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识别与鉴定无翅亚纲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16
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二)三、昆虫纲各目的检索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检索表及其制作方法。
现在就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如何将昆虫标本根据下面的检索表检索到它所属的目。
在检索表中列有1、2、3……数字,每一数字后都列有两条对立的特征描述。
拿到要鉴定的昆虫后,从第1查起,两条对立特征那一条与所鉴定的昆虫一致,就按该条后面所指出的数字继续查下去,直到查出目为止。
例如,若被鉴定的昆虫符合第1中“有翅”一条,此条后面指出数号是23,即再查第23,在第23中“有一对翅”与所鉴定的标本符合,就再按后面指出的数字查下去,直查到后面指出××目的名称为止。
1.翅无,或极退化翅2对或1对2.无足,幼虫状,头和胸愈合,内寄生于膜翅目、半翅目及直翅目等昆虫体内,仅头胸部露出寄主腹节外捻翅目有足,头和胸部不愈合,不寄生于昆虫体内3.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须外有其他附肢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须外无其他附肢4.无触角;腹部12节,第1节~3节各有1对短小的附肢原尾目有触角,腹部最多11节5.腹部至多6节,第1腹节具腹管,第3腹节有握弹器,第4或第5腹节有一分叉的弹器弹尾目腹部多于6节,无上述附肢,但有成对的刺突或泡6.有一对长而分节的尾须或坚硬不分节的尾铗,无复眼双尾目除一对尾须外还有一条长而分节的中尾丝,有复眼缨尾目7.口器咀嚼式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虹吸式等8.腹部末端有一对尾须腹部无尾须9.尾须呈坚硬不分节的铗状革翅目尾须不呈铗状10.前足第一跗节特别膨大,能纺丝纺足目前足第一跗节不特别膨大,不能纺丝11.前足捕捉足螳螂目前足非捕捉足12.后足跳跃足直翅目13.体扁,卵圆形,前胸背板很大,常向前延伸盖住头部蜚蠊目体非卵圆形,头不为前胸背板所盖14.体细长杆状竹节虫目体非杆状,社会性昆虫等翅目15.跗节3节以下跗节4节~5节16.触角3节~5节,寄生于鸟类或兽类体表食毛目触角13节~15节,非寄生性啮虫目17.腹部第1节并入后胸,第1和第2节之间紧缩呈柄状膜翅目腹部第1节不并入后胸,第1节和第2节之间不紧缩为柄状鞘翅目18.体密被鳞片,口器虹吸式鳞翅目体无鳞片,口器刺吸式、舐吸式或退化跗节至多3节20.体侧扁蚤目体不侧扁双翅目21.跗节端部有能伸缩的泡,爪很小缨翅目跗节端部无能伸缩的泡22.足具1爪,适于攀附在毛发上,外寄生于哺乳动物虱目足具2爪;如具1爪则寄生于植物上,极不活泼或固定不动,体呈球状、介壳状等,常被有蜡质、胶质等分泌物同翅目23.翅1对翅2对24.前翅或后翅特化成平衡棒无平衡棒25.前翅形成平衡棒,后翅大捻翅目后翅形成平衡棒,前翅大26.跗节5节双翅目跗节仅1节同翅目27.腹部末端有1对尾须腹部无尾须28.尾须细长而分节,翅竖立背上蜉蝣目尾须不分节,多短小,翅平覆背上29.跗节5节,后足非跳跃足,体细长如杆或扁宽如叶竹节虫目跗节4节以下,后足为跳跃足直翅目30.前翅角质,口器咀嚼式鞘翅目翅为膜质,口器非咀嚼式31.翅上有鳞片鳞翅目翅上无鳞片缨翅目32.前翅全部或部分较厚为角质或革质,后翅膜质前翅与后翅均为膜质33.前翅基半部为角质或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半翅目前翅基部与端部质地相同,或某部分较厚但不如上述34.口器刺吸式同翅目口器咀嚼式35.前翅有翅脉前翅无明显翅脉36.跗节4节以下,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直翅目跗节5节,后足与前足不同上述37.前足捕捉足螳螂目前足非捕捉足38.前胸背板很大,常盖住头的全部或大部分蜚蠊目前胸背板很小,头部外露,体似杆状或叶片状竹节虫目39.腹部末端有1对尾铗,前翅短小,不能盖住腹部中部革翅目腹部末端无尾铗,前翅一般较长,至少盖住腹部大部分鞘翅目40.