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临床及其心电图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窦性心动过缓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窦性心动过缓概述窦性心律是指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并控制整个心脏电活动的主导节律,可分为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为60~100次/分,婴幼儿和儿童的频率比成年人快。
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简称窦缓,是指成年人窦性心律的频率慢于60次/分。
可为生理性状态,也可为病理性因素导致。
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伴有窦性心律不齐而出现心律不规则。
英文名称:sinus bradycardia。
其它名称:窦缓。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心律失常。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目前尚未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本病会遗传给下一代。
发病部位:心脏。
常见症状:多无明显症状。
主要病因:生理性因素、病理性因素。
检查项目: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心电事件记录仪、运动试验、阿托品试验、倾斜试验、睡眠监测、心脏电生理检查。
重要提醒:无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遵医嘱定期复查心电图即可。
临床分类: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和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
二、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病特点三、窦性心动过缓的病因病因总述:窦性心动过缓是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动过缓。
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两大类。
基本病因:1、生理性原因(1)常发生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体力劳动者及睡眠时。
(2)一些手法,如压迫眼球、按压颈动脉窦、诱导呕吐等可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2、病理性原因(1)心脏疾患:如窦房结病变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亦常发生窦性心动过缓。
(2)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症、尿毒症等。
(3)代谢降低:如低温、重度营养不良恶液质、脑垂体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4)药物因素:应用拟胆碱药物、胺碘酮、非二氢吡啶类的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窦性心律过缓伴不齐的表现
导语:窦性心律过缓伴不齐是一种心脏疾病的表现,这种心脏疾病的危害虽然不太严重,但是这种疾病也是需要人们高度的重视的,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就
窦性心律过缓伴不齐是一种心脏疾病的表现,这种心脏疾病的危害虽然不太严重,但是这种疾病也是需要人们高度的重视的,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就会造成病情的恶化,造成更加严重的心脏疾病,所以,对于窦性心律过缓伴不齐这种疾病要及时治疗,越快越好。
那么,窦性心律过缓伴不齐的表现是什么呢?
窦性心律过缓指如果心电图是窦性,低于60次/分为心律过缓,而正常的窦性心律是60-100次/分。
窦性心律过缓本身一般不需处理,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律过缓。
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
其他原因为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药物。
在器质性心脏病中,窦性心律过缓可见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和病窦综合征。
窦性心律过缓伴不齐的临床表现:
1.窦性心律过缓如心律不低于每分钟50次,一般无症状。
2.如心律低于每分钟40次时常可引起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或晕厥等症状。
治疗原则:
1.窦性心律过缓如心律不低于每分钟50次,无症状者,无需治疗。
2.如心律低于每分钟40次,且出现症状者可用提高心律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素或异丙肾上腺素。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疾病名称疾病名称:窦性心动过缓英文名:sinus bradycadia疾病代码:ICD:I49.8人体部位:汹部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相关系统:循环系统[编辑本段]疾病概述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
其他原因为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药物。
在器质性心脏病中,窦性心动过缓可见诠谛牟⒓毙孕募」H ⑿募⊙住⑿募〔『筒●甲酆险鳌?临床表现:1、窦性心动过缓如心率不低于每分钟50一般无症状。
2、如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时常可引起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或晕厥等症状。
3、心电图显示窦性P波,P波速率低于每分种60PR间期大于0.12秒。
治疗原则:1、窦性心动过缓如心率不低于每分种50次,无症状者,无需治疗。
2、如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且出现症状者可用提高心率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素或异丙肾上腺素)。
3、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且出现晕厥者可考虑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4、原发病治疗。
5、对症、支持治疗。
[编辑本段]疾病分类心血管内科[编辑本段]疾病病因窦性心动过缓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
其他原因包括颅内疾患、严重缺氧、低温、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以及应用拟胆碱药物、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心律平)、钙通道阻滞剂或洋地黄等药物。
