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行政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行为主义行政学论文行为主义行政学有三种研究取向:解释行为主义行政学、诠释性以及批判性研究,其中实证主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曾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
一些西方学者以实证主义的有效性标准来评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现状,另一些学者则对此展开了批判与质疑,他们认为不同的研究取向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不能用主流社会科学的衡量标准来评估诠释性研究与批判性研究,并由此引发了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在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理论脱离实际倾向严重;基本的行为主义行政学学术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研究方法极不严谨,研究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对定性研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等等。
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状况的对策思考,尤其强调要注意区分公共行政学研究在不同国家所处的阶段不同。
关键词: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批判行为主义学性研究;问题;反思研究方法的成熟度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行为主义行政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逐渐地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解释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以及批判性研究。
尽管实证主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曾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非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也在不断地彰显其研究的魅力。
无论是西蒙与沃尔多之间关于逻辑实证主义与文化哲学之间的争论,还是围绕着亚当斯和巴尔佛的《揭开行政中的罪恶》而展开的批判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争论,或是哈默与古德塞尔就官僚制度而展开的关于诠释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争论,都反映了公共行政学研究在基本取向上的严重分歧与冲突。
一些西方学者试图以实证主义的有效性标准来评估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从而对公共行政的研究现状得出“应用性的、非理论性的和非积累性的”结论。
另一些学者则对此展开了批判与质疑,并由此引发了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那么,中国公共行政学的现状又是如何?西方公共行政学在研究取向上的分歧与冲突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应该如何改善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状况?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行为主义行政学简介行为主义行政学是一种理论框架,它将重点放在对个体和组织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上,以理解和预测行政行为的效果。
行为主义行政学源于20世纪初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其应用于行政领域。
行为主义行政学强调对行为、动机、学习和反馈的研究,以及个体行为如何受到组织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背景行为主义行政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并通过学习和加强机制来塑造行为。
在行政学领域,行为主义者认为,组织和环境因素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而政府机构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形式,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核心原理行为主义行政学的核心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观察:行为主义行政学强调对行为的观察和记录,通过系统观察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以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2.奖励和惩罚:行为主义行政学认为,奖励和惩罚是塑造个体行为的重要机制。
政府机构可以使用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和约束公务员的行为。
3.学习和反馈:行为主义行政学强调学习和反馈的作用。
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来改变行为,并通过反馈机制调整行为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4.理性行动者:行为主义行政学假设个体是理性行动者,他们会根据自身利益和目标来选择行为策略,并在面临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时做出适应性的决策。
应用行为主义行政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行为主义行政学在行政领域的几个重要应用方面:1.绩效管理:行为主义行政学为绩效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可以激励公务员为组织目标做出更好的贡献。
2.政策评估:行为主义行政学通过观察和分析行政行为的效果,可以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
通过了解政策对个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可以为政策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3.决策支持:行为主义行政学提供了一种分析和预测个体决策行为的方法。
通过了解个体的行为偏好和决策规律,可以提供决策支持,减少决策风险。
作为行政科学的公共行政学行为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说行为主义政治科学全盘接受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教条,但后者深刻地影响着前者的思维模式。
1930 年代中期,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状况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质量有问题,因为它受到了被他们认为是伪科学方法的泰勒主义、人际关系运动和“行政原则”的束缚。
当时的芝加哥大学开始有学者转而求助于逻辑实证主义,以期将政治学和行政学解救出来,这样就兴起了行为主义政治科学。
虽然行为主义政治科学后来有很多的变种,但大体说来,其共同的思维取向却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政治科学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比如生物学或者物理学的模式)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在经过检验的理论指导下提供系统的分析,以代替描述性的研究;二是政治科学应当把自己限制在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上;制度的作用仅仅是由于制度中的行为而被视为可以分析的;三是资料应该尽可能地数量化;四是政治科学不应该进行“纯粹的研究”,而应该为解决既定的政治问题和实现革新的计划而开展应用研究;五是政治科学对于民主、平等、自由等等价值的正确与否无法予以科学的证明,因此,它应该对价值持保留态度;六是政治科学必须是跨学科的。
