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震波速度.
- 格式:ppt
- 大小:4.81 MB
- 文档页数:69
重点掌握V av、V R、VФ、V a和V p的概念及相应的计算公式。
掌握迭加速度V a的求取,以及由V a——V R——V n的过程。
了解V a的测定原理,以及各种速度之间的一些相互换算公式。
λ、μ拉梅系数,ρ介质密度,E杨式模量,υ泊松比,都是说明介质的弹性性质的参数。
在大多数情况下,υ=0.25。
E的大小和岩石的成分、结构有关,随着岩石的密度ρ增加,E比ρ增加的级次较高,所以当ρ↑—>Vs、Vp↑。
同一介质中,纵波、横波速度比。
通过对大量岩石样品进行研究,发现地震纵波与岩性密度(完全充水饱和体积密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定量关系。
可用加德纳公式表示:V:米/秒,ρ:克/厘米3六、与空隙率和含水性的关系在大多数沉积岩中,岩石的实际速度石油岩石基质的速度、空隙率、充满空隙的流体速度等因素来决定。
可用一个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时间平均方程V:岩层的实际速度Vf:波在空隙流体中的速度Vr:岩石基质的速度Ф:岩石的空隙率适用条件:岩石空隙中只有油、气或水一种流体,并且流体压力与岩石压力相等。
在实际条件下,时间平均方程必须用一个压差调节系数C加以修正。
第二节几种速度概念一、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是地震波垂直入射到该界面所走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
地震波传播遵循是“沿最小时间路程传播”。
在层状介质中,最小时间路程是折线而不是直线。
二、均方根速度VR地震波传播遵循“费马原理”,沿最小时间路程传播。
在均匀介质中最小时间路程是直线。
水平介面:均匀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方程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如果一条时距曲线的方程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表示波以常速传播,波速等于式中X2项的分母的平方根。
对于覆盖层为连续介质,只给出对应的基本公式。
在一定假设前提下,方程可写成三、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为:与均匀介质、水平界面情况一样。
关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1、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2、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
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地震波所带来的信息。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运动的传布,产生于地球介质的弹性。
它的性质和声波很接近,因此又称地声波。
但普通的声波在流体中传播,而地震波是在地球介质中传播,所以要复杂得多,在计算上地震波和光波有些相似之处。
波动光学在短波的情况下可以过渡到几何光学,从而简化了计算;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地震波的概念可以用地震射线来代替而形成了几何地震学。
不过光波只是横波,地震波却纵、横两部分都有,所以在具体的计算中,地震波要复杂得多。
地震波速度模型及其应用地震波速度模型是地震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对于我们理解地震波的传播规律、预测地震危险性以及构建地震工程设计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震波速度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地震学研究和地震工程方面的应用。
一、地震波速度模型的基本原理地震波是地震事件中传播的一种波动现象,其速度与介质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地震波速度模型是指对地下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进行建模和研究的过程。
通常地震波速度模型可以分为纵波速度模型和横波速度模型两个方面。
纵波速度模型(Vp)是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纵向传播速度。
纵波速度受到介质的密度、岩石类型、孔隙度、饱和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科学家通过采集地震数据并进行分析,可以获得不同深度下地下介质的纵波速度分布情况。
纵波速度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预测地震活动的强度和传播方式等。
横波速度模型(Vs)是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横向传播速度。
横波速度也受到介质的物理性质的影响,但相对于纵波速度更加敏感于介质的密度和岩石类型。
横波速度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下介质的失稳性,提供地震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参数。
二、地震波速度模型的应用1. 地震学研究领域地震波速度模型在地震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地下介质的速度模型,科学家可以对地震波的传播路径进行模拟和预测。
这对于理解地震波传播的规律、地震活动的危险性评估以及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波速度模型也可以用于确定地震震源机制,研究地震的发生机制和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
