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朱自清
- 格式:pdf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12
初一上语文春朱自清篇一: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受欢迎的季节之一。
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我们也可以从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中学习到一些关于春天的基本知识和感受。
文章开始,作者通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引出了春天的到来。
接着,作者描述了春天的特点和美丽,包括“燕子归来了”、“樱花开放了”、“草木茂盛”等。
这些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多样性和美丽。
文章最后,作者通过“春天是希望的季节”这句话,强调了春天的美好和意义。
他认为,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人们可以在这个季节里播种、劳动和享受生活。
除了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文学作品中学习到关于春天的相关知识和感受。
例如,从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短暂和无常;从杜甫的《春望》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静谧和壮美;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梦想和希望。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我们可以从各种文学作品中感受到这一点。
通过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天的特点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拓展我们的文学视野。
篇二: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之一,也是人们最喜欢的季节之一。
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中也会有关于春天的教学内容。
下面是一篇关于春天的课文,供您参考。
《春》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天空变得更加热闹。
路边的小草露出渐渐地脑袋,干枯的树枝长出绿油油的嫩叶。
春天,真美啊!春天带来温暖和生机。
随着冬天的结束,大自然开始苏醒,万物开始生长。
树木长出新绿的叶子,花朵绽放出鲜艳的颜色,昆虫复活并开始筑巢。
春天让人们感到舒适和愉悦。
春天也是诗歌和文学的季节。
许多诗人和作家都会赞美春天的美丽。
唐代诗人杜甫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宋代诗人陆游写道:“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
它带来了温暖和生机,让人们感到愉悦和舒适。
第1课《春》教学设计《春》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
本文写的不是某一特定地方的春景,而是作为季节的“春”,充满浓烈的情感,写春天到来时的那些最富有特点也最能体现春之新鲜、美好、生机盎然的场面,以优美的语言,描与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目然力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除了富于诗意和情感,还带有对春的思考和哲思,但这种哲思又是融汇在全文里面,与写景抒情交融着,十分自然。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连、重音和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多幅画面。
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感受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连、重音和感情。
2.掌握文章写景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方法,能够准确地赏析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从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
第一课时人间四季,春天最令人赏心悦目。
冰雪消融,溪水潺潺,看到远山渐绿的颜色,那是春的语言;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看到枝头重现的雀跃,那是春的呢喃。
春,是一个充满了美好、温暖与希望的季节。
大家来说一说,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杜甫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贺知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崔护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人们对春的描绘和赞美,从未停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近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
【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专题01春-朱自清知识讲解1.作者与背景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绿》《背影》《春》等脍炙人口,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期间,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2.知识积累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lǎngrùn):明朗润泽。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yùnniàng):原意是酿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地开着的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卖弄:炫耀。
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黄晕.(yùn):昏黄,不明亮。
晕,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光圈,也指光影或色彩周围模糊的部分。
烘.(hōng)托:中国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舒活:舒展、活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计,打算。
落地:这里指婴儿生下来。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喉咙.(lóng) 16.笼.罩(lǒng) 17.嘹.亮(liáo) 18.撑.伞(chēng)稀疏.(shū) 20.巢.(cháo) 21.眨.(zhǎ)眼 22.应和..(yìnghè)抚.(fǔ)摸 24.蓑笠..(dǒusǒu)..(suōlì) 25.抖擞3.理解主旨本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它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让人看到希望、感到力量,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向前。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1、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朱自清原文简介《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 年7 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 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3、朱自清原文的主要思想含义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
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
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
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春》——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 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朱自清《春》赏析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
”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
”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
盼春,是文章的开端。
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
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
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
“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
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
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1、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着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文艺论着《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朱自清原文简介《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3、朱自清原文的主要思想含义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
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
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
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春》——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朱自清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朱自清《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朱自清,希望有所帮助!原文背影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