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显微镜构造和使用及组织切片的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328.00 KB
- 文档页数:19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加深对细胞结构、组织结构以及病理变化的认识,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训时间2023年10月26日三、实训地点生物实验室四、实训器材1. 显微镜(包括低倍镜和高倍镜)2. 切片(人体组织切片、植物组织切片、病理切片等)3. 载玻片、盖玻片4. 胶头滴管5. 显微镜清洁布6. 物镜转换器7. 照相机(可选)五、实训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将显微镜擦拭干净,确保视野清晰。
然后,将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轻轻覆盖,避免气泡产生。
2. 低倍镜观察:将切片放置在低倍镜下,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找到清晰的视野。
观察切片的整体结构,如组织层次、细胞形态等。
3. 高倍镜观察:将切片转移到高倍镜下,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焦距,找到更清晰的视野。
观察细胞内部结构,如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
4. 病理切片观察:对于病理切片,需注意观察病变区域的形态、大小、分布等特征,并与正常组织进行对比。
5. 记录观察结果:将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等记录在实验报告上,包括文字描述和图片。
6. 实验结束:将显微镜擦拭干净,将切片妥善保存。
六、实训结果与分析1. 细胞结构观察:通过观察切片,我们发现细胞具有明显的核质结构。
细胞核内含有染色体,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
2. 组织结构观察:切片中显示的组织层次清晰,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3. 病理切片观察:在病理切片中,我们观察到肿瘤细胞、炎症细胞等病变特征,与正常组织存在明显差异。
4. 显微镜使用技巧:在观察切片时,要注意调节焦距,避免出现模糊现象。
此外,观察病理切片时,需注意病变区域的形态、大小、分布等特征,以便准确判断。
七、实训总结本次实训使我深刻认识到显微镜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显微镜切片,我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对细胞结构、组织结构以及病理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动物基本组织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一般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生物量级及系统过程4.细胞学术与动物基本组织二、实验原理光学显微镜一般由载物台、聚光照明系统、物镜,目镜和调焦机构组成。
载物台用于承放被观察的物体。
利用调焦旋钮可以驱动调焦机构,使载物台作粗调和微调的升降运动,使被观察物体调焦清晰成象。
它的上层可以在水平面内沿作精密移动和转动,一般都把被观察的部位调放到视场中心。
聚光照明系统由灯源和聚光镜构成,聚光镜的功能是使更多的光能集中到被观察的部位。
照明灯的光谱特性必须与显微镜的接收器的工作波段相适应。
物镜位于被观察物体附近,是实现第一级放大的镜头。
在物镜转换器上同时装着几个不同放大倍率的物镜,转动转换器就可让不同倍率的物镜进入工作光路,物镜的放大倍率通常为5~100倍。
物镜是显微镜中对成象质量优劣起决定性作用的光学元件,一般变倍比为6.3:1,变倍范围0.8X-5X。
常用的有能对两种颜色的光线校正色差的消色差物镜;质量更高的还有能对三种色光校正色差的复消色差物镜;能保证物镜的整个像面为平面,以提高视场边缘成像质量的平像场物镜。
高倍物镜中多采用浸液物镜,即在物镜的下表面和标本片的上表面之间填充折射率为1.5左右的液体,它能显著的提高显微观察的分辨率。
目镜是位于人眼附近实现第二级放大的镜头,镜放大倍率通常为5~20倍。
按照所能看到的视场大小,目镜可分为视场较小的普通目镜,和视场较大的大视场目镜(或称广角目镜)两类。
载物台和物镜两者必须能沿物镜光轴方向作相对运动以实现调焦,获得清晰的图像。
用高倍物镜工作时,容许的调焦范围往往小于微米,所以显微镜必须具备极为精密的微动调焦机构。
显微镜放大倍率的极限即有效放大倍率,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能被显微镜清晰区分的两个物点的最小间距。
分辨率和放大倍率是两个不同的但又互有联系的概念。