2. 地震工程设计地震波速度模型在地震工程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结合地下介质的速度模型,工程师可以预测地震波在地表产生的破坏规模和传播方向,从而确保建筑物和工程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地震波速度模型还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合适的地震动输入,为地震安全设计提供依据。
3. 地震监测和勘探地震波速度模型也在地震监测和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反射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三节地震折射波运动学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第二节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第三节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第四节检波器组合第五节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测定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一节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二节多次反射波的特点第三节多次叠加的特性第四节多次覆盖参数对迭加效果的影响及其选择原则第五节影响迭加效果的因素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第一节提高信噪比的数字滤波第二节反滤波第三节水平迭加第四节偏移归位第五节地震波的速度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第一节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工作概述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第三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第四节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和解释第五节地震剖面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假象第六节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第七节构造图、等厚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第八节水平切片的解释一、名词解释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1、波动(难度90区分度30)2、波前(难度89区分度31)3、波尾(难度89区分度31) 4、波面(难度89区分度31) 5、等相面(80 、 33) 6、波阵面(81 、 34)7、波线(70 、 33) 8、射线(72 、 40)9、振动曲线(75 、 42) 10、波形曲线(76 、 44) 11、波剖面(65 、 46) 12、子波(60 45)13、视速度(80 、 30) 14、射线平面(60 、 47)15、运动学(70 、 55) 16、时距曲线(68、 40) 17、正常时差(60 、 45) 18、动校正(60、 60) 19、几何地震学(70 、 35)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动力学(70 、 40)2、物理地震学(71、 35)3、频谱(50 、 50)4、波的发散(90 、 30)5、波散(90 、 31)6、频散(80、 35)7、吸收(70 、 40 )8、纵向分辨率(60、40)9、垂向分辨率(60、40)10、横向分辨率(60、40)11、水平分辨率(60、40)12、菲涅尔带(50、45) 13、主频(65、40)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1、规则干扰波(90、30)2、不规则干扰波(90、30)3、观测系统(80、35)4、多次覆盖(65、50) 5、共反射点道集(70、45)6、检波器组合(90、30)7、方向特性(75、30)8、方向效应(90、30)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1、共中心点迭加(70、40)2、水平迭加(60、40)3、剩余时差(60、50)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1、偏移迭加(75、30)2、平均速度(85、30)3、均方根速度(80、30)4、迭加速度(70、40)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1、标准层(50、40)2、绕射波(40、50)3、剖面闭合(30、60)4、三维地震(70、30) 5、水平切片(45、60) 6、等厚图(65、40) 7、构造图(80、30)二、填空题第一章1、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是()。
地震波速度公式(一)地震波速度公式1. 引言地震波速度是地震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
本文将介绍地震波速度的相关公式,并通过示例解释其含义。
2. P波速度公式P波(纵波)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波,其速度由下述公式给出:Vp = k1 * √(λ + 2μ)其中,Vp表示P波速度,k1为比例系数,λ为纵波速度模量,μ为剪切波速度模量。
示例:假设某地的纵波速度模量λ为 km/s,剪切波速度模量μ为 km/s,计算该地的P波速度。
解:根据 P波速度公式可知:Vp = k1 * √( + 2*)假设比例系数k1为,则有:Vp = * √( + 2*) = * √() ≈ km/s因此,该地的P波速度约为 km/s。
3. S波速度公式S波(横波)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次快的一种波,其速度由下述公式给出:Vs = k2 * √μ其中,Vs表示S波速度,k2为比例系数,μ为剪切波速度模量。