翅面全部或部分被有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鳞翅目翅上无鳞片,口器非虹吸式41.口器刺吸式口器咀嚼式、嚼吸式或退化42.下唇形成分节的喙,翅缘无长毛无分节的喙,翅极狭长,翅缘有缨状长毛缨翅目43.喙自头的前方伸出半翅目喙自头的后方伸出同翅目44.触角极短小,刚毛状触角长而显著,非刚毛状45.腹部末端有1对细长多节的尾须,后翅很小蜉蝣目尾须短而不分节,后翅与前翅大小相似蜻蜒目46.头部向下延伸呈喙状长翅目头部不延长呈喙状47.前足第1跗节特别膨大,能纺丝纺足目前足第1跗节不特别膨大,也不能纺丝48.前、后翅几乎相等,翅基部各有一条横的肩缝等翅目前、后翅无肩线49.后翅前缘有一排小的翅钩列,用以和前翅相连膜翅目后翅前缘无翅钩列50.跗节2节~3节跗节5节51.前胸很大,腹端有1对尾须襀翅目前胸很小如颈状,无尾须啮虫目52.翅面密被明显的毛,口器退化毛翅目翅面上无明显的毛,毛仅着生在翅脉与翅缘上,口器发达53.后翅基部宽于前翅,有发达的臀区,休息时后翅臀区折起,头为前口式广翅目后翅基部不宽于前翅,无发达的臀区,休息时也不折起,头为下口式54.头部长。
第七节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一、原尾目Protura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体微小,不过2mm。
头小,且无眼无触角无翅,分布广体微小;口器藏于头内;腹部12节,腹部1~3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
性喜湿,栖泥炭地或草地、石下及树皮内,无经济意义。
通称原尾虫,简称螈。
全世界约六十余种,我国于1956年首次发现。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二、弹尾目Collembola弹尾目属小型无翅类型昆虫,长在5mm以下。
口器藏于头内;有单眼组成的小眼群;触角4~6节;腹部6节,第1节腹面有1个粘管,第3节腹面有握弹器,第4或第5节上有弹器,善跳跃。
栖土中、积水水面、腐败植物间、草丛及树皮下等富有腐败物质之处。
分布极广,约有二千余种,其中植食性种类对农作物有害。
通称跳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三、双尾目Diplura体细长,一般长在10mm以内。
白或灰白色,口器藏于头内;无眼;触角丝状,20~40节或更多;腹部11节,第1~7节腹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腹末有1对尾须或尾铗,也有变形为钳状器,无中尾丝。
多生活于砖石下、枯枝落叶下或土壤等潮湿荫蔽之处,极怕光,行动活泼。
通称双尾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四、缨尾目Thysanura昆虫体有鳞片,口器外露;有复眼,发达或退化;触角丝状,30节以上;腹部11节,腹部2~8节常具有针突和翻缩泡;腹下有腹刺若干对,腹末具1根中尾丝,两根尾须。
多生活于石下、土缝、朽木中、枯枝落叶间,有的生活于古旧房屋及书籍、衣服中,通称衣鱼。
因为它具有滑翔能力,从高处落下也不会摔伤。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五、蜉蝣目Ephemerida小型至中型昆虫,体软弱;触角刚毛状,不甚明显;复眼1对发达,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翅半透明,前翅大,后翅小;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1根中尾丝。
成虫陆生,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一二日,长的约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
常在日落后大群飞舞,发生盛时,坠落地面,集成厚层。
幼虫(若虫)水生,需一到三年或五到六年以上始能成熟;可为淡水鱼的饵料。