窦房结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亦常发生窦性心动过缓。
[编辑本段]诊断检查心电图检查: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常同时伴随发生窦性心律不齐(即不同PP 间期的差异大于0.12s)。
[编辑本段]心电图特征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P波是窦房结发出的“窦性P波”,P波顺序出现,P波在Ⅰ、Ⅱ、aVF、V3-V5导联中直立,在aVR导联中倒置。
2. 出现P波频率小于60次/分,一般在40~60次/分之间。
常用种异常心电图及其特点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常用20种异常心电图及其特点一、正常窦性心律二. 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特点: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
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
小儿心率低于下列范围:1岁以内不超过100次/分,1~6岁不超过80次/分,6岁以上不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三.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
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
小儿心率超过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四.窦性停搏心电图特点: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2).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五、房早:心电图特点:1)有一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 P波不同2) P′-R间期≥3)不完全代偿间歇六. 心房颤动:(Af)心电图特点: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 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 2)心室率绝对不规则 R-R间期不等。
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是什么意思窦性心动过缓有危险吗一般正常人心脏跳动是每分钟60-100次,所以很少有人会知道窦性心动过缓这个名词,做心电图的时候显示窦性心动过缓,这是什么意思呢?一、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是什么意思窦性心动过缓的话,首先要符合窦性,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是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倒置;第二是P-R间期0.12~0.20秒。
窦性心律当慢于每分钟六十次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中,比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和病窦综合征。
二、窦性心动过缓有危险吗窦性心动过缓大部分是不存在危险性的,但如果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由于心率过慢,使心排血量明显下降,而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甚至出现晕厥发生的时候,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出现窦性停搏人体出现危险。
因此窦性心动过缓有危险的,也有没有危险的,大部分都是没有危险性的,主要要看具体的有没有影响血流动力学。
三、窦性心动过缓挂什么科窦性心律过缓是指如果心电图是窦性,且心率低于六十次每分者,为窦性心律过缓。
正常人的窦性心率是60-100次/分,窦性心律过缓本身一般不需要处理,它可见于正常成年人,尤其是运动员跟老年人,但在某些器质性的心脏病中,也有窦性心动过缓的,可见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和病窦综合征,因此,如果窦性心动过缓,若想就医,建议挂心内科。
四、窦性心动过缓会死吗大多数窦性心动过缓是没有重要的一个临床意义,一般不会导致死亡。
但当窦房结功能严重受损,导致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非常慢,症状明显,甚至出现晕厥症状,然后药物治疗不佳的情况下可能会突发出现窦性停搏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死亡的出现。
因此当心率过于慢,窦性心动过缓过于慢,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出现晕厥症状的时候,建议就医,必要时安装永久性的人工心脏起搏器,以防突然出现窦性停搏。
窦性心律不齐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分析窦性心律不齐(Sinus Arrhythmia)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的是窦房结在正常范围内产生心搏,但其节律不规则。
窦性心律不齐的分类与临床表现对于心电图(ECG)的解读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窦性心律不齐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窦性心律不齐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两种类型。
窦性心动过速是指窦房结发放的心搏频率超过正常范围,一般大于100次/分钟。
窦性心动过缓则是指窦房结发放的心搏频率低于正常范围,一般小于60次/分钟。
窦性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年轻人和运动员,其心搏频率较快,但节律规则。
临床上可表现为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
体格检查可能发现心率加快,但心律规则,无明显的心脏杂音和心律不齐。
心电图显示P波形态正常,P-P间期规则,但P-R间期可能有轻度变异。
窦性心动过缓则常见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其心搏频率较慢,但节律规则。
临床上可表现为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
体格检查可能发现心率减慢,但心律规则,可有心脏杂音和心律不齐。
心电图显示P波形态正常,P-P间期规则,但P-R 间期可能延长。
除了窦性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还可分为窦性心率不齐和窦性节律不齐两种类型。
窦性心率不齐是指窦房结发放的心搏频率在正常范围内,但其间隔不规则。
窦性节律不齐则是指窦房结发放的心搏频率和间隔均不规则。
窦性心率不齐和节律不齐的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
窦性心率不齐常见于年轻人和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其心搏频率和间隔均不规则。
临床上可表现为心悸、紧张、焦虑等症状。
体格检查可能发现心率不规则,但心律规则,无明显的心脏杂音。
心电图显示P波形态正常,但P-P间期不规则。
