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古方新用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小柴胡汤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规律探讨一、本文概述《小柴胡汤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规律探讨》是一篇旨在深入研究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方证特点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规律的学术性文章。
小柴胡汤,源于古代中医经典《伤寒论》,是一款历史悠久的中药方剂,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和胃降逆等功效。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实验研究以及临床数据分析,全面揭示小柴胡汤的药理机制,明确其方证特点,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实践中的应用规律。
本文首先对小柴胡汤的历史渊源、方剂组成及基本功效进行概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实验研究,深入剖析小柴胡汤的主要药效成分、作用机制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数据,分析小柴胡汤在不同疾病中的疗效差异及其适用条件,总结其临床应用规律。
对小柴胡汤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贡献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详实的小柴胡汤应用指南,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小柴胡汤的方剂组成与药性分析小柴胡汤,出自古代中医经典《伤寒论》,其方剂组成独特,药性分析精准,因此具有卓越的疗效。
其方剂组成为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
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药物的药性及其在方剂中的作用。
柴胡为方剂中的君药,具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
其独特的香气能够疏散郁结,调和气血,使全身气机流畅。
黄芩为臣药,苦寒清热,擅长清解半表半里的热邪,与柴胡相配,既能解郁,又能清热,共同发挥解表清热的作用。
人参、甘草为佐药,人参大补元气,甘草和中缓急,二者共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使人体的正气得以恢复,抵抗病邪的侵袭。
半夏、生姜为另一组佐药,半夏燥湿化痰,生姜温中止呕,二者配合,能够调和胃气,消除恶心呕吐的症状。
大枣为使药,既能补中益气,又能调和诸药,使整个方剂的药性更加平和,提高药效。
小柴胡汤的古方新用小柴胡汤是伤寒论里面最著名的方剂之一,用途非常广泛,疗效也非常的好。
小柴胡冲剂(或小柴胡颗粒)是根据小柴胡汤配制而成的中成药,是广受欢迎的居家常备药品。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少阳病的代表性方剂之一,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只要辨证正确,剂量得当,此方可以治疗很多很多的重大疾病。
根据此方配制的中成药,是作为一种感冒药来销售的,服用方便,口感很好,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或风寒感冒后期、余热未尽时,效果的确很好。
但是由于剂量大大降低,用它来治疗重大疾病,显得力不从心。
但是,如果应用得当,此方在家居保健方面,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中成药。
古方新用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是外感风热而引起的常见病,外感风寒如果失治误治,也可入里化热,邪走少阳,则可形成小柴胡汤证,这时,小柴胡冲剂就可以派上用场,而且疗效很好。
症状:口苦、口干、咽喉干燥疼痛、干咳无痰或黄痰、眼睛干涩红肿、偏头痛、鼻干唇干、浑身燥热难受等等。
用法:小柴胡冲剂,冲温开水,内服。
一次1-3袋,一天三次。
(如果同时有拉肚子的现象,可用大蒜一头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如果同时有稍微怕冷或皮肤瘙痒、起皮疹等现象,可用同鸡蛋大小一致的生姜切片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
)咽喉肿痛:喉咙肿痛、干涩等,是目前常见病。
一般是因外感或肝气郁结所致。
用法:温开水冲小柴胡冲剂;或用生甘草、桔梗10-20克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
一次1-3袋,一天三次。
结膜炎:结膜炎或其他眼睛感染疾病,症见眼睛红肿、发热、干涩、眼屎多等等,均可用小柴胡冲剂。
用法:菊花或银花、连翘,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内服。
一次1-3袋,一天三次。
中耳炎:即中耳发炎,亦属常见病。
一般都是服用抗生素。
但是,抗生素副作用大,其实小柴胡冲剂即可解决。
用法:小柴胡冲剂大剂量服用一次3-5袋,一天三次。
方便的话,去草坪上挖蒲公英、紫花地丁、车前草等,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疗效更佳。
腹泻者,可加大蒜一头同煮。
腮腺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扁桃体炎都是常见病,儿童尤其多发。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仲景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总方,其方将和解表里,平调寒热,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扶正祛邪融为一体,兼顾表、里、寒、热、虚、实、升、降、津、气各个方面。