1.有翅2对,后翅正常 (2)有翅1对,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双翅目(Diptera)2.口器为虹吸式,体被鳞片……………………………………………………………鳞翅目(Lepidoptera)口器为非虹吸式,体不被鳞片 (3)3.前翅为鞘翅………………………………………………………………………………鞘翅目(Coleoptera)前翅为非鞘翅,为覆翅……………………………………………………………………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纲分目检索表(两项式)1.无翅;腹部第6节以前有附肢(无翅亚纲) (2)有翅或无翅;腹部第6节以前无附肢(有翅亚纲) (5)2.无触角;腹部12节,前3节有附肢;无尾须………………………………………………原尾目(Protura)有触角;腹部最多11节 (3)3.腹部6节或更少,无尾须;附肢为:第1节有腹管,第3节有握弹器,第4、5节有弹器…………………………………………………………………………………………………弹尾目(Collembola)腹部10或11节,有尾须,附肢为刺突或泡 (4)4.腹端只有1对尾须(或尾狭),无中尾丝;无复眼………………………………………双尾目(Diplura)腹端有1对尾须及1中尾丝;有复眼……………………………………………………缨尾目(Thysanura)5.口器咀嚼式,有成对的上颚;或口器退化 (6)口器非咀嚼式,无上颚;为虹吸式、刺吸式或舔吸式等 (26)6.有尾须 (7)无尾须(少数有尾须则头延伸成喙状) (17)7.触角刚毛状,翅竖在背上或平展而不能折叠 (8)触角丝状,念珠状或剑状等;翅可以向后折叠,或无翅 (9)8.尾须细长而多节(有时还有中尾丝);后翅很小或无后翅,无翅痣……………………蜻蜓目(Odonata)8.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直翅目(Orthoptera)后足为非跳跃足,前足也非开掘足 (10)10.跗节4或5节……………………………………………………………………………………………………11跗节最多为3节 (14)11.触角为丝状或梯状等,而不呈念珠状;前翅革质,后翅膜质 (12)触角念珠状,前后翅相似,均为膜质,或无翅…………………………………………等翅目(Isoptera)12.前胸比中胸长或大 (13)前胸比中胸短小,体细长如枝或扁平似叶……………………………………………………修目Phasmodea13.前足为捕捉足,中后足不多刺…………………………………………………………………螳螂目Mantodea前足非捕捉组,与中后足相似,生有许多刺………………………………………………蜚蠊目Blattodea14.跗节3节 (16)跗节2节,尾须不分节,触角9节……………………………………………………………缺翅目Zoraptera15.前足第一跗节极膨大,有丝腺,能纺丝;前后翅相似(雌),或无翅(雄)……………纺足目Embiodea前足正常,不能纺丝,有翅则后翅比前翅宽大 (16)16.尾须不呈铗状;前翅狭长,后翅臀区扩大,翅均为膜质…………………………………襀翅目Plecoptera尾须坚硬呈铗状,前翅短小,革质,后翅膜质如折扇……………………………………革翅目Dermaptera17.跗节最多分为3节 (18)跗节4节或5节;如3节以下则无爪,或前翅角质 (19)18.跗节2或3节;触角细长而多节;有翅或无翅……………………………………………啮虫目Corrodentia跗节1或2节;触角短小,最多5节;无翅;外寄生于鸟兽………………………………食毛目Mallophaga拈19.前翅特化为平衡棒,后翅很大;雌虫无翅,无足;内寄生与昆虫腹部…………………翅目Strepsiptera前翅不特化为平衡棒 (20)20.前翅角质,和身体一样坚硬如铁…………………………………………………………鞘翅目Coleoptera前后翅均为膜质,或无翅 (21)21.腹部第一节并入胸部;后翅前缘有一列小钩;成无翅…………………………………膜翅目Hymenoptera腹部第一节不并入胸部;后翅无小钩列 (22)22.头部向下延伸成喙状,有短小的尾须(雌虫分两节)…………………………………长翅目Mecoptera头部不延伸成喙状 (23)23.前胸很小;足胫节上有很大的中距和端距;翅面上密生明显的毛……………………………………………………………………………………………………毛翅目Trichoptera前胸发达;足胫节上无中距,端距较小或呈爪状;翅面上无毛或仅有微毛 (24)24.后翅臀区发达;可以折叠…………………………………………………………………广翅目Megaloptera后翅臀区很小;不能折叠 (25)25.头基部不延长;前胸如延长则前足特化;雌虫无产卵器(个别有细长产卵器则弯在背上)……………………………………………………………………………………………………脉翅目Neuroptera头基部和前胸均延长,前足不特化;雌虫有针状产卵器………………………………蛇蛉目Rhaphidodea26.口器为虹吸式,翅膜质,覆有鳞片………………………………………………………鳞翅目Lepidoptera口器非虹吸式;翅上无鳞片 (27)27.跗节5节 (28)跗节最多3节;或足退化,甚至无足 (29)28.前翅膜质,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少数无翅。