当选用的物镜数值孔径不够大,即分辨率不够高时,显微镜不能分清物体的微细结构,此时即使过度地增大放大倍率,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轮廓虽大但细节不清的图像,称为无效放大倍率。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使用及无脊椎动物装片的观察一、目的及要求: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及功能,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牢记使用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无脊椎动物装片的观察,增加对所学无脊椎动物内部结构的感性认识。
二、材料及用具:生物显微镜、生物装片、绘图铅笔等。
三、内容及步骤:(一)、显微镜的构造:1.机械系统:(包括哪些具体部件?)2.光学系统:(包括哪些具体部件?)3.光源系统:(包括哪些具体部件?)(二)、显微镜的使用:安放、检查、对光、调焦、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复原(三)、生物装片的观察:1.观察原生动物门的眼虫、草履虫及其接合生殖的装片。
(应观察哪些结构?)2.观察腔肠动物门的水螅的全体及纵、横切装片。
(应观察哪些结构?)3.观察扁形动物门的血吸虫(♀、♂)、华肝蛭的全体装片,绦虫的头节、颈节、节片及卵的装片。
(应观察哪些结构?)四、作业:1.绘制水螅的横切图,注明各部分结构名称。
2.总结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实验二原腔动物与环节动物一、目的及要求: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通过对蛔虫和蚯蚓横切片的观察,增加对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身体结构异同的感性认识。
二、材料及用具:生物显微镜、生物装片、绘图铅笔等。
三、内容及步骤:1.观察线虫动物门的蛔虫(♀、♂)的横切片。
(应观察哪些结构?)2.观察环节动物门的蚯蚓的横切片。
(应观察哪些结构?)四、作业:1.绘制蛔虫(♀)及蚯蚓的横切图,注明各部分结构名称。
2.根据实验观察列表比较蛔虫及蚯蚓在体壁、消化管及体腔等结构上的异同点。
实验三鱼类的系列实验一、目的及要求:1.通过对鲤鱼或鲫鱼外形和内部构造的观察,了解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及适应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2.掌握鱼类活体采血技术、硬骨鱼的一般外形测量方法及硬骨鱼解剖方法。
二、材料及用具:解剖盘、手术刀、剪刀、镊子、直尺、灭菌注射器(5ml)、针头(6-7号)、棉球;鲤鱼(或鲫鱼)、硬骨鱼的骨骼标本。
植物学实验报告—显微镜构造使用及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探讨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显微镜可以显著增强对植物细胞的观察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引言:显微镜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工具,它可以放大细小的物体并让其清晰可见。
植物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构成单位,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对于研究植物生长和发展过程至关重要。
因此,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生物学。
材料与方法:1.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台显微镜和玻璃片。
2.取一块植物组织,如鲜叶片或根尖组织。
3.将植物组织切片,切片厚度约为0.1毫米。
4.将切好的植物组织放在玻璃片上,再叠加一片盖玻片。
5.将叠加好的样品放置在显微镜的样品平台上。
6.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和光强,以确保图像清晰可见。
7.使用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进行观察,并调整物镜的放大倍数。
8.通过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和光强,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结果与讨论:我们使用上述的方法观察了鲜叶片和根尖组织的植物细胞。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层次。
主要观察到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质器。
植物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外围结构,其由纤维素组成。
细胞壁可以提供对细胞的支持和保护,同时还可以通过孔道与相邻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质是细胞内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器的区域。
细胞质中含有许多细胞质器,如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
