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与宣笔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14.89 KB
- 文档页数:2
“文房四宝”“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书画中所用的主要工具,指的是笔、墨、纸、砚。
中国书画用的笔,是以竹、木等材料做圆管,以羊毛、黄鼠狼毛等做笔头而制成的毛笔。
墨则有松烟墨、油烟墨和抽松墨三种,其中以用松树和桐油燃烧后遗留的烟灰所制的油烟墨最为常见。
中国书画用纸是一种专用的名为宣纸的柔韧纸张。
砚是研墨的器具,大多由质地坚固细腻、磨出的墨汁均匀无渣的山石制成。
文房四宝湖笔、徽墨、端砚、宣纸的产地、名称历史、特点等:1、笔,湖笔,浙江湖州。
湖笔:浙江湖州善琏镇古属湖州元代以后取代宣笔尖、齐、圆、健四大特点“毛硕之冠”“湖笔之乡”。
著名的毛笔有宣笔、湖笔及宋笔(四川乐山)。
其中宣笔引领了中国毛笔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即从汉代至宋末千余年的历史。
唐代,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诞生了中国毛笔两大制法之一的,以制笔名家诸葛高为代表的“诸葛派”。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
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
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
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
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
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
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
唐代毛笔制作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许多地方都有专业制笔作坊,宣州所产毛笔被称为“宣笔”,品质高超而享誉全国,成为每年向皇宫进献的贡品。
唐代宣笔不仅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而且宣州笔工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新品,其中有一种“鸡距笔”最有代表性。
唐代宣州笔工名人辈出,影响最大者除了诸葛氏,就是陈氏。
唐代毛笔随着唐王朝在政治、文化方面影响和势力的扩大传播到吐蕃、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
五代继承唐遗风,非常重视书画艺术,特别是南唐王室,对文房用品可谓精益求精,出现了著名的澄心堂纸、李廷珪墨。
宋代毛笔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在形制、选料和制作上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唐代已声名显赫的诸葛氏制笔在宋代仍享有很高名誉,特别是在嘉佑、治平以前,更是独步海内。
名匠诸葛高技艺最精,他制作的“诸葛笔”受到当时文人青睐。
南宋时期,宣笔走向衰落,同时与宣州接壤的浙江湖州制笔业却出现蓬勃发展。
湖笔发源于浙江湖州(吴兴)善琏镇,因善琏属湖州,故称湖笔。
一些优秀的宣州笔工流散到湖州,把宣笔的传统制作工艺也带到当地,促进了湖笔制作技艺的改进和提高。
当然,湖笔的发展终究离不开湖州的能工巧匠。
元初湖笔制作大师冯应科,声望最高。
他的笔与赵子昂的字、钱舜举的花鸟画,并称“吴兴三绝”。
到了明代,一些学者开始探讨毛笔制作中的一些规律,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制笔的一些原则,从而产生了较为成熟的制笔理论。
明代书法家丰坊所撰《书诀》是一部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首先强调“尖齐圆健,笔之四徳”。
明代制笔理论的发展对当时的制笔实践又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加上明代以后中国手工艺整体发展水准普遍提高,使得明代的毛笔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出现了以“宣德笔”为代表的一系列毛笔精品。
清朝时期是毛笔制作技艺集大成时期,这个时期制作的毛笔从用料的考究到制作技艺水准,从数量到品种类别都丝毫不亚于宣德笔,并以“乾隆笔”称之。
乾隆笔的出现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清承明制,清朝的基本制度基本上是效法明朝。
中国毛笔种类中国毛笔种类导语: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其中也大有学问。
下面是语文迷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毛笔的分类,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毛笔的分类主要有依尺寸,还有笔毛的种类,来源,外形等等来分。
依尺寸可以简洁的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
依笔毛的种类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等。
依来源可分为:胎毛笔、狼毛笔、兔肩紫毫笔、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鼠毛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等。
羊毫类:笔头是用山羊毛制成的。
羊毫笔比较松软,吸墨量大,适于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