昆虫分类 (Brues).txt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昆虫分类 (Brues)主条目:昆虫分类表 (Brues)这里依据布鲁斯和梅兰德的分类,将昆虫分为无翅、有翅两个亚纲,共27个目。
昆虫纲 Insecta无翅亚纲 Apterygota增节变态类 Anametabola原尾目 Protura:蚖 (原尾虫)表变态类 Epimetabola缨尾目 Thysanura:石蛃、衣鱼双尾目 Entotrophi (=Diplura):双尾虫、铗尾虫弹尾目 Collembola:跳虫节腹亚目 Arthropleona愈腹亚目 Symphypleona有翅亚纲 Pterygota原变态类 Prometabola蜉蝣目 Plectoptera (=Ephemeroptera)不全变态类 Hemimetabola蜻蜓目 Odonata均翅亚目 Zygoptera:蟌间翅亚目 Anisozygoptera:蜓蟌差翅亚目 Anisoptera:蜻蜓襀翅目 Plecoptera:石蝇蜚蠊目 Blattaria:蜚蠊直翅目 Orthoptera螳螂亚目 Manteodea:螳螂蛩蠊亚目 Grylloblattodea:蛩蠊跳跃亚目 Saltatoria:蝗虫、螽蟖、蟋蟀、蝼蛄[虫脩]亚目 (=竹节虫亚目) Phasmatodea:竹节虫革翅目 Dermaptera:蠼螋蠼螋亚目 Forficulina蝠螋亚目 Arixenina重舌亚目 (=鼠螋亚目) Diploglossata纺足目 Embiodea:足丝蚁等翅目 Isoptera:白蚁啮虫目 CorrodentiaParapsocidaEupsocida缺翅目 Zoraptera:缺翅虫食毛目 Mallophaga:咬虱类钝角亚目 Amblycera丝角亚目 Ischnocera缨翅目 Thysanoptera:蓟马锥尾亚目 Terebrantia管尾亚目 Tubulifera半翅目 Hemiptera同翅亚目 Homoptera:蝉、蚜、蚧异翅亚目 Heteroptera:蝽全变态类 Holometabola虱目 Anoplura:吸虱类脉翅目 Neuroptera泥蛉亚目 Sialodea蛇蛉亚目 Raphidiodea蛟蛉亚目 Planipennia长翅目 Mecoptera:蝎蛉原长翅亚目 Protomecoptera真长翅亚目 Eumecoptera毛翅目 Trichoptera:石蛾?quipalpiaIn?quipalpia鳞翅目 Lepidoptera:蝶、蛾同脉亚目 Homoneura异脉亚目 Heteroneura双翅目 Diptera长角亚目 Nematocera:蚊、蜢、蚋短角亚目 Brachycera:蝇、虻蚤目 Siphonaptera鞘翅目 Coleoptera:甲虫肉食亚目 Adephaga多食亚目 Polyphaga捻翅目 Strepsiptera膜翅目 Hymenoptera广腰亚目 Chalastogastra:叶蜂、树蜂细腰亚目 Clistogastra:蜜蜂、黄蜂、蚂蚁[编辑] 昆虫分类 (Wheeler)主要参考Wheeler 等的分类,借由比对形态学、18S rDNA、28S rDNA序列的不同所得的分类系统。
实验实训五昆虫纲分目检索与识别
实验实训五昆虫纲分目检索与识别
一、目的要求
1.学会使用和编制检索表
2.认识和掌握昆虫纲重要目的分类特征(等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实训材料
1.材料白蚁、蝗虫、春象、蝉、天牛、蝴蝶、蝇类(大蚊)、蜂类等成虫标本。
2.工具实体显微镜、镊子、解剖针、放大镜、培养皿等。
三、方法步骤
1、昆虫检索表的种类及格式
(1)单项式(连续式)
将同一内容的两项相对特征,分别在开头数字行及括号内数字所示行中描述,二行之一必与待查昆虫特征相符,查表时,先查开头数字一行特征,如符,便按数字往下查,相至查出名称止;如不符,则查括号内数字所示行,直到查出名称止。
(2) 包含式
同一内容的两项相对特征,分别在二行条文中描述,二行条文中又分别包含着符合本条特征的所有其它相对条文。