故此方进退,可治气郁、津凝、液阻、失血等证,用途之广,配伍之佳,古今名方,罕与其匹。
本文试将其方证与运用探讨如下:1、方证研究1.1、原方来源:《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喝,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喝,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8)妇人中风七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1.1.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半升(洗)(12g)、甘草(炙)、生(切)各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煎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加五味子半升、干二两。
(现代用法:上七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药渣,再煎。
取汁600ml,温服200ml,日3次。
)1.2、病因病机太阳病邪传少阳或外邪侵袭少阳,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
1.2.1、证析依据三阳三阴开合枢理论,少阳为枢,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太阳表证发热恶寒并见,阳明里证但热不寒,本证往来寒热,标志着病邪已离开太阳之表,渐化热入里,然未入阳明之里,病在少阳半表半里之位。
此时的病理状态是正邪相争,互有进退,时而阳盛则发热,时而阴盛则恶寒,寒热交替出现,因此,往来寒热是本方证的发热特点,也是机体正邪进退的反映;足少阳经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侵其位,经气郁结,故见胸胁苦满;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故见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火乘胃,胃气上逆,故见嘿嘿不欲饮食而喜呕。
小柴胡汤新用(柴胡—黄芩)2兹举笔者应用该方治疗多年顽咳医案一则。
王某,女,33岁。
2009年11月27日就诊。
患者自诉从1岁开始咳嗽,每年无明显诱因于入冬后咳嗽,以干咳为主,或咳出少量白黏痰,受凉、油烟刺激、劳累或大声说话后加重,加重时必须连续咳嗽十几分钟后方能缓解,冬季天天如此,入春则止,一切如常人。
其余季节如逢剧烈的情绪刺激,咳嗽基本与冬季相同。
患者前往某医院诊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服肃肺止咳化痰中药(桔梗、杏仁、半夏等)及化痰止咳等西药多年,未见明显效果。
半月前开始咳嗽,刻下症见:干咳,咽痒或嗳气后引发,油烟刺激、大声说话后加重,一刻钟后方能自行缓解;脾气急躁,喋喋不休;不容易出汗,面部痤疮散在多发,色暗红,食欲、睡眠均好,小便略黄,大便正常,舌体瘦小,舌苔薄少,脉细弱数。
查:血压145/90mmHg,双肺呼吸音粗,心率105次/分钟,节律齐。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咳嗽。
证属肝气不畅,肺气不降。
治以疏肝清热,温肺散寒止咳,予六味小柴胡汤原方,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
5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3日二诊: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咳嗽明显好转,咽痒消失,偶于大声说话后出现干咳,持续时间极短即能自行缓解,再进2剂后诸症消失。
换方治疗面部痤疮,并嘱咐患者自备数剂六味小柴胡汤于家中,咽痒即服用。
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该患者咽痒或油烟刺激后干咳,呈现出“往来咳嗽”现象,如若诊查不出明显的痰饮、表证、阳虚等指征,就可以看做是少阳证“往来寒热”的一种延伸,这是柴胡药证;柴胡证典型的表现是神情默默,所以一般认为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性格偏内向等肝气郁结症状是柴胡证、柴胡体质的识别关键,但是我们也发现临床不尽如此,柴胡证也可以表现为情绪亢奋,脾气急躁,喋喋不休,焦虑紧张,甚至恐惧惊悸等肝郁化火症状。
该患者脾气急躁,喋喋不休,容易兴奋激动,容易血压波动、心率加快,情绪波动后咳嗽等也是柴胡、黄芩药证;冬季咳嗽,春季自行缓解是典型的“寒咳”,是五味子、干姜药证;嗳气后引发咳嗽,这是胃气上逆,是半夏药证。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体会小柴胡汤为汉代仲景名方,其汤证是“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仲景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近年来,吾随闫勉利主任医师求学,对闫师妙用小柴胡汤证治疗临床多种外感、内伤诸证,收效满意,达到了药到病除之疗效。
对“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认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1:张××,女,36岁,2007年3月因风寒感冒五日,在当地诊所予以阿莫西林、病毒灵等药服用后,全身仍感时冷时热,心烦疲倦,饮食不佳,大便秘结。
2-3天一行,小便正常,脉弦细,舌苔滑腻稍黄。
入院血常规检查正常。
辩证属外感中风,邪留少阳,拟以小柴胡汤治之:柴胡20克,黄芩10克,太子参20克,生半夏20克(先煎),生姜6克,大枣10克,生大黄6克,生甘草6克,服上方2小时后,腹中肠鸣,大便随解,全身少许汗出,喜饮水,连服四剂而愈。
病例2:郭××,男,47岁,2008年5月15日就诊,自诉,有胆囊炎病史五年,近一月来,口苦口干,恶心欲吐,泛酸嗳气,胸胁脘腹胀满,腹部叩诊呈鼓音,舌苔黄腻稍滑,脉弦实有力。