一般认为,行为主义并不是一种系统的政治学说或政治哲学,而只是政治学研究中所强调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行为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美国政治学界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关于政治学科学化的争论。
现代政治学是为维护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应运而生的,但是这样的制度在20 世纪上半叶却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加上1920-1930 年代美国国内陷入经济大萧条中,这些都形成了对政治学的重大打击,同时也对政治学提出了重大挑战:面对现实的政治经济危机,政治学能有何作为?该有何作为?以梅里亚姆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当问题出现以后,如果现有的政治学不能像经济学和社会学那样,设计出一套解决政治经济危机的有效方案,那么政治学就必须加以重大革新。
行为主义行政学标题:行为主义行政学导言:行为主义行政学是一种与传统观念不同的行政学理论。
它强调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将行政活动视为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以及行政决策的动机和过程。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行政学的起源、基本原理以及对行政决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第一部分:行为主义行政学的起源和背景行为主义行政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行为科学的发展和行政学的跨学科研究引发了对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过程的重新思考。
行为主义行政学的发展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理论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行为主义行政学的基本原理1. 抽象理论:行为主义行政学通过建立抽象的行政模型来描述和解释行政决策和管理过程。
该模型强调个体的决策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 影响因素:行为主义行政学关注个体决策者的动机、利益和内部认知等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对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它认为行政活动是一系列决策过程的结果,而这些决策受到个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3. 实证研究:行为主义行政学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来验证理论假设和推论。
这一方法使行为主义行政学能够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决策建议。
4. 管理改进:行为主义行政学要求借助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来改进行政决策和管理实践。
通过理论的构建和实证研究的支持,它为政府和管理者提供了更有效的决策参考和管理指导。
第三部分:行为主义行政学对行政决策的影响1. 决策可预测性:行为主义行政学的研究成果使政府和行政机构能够更准确地预测个体和集体决策的动机和行为。
这有助于提前制定相应策略和政策,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 绩效评估:行为主义行政学的原理和方法还可以应用于绩效评估。
通过研究行政决策和管理的绩效结果,可以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行政机构的效率和效益。
3. 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主义行政学的观点也对人力资源管理起到积极的影响。
它强调个体决策者的动机和利益,并提供了一种基于实证研究的方法来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02任务001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0一、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100 分。
)以“行为主义行政学”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说明:学习完教材第7章至第13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
要求:1.自拟题目。
2.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3.论述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举例论证。
4.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5.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试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行政学的影响摘要:科学主义和人为主义作为两种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排斥的思想,影响了包括行政学在内的很多学科的研究。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行政学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研究,分析两者对行政学的影响,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相关学科的构建工作。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行政学;方法论;影响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行政学的影响行政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威尔逊总统。
由于美国是一个科学主义较为浓厚的科学主义传统,在1887年其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中,就是将科学主义哲学应用其中,随着科学主义的应用,使行政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充斥着浓厚的科学主义色彩。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行政学的研究也一直坚持以科学主义为主要研究对象。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公共行政学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开始融入到行政学研究之中,科学主义和行政主义的融合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行政学的研究呈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的特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发展历程。