比狼毫笔经久耐用。
此类笔以湖笔为多,价格比较廉价。
一般常见的有大楷笔、京提(或称提笔)、联锋、屏锋、顶锋、盖锋、条幅、玉笋、玉兰蕊、京楂等。
狼毫笔:笔头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的。
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北狼毫、关东辽尾。
狼毫比羊毫笔力劲挺,宜书宜画,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贵。
常见的品种有兰竹、写意、山水、花卉、叶筋、衣纹、红豆、小精工、鹿狼毫书画(狼毫中加入鹿毫制成)、豹狼毫(狼毫中加入豹毛制成的)、特制长峰狼毫,超品长峰狼毫等。
紫毫:笔头是以兔毛制成的,因色泽紫黑光亮而得名。
此种笔挺立尖锐而锐利,弹性比狼毫更强,以安徽出产的野兔毛为最好。
兼毫:笔头是用两种刚柔不同的动物毛制成的.。
常见的种类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
此种笔的优点兼具了羊狼毫笔的特长,刚柔适中,价格也适中,为书画家常用。
种类有调和式、心被式。
依外形可分为:圆毫,尖豪等。
此外,依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B]长锋、中锋、短锋之别,性能各异。
长锋简单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简单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
依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
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预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备一枝,“小白云”、“大白云”羊毫笔各备一枝,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
新笔锋多尖锐,只相宜画细线,皴、擦、点擢用旧笔效果好。
文房四宝之徽墨的品种与特点(文房四宝的产地分别在哪里)一般来说,对文学比较感兴趣的朋友都对文房四宝有一定了解,它们指的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的名字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
那么文房四宝的产地分别在哪里呢?下面专业人士就来给各位介绍。
一般来说,对文学比较感兴趣的朋友都对文房四宝有一定了解,它们指的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的名字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
那么文房四宝的产地分别在哪里呢?下面专业人士就来给各位介绍。
文房四宝的产地分别在哪里?1、湖笔湖笔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善琏古属湖州府,故称湖笔。
湖笔自元代以后取代了宣笔的地位,分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类,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
湖笔选料严格,如羊毫主要选用山羊腋下毛,所取毫料须多晒,除去污垢,然后根据毫料扁圆、曲直、长短、有无锋颖等特点,浸于水中进行分类组合,一般要经过浸、拔、并、梳等70余道工序。
被誉为“笔中之冠”。
2、徽墨徽墨是以松烟、梧桐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
徽墨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
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防虫等特点,是书画艺术的珍品。
徽墨有高、中、低三种规格,高档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
3、宣纸宣纸产于安徽南部泾县,因历史上属宣州府,故名。
宣纸最早产于唐代,它的原料是青檀皮。
清代才掺和稻草,改变了用料比例。
宣纸分生熟两种,生宣渍水渗化,作写意画较好;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渗化,宜于工笔,细描细写,为书画较为理想的用纸。
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不怕舒卷、抗老化、久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等特点,便于收藏,有“纸寿千年”之说法。
4、端砚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因隋在肇庆设端州府,所以称端砚。
端石是一种水层岩,开采于唐,宋代已为世人所重视,其特点是石质细、易发墨、墨过细稠而不滞、不易于涸。
第三节 宣 笔 一、沿 革宣笔产于古宣州,因地而名。
张华《博物志》有蒙恬造笔之说。
韩愈《毛颖传》称,秦将蒙恬奉命南下伐楚,途经中山,见山兔毛长可用,遂命工匠取以制笔。
据学者考证,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东北,产兔毫,制笔甚佳。
相传蒙恬以中山兔毫制笔,遂为宣笔之始祖。
实际上,笔的使用,最迟在商代即已开始。
战国时代,对笔的称谓不一,楚称为聿,吴谓之不律,燕称弗。
至秦,始定名为笔。
制笔原料,在秦以前,多用鸡毛、鹅毛、雉毛、羊毛、猪毛等。
自秦始用兔毫,因其劲挺耐书,两汉魏晋皆崇尚兔毫,并沿袭至今。
故唐《初学记》称:“秦之前有笔矣,恬更为之损益耳”。
东晋时,制笔技术已臻完善。
王羲之《笔经》称,制笔之法,桀者居前,毳者居后,强者为刃,要者为辅,参之以麻,束之以管,固以漆液,泽以海藻,濡墨而试,直中绳,勾中钩,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笔妙。