腹部b超示:胆囊壁毛糙,提示慢性胆囊炎。
辩证属肝胃郁热,横逆犯胃。
治宜疏通少阳,调畅气机,佐以和胃降逆。
方用:柴胡20克,黄芩6克,生半夏30克(先煎),茯苓20克,大枣6克,生姜3克,郁金10克,丝瓜络6克,茵陈10克,谷芽15克,生麦芽15克,莱菔子15克,生甘草6克,五剂,水煎服。
服药后胸胁胃脘胀痛消失,但饮食纳差,继以原方加砂仁3克,叩仁6克,五剂水煎服后,诸证消失,饮食正常,随访于今无异常。
2 讨论分析小柴胡汤据原方可分三个层面:一则柴芩相配,可“枢机通利,胆腑清和”。
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之郁火;二则半夏配生姜。
小柴胡汤治疗感冒的临床运用【摘要】小柴胡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具有治疗感冒的显著疗效。
本文从小柴胡汤在中医中的地位、感冒的病因病机以及小柴胡汤对感冒的疗效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小柴胡汤主要由哪些药材组成,如何制备,主要药效成分是什么,以及对感冒症状的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文章还列举了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案例。
结论部分指出小柴胡汤作为治疗感冒的有效方法,探讨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以及未来在感冒治疗中的发展前景。
小柴胡汤在中医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对于治疗感冒有着积极作用,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小柴胡汤、感冒、中医、药方、制备方法、药效成分、临床应用、治疗作用、应用案例、有效方法、临床实践、发展前景。
1. 引言1.1 小柴胡汤在中医中的地位小柴胡汤在中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经典方剂。
它最早见于《伤寒论》,被誉为“伤寒汤”的组成成员之一,是六经验风证的代表方剂之一。
小柴胡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被誉为“千古名方”。
在中医理论中,小柴胡汤被归类为卫气营血之剂,具有疏解肝气、升清阳、解毒和和解表里的作用。
小柴胡汤不仅在治疗感冒方面有显著疗效,还在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中有广泛的应用。
因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副作用小而备受中医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在当今医疗领域,小柴胡汤作为重要的中药方剂之一,其地位不可替代。
通过对小柴胡汤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发挥其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1.2 感冒的病因病机感冒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外感风寒、痰湿郁闭、气滞化火等。
外感风寒是最常见的感冒病因,主要表现为身体受凉后,风寒侵袭而引起的症状。
痰湿郁闭则是指体内湿气过重,湿邪阻滞而导致感冒发作,表现为喉咙痒、咳嗽、咳痰等症状。
气滞化火则是指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气火不升反降,导致感冒症状的出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苦、咽干等症状。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363-02【关键词】: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现多用党参代替)、半夏、大枣、生姜、甘草组成。
小柴胡汤及其加减应用被历代医家所重视,考《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证条文共有19条,其中只有2条在少阳病篇,其它17条均散在于其它病篇之中,如太阳病篇有12条,阳明病篇有2条;厥阴病篇及阴阳瘥后劳复病篇各1条,其应用之广可见一斑。
陈瑞春老先生[1]谓之是一张外感可治,内伤能调,虚证可补,实证可泻的多功能常用方。
导师万丽玲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病症、异病同治疗效甚佳,现举隅如下:1. 口腔溃疡徐某某,女,57岁,2011年10月22日初诊,外感发热后口腔反复溃烂。
诊见:口腔溃烂,畏寒,腰以下冷,打喷嚏,无涕,气短、便后明显,纳食一般,舌尖红苔薄,脉浮弦。
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5g,生姜3片,大枣5枚,生甘草6g,淡竹叶6g,辛夷花15g。
服上药7剂,口腔溃疡愈。
按:患者口腔溃疡由外感热病耗气伤阴,郁热化火,火热熏灼口舌而成,而气阴耗伤反复迁延,阴病及阳,易致脾肾阳虚,故可见畏寒,腰以下冷,气短等症。
病机寒热夹杂,虚实并存。
投小柴胡剂调和脏腑寒热虚实故能收效。
2. 午夜咳喘潘某某,男,72岁,2011年11月10日初诊,咳嗽气喘反复发作,受凉加重,长期不规则服用强的松片。
诊见:咳嗽阵作,咳较多稀白泡沫痰,气喘胸闷,喉中哮鸣,难以平卧,子时多发,汗出湿衣,颜面潮红,背部畏寒,舌暗苔白,脉浮弦。
投以小青龙汤加味三剂,不效。
后改用小柴胡汤合小青龙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0g,法夏10g,大枣6枚,生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3g,白芍10g,五味子5g,甘草6g,苏子15g。
服上药三剂,症状减大半,继用上方五剂,症状基本消失。
名方小柴胡汤的应用探讨上篇理论研究小柴胡汤,是仲景先生《伤寒论》中的少阳经症方剂。
此方剂的功能是专主和解少阳经,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从而达到人体外邪的驱除,内部各个组织机能的正常。