随着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等研究方法的应用,行政学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具有人文主义特点的形成研究也逐步兴起,例如行政伦理学、行政哲学等研究,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行政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背景下的中国行政学发展情况国内的行政学研究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到目前阶段,无论在学科建设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是我国的行政学研究始终存在对技术研究过多、对价值研究较少、研究状态尚浅等问题,对于公平、效率、公正的价值地位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将行政价值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环节进行分析[1]。
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公共行政管理是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用来组织和管理公共资源的过程,以实现政府目标和公共利益。
从其起源开始,公共行政管理一直是一个多学科的领域,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使之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领域。
其中,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和动机对于公共行政决策和实践的重要性,主张通过研究和理解人的行为模式,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公共政策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通过论述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以及其在公共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来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1. 以人为中心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认为,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行为和动机。
行为主义者关注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以及这些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对于公共事务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模式是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和管理措施的基础,因此应该将人的行为和动机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和重点。
2. 基于实证研究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主张以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来理解和解释人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实证研究,才能建立可靠的模型和理论,从而为公共行政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3. 重视激励机制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认为,激励机制对于人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研究人在不同激励条件下的行为和决策,以发现和利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使人更好地履行其公共责任和义务。
4. 强调管理效率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强调管理效率和绩效评估。
行为主义者认为,有效的公共管理应该以实现最大的管理效率和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绩效评估,来提高公共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主张以实证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来发现和验证人的行为规律和模式。
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有关公共管理的理论。
其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是受到激励和惩罚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通过对激励和惩罚的管理可以引导人的行为。
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可以通过对员工的激励和惩罚来达到组织目标,并且注重对行为的结果进行量化和评估。
本文将对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实践应用以及其优缺点等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行为是可预测和可操控的。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人的行为是受外部激励和惩罚的影响而产生的,人们会对获得奖励的行为做出正向反应,对受到惩罚的行为做出负向反应。
因此,通过对激励和惩罚的管理,可以引导员工的行为,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另外,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对环境的调节来改变的,通过改变环境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变员工的行为。
因此,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强调对激励和惩罚的科学管理,以达到组织目标。
其次,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主要包括激励和惩罚两个方面。
在激励方面,行为主义认为对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行为认可等方式来实现。
物质奖励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精神奖励包括表扬、赞扬、晋升等,行为认可包括对员工所做出的积极行为给予相应的认可和奖励。
在惩罚方面,行为主义认为对员工的惩罚可以通过处罚、扣减奖金、降低评级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对激励和惩罚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地引导员工的行为,提高组织的绩效。
然而,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行为主义忽视了员工的内在动机。
行为主义认为员工的行为是受到外部激励和惩罚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忽视了员工内在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
另外,行为主义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可能会导致员工的行为机械化,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动力。
行为主义的管理模式强调对员工的激励和惩罚,这可能会反而削弱员工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注意适度运用行为主义的激励和惩罚措施,以兼顾员工的内在动机和自我管理。
西方行政学的发展小论文篇一:西方行政学理论的发展与变迁西方行政学理论的发展与变迁内容提要:西方行政学自它诞生之始,就与诸多学科交错影响,得益于行政学界的众多理论学家的共同努力,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不断涌现,本文意在明晰一百多年来西方行政理论的发展历程,介绍一些产生重大影响的行政学者及著作,并对相关的理论加以评析,以求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些理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各种理论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补充中得到发展的,行政理论也不例外。
