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
- 格式:ppt
- 大小:6.94 MB
- 文档页数:76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
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等。
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状,或有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
预防措施以灭鼠为主,消灭恙螨滋生地。
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接种疫苗。
治疗可用氯霉素和四环素。
基本概述恙虫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常侵犯肺部引起肺炎等病变。
病因(一)发病原因户外活动的人被恙螨叮咬,而感染立克次体。
肺是恙虫病常侵犯的脏器之一。
(二)发病机制立克次体先在皮肤受损处繁殖,形成皮肤局部病变,有特殊溃疡及结痂。
继而侵入血液及淋巴系统,形成立克次体血症,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和血栓形成。
毒血症在全身各器官可引起功能障碍和病损,甚至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
在肺部可表现为间质肺炎,也可有肺泡炎、支气管炎、胸膜腔积液等表现。
症状体征恙虫病的肺部表现多种多样。
瞿氏的31例中咳嗽20例,大多为轻咳,咳痰16例,多为咳少量的黏痰,呼吸困难7例,发绀4例,肺部啰音15例,其中湿啰音14例,1例为干湿音。
曾氏等的报道中还有咯血者4例。
从胸片可见到病变的类型及范围。
瞿氏的30例资料中双下肺间质炎症改变14例(伴斜裂增厚1例,双肋膈角变钝1例),单侧肺炎改变7例(累及胸膜3例),双侧肺炎改变9例(累及胸膜3例),其中1例胸部CT检查为双下肺絮状模糊影。
曾氏的41例双肺纹理增粗模糊,并有两肺弥漫性或局限性浸润,以两下肺为著,病变呈云雾状,密度均匀阴影。
一侧肋膈角变钝3例,伴中等胸腔积液1例,心包积液1例。
有必要指出恙虫病的肺部损害轻重程度大有区别。
有的患者仅从胸片上判断肺部受损,确无相应的症状,如吴氏报告的2例那样。
恙虫病宣传知识
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经恙螨幼虫叮咬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其宣传知识如下:
流行特征:恙虫病多见于秋季,每年10-11月份高发。
预防措施:消灭鼠类和恙螨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在恙虫病流行区域,开展灭鼠;经常清除居住地、作业场所及道路两侧的杂草,填平坑洼,以增加日照,降低湿度,减少恙螨繁殖;对不能除草的区域可用化学杀螨剂喷酒。
个人方面,要避免在草丛、灌木丛等恙螨主要栖息地中坐卧休息或晾晒衣被;如需进入草丛或灌木丛,应扎紧袖口、裤管口,衬衣扎入裤腰内,减少恙螨的附着或叮咬;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裤脚、领口或袖口上喷涂恙螨驱避剂进行防护;野外作业时,及时拍打衣物,抖落附着的恙螨,并换衣洗澡,重点擦洗腋窝、腰部、会阴等皮肤柔软部位。
及时就医:如被恙螨叮咬或怀疑自己感染恙虫病后,要马上到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告知相关暴露史,并配合医生治疗。
恙虫病概念
恙虫病,也称为斑疹伤寒,是一种由恙螨传播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恙螨是一种小型节肢动物,可以寄生在啮齿类动物和家禽等动物身上,然后通过叮咬人类传播疾病。
恙虫病的主要病原体是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其中最常见的是恙螨立克次体(Rickettsia rickettsii)和秘鲁恙螨立克次体(Rickettsia peruana)。
这些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皮疹等。
恙虫病主要通过叮咬感染,当感染恙螨叮咬人体后,恙螨体内的立克次体会进入人体并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感染。
此外,恙虫病还可以通过接触病原体污染的动物或环境而传播。
恙虫病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感染恙螨的动物和环境,注意个人卫生,使用防蚊虫叮咬的措施,如穿长袖衣物、使用蚊虫叮咬防护用品等。
对于疫情流行地区或高风险人群,也可以考虑接种恙虫病疫苗进行预防。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恙虫病,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暴露史和症状,以便进行诊断和治疗。
恙虫病一旦确诊,通常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多西环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恙虫病在早期症状与其他传染病相似,因此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以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