(3)双项式(二项式)
同一内容的两项相对特征,在一条内并列为二行描述,其中一行必与待查昆虫特征相符,末尾的数字表示下一步应查的一条,
2、几个重要目昆虫的分目特征观察
观察自采标本及供试标本的形态特征,包括体型(长度)、颜色、复眼个数、触角类型、翅类型及对数,腹部节数等。
四、注意事项
当采到一只昆虫要对其进行分目检索鉴定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它是否具有昆。
昆虫纲无翅亚纲增节变态类原尾目(Protura)该目昆虫是一种微小的无翅昆虫。
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体微小,不过2mm。
无管亚目始螈科夕螈科螈科有管亚目古螈科华螈科表变态类弹尾目(Collembola)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小型无翅昆虫。
体长0.2~10毫米,一般不超过5毫米。
节腹亚目愈腹亚目矶生亚目双尾目(Diplura) 昆虫纲的一目。
因腹末有1对尾须或尾铗,无中尾丝,故通称双尾虫、铗尾虫。
双尾虫科原铗尾虫科铗尾虫科缨尾目(Thysanura)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无翅,体窄长,被有鳞片。
触角丝状,30节以上。
石炳科衣鱼科有翅亚纲原变态类浮游目(Ephemeroptera)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成虫常在溪流附近,幼虫水生。
蜉蝣不全变态类蜻蜓目(Odonata)该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
差翅亚目--统称蜻蜓蜻总科--异色灰蜻蜓总科--长者头蜓均翅亚目--统称蟌蟌科--蓝纹蟌色蟌科--黑色蟌扇蟌科间翅亚目蜚蠊目(Blattodea)节肢动物门,体阔而扁,头小,前胸背板发达,似盾状,盖于头上。
触角长丝状。
复眼大,肾形,单眼2个。
鳖蠊科折翅蠊科光蠊科蜚蠊科--蟑螂螳螂目(Mentodea)体细长,一般绿色。
头大,三角形,复眼突出,单眼3个,排成三角形。
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
螳螂科--螳螂- 广斧螳等翅目(Isoptera)体柔软,口器咀嚼式,触角念珠状,前后翅等长,翅膜常超过腹部末端,如家白蚁(Coptotermes)。
白蚁科稀白蚁属亮白蚁属浙江亮白蚁球白蚁属锯白蚁属白蚁属突歪白蚁属近歪白蚁属--古田近歪白蚁- 扬子江近歪白蚁- 近歪白蚁- 大近歪白蚁华歪白蚁属马歪白蚁属瘤歪白蚁属钩歪白蚁属大白蚁属--土垅大白蚁- 黄翅大白蚁- 罗坑大白蚁土白蚁属囟土白蚁--黑翅土白蚁- 贵州土白蚁- 海南土白蚁- 浦江土白蚁- 云南土白蚁地白蚁属壤白蚁属钩白蚁属小白蚁属象白蚁属--小象白蚁歧颚白蚁属近瓢白蚁属须白蚁属弧白蚁属近针白蚁属华象白蚁属葫白蚁属钝象白蚁属--祥云钝象白蚁棘白蚁属奇象白蚁属夏氏白蚁属华白蚁属印白蚁属--勐戛印白蚁澳白蚁科草白蚁科原白蚁属--高山原白蚁木白蚁科新白蚁属--恒春新白蚁木白蚁属树白蚁属堆砂白蚁属--狭背堆砂白蚁- 铲头堆砂白蚁- 截头堆砂白蚁鼻白蚁科木鼻白蚁属散白蚁属--尖唇散白蚁- 肖若散白蚁- 黑胸散白蚁- 弯颚散白蚁- 黄胸散白蚁- 湖南散白蚁- 细颚散白蚁- 罗浮散白蚁- 清江散白蚁- 栖北散白蚁- 宜章散白蚁蔡白蚁属乳白蚁属- 长泰乳白蚁- 台湾乳白蚁- 大头乳白蚁- 苏州乳白蚁原鼻白蚁属棒鼻白蚁属长鼻白蚁属齿白蚁科缺翅目(Zoraptera)昆虫纲的一目。
第七节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一、原尾目Protura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体微小,不过2mm。
头小,且无眼无触角无翅,分布广体微小;口器藏于头内;腹部12节,腹部1~3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
性喜湿,栖泥炭地或草地、石下及树皮内,无经济意义。
通称原尾虫,简称螈。
全世界约六十余种,我国于1956年首次发现。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二、弹尾目Collembola弹尾目属小型无翅类型昆虫,长在5mm以下。