示例:假设某地的剪切波速度模量μ为 km/s,计算该地的S波速度。
解:根据 S波速度公式可知:Vs = k2 * √()假设比例系数k2为,则有:Vs = * √() ≈ km/s因此,该地的S波速度约为 km/s。
4. 层析成像法速度公式层析成像法是一种地震波速度成像的方法,常用于地下构造探测。
其速度计算公式如下:V = 2π/λ其中,V表示地震波速度,λ为波长。
示例:假设地震波波长λ为10 m,计算对应的地震波速度。
解:根据层析成像法速度公式可知:V = 2π/10 ≈ m/s因此,该地震波的速度约为 m/s。
5. 总结本文介绍了地震波速度的三种公式,分别是P波速度公式、S波速度公式和层析成像法速度公式。
通过示例计算,解释了各个公式的含义和应用。
地震波速度的研究对于地震学和地质学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有助于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预测地震活动的发生。
第四章地震波的速度
第1节地震波在岩层中的速度及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第2节几种速度的概念
第3节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定
第5节叠加速度谱的制作与解释
主讲教师:刘洋
第1节地震波在岩层中的速度及与
各种因素的关系
)速度比值(或泊松比)
112111212222−−=−⎟⎟⎠⎞⎜⎜⎝⎛−⎟⎟⎠⎞⎜⎜⎝⎛r r V V V V S P S P
对数-对数坐标0.25
0.31V ρ=)
、温度、压力
)随着温度的升高,速度降低
)随着压力的升高,速度增加
第2节几种速度的概念。
需总时间之比是平均速度。
第3节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定
第5节叠加速度谱的制作与解释
道集动校正速度:
3500m/s 动校正速度:
4400m/s 动校正速度:4150m/s
CMP。
地震波速度资料的解释论文提要地震波速度是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是地震波运动学特征之一。
在资料处理和解释过程中,速度资料均十分重要。
例如在计算动校正时需要叠加速度,绘制构造图进行时深转换时需要平均速度。
近年来,速度资料在地震解释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进行时深转换、绘制深度剖面和构造图。
(2)根据速度资料识别波的性质,如多次波、绕射波和声波等。
(3)利用速度资料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和理论地震模型,对地震记录作模拟解释。
(4)利用速度纵横向变化规律,研究地层沉积特征和相态展布。
(5)利用层速度资料,预测岩性分布和砂泥岩横向变化。
(6)利用速度资料计算反射系数图板,进行烃类检测,判别含气亮点。
(7)利用合成声波测井,进行砂体横向追踪和对比。
(8)利用速度资料预测地层异常压力。
由此可见,提取和分析速度资料是地震地质解释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熟悉各种有关的速度概念、速度资料的求取方法和影响速度的各种地质因素对于应用速度资料解决地质问题是很重要的。
正文一、理论研究和实际资料证实,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与岩层的性质、岩石的成分、密度、埋藏深度、地质时代、孔隙度、流体性质等因素有关,下面分别分析各种因素对速度的影响。
(一)影响速度的一般因素1.岩性由于各种岩石类型的成分不同,其传播地震波的速度是不同的(图5—1);有时即使是同一种岩石类型,由于结构不同其波速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地震波传播速度主要取决于构成这些岩石矿物的弹性性质,一般来说,火成岩孔隙很少或没有孔隙,地震波速度比变质岩和沉积岩的都高,且变化范围小;变质岩的波速变化范围较大,沉积岩波速最低,变化范围大,这主要与沉积岩成分和结构复杂,受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影响较大有关。
表(5—1)是几种类型岩石与介质的波传播速度和波阻抗资料。
2.密度通过大量岩石样品物性研究和数据分析整理,发现地震波速度与岩石体积密度之间(图5—1(a)、(b)),存在着一种令人满意的近似关系。
第五章 速度分析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其速度是深度的函数,声波测井记录表示直接的速度测量;另一方面,地震资料则给出了间接的速度测量。
基于这两种类型的信息,勘探地震学家推导出许多不同的速度,例如层速度、视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瞬时速度、相速度、群速度、动校速度、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
然而,从地震资料中得出的速度是能产生最好叠加效果的速度。
假设层状介质中,叠加速度与NMO 速度有关。
而又它与均方根速度有关,平均速度和层速度均由均方根速度求得。
层速度为两个反射界面之间的平均速度。
具有一定岩性组成的岩层的层速度的几个影响因素有:孔隙形状;孔隙压力;孔隙流体饱和度;围压;温度等。
第一节 地震记录中的速度信息在讨论如何求取地下岩层的速度之前首先要研究的是速度信息在地地震资料中是如何表现的。
我们知道速度总是与传播距离及传播时间相关联的。
例如传播距离是4000m ,传播时间是2s ,由此我们可以容易地用速度公式:速度=距离/时间来估算出速度为2000m/s 。
在这里距离和时间都是已知量。
对于地球岩石速度探测而言就没有这样的幸运。
我们可以测得地震波从地面传播到地下再返回地面时的传播时间,但却无法测得其走过的距离。
虽然可以采用打井取心或测井的办法来求得岩石速度,但这样的成本是难以承受的。
因此从地震资料中估算岩石速度的方法成为成本低廉的主要方法。
让我们看看图5-1所示单个反射界面的情况。
反射界面的深度为h ,介质的速度为v ,应用图中的两种测量方式看看会得到什么结果。
图5-1(a )是激发点和接收点在同一位置的测量方式,即零偏移距自激自收。
波的传播时间与距离的关系为t=2h /v 。
虽然我们测得了波反射回来的时间t ,但反射界面的深度h 是未知的,也没有办法测量。
