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8226;燎沉香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60 KB
- 文档页数:4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黎毅珠☆课前准备:1、在黑板上抄写《苏幕遮》;2、在黑板上抄写诗歌注释:溽(潮湿);侵晓(快天亮之时);吴门(今苏州);3、制作教学课件。
一、导入语闻诗圣杜甫,万人竖指;观“词中老杜”,你等何感?今天,让我们齐读《苏幕遮》,走进周邦彦的诗歌世界,感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周词神韵。
二、强化朗读1、齐读2、朗读提示:注意把握节拍停顿、语速快慢、语调高低、音量大小、咬字轻重、感情高扬低沉。
3、自主朗读,初步感知4、一组朗读,师生评价三、合作讨论,共同鉴赏(以组为单位,按方法、步骤逐层赏析——解题过程)1、解题:《苏幕遮》,词牌名,无义。
2、简介作者:周邦彦,北宋末期著名词人。
少年落魄不羁,但相当喜欢读书,徽宗时仕途较坦荡,中年以后,长期浮沉州县,郁郁不得志,词风也由缜密典丽变为沉郁顿挫。
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
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
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
3、参看注释,进一步确定鉴赏方法:识作者之人,可考虑词人经历与词作主旨间的联系;注释无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词人特定经历介绍,则说明“知人论世”方法的使用并非必须。
4、整体感知内容,领悟词人情怀:(写什么“意象”,目的“情感”何在?)此词之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描写盛夏清新淡雅、自然明丽之晨景,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
词人面对着眼前象征江南风色的荷花,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五月的风物,很自然地会钩起乡心,故下片真切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另解:长期客居、仕途坎坷,也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6、鉴赏艺术特点(找出精彩诗句,赏析其妙处——怎样写,妙在何处?)此词在回忆中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幕遮(燎沉香)》,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苏幕遮(燎沉香)》的作者、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2 诗文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让学生感受诗的美感。
2.3 诗文翻译与解读对诗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2 诗文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让学生感受诗的美感。
3.3 小组讨论与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分享。
3.4 诗文翻译与解读对诗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方法与策略4.1 朗读法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2 解析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积极性和表达能力等。
5.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文本材料《苏幕遮(燎沉香)》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6.2 多媒体资源与诗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6.3 参考资料有关《苏幕遮(燎沉香)》的背景资料、文学鉴赏资料等。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词牌特点、韵律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苏幕遮(燎沉香)》的字词理解、句意疏通、诗词意境的感受。
2.2 教学难点诗词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苏幕遮(燎沉香)》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意,疏通全文。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详细讲解诗词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等。
3.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美和价值。
第四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苏幕遮(燎沉香)》全文,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
5.2 结合诗词内容,写一篇关于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5.3 预习下一首诗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6.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诗词背景拓展介绍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她的诗词,进一步理解其文学地位和风格。
7.2 文化知识拓展讲解《苏幕遮(燎沉香)》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词牌的历史、宋代文学特点等。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背景,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的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幕遮(燎沉香)》,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苏幕遮(燎沉香)》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历史时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苏幕遮(燎沉香)》的词牌、韵律、句子结构等,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
2.3 诗歌意象解读解读《苏幕遮(燎沉香)》中的意象,如“燎沉香”、“楼船夜雪”等,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典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燎沉香)》,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分享学习心得。
3.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诗歌的详细解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表达技巧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抄写诗歌、写心得体会等。
4.3 学习报告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苏幕遮(燎沉香)》原文及注释。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诗词鉴赏方法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苏幕遮(燎沉香)》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燎沉香)》,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期间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6.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分享学习心得。
客心何事转凄然——《苏幕遮》对比阅读【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学习鉴赏羁旅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初步学会鉴赏古典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古典诗词中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教学重点】学习鉴赏羁旅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湖南岳阳楼对联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他曾写过《渔家傲》那样情调苍凉悲壮、气概雄伟的作品;但他也有千回百转、柔情的一面。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和另外一位词人周邦彦的同词牌作品《苏幕遮》。
二、初读·感知齐读,思考:两首词有无共同的情感?你从哪些句子或语词中品读出来的?明确:思乡(羁旅诗)总结归纳: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含有这些关键词的句子往往就是羁旅诗中直抒胸臆的句子,那么我们不妨先来赏析一下两首词下阕直接抒情的句子。
三、再读·探究1、探究:(1)“黯乡魂,追旅思”,有人认为是“乡魂、旅思”是互文,讲的是词人“因思念家乡而黯然销魂,羁旅的愁思缠绕不休”;有人认为“黯乡魂”是指词人,“追旅思”写的是在家乡的妻子,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好?明确:后一种更好。
江淹《别赋》,先写“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再写“居人愁卧,恍若有亡”。
“离梦”是一方,“别魂”又是一方。
词人思念家乡,黯然销魂;妻子愁思相随,别感凄恻。
通过想象对方思念自己来传达出自己更深的思念,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落笔对面显深情”。
传达出“一种相思,两处别愁”的意境。
(2)周邦彦的词作中有没有这种写法?明确:五月渔郎相忆否。
《苏幕遮》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
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余光中的《乡愁》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二、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2、整体把握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一)赏析上阕1、诵读指导(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作者心情如何?——烦闷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语速呢?——稍慢我们试读一下。
(生读,然后教师范读)(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
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
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
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
(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
(生读)2、揣摩词句(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呼”,“窥”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
我们学生物了解到蚂蚁是用触角交流信息,蜜蜂是用舞蹈传递信息。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苏幕遮(燎沉香)》全文。
2.2 教学重点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与《苏幕遮(燎沉香)》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4 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4.2 学生生词和短语的评估通过测试或提问,评估学生对诗歌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学生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评估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或提问,评估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文本《苏幕遮(燎沉香)》全文。
5.2 教学辅助材料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词典或词汇卡片。
5.3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计算机和投影软件。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燎沉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其含义。
6.2 第二步:初读诗歌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感知诗歌节奏。
6.3 第三步:解析字词解释诗中难懂的字词,如“燎沉香”、“碧云天”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诗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升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简介词人辛弃疾及其作品《苏幕遮(燎沉香)》。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韵律美和意境美的欣赏。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写一篇关于诗中情感的短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苏幕遮(燎沉香)》这首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布置了适当的作业,巩固了所学内容。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环节的实施效果。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背景。
1.1.2 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1.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1.2.3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3.3 学会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2.2 诗词原文2.2.1 朗读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2.2 解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2.3 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2.3 诗词解析2.3.1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2.3.2 探讨诗词中的情感表达。
2.3.3 总结诗词的主题和内涵。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1.2 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3.1.3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3.2 教学难点3.2.1 解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2.2 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2.3 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内涵。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4.1.1 采用朗读、解析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4.1.2 运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4.1.3 运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4.2 教学手段4.2.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和背景资料。
4.2.2 运用网络资源和古籍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
4.2.3 利用板书和标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诗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5.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5.1.2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中的表现。
《苏幕遮》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2.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二、学习过程设计导语: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欧词。
请打开课本P61。
(一)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齐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
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看似实写,实为虚写。
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
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
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
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笑何以从“双脸”生?“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
“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
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
上下两阕扣题展开。
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
苏幕遮•燎沉香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周邦彦(106-1121):中国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
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
动景如生。
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
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
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
舟入莲花塘中了。
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
”(《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
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
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译文】
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
【小结】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