口器藏于头内;有单眼组成的小眼群;触角4~6节;腹部6节,第1节腹面有1个粘管,第3节腹面有握弹器,第4或第5节上有弹器,善跳跃。
栖土中、积水水面、腐败植物间、草丛及树皮下等富有腐败物质之处。
分布极广,约有二千余种,其中植食性种类对农作物有害。
通称跳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三、双尾目Diplura体细长,一般长在10mm以内。
白或灰白色,口器藏于头内;无眼;触角丝状,20~40节或更多;腹部11节,第1~7节腹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腹末有1对尾须或尾铗,也有变形为钳状器,无中尾丝。
多生活于砖石下、枯枝落叶下或土壤等潮湿荫蔽之处,极怕光,行动活泼。
通称双尾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四、缨尾目Thysanura昆虫体有鳞片,口器外露;有复眼,发达或退化;触角丝状,30节以上;腹部11节,腹部2~8节常具有针突和翻缩泡;腹下有腹刺若干对,腹末具1根中尾丝,两根尾须。
多生活于石下、土缝、朽木中、枯枝落叶间,有的生活于古旧房屋及书籍、衣服中,通称衣鱼。
因为它具有滑翔能力,从高处落下也不会摔伤。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五、蜉蝣目Ephemerida小型至中型昆虫,体软弱;触角刚毛状,不甚明显;复眼1对发达,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翅半透明,前翅大,后翅小;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1根中尾丝。
成虫陆生,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一二日,长的约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
常在日落后大群飞舞,发生盛时,坠落地面,集成厚层。
幼虫(若虫)水生,需一到三年或五到六年以上始能成熟;可为淡水鱼的饵料。
1.有翅2对,后翅正常 (2)有翅1对,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双翅目(Diptera)2.口器为虹吸式,体被鳞片……………………………………………………………鳞翅目(Lepidoptera)口器为非虹吸式,体不被鳞片 (3)3.前翅为鞘翅………………………………………………………………………………鞘翅目(Coleoptera)前翅为非鞘翅,为覆翅……………………………………………………………………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纲分目检索表(两项式)1.无翅;腹部第6节以前有附肢(无翅亚纲) (2)有翅或无翅;腹部第6节以前无附肢(有翅亚纲) (5)2.无触角;腹部12节,前3节有附肢;无尾须………………………………………………原尾目(Protura)有触角;腹部最多11节 (3)3.腹部6节或更少,无尾须;附肢为:第1节有腹管,第3节有握弹器,第4、5节有弹器…………………………………………………………………………………………………弹尾目(Collembola)腹部10或11节,有尾须,附肢为刺突或泡 (4)4.腹端只有1对尾须(或尾狭),无中尾丝;无复眼………………………………………双尾目(Diplura)腹端有1对尾须及1中尾丝;有复眼……………………………………………………缨尾目(Thysanura)5.口器咀嚼式,有成对的上颚;或口器退化 (6)口器非咀嚼式,无上颚;为虹吸式、刺吸式或舔吸式等 (26)6.有尾须 (7)无尾须(少数有尾须则头延伸成喙状) (17)7.触角刚毛状,翅竖在背上或平展而不能折叠 (8)触角丝状,念珠状或剑状等;翅可以向后折叠,或无翅 (9)8.尾须细长而多节(有时还有中尾丝);后翅很小或无后翅,无翅痣……………………蜻蜓目(Odonata)8.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直翅目(Orthoptera)后足为非跳跃足,前足也非开掘足 (10)10.跗节4或5节……………………………………………………………………………………………………11跗节最多为3节 (14)11.触角为丝状或梯状等,而不呈念珠状;前翅革质,后翅膜质 (12)触角念珠状,前后翅相似,均为膜质,或无翅…………………………………………等翅目(Isoptera)12.