政治无论是作为一种动态的行为还是一种静态的方式在古代被各国君王和学者们运用娴熟,行政管理的思想也早已出现,但大多融于当时的政治学说中,直到现代的西方社会才出现了行政学的独立发展。
在十九世纪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时期,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政治领域的严重挑战,这进一步加剧了已经激化的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现,这使得政治领域的新问题和对这些新问题的探索不可避免。
威尔逊于1887年发表了著名的《行政学之研究》的论文,正式提出了把政治和行政分开的观点,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得到研究和发展。
自此,面对诸多复杂的行政现象,不同的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这也使得后来的研究者们对于百年来行政学的发展历程有着不同的认识。
本文以时间为序,兼顾行政学说发展的特点,把西方行政学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提出与创立时期(1887~1918)1、威尔逊及《行政学之研究》1865年德国学者斯坦因发表了《行政学》专著,最早提出了“行政学”这个术语,他认为:“国家的宪政不能包含有行政,此犹如意志的本身,不能就是行为或劳动一样。
此宪政的最大机能是对行政予以限度与秩序,宪政不能据引行政,只是理解行政的任务并予以权利与设定”。
①尽管斯坦因所论述的行政学大部①转引自日本蜡山正道《行政学总论》第5页中华书局1934年出版分是相对于行政法层面而言的,与现代所说的行政学概念相差甚远。
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新型行政管理理论,它强调了组织成员在组织结构和文化中的行为和互动。
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关注组织成员的行为和动机,认为管理者应该了解并应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提高组织绩效和效率。
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自我激励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压力管理理论、参与式决策理论、工作设计理论等。
自我激励理论是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激励的动机,经理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励员工。
自我激励理论强调员工的个体差异,提倡按照员工的需求来设计激励方式。
具体而言,经理可以通过激励员工的自我激励动机,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
目标设定理论是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目标设定理论强调了员工的目标对员工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影响。
通过设定具体和具体的目标,经理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中的压力管理理论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该理论,经理应该对员工的压力进行及时和有效的管理。
经理可以通过提供资源和支持来缓解员工的压力,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效率。
此外,压力管理理论还强调了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性。
经理可以通过培养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效率。
参与式决策理论是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的一部分。
该理论认为经理应该促进员工的参与决策,通过员工的参与决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参与式决策理论强调了员工的参与决策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影响。
经理可以通过促进员工的参与决策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效率。
行为主义行政管理理论中的工作设计理论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工作设计应该满足员工的个体需求和个体能力。
通过科学地设计工作,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行为主义行政学小论文行为主义行政学小论文导读:小论文即论文,知识篇幅短,是论文的初级入门,一般用于练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行为主义行政学小论文的小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行政学问题与改进的实证研究摘要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的行政学恢复重建, 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是, 我国的行政研究水平相对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 仍然比较落后。
实证研究是行政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究我国行政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法。
关键词 :中国行政学;实证研究;问题。
对于我国行政学的研究方向,国内学者主要偏向于研究行政学的现状和问题, 但对于我国行政学的实证研究现状和问题研究却很少见, 因此, 本文从实证研究角度出发,探究我国行政学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 我国行政学实证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1缺乏规范性进行实证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构建行政学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 但是我国行政学实证研究在这方面缺乏要的规范性, 导致实证研究的科学理论成果不佳。
现阶段行政学的实证研究在样本的选择上忽视了样本的代表性作用, 在样本选取方法上没有完全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兼顾,导致归纳的结论代表性和实用性不强。
1.2分析逻辑性不强,深度不够对于我国行政学的实证研究岩本选择的范围较广, 一般的研究都是基于先前学者的研究假设上, 借助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 但对于变量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原因分析不够, 甚至不考虑这方面关系, 没有深入的分析, 说服力不强。
1.3缺乏实证研究我国的行政学研究, 真正运用到实证研究方法的很少, 一般的研究样本选择和个案选择上都具有狭隘性, 因为想避免大型的全国性问卷调查的麻烦, 简化研究工作,因此研究的实例较少,代表性不强,是的我国实证研究缺乏经验基础, 造成行政学研究的结构性失衡。
2. 改进行政学实证研究的办法2.1以西方规范化研究为鉴,实现我国实证研究的规范性我国的行政学研究缺乏规范性, 而西方很多国家在这一方面发展较成熟, 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在实证研究的逻辑性分析上也十分深入到位,科学严谨,是通过实践研究出的科学成果,值得我国借鉴学习。
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取向
行为主义行政学有三种研究取向:解释行为主义行政学、诠释性以及批判性研究,其中实证主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曾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