唐代,宣州有陈氏、诸葛氏制笔,颇负盛名。
邵博《闻见后录》称,“宣州陈氏家传右军求笔帖,后世盖以作笔名家。
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枝,曰公权能书当继来索,不必却之……”。
隋、唐时,宣州笔已风行全国。
唐代制笔,取兔毫之上乘者,称紫毫笔,精致绝伦。
白居易任宣州太守时,作《咏紫毫笔》诗称:“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赵居郎,侍御史,尔知紫毫不易致,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但唐时制笔原料除兔毫外,还有羊毫、羊须、鹿毛、麝毛、狸毛、鼠须、虎毛、狼毫、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人须、胎毫等,或相互掺用,品种极多。
笔之上品,制作极为奢华,笔管有用象牙、犀角,镶以珍宝的。
在唐代,宣州笔和宣纸同为向朝廷进贡的名贵特产。
宋代,宣州制笔业进一步发展。
诸葛氏聚族为业,世代相传,技艺益精,其笔弹性极佳,故能挥洒自如。
著名的笔工有诸葛高、诸葛元,诸葛渐、诸葛丰、诸葛方等人,而以诸葛高最负盛名。
著名文人学士如梅尧巨、欧阳修、黄庭坚、苏东坡等,都有诗赋对诸葛氏之笔备加赞赏。
中国文房四宝之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图)中国文房四宝之湖笔湖笔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
我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
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
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
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
”“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
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
”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
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
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
蒙恬去世后,善琏笔工不忘笔祖恩惠,捐银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称蒙溪。
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3月16日和9月16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
千百年来,在善琏集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这类民俗活动一直沿续着。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
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
“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蒙恬制笔的传说民间故事传说蒙恬在浙江湖州制成笔,现今有汤建驰、姚新兴、钟伟今、陈云琴和费三多等几种民间传说的版本,连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土特产传说》一书中,都是这么说的。
中国十大名笔1.宣笔宣笔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产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自秦到唐宋制笔主要集中在宣城,并与宣纸一起长期被列为“贡品”。
宣笔的制作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制成一支宣笔需要十几道流程、70多个操作工序。
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宣纸制作技艺”之后,又一文房珍品被选为国家非遗名录。
详细2.湖笔湖笔产于浙江湖州南浔区善琏镇,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自元代起湖笔逐渐取代了宣笔的地位,成为了国内最有名的毛笔。
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
2002年2月,湖笔被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5月,湖笔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详细3.齐笔齐笔起源于齐国古都临淄东北近郊(今山东东营广饶县),与浙江湖笔、安徽宣笔、河北衡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
齐笔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齐国笔乡”的美称;齐笔选料严谨,工艺精湛,从选料到成笔,要经过浸、拔、梳、并、连、剔等150多道工序。
如今齐笔已经走出国门,远销到东南亚地区,为传承书法艺术和华夏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详细4.侯笔侯笔产于河北省衡水市侯店村,相传为秦朝将军蒙恬所制,又称“蒙笔”、“衡水毛笔”,与宣笔、湖笔、齐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
侯店毛笔盛起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所制之笔,驰名遐迩。