前胸比中胸长或大 (13)前胸比中胸短小,体细长如枝或扁平似叶……………………………………………………修目Phasmodea13.前足为捕捉足,中后足不多刺…………………………………………………………………螳螂目Mantodea前足非捕捉组,与中后足相似,生有许多刺………………………………………………蜚蠊目Blattodea14.跗节3节 (16)跗节2节,尾须不分节,触角9节……………………………………………………………缺翅目Zoraptera15.前足第一跗节极膨大,有丝腺,能纺丝;前后翅相似(雌),或无翅(雄)……………纺足目Embiodea前足正常,不能纺丝,有翅则后翅比前翅宽大 (16)16.尾须不呈铗状;前翅狭长,后翅臀区扩大,翅均为膜质…………………………………襀翅目Plecoptera尾须坚硬呈铗状,前翅短小,革质,后翅膜质如折扇……………………………………革翅目Dermaptera17.跗节最多分为3节 (18)跗节4节或5节;如3节以下则无爪,或前翅角质 (19)18.跗节2或3节;触角细长而多节;有翅或无翅……………………………………………啮虫目Corrodentia跗节1或2节;触角短小,最多5节;无翅;外寄生于鸟兽………………………………食毛目Mallophaga拈19.前翅特化为平衡棒,后翅很大;雌虫无翅,无足;内寄生与昆虫腹部…………………翅目Strepsiptera前翅不特化为平衡棒 (20)20.前翅角质,和身体一样坚硬如铁…………………………………………………………鞘翅目Coleoptera前后翅均为膜质,或无翅 (21)21.腹部第一节并入胸部;后翅前缘有一列小钩;成无翅…………………………………膜翅目Hymenoptera腹部第一节不并入胸部;后翅无小钩列 (22)22.头部向下延伸成喙状,有短小的尾须(雌虫分两节)…………………………………长翅目Mecoptera头部不延伸成喙状 (23)23.前胸很小;足胫节上有很大的中距和端距;翅面上密生明显的毛……………………………………………………………………………………………………毛翅目Trichoptera前胸发达;足胫节上无中距,端距较小或呈爪状;翅面上无毛或仅有微毛 (24)24.后翅臀区发达;可以折叠…………………………………………………………………广翅目Megaloptera后翅臀区很小;不能折叠 (25)25.头基部不延长;前胸如延长则前足特化;雌虫无产卵器(个别有细长产卵器则弯在背上)……………………………………………………………………………………………………脉翅目Neuroptera头基部和前胸均延长,前足不特化;雌虫有针状产卵器………………………………蛇蛉目Rhaphidodea26.口器为虹吸式,翅膜质,覆有鳞片………………………………………………………鳞翅目Lepidoptera口器非虹吸式;翅上无鳞片 (27)27.跗节5节 (28)跗节最多3节;或足退化,甚至无足 (29)28.前翅膜质,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少数无翅。
昆虫的分类昆虫的分类标?者为已灭绝的目无翅亚纲(Apterygota)石蛃目(Archaeognatha)缨尾目(Thysanura)单尾目(Monura)?双尾目(Diplura)原尾目(Protura)弹尾目(Collembola)有翅亚纲(Pterygota)古翅下纲(Palaeoptera)(并系)蜉蝣目(Ephemeroptera)古网翅目(Palaeodictyoptera)? Megasecoptera?古蜻蜓目(Archodonata)?透翅目(Diaphanopterodea)?原蜻蜓目(Protodonata)?蜻蛉目(Odonata新翅下纲(Neoptera)外翅总目(Exopterygota)巨翅目(Titanoptera)?原直翅目(Protorthoptera)?恐蠊目(Grylloblattodea)螳?目(Mantophasmatodea)襀翅目(Plecoptera)纺足目(Embioptera)缺翅目(Zoraptera)革翅目(Dermaptera)直翅目(Orthoptera)?目(或竹节虫目)(Phasmatodea)蜚蠊目(Blattodea)等翅目(Isoptera)螳螂目(Mantodea)啮虫目(Psocoptera)缨翅目(Thysanoptera)虱毛目(Phthiraptera)半翅目(Hemiptera)内翅总目(Endopterygota)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捻翅目(Strepsiptera)广翅目(Megaloptera)脉翅目(Neuroptera)长翅目(Mecoptera)蚤目(Siphonaptera)双翅目(Diptera)原双翅目(Protodiptera)?