但随着后人们不断医疗实践,人们对小柴胡汤的使用有所扩大,对此汤的理性认识有所加深,并由此在继续使用小柴胡汤的来治疗更加复杂的疾病。
但小柴胡汤究竟能够治疗哪些疾病,其具体治疗时如何使用与加减变化,都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深思与控究,以便能够发挥先辈给我们留下的这一宝贵方剂,以造福于后世的人们,更发挥我们祖国的医学遗产,为现代社会人们与疾病进行斗争提供应有的贡献。
第一章小柴胡汤方第一节小柴胡汤的组成小柴胡汤,其方组成是: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其方的适应症是:胸胁苦闷,寒热往来,默默不语、不欲饮食,频频作呕,口苦、咽干、目眩。
同时也还伴有一些其它症状。
此症的病机是:少阳经半表半里症。
本方由七味药组成,可分为柴胡、黄芩为苦寒清热一组;生姜、半夏辛温开散为一组;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滋补为一组。
柴胡、黄芩为苦降之味,是本主药,为一组;柴胡在本方的作用是:柴胡性平,味味苦,入肝胆二经。
其功能是解少阳经之热,其气质轻清上升,其苦味最薄,能疏利少阳经气机,使半表半里之邪从外而解,用以解外邪,是治往来寒热的第一要药,柴胡疏肝,解少阳气郁。
《神农本草》曰:“主心腑肠胃中气结,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柴胡不仅有上述功能,还可用于消化食积,促进新陈代谢。
说明柴胡在本症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黄芩苦寒,味苦较重,入肺、大肠、小肠、脾脏、胆腑,清火除热,使半表半里之热从肺与大肠而彻。
故柴胡黄芩合用,苦寒清热,解半表半里之邪,疏畅少阳气机,使三焦通利,表里相和,上下相协。
生姜、半夏辛温开散之品为一组。
生姜,性温,味辛,入肺脏、脾脏、胃腑;其功能是温中止呕,治风寒咳嗽;增强消化,增强肌体免疫力。
半夏,性温,味辛,入脾脏、胃腑;其功能是化痰和胃,消痞止呕;并有抑制呕吐、治疗慢性咽炎的作用。
小柴胡汤临证应用发微【摘要】结合临床体会对小柴胡汤的特点和应用进行探讨。
认为:小柴胡汤具有以下作用特点:和解少阳,三阳并调;升清降浊,调理三焦;疏肝解郁,和血安神;补虚泻实,防微杜渐。
临床上不管男女老幼,外感内伤皆可运用。
用于外感病则重用柴胡,尤对反复发热效果好;用于内伤杂病,则可调气机,祛邪扶正,临证据病情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则可效如桴鼓。
【关键词】小柴胡汤《伤寒论》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11-03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一首名方,其原义是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枢机不利,如第96条所云“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之证。
其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全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补泻同施、胆胃并治,有祛邪为主,兼顾正气,疏利少阳、兼和胃气的特点。
小柴胡汤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临床运用甚广,笔者就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如下,以飱同道。
1 和解少阳,三阳并调《素问·阴阳离合论》曰:“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少阳为枢”是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说明少阳的功能特点有如枢机,主运转,而且能够促进调节太阳、阳明表里阳气的正常出入。
太阳病为表,阳明病为里,而少阳病证候已离太阳之表,未入阳明之里,故为半表半里证。
小柴胡汤将升发透达(柴胡、生姜)、清泄降浊 (黄芩、半夏)、健脾益气(人参、大枣、炙甘草)三组药配伍成方而达到和解之功。
其妙在以大剂柴胡升举少阳之气,通过转运少阳之枢机以引邪外出,故柯韵伯称其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若独升散透表则治在太阳,若独清泄降浊则治在阳明,均不得驱半表半里之邪气。
小柴胡汤虽为和解少阳之方,其中却蕴含了疏散太阳、清降阳明之法,而达到三阳并调之效。
如《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歌小柴胡汤变方小柴胡汤方歌篇一:小柴胡汤方歌范文一:小柴胡汤方解小柴胡汤药方:柴胡8两,半夏半升,人参、甘草、黄芩、生姜3两,大枣12枚。
加减变方注解:呕逆加生姜陈皮、[生姜散逆、陈皮顺气]。
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以荡郁热]。
渴者去半夏加花粉[生津]、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解肌]。
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咳为气逆肺寒五味饮肺、干姜散寒。
戴元礼曰:少阳有嗽无喘非少阳也。
阳明有喘无嗽、有嗽非正阳明也。
虚烦、加竹叶粳米[竹叶凉心、粳米和胃]。
齿澡无津加石膏、[齿燥属阳明火,石膏清胃止渴]。
痰多加栝蒌贝母、[能去热痰]。
腹痛去黄芩加芍药、[黄芩寒中芍药合甘草和里]。
肋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大枣甘令人满,牡蛎咸能软坚]。
肋下痛加青皮芍药、[肋为肝胆之部,病属肝火,二药平肝]。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经曰:太阳症、饮水多心下必悸水停心下故悸、承畜不行故小便不利、黄芩苦反竖肾、茯苓淡能利水]。
本经头痛加川芎[入肝活血、散郁除风]。
发黄加茵陈[利湿]。