光绪年间,因制作技艺精湛,亦奉为御用,光绪帝立碑表彰,称之“御笔”;民国初年,巴拿马赛会曾获有奖章,故衡水侯店村也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
详细5.文笔文笔,也就是江西进贤文港所产的毛笔,是中国十大名笔之一,其制作工序多达120道,所制文笔以“尖、齐、圆、健”四德具备而著称。
据史料记载,文笔制笔技艺由秦朝时期的咸阳游侠郭解、朱兴传授而来;在明代中期,文港毛笔开始走出江西,并成为皇宫御笔;清代,文港毛笔发展开始加速,周虎臣笔庄、邹紫光阁笔庄的设立,使得文港笔到了一个高潮。
文房四宝简介1. 湖笔简介“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实天地之伟器也。
”(古今图书集成)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的湖笔,是毛笔大家族中的佼佼者。
它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
因善琏旧属湖州府,故称“湖笔”。
善琏湖笔相传为秦代大将蒙恬所创,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至秦以来,善琏人的制笔技艺世代相传,全镇几乎家家出笔工,被世人誉为“笔都”。
史书曾载:湖州出名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湖笔制作工艺复杂,从选料到成笔,一般需要经过笔料、蒲墩、水盆、装套、择笔、刻字等一百二十多道工序。
其品种繁多,主要可分为羊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三百个品种。
羊毫是选优质山羊毛精制而成,它的性能柔而健。
笔尖有一段透明发亮的锋颖,锋颖越长,质量越好。
这段锋颖在书写时能蘸墨而不滴,抱拢不散不开叉。
兼毫是羊毫与兔毫或狼毫等其他毫料配制的笔,具有刚柔相济的特色。
硬毫有山兔毛为原料制的紫毫笔,用东北优质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狼毫笔,其他还有猪鬃笔等。
千百年来,经笔工精心研究,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湖笔“尖、齐、圆、健”四大特色,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珍爱,与徽墨、宣纸、端砚并誉为“文房四宝”。
湖笔之所以成为名笔,与历代书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湖州古代文人荟萃,高士云集。
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杜牧、苏东坡等先后在湖州参政为官;本籍赵松雪、王蒙、吴昌硕、俞樾、沈尹默等均为一代书画大师。
他们雅好湖笔,且常与笔工探求制笔之法,为湖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隋朝智永更与湖笔有不解之缘。
他在蒙公祠旁永欣寺一住三十年,一边与笔工切磋制笔技艺,一边孜孜不倦地临池习书,一生用败坏的笔达一大筐,被埋在镇南的“晓园”,并亲笔题“退笔冢”三字。
湖笔的发展至元代为最盛。
冯应科、陆文宝为当时杰出制笔大师(其中陆专制“御笔”)。
他们所制的笔,“其中绳勾,中勾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妙笔。
”冯应科的笔、赵孟兆的书、钱舜举的画当时被誉为“吴兴三绝”。
至明末清初,善琏湖笔的技艺逐渐外传,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地。
论元代湖笔
朱友舟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2(000)025
【摘要】关于元代湖笔,学术界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有学者认为湖笔与宣笔区别主要在于以羊毫入笔,羊毫造笔大约是南宋以后才盛行的,因羊毫价廉易得,价值只有兔毫的几十分之一,所以为湖笔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
有学者认为冯应科、张进中、陆文宝、陆继翁、施文用等一批制笔大家,制作出精良华美的长锋羊毫笔[2]19。
又有学者认为:"以长锋羊毫笔为主的湖州笔代替粗壮刚劲的宣笔而盛行,是元代
绘画技法和材料变化需要的结果。
"[3]237上述的三种观点均以为元代湖州以长
锋羊毫笔为主要产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朱友舟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湖笔重生——浙江省湖州市质监局全面推进湖笔产业发展纪实 [J], 王晶;陈鲁
2.元代"以曲取士"新解——兼谈元代科举制度与元代审美风尚 [J], 庞飞
3.论元代湖笔 [J], 朱友舟
4.关于发展湖笔产业与弘扬湖笔文化的若干问题 [J], 潘钜利;徐维行
5.湖笔制作技艺湖笔 [J], 王克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诸葛氏宣笔-(天下文房第一笔):
湖笔和宣笔的区别
浙江湖州善琏镇的湖笔和安徽宣城的宣笔作为中国毛笔制作最具代表性的两大产地,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有何不同,甚至很多资深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都弄不明白,甚至有人说现在的湖笔和宣笔已经没有区别了,产生这种认识是因为有些笔庄不注重保持本地笔的优势和特色,随波逐流地乱制造成消费者的误解,所以这种认识并不确切,下面我们就宣笔和湖笔的制作环境、历史传承、擅长型制、选用材料、使用名人等多方面做下介绍。
一、宣笔和湖笔的诞生及流行年代
1、宣笔诞生于秦,完善于晋,兴盛于唐宋,平淡于元明清,于近代刚刚恢复元气。
从诞生年代来看,宣笔产生于秦代,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
