过程及板书,并通过自主探究、共同交流和拓展运用三个环节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较好,但标准单位的运用及其换算仍是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下一步教学中我们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记录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记录集体备课记录(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一、单元主题: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负数的认识,负数、0、正数的大小比较三、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四、重点难点:重点:负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
巩固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难点:负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
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建议: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
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
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要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了。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的详细记录
活动背景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于[[今天日期]]开展了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活动时间
[[今天日期]]
活动地点
学校会议室
参与人员
- 张老师
- 李老师
- 王老师
- 赵老师
- 刘老师
活动议程
1. 分析教材内容
2. 探讨教学方法
3. 分享教学经验
4. 制定教学计划
活动记录
1. 分析教材内容
- 张老师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强调了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和重点内容。
- 李老师对教材的难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2. 探讨教学方法
- 王老师分享了她在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
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赵老师介绍了她的小组合作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完
成任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分享教学经验
- 刘老师分享了她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教学心得,为大家提
供了宝贵的借鉴。
4. 制定教学计划
- 结合各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活动总结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分享了教学经验和方法,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我们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集体备课稿全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负数(一)单元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二)教材说明和单元教学建议教材说明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标准》第二学段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气温的零上和零下,存折上现金的存入和支取,水位高度的上升和下降,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等。
为了表示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还用学生原有的数概念知识就不够了,这样就自然引入了负数的认识。
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例1)、存折(例2)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接下来通过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例3让学生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和负数,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形式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例4借助数轴对气温进行排序让学生初步辨别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负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
教学内容分析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面的旋转》授课教师:王冬梅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授课教师:王冬梅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授课教师:王冬梅
求压路的面积是求什么?
2、
说自己的想法,独立解答。
、做一对圆柱形无盖铁皮水桶,底面直径是40厘米,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圆柱的体积》授课教师:王冬梅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圆柱的体积》练习课授课教师:王冬梅
二、实际应用
1、
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这道题的注意的地方:单位的统一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说说哪个体积大?为什么?
上升的2厘米是什么?
分别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圆锥的体积》授课教师:王冬梅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 《圆锥的体积》练习课授课教师:王冬梅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练习一》授课教师:王冬梅。
集体备课记录( 2013 --- 2014 学年第二学期)
六年级数学学科第一单元主备人李述旺参与人陈莹莹
一、单元主题: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负数的认识,负数、0、正数的大小比较
三、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四、重点难点:
重点:负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
巩固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难点:负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
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建议: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
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
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要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了。
六、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认识负数
第二课时:负数的比较大小
第三课时:负数的练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