解方:此足少阳药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仲景曰:少阳中风、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释曰:邪在半表半里、以吐除烦吐则伤气。
气虚者悸、以下除满下则亡血、血虚者惊。
又曰:伤寒脉弦细、头痛脾热者;属少阳、不可汗、汗之则谵语、释曰:汗之亡津液、少阳之邪因之入胃、故谵语。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到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
阳不足则阴凑之故、发寒用黄芩降阴气、使不陷入阳中、则不寒。
阴不足则阳凑之故、发热用柴胡升阳气、使不陷入阴中则不热。
又曰:柴胡黄芩之苦寒以退热、半夏生姜之辛温以退寒、人参大枣甘草之甘温以助正气。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
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
使邪不得復传入里为佐。
二药固太阴、使木邪不致克土、然必须人参方可用。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热的体会论文肺小柴胡汤,中医方剂学。
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
主治伤寒少阳病证。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热的体会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小柴胡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治疗少阳证的主方,由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组成。
《伤寒杂病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证提纲,小柴胡汤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4大主症。
临床用小柴胡汤疏解少阳、调理枢机治疗各种发热多有报道[1-3],其中不乏与女性月经周期明显相关之发热[4-5]。
笔者跟随导师王玉明教授临床学习,通过观察王玉明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风湿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对小柴胡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通过2个验案谈谈体会。
1 病案举例【病案1】患者,女,27岁,主因反复发热1年,于2014年9月2日就诊。
患者自2013年9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午后高热,Tmax 39~39.2 ℃,约3周发作1次,持续约1~2周,严重时可持续3周,后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
自2014年1月夜间发热,Tmax 37.5~38.7 ℃,晨起降至正常。
发热前均有恶寒,伴有多关节疼痛,口腔溃疡、下肢结节红斑。
发热及口腔溃疡于月经前加重。
无咳嗽、无关节肿胀。
平素急躁易怒,嗜食肥甘。
曾多次查血常规、感染指标(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结核)、免疫指标(类风湿因子、补体、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系列、ANCA)、肿瘤标志物均未见异常。
ESR 44~52 mm?h-1,CRP 21~30 mg?L-1。
首次发热查子宫B超提示不全流产可能。
多家医院会诊,除外肺部感染、结核、肿瘤及妇科疾病引起发热,诊断为贝赫切特综合征,运用多种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治疗无效,因患者拒绝用糖皮质激素,特来求中医诊治。
刻下症见:情绪抑郁,双下肢结节红斑并关节串痛,口腔溃疡,乏力,多汗,头晕,眠差,口苦,纳差,大便质黏,1~2 d一行。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灵活运用《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经典,其中的小柴胡汤是非常常用的一种中药方剂。
它具有温中解表、调和气机、舒肝利胆等功效,被广泛使用于临床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
这篇文章就围绕《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灵活运用来阐述一下它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小柴胡汤的组方配伍小柴胡汤的组方配伍非常重要,其中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的比例是1:1:1/2:1/2:2,这种组方主要针对“太阳病”减轻症状。
此外,小柴胡汤还可加减药材,适应不同的疾病。
比如可以加入茯苓、甘草、枳实等治疗肝胆湿热、暑湿病及黄疸等疾病;也可以加减黄连、黄柏来治疗肝胆湿热、黄疸、脾胃湿困等疾病。
二、小柴胡汤适应症小柴胡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如下面的症状可以考虑用小柴胡汤治疗。
1. 感冒发烧小柴胡汤主要针对太阳病减轻症状,如表现为风寒感冒、身体发热,可以采用小柴胡汤加入生附子等药材来治疗。
2. 脾胃不和小柴胡汤也适用于治疗脾胃不和的症状,如肚子胀气、反酸、少食,可以加入干姜、木香等药材。
3. 月经不调对于女性来说,小柴胡汤是一种很好的调理月经不调的方剂,可以加入当归、川芎等药材。
三、小柴胡汤的注意事项虽然小柴胡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但是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的。
1. 禁忌大便干结不宜使用小柴胡汤。
2. 剂量剂量很重要,如果用量过大会导致过敏等不良反应,用量不足则无法发挥疗效。
一般建议成人每次15克左右。