实际上蒙恬已成为各地制笔业公认的祖师爷,其实蒙恬对制笔业最大的贡献是将秦之前的用毛困扎在杆子外面的制笔法,改为将毛纳入笔杆内的毛内置制笔法。
后来到了三国时期,韦诞发明韦诞制笔法,直接将宣笔的制笔法推向历史高峰,韦诞法又叫三副笔或者缠纸鸡距笔,这是晋唐宋时期的主流毛笔制法,蔡絛《铁围山丛谈》记载:“宣州诸葛氏,素工管城子,自右军以来世其业。
”宣笔的代表诸葛氏笔至少从王羲之的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历经中国毛笔制作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是中国毛笔文化和制笔工艺的活化石。
宣笔不仅在唐朝达到巅峰,整个宋朝宣笔依旧占统治地位,甚至在唐宋年代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就特指宣城的诸葛氏笔,后来湖笔成为主流,宣笔的地位在元明清时期被湖笔取代,现在宣笔正全面复兴,特别是宣城泾县诸葛氏,正在发掘和恢复诸葛氏及历代名笔,功莫大焉。
2、湖笔出现也比较早,但是真正见诸于史料,让湖笔真正兴起的朝代是元朝。
明代李日华在《六研斋杂缀》中论述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亲自传授陆颖制笔古法的史实:元末笔工徐信卿,名重缙绅间。
玉溪尚书赵公以徐制法授吴兴冯应科,俾之日缚一管,不合意即折裂复为之,必如法乃止,松雪翁(赵孟頫)乃玉溪从子,尝亲见其事,故以此法授之陆颖,后冯、陆齐名。
明成化《湖州府志》所载:“昔有冯应科、陆颖善制笔”。
正是赵孟頫将制笔技艺“以法授之陆颖”。
陆颖总结前人制笔经验,使技法炉火纯青,才开启了湖笔兴盛天下的局面,以致赵孟頫“其所用笔皆出自(陆)颖”。
虽然冯应科学制笔早于陆颖,可惜没有流传,而陆颖经其子孙陆文宝,陆继翁、陆文豹、陆文俊、陆端等将湖笔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因此陆颖是真正的湖笔开山祖师,直到今天湖笔依然在毛笔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宣笔和湖笔的制作材料
1、宣笔的制作材料虽然也有狼毫、羊毫、栗尾、鸡毫等,但是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紫毫和鼠须笔,也就是兔毫和鼠须毫,兔毫根据优劣分为若干等级,著名诗人梅尧臣在《宣州杂诗》中说:“诸葛久精妙,已能闻故都。
紫毫搜老兔,苍鼠拔长须。
”就是说的诸葛氏的紫毫笔。
制作工艺上以传统的韦诞法和诸葛法为主,诸葛制笔法又分为诸葛三副法和诸葛散卓法,也就是诸葛氏的笔有不缠纸的散卓法制笔,也有缠纸的古法有心笔,特别是缠纸的有心笔,多写小字,执笔姿势可以取三指执笔法,也就是拨灯法;写大字用散卓笔,执笔姿势不限。
2、湖笔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羊毫,制作工艺主要是传承诸葛氏发明的散卓法制笔为主,或在散卓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毛主要以散扎在笔管内为主。
用料上只择取杭嘉湖一带所产的优质山羊毛,因为这一带山羊在冬季吃含高蛋白的科桑叶或水花生,有的还以圈养为主,锋嫩质净。
笔工们将这些优质笔毛料,按质量等级分类,分出“细光锋”、“粗光锋”、
“黄尖锋”、“白尖锋”“黄盖锋”等四十多个品种。
每一个品种之下,还有再分出若干小类,其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绣花。
湖笔用笔讲究中锋,所以执笔多用五指或者四指执笔法。
三、湖笔和宣笔的著名笔庄
1、宣笔的著名笔庄有诸葛氏、陈氏、汪伯立、吕大渊等等,因为年代比较远,也因为历史上诸葛氏宣笔名望太隆,很多笔庄没有留下名字。
诸葛氏恢复的名笔有:翘轩宝帚、点青螺、诸葛三副笔、诸葛枣心笔、草玄笔、大唐神龙、盛唐鸡踞、贞观遗风、贞观之治、诸葛雀头笔、龙须友、黄龙须等等文化历史名笔。
2、湖笔及湖州以外开设的笔庄众多,元代的冯应科、陆颖笔庄名气很大。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在南京最著名的笔庄是陆继翁笔庄。
虽然后来文化中心的北迁,但当时主修《永乐大典》的解缙等人,对陆颖、陆继翁、徐原珪、施廷用等笔庄的笔激赏不已,纷纷为之赋诗作文加以咏赞。
其后,善琏笔工便逐渐散布于大江南北、京师通衢,虽离土而犹重迁,“湖笔”之名大兴。
对有关文献记载进行粗略统计,先后开肆外埠的湖笔名店计有:北京李玉田、戴月轩、贺莲青;上海周虎臣、毛春塘、老文元等;苏州贝松泉;天津虞永和等等名店使得湖笔终于赢得“毛颖之技甲天下”的胜名。
四、宣笔和湖笔的使用者。
1、宣笔的使用者很多,如晋代王羲之,唐代的李白、柳公权,宋代的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等等。
苏轼在《书诸葛笔》曰:“宣州诸葛氏笔,擅名天下久矣。
纵其间不甚佳者,终有家法。
在《书杜君懿藏诸葛笔》中说:余应举时,君懿以二笔遗余,终试笔不败。
可见苏轼是多喜爱诸葛氏制的笔,他年轻科举考试的笔就是诸葛笔。
2、湖笔的青睐者也不少,如赵孟頫、唐伯虎、文征明、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张大千等等,到了近代沈尹默、傅抱石、吴作人、潘天寿等等都很喜欢湖笔。
无论是湖笔还是宣笔历史上都经过了兴盛期和低迷期,特别是战火纷飞和特殊的年代,很多著名毛笔品牌都经过了消亡再恢复的凤凰涅槃般的洗礼,幸好湖笔和宣笔都处在一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文化复兴的时代呼唤我们对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要认真地继承还要很好地发扬,对于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相信湖笔和宣笔一定会互相借鉴,并保持各自的技艺特色,共同为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发挥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