一些西方学者以实证主义的有效性标准来评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现状,另一些学者则对此展开了批判与质疑,他们认为不同的研究取向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不能用主流社会科学的衡量标准来评估诠释性研究与批判性研究,并由此引发了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在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理论脱离实际倾向严重;基本的行为主义行政学学术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研究方法极不严谨,研究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对定性研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等等。
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状况的对策思考,尤其强调要注意区分公共行政学研究在不同国家所处的阶段不同。
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批判行为主义学性研究;问题;反思研究方法的成熟度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行为主义行政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逐渐地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解释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以及批判性研究。
尽管实证主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曾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非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也在不断地彰显其研究的魅力。
无论是西蒙与沃尔多之间关于逻辑实证主义与文化哲学之间的争论,还是围绕着亚当斯和巴尔佛的《揭开行政中的罪恶》而展开的批判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争论,或是哈默与古德塞尔就官僚制度而展开的关于诠
释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争论,都反映了公共行政学研究在基本取向上的严重分歧与冲突。
一些西方学者试图以实证主义的有效性标准来评估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从而对公共行政的研究现状得出“应用性的、非理论性的和非积累性的”结论。
另一些学者则对此展开了批判与质疑,并由此引发了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1西方行为主义行政学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1.1行为主义行政学的三种研究取向美国学者杰伊·D·怀特认为,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有三种研究取向,分别为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以及批判性研究。
(1)行为主义学性研究。
解释性研究遵循实证主义的哲学传统,自然科学和主流社会科学都是典型的解释性研究。
它的逻辑一般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其遵循演绎-法则模式和归纳-概率模式。
解释性研究的主要功能是解释与预测,它试图建构能够解释和预测自然和社会事件的理论,其最终目的就是控制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是与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脉相承的。
在公共行政领域,公共行政科学化、技术化的理念最早是威尔逊在1887年的《行政学研究》中提出来的。
威尔逊呼吁建立一门公共行政科学,明确希望在政府改革中采用科学的方法。
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理想官僚制模型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技术性问题。
泰勒力图“证明最先进的管理是真正的科学,说明其理论基础是明确定义的规律、准则和公共管理学报原则。
”他所掀起的科学管理运动迎合了行政科学化、技术化追求的精神。
威洛比在《公共行政原则》的序言中强调,“公共行政与任何科学相类似,具有某些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
”古利克和厄威克在《行政科学论文集》中相信科学应该提供普适性原则来指导行政行为,更强调应将公共行政发展为一套科学理论。
可以说,技术理性在传统行为主义行政学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而对技术理性的极端推崇,进而发展成为对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解释性研究模式的偏好,可以说是主流社会科学的正统观点。
“二战”后,以西蒙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者主张将逻辑实证主义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他们试图建立一个价值中立的一般行政学。
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之下,行政学研究更加醉心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对错综复杂的公共行政活动作微观上的“数量确定”和精确描述,试图使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与政治分离的、以管理技术和工艺为主的科学。
20世纪70年代的公共政策学派与公共选择学派都深受行为主义行政学的影响,都有明显的实证取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是对泰勒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表明了传统形态的公共行政理论正在普遍化为一般管理哲学的理论倾向。
概而言之,作为主流的社会科学研究角度与范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它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公共行政学研
究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至今仍对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
(2)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
诠释性研究以现象学、行为主义学和语言分析哲学的哲学传统为根基。
诠行为主义的逻辑是循环的,即意义产生于对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和模式的认知。
诠释性研究试图理解行为者赋予其社会情境的意义、赋予自身行为的意义及赋予他人行为的意义,它寻求对社会事件和人为事件的理解,努力扩展我们生活的意义,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环境中行动者的言行。
公共行政学中的精神分析组织理论是一种诠释性研究理论。
精神分析的组织理论试图研究组织中的非理性和无意识的行为和决定,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了解组织中的人们是如何克服他们前进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阻碍而获得解放的。
精神分析的角度不但让我们意识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缺点,而且大大丰富了公共行政学的知识。
哈默将现象学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领域,他的著作《官僚经验》采用诠释理论来对官僚制度进行批判。
对现代性的批判构成了哈默对官僚制度所有批判的基础,他分别从社会、文化、心理、语言、认识和政治方面对官僚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