因此用公式v=2h /t 无法估算出速度v 。
图5-1(b)是激发点和接收点不在同一位置的测量方式,即非零偏移距测量。
波的传播时间与距离的关系为:22202222//2v x t v x v h t +=+⎪⎭⎫ ⎝⎛= (5-1)式中:t 0为反射界面的双程旅行时,s ; x 为炮检距,m 。
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与空间方向无明确关系的介质称各向同性介质,否则是各向异性介质。
2、泊松比σ:弹性体受力纵向伸长(缩短)与横向收缩(膨胀)的比值。
L L d d //∆∆=σ3、对于大多数沉积岩石,σ=0.25,∴V P =1.73V S 。
4、瑞雷面波(R 波)特点:(1) 波的能量分布在地表附近的介质中并随深度迅速衰减。
(2) 质点振动方向分上、下、坐、右,合成的振幅轨迹是椭圆(逆时针方向),长轴垂直地面,长短轴比值是2/3。
(3) 当σ=0.25时,V R = 0.92V S =0.54V P ,速度低、频率低(10~30Hz),波形宽。
(4) 有频散(波散)现象,不同频率的成分传播速度(相速度)不同,即群速度不等于相速度。
5、拉夫面波(L 波) 特点:能量沿地震界面分布,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振动平面平行界面,即为SH 波,由于水平振动,检波器接收不到。
6、地震波的特征:运动学特征——研究波在地层中传播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动力学特征——研究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能量(振幅)变化和波形特征(频谱)。
7、惠更斯原理(1690)也叫波前原理,说明波向前传播的规律。
在弹性介质中,任意时刻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波源(子波)而产生二次扰动,新波前的位置可认为是该时刻各子波波前的包络。
惠更斯原理只给出了波传播的空间位置,而不能给出波传播的物理状态。
菲涅尔(1814)对惠更斯原理进行了补充:波在传播时,任意点处的振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的合成波。
8、视速度定理地震波的传播是沿射线方向进行的,而观测地震波是沿测线方向进行的,其方向和射线方向不一致。
波前沿测线传播的速度不是真速度V ,而是视速度*V 。
αsin //=∆∆=∆∆∆∆=*xs t x t s V V βαcos sin V V V ==* 式中 α——射线与地面法线的夹角,称入射角;β——波前与地面法线的夹角,称出射角。
地震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研究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研究地震的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对于预测地震的发生和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震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在地震学领域的应用。
一、地震波速度的研究地震波速度是地震学中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地质介质传播地震能量的速度。
通过测量地震波速度,可以了解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从而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
一般来说,地震波速度可以分为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两种。
1.1 纵波速度纵波速度是地震波中沿着传播方向产生压缩和膨胀的速度,也称为P波速度。
通过测量地震P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以研究地下结构的速度横向变化和纵向分层。
纵波速度的研究对于预测地震的传播路径和发生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1.2 横波速度横波速度是地震波中垂直于传播方向产生横向振动的速度,也称为S波速度。
横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与纵波相比较慢,而且它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不会在液态介质中传播。
通过测量横波速度,可以判断地下介质的弹性性质和地震活动的断裂状况。
二、地震源特征的研究地震源是指地震发生时释放能量的具体位置和形态。
研究地震源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发展规律,从而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1 震源机制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指地震破裂过程中岩石断裂的方式和方向,它可以通过研究震波记录中的波形和极性信息来确定。
根据震源机制,可以判断地震发生时岩石受到的应力和应变状态,进而了解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和活动断层的性质。
2.2 断层参数断层参数是描述地震活动断层性质的物理参数,包括断层面积、滑动位移、断层倾角等。
通过测量断层参数,可以了解地震的规模和能量释放情况。
同时,断层参数的研究对于评估地震的破坏性和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震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的关系地震波速度和地震源特征是地震学中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受到地下介质的影响,波速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地下结构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