窦性节律不齐常见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其心搏频率和间隔均不规则。
临床上可表现为心悸、乏力、胸闷等症状。
体格检查可能发现心率不规则,但心律规则,可有心脏杂音和心律不齐。
心电图显示P波形态正常,但P-P间期和P-R间期均不规则。
窦缓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窦缓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是指心脏的一种疾病,心电图上有长时间的窦性心动过缓,这种情况会使心脏的心率低于正常范围。
窦缓症状较轻、预后较好,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心脏功能不全,甚至导致心跳停止。
及早发现和诊断窦缓非常重要。
窦缓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心电图三方面。
窦缓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头晕、眩晕、乏力、疲劳、心悸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出现在锻炼、情绪激动或休息时,甚至会导致晕厥。
医生在体检时可以发现患者的心率低于正常范围,甚至可能会出现心音减弱或间断的情况。
最为重要的是心电图检查,窦缓的最关键诊断依据就是心电图上出现的窦性心率缓慢的现象。
窦缓的心电图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心率缓慢:窦缓的心率通常低于60次/分钟,甚至可能低于50次/分钟。
心电图上显示心率慢、节律不齐,甚至会出现窦性停搏。
2. 心率不均:窦缓患者心电图上常有心率不均、心率变异性较大的现象。
心电图上可能显示心室颤动、尖波等。
3. 窦性停搏:在心电图上出现窦性停搏,即窦性起搏节点发送冲动的能力下降,导致心电活动暂时消失。
4. 窦性心动过缓:窦缓的心电图表现也可能是窦性心动过缓,即窦性心动过缓的表现,通常心率在50-60次/分钟之间。
对于窦缓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动过缓。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肌炎、心肌病、肺气肿等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心率减慢,因此应该在临床上做出正确的诊断。
通过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窦缓。
及早发现和诊断窦缓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出现心脏功能不全、晕厥、心跳停止等危险状况,提高患者的预后。
对于窦缓患者来说,定期复查心电图、遵医嘱进行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通过以上内容对窦缓的诊断标准有所了解。
【注:此文章仅供参考,具体治疗需遵医嘱】。
第二篇示例:窦缓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不适和健康问题。
心内科窦性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要点窦性心律失常(sinus arrhythmia)是一组以窦房结自律性异常和窦房传导障碍为病理基础的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一、临床表现1.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临床上心慌、乏力、运动耐量下降是常见表现,部分患者可诱发心绞痛,引起或加重心功能不全。
2.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生理因素引起者多无明显症状,运动或代谢增强时窦性心律可加快至正常。
各种疾病所伴随的窦性心动过缓其临床表现与原发病相关。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轻者表现为心慌、心悸、记忆力减退、乏力和运动耐量下降;重者引起心绞痛、少尿、黑朦、昏厥,晚期可出现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甚至因心脏停搏或继发心室颤动而导致患者死亡。
二、辅助检查1.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窦性P波的频率>100次/分钟,伴有房室传导或室内传导异常者,P-R间期可延长或QRS波群宽大畸形。
2.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特点窦性P波的频率<60次/分钟,伴有窦性心律不齐时,P-P间期不规则,但各P-P间期之差小于0.20s。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心电图特点主要包括:①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钟以下);②窦性停搏和窦房传导阻滞;③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并存;④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慢-快综合征);⑤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等。
(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表现为24h总心跳次数低于8万次(严重者低于5万次),反复出现大于2s的长间歇。
三、诊断1.窦性心动过速心慌、心悸症状,心率>100次/分钟,心电图表现符合窦性心动过速的特点。
2.窦性心动过缓静息状态下心率慢于60次/分钟,心电图表现符合窦性心动过缓的特点。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依据症状和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并排除生理因素、药物作用和其他疾病等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可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四、治疗1.窦性心动过速控制病因或消除诱因,也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心电图解读 3、窦性心律心电图及窦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解读1 窦性心律心电图窦性心律是指激动起源于窦房结 ,并控制整个心脏电活动的主导节律 ,可分为正常窦性心律和失常两大类。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是 : ①清醒及静息状态下 ,窦性心律的频率在青少年和成60~100 次/ 分 ,通常为65~85次/分。
婴幼儿和儿童的频率比成年人快。
婴儿期心率约为110 ~分,平均为130次/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接近8岁时就能达到成年人的频率。
当窦性心率次/分时 ,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而当窦性心率<60次/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②窦性P波的形态: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Ⅲ、aVL导联P波方向不一致,可呈直立、平坦、双向或倒置 ;V1和V2导联置,但V5和V6导联为直立;③PP间期规则,相差不超过0.12s; ④PR间期0. 12~0. 20s ,但随着心率的略有不同。