类脉总目(Amphiesmenoptera)毛翅目(Tricho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分类地位未定舌鞘目(Glosselytrodea)?Miomoptera?昆虫的分类同其它生物的分类一样,整个生物的分类阶元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基本阶元。
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动物界已知种约有150万种,隶属30多个动物门。
如何识别与鉴定它们,不同的门类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术,因此不可能在这里分门别类地一一介绍。
现仅介绍常见动物识别与鉴定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术。
掌握这些基本方法以后,当工作需要遇到不同类群时,也能尽快地熟悉它们并进行识别与鉴定工作了。
为识别和鉴定某一类群时,首先必须熟悉有关该类群的基本知识,了解该类群分类中常用的一些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理解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并掌握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下面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如何检索到各个目。
一、昆虫纲的基本知识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主要纲,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具一对触角;胸部具三对附肢(足),大多数种类还具两对翅。
二、昆虫纲分类常用的主要特征昆虫纲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含已知种约一百万。
一般根据翅的有无、多少、质地和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触角及胸足等的形式,将昆虫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
(一)昆虫的变态从卵中刚孵化出的昆虫幼体,形态一般与成体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
在达到性成熟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昆虫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变化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
变态是昆虫胚后发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常见的变态类型有:1.不完全变态虫体自卵孵化后,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
不完全变态又可分为渐变态与半变态两种类型:(1)渐变态(paurometabola)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及翅还停留在翅芽阶段,这一阶段通常称为若虫(nymph)。
这样的变态称为渐变态(图5-2A),如蝗虫。
(2)半变态(hemimetabola)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区别,除翅芽外,还具一些临时性器官(如下唇特化而成的捕食器官“面罩”、直肠鳃或气管鳃),生活环境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这种幼虫称为稚虫(nai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