这些细胞质器具有特定的功能,如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线粒体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高尔基体参与蛋白质合成。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包含着遗传信息。
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编码了细胞的遗传信息。
细胞核还包含着核仁,核仁参与转录过程。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观察到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质器等组成部分。
骨骼系统实验骨骼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维持身体结构、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参与运动等重要功能。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骨骼系统实验,并着重讨论实验的设计和预期结果。
实验一:骨骼组织切片观察实验实验目的:观察骨组织在显微镜下的结构特点,了解骨骼系统的组织构造。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切片染色剂、切片钳、解剖刀、骨组织样本(例如小鼠骨骼)。
实验步骤:1. 将骨组织样本取出,用解剖刀小心地切取骨片。
2. 将切下的骨片放入稳定的缓冲液中,保持骨组织的完整性。
3. 使用切片钳将骨片固定在载玻片上。
4. 将载玻片上的骨片进行染色处理。
5. 将载玻片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所见的骨组织结构。
预期结果:通过骨骼组织切片观察实验,可以观察到骨骼系统的组织构造。
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够看到骨组织由致密骨和松质骨组成。
致密骨由交错排列的骨小柱构成,中间有骨小管贯穿,负责血管和神经的通道。
松质骨的结构相对疏松,内部有许多骨小梁,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
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骨髓腔、骨膜等骨骼系统的其他组织结构。
实验二:骨密度测定实验实验目的:了解骨骼系统的骨质状况,评估骨密度及其变化。
实验材料:骨密度测定仪、标本(例如小鼠骨骼)。
实验步骤:1. 将标本(小鼠骨骼)放置在骨密度测定仪上。
2. 仪器将通过X射线等技术对骨骼进行扫描。
3. 分析仪器输出的数据,获取骨骼的骨密度值。
预期结果:骨密度测定实验可用于评估骨骼系统的骨质状况。
通过分析仪器输出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骨密度值,从而评估骨骼系统的骨质健康程度。
较高的骨密度值表示骨骼更加坚固,而较低的骨密度值可能代表骨质疏松或骨质疾病。
实验三:骨骼系统运动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运动实验,了解骨骼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和响应。
实验材料:运动器械、标本(例如小鼠骨骼)。
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运动器械和标本。
⽝的解剖实验报告⽝的解剖实验报告篇⼀:动物解剖⽣理实验指导实验内容实验⼀、显微镜的使⽤、组织切⽚的显微观察实验⼆、⽝⾻骼的观察、⾻骼辨认测试实验三、⾎液的凝固实验四、红细胞的脆性试验实验五、蛙⼼活动观察实验六、红细胞计数实验七、反射弧分析及脊髓反射活动观察(原⽂来⾃:⼩草范⽂⽹:⽝的解剖实验报告) 实验⼋、胃肠运动观察和⼩肠吸收观察实验⼀显微镜的构造、使⽤和保养[实验⽬的]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掌握显微镜的使⽤⽅法和保养⽅法。
[材料设备]显微镜、组织切⽚、擦镜纸等。
[⽅法步骤](⼀)机械部分1、镜筒2、物镜转换器3、镜臂4、调焦器5、载物台6、镜柱7、镜座(⼆)光学系统部分光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镜和照明装置(反光镜、聚光器和光圈等)。
1、⽬镜:常见的有5×、10×和15×(×表⽰放⼤倍数)的⽬镜,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使⽤,最常使⽤的是10×⽬镜。
2、物镜:常⽤物镜的放⼤倍数有10×、40×和100×等⼏种。
⼀般将8×或10×的物镜称为低倍镜(⽽将5×以下的叫做放⼤镜);将40×或45×的称为⾼倍镜;将90×或100×的称为油镜(这种镜头在使⽤时需浸在镜油中)。
图1-3 物镜的性能参数及⼯作距离C 线为盖玻⽚的的上表⾯,10?物镜的⼯作距离为7.63mm;40?物镜的⼯作距离为0.198mm;10/0.25、40/0.65、100/1.25表⽰镜头的放⼤倍数和数字孔径。
160/0.17表⽰镜筒长度。
人体组织与解剖学实验报告人体组织与解剖学实验报告引言:人体组织与解剖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对人体内部结构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我所参与的人体组织与解剖学实验,并分享实验中的观察和体会。