总之 ,正常窦性心律必须符合下述条件(图1) :①窦性P波有规律地发生; ②P波的频率60~100③PP间期相差不超过0.12s ; ④PR间期> 0. 12s。
应当注意: ①窦性心律并不一定表示窦性激动均能够正常地下传心室 ,而仅表示窦性起搏点正常激动 ,因窦性心律可以合并三度房室阻滞。
因此,只要窦性P波规则出现 ,不论其后有无QRS波群为窦性心律; ②若在一系列窦性P波中同时出现逸搏、早搏、房室分离等,只要窦性P波规律地发生心律也应诊断为窦性心律。
2 窦性心律失常当激动虽起源于窦房结但不符合上述正常窦性心律的条件时就诊断为窦性心律失常,包括: ①速(包括不适宜性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②窦性心动过缓; ③窦性心律不齐;游走节律; ⑤窦房阻滞; ⑥窦性停搏; 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述 :2.1 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①P波为窦性; ②成人窦性P波的频率一般在100~150 次/分 ,很少次/分; ③PR间期≥0. 12s。
非运动状态下正常窦性心律心电图表现正常窦性心律(normal sinus rhythm,NSR)是指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由它发放的冲动经正常的传导系统传导到心脏各部分所形成的一种心电图(ECG)表现。
它是人体在非运动状态下正常的心率和心律表现。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表现为:1. P 波:P 波应为正常的形态,较小幅度,且形态一致,出现在 R-R 间期前,通常正向向上。
2. P-R 间期:P 波结束到 R 波开始的时间间隔,持续时间正常为0.12-0.20 秒。
3. QRS 间期:R 波的时间持续,正常范围为0.08-0.12 秒。
4. ST 段:应在等电位线附近,通常平坦、水平或向下倾斜。
5. 心率: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率通常在60-100 次/分钟,超过这个范围为窦性心律失常。
除了以上描述的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表现外,还有一些变异:1. 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心率超过100 次/分钟,但心电图上的其他特征与正常窦性心律一致。
2. 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心率低于60 次/分钟,其他特征与正常窦性心律相同。
3. 窦性停搏(sinus pause/arrest):窦房结暂时停搏,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停搏期间没有 P 波和 QRS 波群出现,之后恢复正常。
4. 窦房结功能低下:心率由窦房结调控,窦房结功能低下时会出现心率不规则、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窦性心律失常。
非运动状态下,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表现与运动状态下相似。
运动状态下,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率可能会增加,但其他特征依然符合正常窦性心律的定义。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表现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实际患者的心电图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使用、心脏病变、电解质紊乱等。
因此,在分析心电图时,除了评估心律齐整与否,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总而言之,正常窦性心律在非运动状态下的心电图表现为:P 波正常、P-R 间期和 QRS 间期正常、ST 段平坦或向下倾斜、心率在60-100 次/分钟之间。
窦性心律过缓是怎么回事?窦性心律过缓很多人都对此有些陌生,窦性心律过缓是心脏疾病的一种,一般发病的特征会出现心绞痛等症状,人体有不同的体质,窦性心律过缓也有不一样的症状,十分危及到心脏的健康,也会造成一些影响,那么窦性心律过缓是怎么回事呢?★临床表现1.窦性心律过缓如心律不低于每分钟50次,一般无症状。
2.如心律低于每分钟40次时常可引起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或晕厥等症状。
★窦性心律人体右心房上有一个特殊的小结节,由特殊的细胞构成,叫做窦房结。
它可以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电流,电流按传导组织的顺序传送到心脏的各个部位,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
人体正常的心跳就是从这里发出的,这就是“心脏起搏点”。
窦房结每发生1次冲动,心脏就跳动1次,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
所以,心脏正常的跳动就应该是窦性心律。
窦房结是心脏搏动的最高“司令部”,那么,正常的心脏必须有正常的窦房结,正常的窦房结具有强大的自律性。
凡是由窦房结发出激动所形成的心律总称为窦性心律。
窦房结的频率每分钟60~100次,但有25%的青年人心率为50~60次/分,6岁以前的儿童可超出100次/分,初生婴儿则可达100~150次/分。
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体检检查心电图时,常常会得到“窦性心律过缓”的诊断。
多数人都知道心跳应该是规律整齐的,所以一听说“窦性心律过缓”,不少人便认为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也要四处求医,找专家,想赶快治好“病”。
但医生往往又说:“不用治。
”这些人心里又打鼓了,是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治不好了。
其实,“窦性心律过缓”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
“窦性心律不齐”以儿童、青少年最常见,成年人也不少见。
窦性心动过缓临床及其心电图表现
窦性心动过缓系指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动过缓,简称窦缓。
1.临床表现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常无症状。
可有心悸、头晕、乏力等不适,严重者可诱发晕厥、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甚至休克等。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体检时有心率减慢(40次/分,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若出现缓慢而规则的心率时,须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鉴别,但根据心电图表现鉴别不难。
2.心电图表现符合窦性心律的特征,频率低于60次/分,一般在40~59次/分,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即不同P-P间期的差异大于0.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