3. 使用时间小柴胡汤用水煎出后,一定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服用,否则会导致药效下降。
综上所述,小柴胡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方剂,对于许多现代人的身体不适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但是使用前需要注意它的组方配伍,适应症和使用方法等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
小柴胡汤的应用探讨小柴胡汤的应用探讨主讲杨兆林第一部分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仲景先生《伤寒论》中的少阳症方剂。
此方剂的功能是专主和解少阳经,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从而达到人体外邪的驱除,内部各个组织机能的正常。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可分为柴胡、黄芩为苦寒清热一组;生姜、半夏辛温开散为一组;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滋补为一组。
要想了解《伤寒论》处方,就必须要了解《神农本草经》对这些药物的作用记载。
柴胡、黄芩为苦降之味,是本方主药,为一组;柴胡微苦微寒,气质轻清,能疏能散,以解少阳之郁滞,使半表半里之邪从外而解。
凡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者,大抵以此药为主。
《神农本草》曰:“味苦平。
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说明柴胡在本症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黄芩苦寒,味苦较重,能清少阳邪热,而除胸腹烦满。
《神农本草》曰:“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清火除热,使半表半里之热从肺与大肠而彻。
故柴胡、黄芩合用,一则以疏解半表之郁滞,一则清泄半里之邪热,邪热郁滞得解,则枢机自能运转,胆腑亦必清和。
生姜、半夏辛温开散之品为一组。
生姜,性温味辛,入肺脾胃;其功能是温中止呕。
半夏,性温味辛,入脾胃;《本草》曰:“味辛平。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此二味,调理脾胃,降逆止呕,是呕家第一圣药,并有辛行开散之作用。
此外,姜夏二品,既能佐柴胡、黄芩逐邪之力,又能行甘、枣之泥滞,故降逆止呕之中,又见泄满行滞之功。
人参、甘草,大枣甘补之品为另一组。
人参《本草》:“味甘,微寒。
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益气补脾,扶正祛邪,使邪从外而解。
甘草《本草》曰:“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
”仲景于解表之中一般不用人参,而今取之者有三意:一意,以保元气。
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371-02【摘要】: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小柴胡汤,如今已远远超出当初少阳病的范畴,加之巧妙的临床配伍,更增其临证化裁的用途,现已广泛用于外感、内伤多种疾病的治疗,尤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只要辩证准确,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小柴胡汤临床运用汉代张仲景创立的小柴胡汤,虽已流传千载之余,如今临床上仍广泛使用,辨证得当,无不奏效。
小柴胡汤乃《伤寒论》六经辩证治疗少阳证之主证、和法的代表方剂。
今天其主治病症之多,应用范围之广,已远远超出当初少阳病之范畴,加上巧妙的临床配伍,更增其临证化裁之用途,现代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只要辩证准确,往往可收到良好效果。
一、小柴胡汤的组成小柴胡汤首见于《伤寒论》第96条。
原文所载: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三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制方原理(一)方义解析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
少阳之脉,位于太阳和阳明表里之间,邪在少阳,则徘徊于半表半里,外出近太阳则寒,内入邻阳明则热。
亦有学者认为少阳为阴阳之枢,邪在少阳,容易内传阴经,其出表入里,关键在正气之强弱,如正不胜邪,邪气内入阴经则寒,邪不胜正,邪气外出阳经则热,故寒热往来;邪客少阳,循经而入,致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循经上炎,以见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呕吐;舌苔薄白是邪尚未入里化热,脉弦为少阳经气闭郁不疏之故。
总之,伤寒少阳证的病机主要为邪犯少阳,经气不舒;内蕴胆热,胃失和降;邪正交争,邪有内陷之机。
治宜疏解少阳,清胆和胃,扶正祛邪。
正如吴谦所云:“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也,在半里者,是主气受病也。
邪正在两界之间,各无进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
小柴胡汤的药理研究及该方在发热性疾病中的应用小柴胡汤是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名方,原方由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斤),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劈十二枚)上7味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的作用,是伤寒少阳证主方。