实验一:组织切片观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不同组织的切片。
首先,我们观察了肌肉组织切片。
通过显微镜,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肌肉纤维的排列和结构。
肌肉纤维的有序排列使得肌肉能够产生力量和运动。
接着,我们观察了神经组织切片。
神经组织是人体中传递电信号的关键组织,通过观察切片,我们可以看到神经细胞的形态和神经纤维的分布。
这些观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实验二:器官解剖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进行了器官解剖,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位置和结构。
首先,我们解剖了心脏。
通过观察心脏的外部和内部结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心脏的四个腔室和心瓣的位置。
这些结构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心脏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接着,我们解剖了肺部。
通过观察肺的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肺泡的存在,以及肺部与呼吸系统的紧密联系。
这些解剖观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呼吸过程和氧气的交换。
实验三:器官功能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来研究不同器官的功能。
首先,我们进行了心电图实验。
通过记录心电图,我们可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和心脏节律的正常与否。
这对于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接着,我们进行了肺功能实验。
通过测量肺活量和呼吸频率等指标,我们可以评估肺部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这些功能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异常表现。
实验四: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了一些病理组织切片,以了解疾病对人体组织的影响。
我们观察了肝脏病变切片,发现了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现象。
这些观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同时,我们还观察了肾脏病变切片,发现了肾小球的变形和炎症细胞的浸润。
生物组织切片技术的步骤与显微镜观察注意事项生物组织切片技术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它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观察和研究生物组织的微观结构。
然而,要获得高质量的组织切片和准确地观察细胞结构,需要掌握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1. 细胞固定和处理:首先,选择适当的生物组织进行研究,并将其固定。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缩醛等。
固定过程中,应注意固定液的浓度、温度和固定时间,以获得最佳的切片结果。
2. 组织切片:固定后的组织需要进行切片以获得薄片。
切片可以使用手动或自动切片机进行。
切片时,要注意刀片的锋利度和切片的厚度,过厚或过薄的切片都会影响观察结果。
此外,在切片过程中需使用切片液体,保持组织的湿润性。
3. 脱水和清洁:切片完成后,需要对切片进行脱水和清洁。
脱水可以使用不同浓度的酒精进行,逐渐将水分从切片中去除。
脱水过程要缓慢进行,以免引起组织变性。
清洁时,可以使用温水和清洗剂将切片浸泡,去除脱水剂和其他残留物质。
4. 上染料及固定:完成脱水和清洁后,可以对切片进行染色。
染色可以增加组织结构的对比度,并使细胞和组织成分更加明确可见。
常用的染料有伊红、吉姆萨和涅瓦脱尔等。
染色后,需要将切片进行固定,以防止染色物质在观察过程中脱落。
5. 显微镜观察:对于观察切片,最关键的工具就是显微镜。
首先,将切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并选择适当的镜头放大倍数。
然后,调节聚焦和光源,确保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清晰可见。
同时,调整光源的强度,避免过强的光线造成过度曝光。
在观察细胞结构时,还需注意以下事项:a. 观察角度:切片必须放置在正确的平面上,以便观察到所需的细胞结构。
切片的厚度和切面的角度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要确保选择正确的切面进行观察。
b. 观察时间和条件:观察时应适度控制观察时间,避免过度放大或观察时间过长引起疲劳。
此外,观察时要注意环境条件,避免把显微镜放置在强光下或者有振动的地方,以免干扰观察。
c. 记录和分析:在观察过程中,要及时记录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并进行分析。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上皮组织一、实验目的⒈认识显微镜的构造⒉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⒊在显微镜下观察单层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的组织结构二、实验材料:⒈显微镜⒉胆囊组织切片⒊食管组织切片三、实验内容与方法⒈光学显微镜的构造⒉观察上皮组织(续表)实验报告:⒈请标示显微镜的构造(10分)⒉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准确情况评分(40分)⒊添图(30分)⒋根据实验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观察说出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10)(2)通过观察说出上皮组织的分类(10)实验二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一、实验目的:⒈通过观察说出血液的组成,能够辨认其中的各种细胞⒉通过观察区分三种肌纤维⒊通过观察描述多极神经元的形态二、实验材料:⒈血图片⒉疏松结缔组织铺片⒊平滑肌切片⒋骨骼肌切片⒌心肌切片⒍脊髓的横切片⒎食管组织切片三、实验内容与方法(续表)实验报告:⒈根据观察填出下列图片的名称(50分)⒉通过观察回答下列问题(50分)⑴血液的组成⑵三种肌组织的分布⑶结合教材写出神经元的分类实验三运动系统躯干骨、颅骨及其连结一、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说出躯干骨、颅骨的组成、名称位置2.在活体上指出:胸骨角、翼点、颈静脉切迹、肋弓、胸骨下角3.通过观察说出胸廓的组成、形态二、实验材料:⒈人体骨架标本。
⒉股骨、跟骨和顶骨的剖面标本。
⒊脱钙骨和煅烧的骨标本。
⒋全身分离骨⒌新生儿颅骨三、实验内容与方法(一)骨的构造及理化特性⒈骨的构造⒉骨的理化特性观察脱钙骨和煅烧的骨标本。
(二)全身骨1.躯干骨⑴组成⑵胸廓⒉颅骨⑴组成⑵颅的整体观实验报告:⒈全身骨骼填图(60分)⒉回答问题(40分)⑴躯干骨的组成⑵胸廓的组成实验四四肢骨及其连结、全身肌第一部分:四肢骨及其连结一、实验目的:⒈通过观察说出四肢骨的组成、名称、位置⒉通过观察说出肩、肘、髋、膝关节的组成⒊骨盆的组成、形态⒋在体表触摸髂前上棘、髂结节、耻骨联合、耻骨结节、大转子、内踝、外踝、鹰嘴、膑韧带。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动物基本组织切片观察一、实验目的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2、基本组织切片的观察与记录3、实验报告的书写与要求4、生物量级、生物系统的层次以及生物类别5、各个胚层细胞发育方向二、实验原理1、生物量级:残基(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甘油)→生物大分子→亚细胞结构(subcellular structure)→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物理量级:基本粒子(夸克,轻子)→电子(自旋反平行)→质子→原子→分子(物体:生物量级)→天体→星系→星云→宇宙→宇宙膜2、生物系统:系统发育无生命的有机行星(残基→RNA,PR,DNA)→生命产生→多类型细胞→真细菌(包括支原体衣原体)→古细菌(甲烷菌,盐细菌,硫化细菌等)→真核生物a)生物界类群:b)原核生物界:真细菌,古细菌c)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藻类,黏菌(无细胞膜,无菌丝,多细胞)d)真菌界:接合菌(菌丝体无隔),子囊菌(除酵母菌单细胞),担子菌(初、次生菌丝,形成担子,担孢子),半知菌(只有无性或有性阶段未发现)e)植物界:苔藓类植物,维管植物(无种子:石松、木贼、真蕨类),有种子(裸子、被子(单子叶,双子叶))f)动物界:侧生动物(海绵),辐射对称动物(刺胞动物门,水母水螅,栉水母动物门,海胡桃),两侧无体腔动物(涡虫),假体腔动物(线虫),真体腔动物(原口动物:环节、软体、节肢;后口动物:棘皮、半索、脊索),3、各胚层细胞发育走向:a)外胚层:神经系统(脑、脊髓、脊神经、自主神经、视网膜、内耳、肾上腺髓质),表皮(毛发、汗腺、油脂腺、乳腺、晶体、口腔黏膜)b)中胚层:肌肉、骨骼、血液、真皮、心脏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结缔组织(固有结缔组织、骨与软骨、血液)c)内胚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上皮和有关腺体(胰,肝)、膀胱上皮d)口诀:外表感神经,内组消胰肝4、分辨力:能分辨最小间隔的能力,单位距离(人眼距目标物25cm处)R=Kλnsin(a2)K是透镜品质,光镜在0.61~1.0之间,λ光波波长或电子波长,n是光镜介质折射率,a是镜口角(样本对物镜的镜口张角,一般<180度),sina/2<1 5、镜种:暗视场(背景黑色,接受标本反射光线,利于分辨颗粒物,观察活细胞),相差显微镜(镀铝膜,将光推迟1/4+1/4相位,背景亮,标本黑),干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胃的解剖结构和组织构造;2. 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3. 通过观察胃组织切片,了解胃黏膜、肌层和腺体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具有储存、消化和分泌等功能。