方中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故为君药;黄芩苦寒,善清少阳火,故为臣药;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
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为佐药,为助君臣药攻邪之用。
人参、甘草为佐,生姜、大枣为使,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实里而防邪。
如此配合,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少阳为主,兼顾胃气。
《伤寒论》263条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指出了小柴胡汤的主证。
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往来无常,故其见证多少不一。
所以《伤寒论》101条又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然而,总以寒热往来,苔白脉弦为主。
原文中小柴胡汤主之的条文计有:96条、97条、99条、100条、144条、379条、394条等。
小柴胡汤除应用于少阳证外,还用于黄疸、热人血室、产后郁冒等多种病证。
1 小柴胡汤的现代药理研究1.1 解热抗炎作用:根据小柴胡汤组成药味的研究,方中柴胡含柴胡皂甙等成分,动物实验证明,柴胡有明显解热作用,临床观察也证明其退热效果显著,有效率达97.5%,柴胡皂甙则能降低正常大鼠体温。
黄芩含黄芩甙、黄芩素等五种黄酮成分。
本品煎剂亦解热作用显著,生姜可促进发汗而加强散热。
故本方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柴胡对流感病毒、结核杆菌及钩端螺旋体,在体外均有抑制作用;柴胡煎剂治疟疾有较好的效果。
黄芩亦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对感染该病毒的小鼠生存天数及肺部病变有一定疗效,并对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及霍乱弧菌等多种球菌均有抑制效能。
张仲景运用小柴胡汤探究论文1异病同治“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论》101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379条)。
小柴胡汤的治疗主症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但是临床证候常见错综复杂,典型的小柴胡汤证候不多,因此,张仲景认为临床上只要见到一部分主证,即可使用小柴胡汤治疗。
如少阳邪热迫胃,导致胆胃气逆以致呕吐、发热症状,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少阳之邪得解,则热除呕止。
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根据患者病证,认真分析病因病机及病邪所在,若符合少阳病证,即可以小柴胡汤治疗,而非一病一方。
1.1黄疸病“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金匮要略·黄疸病21条》。
黄疸乃脾胃湿热溢于血脉,行于肌肤所成,其治疗常用清利湿热的茵陈五苓散。
但是,在黄疸病过程中,常有肝邪犯胃侮脾所致腹痛、呕吐,可与小柴胡汤疏肝和胃。
1.2大便异常“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伤寒论》229条)“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伤寒论》230条)。
以上两条均为阳明少阳同病,以少阳为主的证治。
阳明病主见潮热、大便硬结,但是上两条分别见潮热无腑实、腑实无潮热,没有完全具备阳明腑实病的条件,所以不能用承气汤攻下。
“胸胁满不去,舌上白苔”是体现少阳证未解,病邪虽入里,但舌苔不是黄燥,未致大热,更见呕逆,说明证候仍以少阳为主,当从少阳论治,亦体现了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可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使上焦气机得以宣通,胸胁硬满可去,津液得下,则大便自调,胃气和降,则呕逆可除,若三焦通畅,气机无阻,自可周身濈然汗出而解。
1.3产后郁冒病“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产后病2条》。
小柴胡汤古方新用
【摘要】目的通过对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观察,了解了小柴胡汤在除主证以外其他方面的应用,并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同时可以启示更多的中医师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开拓中医古方,以能够为更多的病患者解除病痛,促进祖国医学的发展,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方法围绕小柴胡汤的君、臣、佐、使的原则、治疗原则、适应症,应用于适合的病患者,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同时详细记载。
结果小柴胡汤对丙型肝炎、产后发热、感冒、慢性胆囊炎、小儿痄腮等病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总结对于小柴胡汤在除主证以外其他病症的多次临床应用中,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所以祖国医学中的古方,只要掌握了它的功用和药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就会活学活用,更好地为广大病患者解除病痛,同时可以使祖国医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小柴胡汤/治疗应用
小柴胡汤系和解剂中的和解少阳剂,适用于少阳病,症见: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