胃壁主要由黏膜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
黏膜层含有丰富的腺体,肌层由环行肌和纵行肌组成,浆膜层则起到保护作用。
通过观察胃组织切片,可以了解胃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猪胃组织;2. 仪器:显微镜、切片机、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镊子、刀片、剪刀、刀架、剪刀夹、酒精、蒸馏水、盐酸、硫酸铜、硫酸钠、无水乙醇、中性树胶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新鲜猪胃组织,将其清洗干净,用刀片切成小块;2. 将切好的胃组织放入盐酸溶液中,煮沸消毒10分钟;3. 取出消毒后的胃组织,用蒸馏水冲洗干净;4. 将清洗干净的胃组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浸泡30分钟;5. 将浸泡好的胃组织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6. 将清洗干净的胃组织放入硫酸钠溶液中,浸泡30分钟;7. 将浸泡好的胃组织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8. 将清洗干净的胃组织放入无水乙醇中,浸泡30分钟;9. 将浸泡好的胃组织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10. 将清洗干净的胃组织放入中性树胶中,浸泡30分钟;11. 将浸泡好的胃组织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12. 将清洗干净的胃组织放入切片机中,进行切片;13. 将切好的胃组织切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14.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胃黏膜、肌层和腺体的结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胃黏膜层:胃黏膜层分为上皮层和固有层。
上皮层主要由腺上皮和表面上皮组成,腺上皮包括壁细胞、主细胞和黏液细胞等。
固有层含有大量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2. 肌层:胃肌层由环行肌和纵行肌组成。
环行肌位于肌层的外侧,纵行肌位于肌层内侧。
肌层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有助于胃的消化和分泌。
3. 腺体:胃腺体主要位于胃黏膜层,分为壁细胞腺、主细胞腺和黏液细胞腺。
显微镜使用与动物基本组织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观察动物基本组织形态结构2、组织的特点、分布与功能3、复习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二、实验原理动物的基本组织可根据形态、功能、来源(发生)划分为以下四大组织 1. 上皮组织;2. 结缔组织;3. 肌肉组织; 4. 神经组织。
每种组织都有各自的形态特点。
本实验就是借助显微镜这一实验室常用仪器来观察动物基本组织的形态,以加深对动物各种基本组织的认识。
三、实验操作1、取镜与放置移动显微镜时,要一手拿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置在前方桌面上。
2、打开光源,上升聚光镜,开大孔径光阑。
3、观察将被检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 旋转最低倍数物镜观察。
调节粗调焦螺旋,使载物台缓缓上升,直至物镜镜头接近标本。
这时,一边使用目镜观察,一边调节粗调焦螺旋使载物台下降,直至视野中看到物像为止。
移动载片位置,使物象处于视野的中心,此时再调节细调焦螺旋以增加物象的清晰度,可以调节聚光镜和孔径光阑,使光线强弱适中,以便于观察。
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头。
用细调焦螺旋调节,换用高倍镜后,可调节聚光镜和孔径光阑以增加亮度。
观察更细微结构必需使用油镜时,则在制片上滴一滴香柏油。
油镜使用完后,要及时地用蘸有乙醚的擦镜纸把油镜镜头擦拭干净。
4.收显微镜关闭光源;下降聚光镜;关闭孔径光阑;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之处于最低倍数物镜下。
显微镜保持清洁。
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只能用专门的擦镜纸擦拭。
按实验室的要求,做好显微镜的使用记录等。
四、实验结果1、复层上皮组织2、平滑肌3、神经组织4、心肌切片5、硬骨组织6、软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