由于少阳病邪不在肌表,又未入里,而是居于半表半里之间,所以治疗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唯有和解之法最为适宜。
我在临床以本方为主用于内、外、妇、儿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1慢性丙型肝炎
王山军,男,56岁,于2011年8月2日初诊,主诉:乏力1月,加重伴身目俱黄1周。
患者自诉于就诊前一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疲乏无力,口苦咽干,食欲减退,身目俱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白腻,脉眩,当时未引起重视,自己购买“建脾丸,建胃消食片”口服后无任何效果,并以上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双侧巩膜轻度黄染,肝脏于右肋缘下2cm可触及。
质中,余(-)。
肝功示:谷丙转氨酶206u/l,谷草转氨酶80u/l,总胆红素88ummol/l,直接胆红素23ummol/l,间接胆红素62ummol/l,hcv-rna阳性,抗-hcv阳性,诊断:慢性丙性肝炎,病机归纳为:湿热熏蒸肝、胆,胆汁经溢肌肤,下注膀胱,故目黄,皮肤黄,小便黄,热盛津伤,故发热,口干渴而苦,大便秘结,肝旺乘脾,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全身失于濡养,故全身疲乏无力。
予以小柴胡汤加减,方药如下:
柴胡15g,半夏10g,黄芩10g,人参6g,甘草9g,大枣5枚,茵陈30g,山栀子15g,大黄6g,板蓝根15,虎杖15g。
水煎分服,共服15剂后,患者自诉口苦咽干,身目俱黄明显好转,但仍全身疲乏无力,故去大黄,加黄芪继续服用10剂后上症消失。
复查肝功正常,但hcv-rna阳性,抗-hcv阳性,半年后患者随诊时自诉无特殊不适,肝功正常。
2产后发热
王卢燕,女,30岁,2010年11月5日就诊,产后发热,自汗出,餐后热甚汗多,口苦咽干,不欲饮食,恶露未净,小腹隐痛,大便
难,乳汁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眩数。
诊断:产后发热,病机归纳为:产妇分娩耗气伤血,呈多虚多瘀的特点。
气血虚弱,虚阳外越,则发热,气虚血瘀,营卫不调,故自汗出,气血不足,固摄失损,故恶露不净,小腹隐痛,又因汗出过多,伤津化热,热扰肝胆,胆热上蒸,热灼津液,故口苦咽干,不欲饮食,予以小柴胡汤和解清热,益气扶正,调达升降,宣通内外,令气血充盛,气机畅通。
方药如下:
柴胡12g,黄芩9g,半夏9g,人参6g,甘草6g,大枣5枚,生姜6g,当归9g,瓜蒌9g,天花粉10g,麦冬9g。
水煎分服,患者共服三剂后,自诉发热、汗出,口苦咽干,不欲饮食完全消失。
3感冒
韩玉美,女,26岁,2012年3月19日就诊,主因“鼻塞头痛5天,伴咳嗽,发热2天”.于入院前5天因受凉后出现鼻塞头痛,恶风畏寒,肢节酸痛,手足酸软,咽痛,头痛,就诊前2天出现咳嗽,咳痰,无汗,发热,体温高达38、5℃,脉浮紧,苔薄白。
诊断:风寒感冒,予以小柴胡汤加减。
病机归纳为: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腠理内闭,则恶寒、发热、无汗,因感于寒,故恶寒重而发热轻,风寒外袭体表,络脉气结则肢节酸痛,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致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寒为阴邪故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俱为表寒之象。
处方如下:
柴胡9g,黄芩12g,半夏9g,甘草3g,大枣5枚,生姜6g,荆芥
10g,防风10g,前胡10g,桔梗6g,橘红9g,桂枝9g,羌活9g。
服五剂后诸症消失。
4慢性胆囊炎
王蓝虹,女,40岁,2011年10月8日就诊,主因“间歇性右胁疼痛3年余,加重伴黄染1周”。
患者自诉于就诊前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胁胀痛拒按,急躁易怒,胸闷口苦,泛恶欲呕,厌食油腻,身目黄染,小便黄赤,苔黄腻,脉眩数。
当时诊断急性胆囊炎,予以抗感染、消炎利胆治疗好转。
但自此之后,每遇饮食不慎、情绪激动后右胁疼痛。
此次于就诊前1周因饮食不慎出现右胁下疼痛,身目黄染,小便黄赤,口苦,厌食油腻。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双侧巩膜轻度黄染,肝胆区叩击痛,莫菲氏征阳性。
初步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肝胆湿热型)。
病机归纳为: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胁络失和,则胁痛不已,热壅气滞,故灼热胀痛,急燥易怒。
湿热阻中,胃失和降,故泛恶欲呕,苔黄腻,厌食油腻,皆为湿热偏重,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而见面目黄染,身黄溲黄,脉眩数为肝胆实热之象。
方药如下:
柴胡10g,黄芹10g,半夏9g,甘草6g,大枣5枚,川楝子12,香附6g,茵陈18g,郁金18g,山栀子12g,枳壳9g,木香9g,连翘15g,蒲公英15g。
服用15剂后,以上病症基本缓解。
5小儿痄腮
患儿王东东、男、3岁,2011年4月12日就诊,主诉:右侧腮部
耳前肿胀疼痛2天,加重伴发热1天。
患儿父母代诉患儿于就诊前2天因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右侧腮部耳前肿胀疼痛,于就诊前1天相继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2℃,故来我院门诊就诊,查体:t:38.5℃,右侧腮部耳前局部肿胀界限不清,色苍白,皮温不高。
初步诊断:急性腮腺炎(大头瘟)。
病机归纳为:因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攻冲头面所致,风热疫毒壅结于上,则头面红肿胀痛,温毒郁于肌表,卫气失和,故发热。
治以清热解毒,疏散风邪。
方药如下:
柴胡3g,黄芹3g,人参2g,甘草2g,大枣2枚,连翘6g,僵蚕2g,玄参3g,板蓝根6g,桔梗2g。
服用5剂后上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