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23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青绿山水画是山水画的一种风格。
青绿山水画又称为蓝绿山水画,它以清新淡雅的蓝绿色调为主,表现出了山水的清新宁静之美。
在中国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在绘画技法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诗词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青绿山水画中,著名的《明皇幸蜀图》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展现出了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明皇幸蜀图》是中国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创作的山水画作品。
这幅作品描绘了唐明皇李隆基幸蜀的场景,整幅画面气势恢宏,构图巧妙,色调清新。
该作品以蓝绿色调为主,运用淡雅的墨色和鲜明的蓝绿色调,绘制出了雄浑的山势和秀丽的水景,表现出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从构图上看,这幅《明皇幸蜀图》画面构图巧妙,采用了对角线构图法。
整幅画面被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以巍峨的山峰为主,下半部分以波涛汹涌的江水为主。
在画面中,运用了大小不同的山峰和江水,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画面结构。
画家还通过线条的处理,使得山峰和江水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了画面的整体统一感。
整个画面布局合理,既展现了山水的壮丽气势,又表现了山水之间的温柔和谐,充分展现了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从色调上看,《明皇幸蜀图》运用了清新淡雅的蓝绿色调,创造出了一种宁静明朗的艺术氛围。
蓝绿色调是中国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色调之一,它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与画中所描绘的山水景色相得益彰。
画家通过对蓝绿色调的巧妙运用,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明朗的山水意境。
画家还通过淡雅的墨色和鲜明的蓝绿色调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赋予了整个画面以生动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明皇幸蜀图》成为了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从艺术氛围上看,《明皇幸蜀图》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清新的山水意境。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宽广深邃的感觉,展现了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高远意境。
明代山水画欣赏100幅明代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画派之多样、画法之新变,超过了宋元两代,更为明后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开辟了新道路。
无怪乎人们都说,看中国山水画就要看明代!下面带来100幅明代山水精品及赏析,各位大可一饱眼福!1、《华山图册》明王履纸本设色纵34.6厘米横5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藏王履(1332—?),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孤老,江苏昆山人。
《华山图册》是王履采药关陕,游历华山后,经过多年的苦心构思和惨淡经营所创作的。
全册共66帧正页,计图40幅。
《华山图册》局部此图册页绘华岳诸峰奇景,真实而又全面地再现了西岳华山“秀拔之神、雄特之观”的自然变化之妙,并塑造出类如险峻、苍茫、空旷、幽深、秀丽、壮伟等各异其趣的意境。
笔力刚劲挺拔、浑厚沉着、墨气明润,浓淡虚实相生。
2、《秋林草亭图》明徐贲轴纸本设色纵99.6厘米横2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写江南秋景山水,全画构图平稳,笔墨清润,山石作披麻皴,刚柔相济,树枝树叶钩点结合,追求笔墨的韵味,可明显看出董源、巨然的笔墨意趣。
3、《峰下醉吟图》明徐贲纸本设色纵63.9厘米横32厘米无锡市博物馆藏此图画群峰突起,清丽多姿,树木葱茏,是一处远离闹市的幽静山水胜景。
此画笔墨秀润素雅,山石作披麻皴,皴擦并用,树木枝叶钩点结合,亭台、茅舍用线横直、长短富于变化。
4、《隐居图》明王绂绢本墨色纵141.7厘米横70.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写文人隐居山林之情景。
左部山峰高大险峻,山下树木苍郁葱茏,山脚下是一片宽阔水面,微波荡漾,远方山水平静,秀润幽雅。
5、《北京八景图》明王绂卷纸本墨笔《北京八景图》共八幅,各自独立,每幅景名依次为《金台夕照》、《太液清波》、《环岛卷云》、《玉泉垂虹》、《居庸叠翠》、《蓟门烟树》、《卢沟晓月》、《西山霁雪》。
凡屋舍、桥亭、人物、烟云、流水、无不精致有神;整个作品风韵别致,有宋元山水画的遗意。
6、《山亭文会图》明王绂纸本设色纵219厘米横87.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九龙山人、鳌叟,江苏无锡人。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001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
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
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
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
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002 《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003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
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
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
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
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国画山水是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流派,通过描绘山水自然景观,表现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以下是中国国画山水史上十幅著名的名画赏析。
1.《寒山拾得图》这幅画是元代文人画家夏圭的代表作,他通过绘制冷峻的山岳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画中的人物形象含蓄而又富有内涵,让人在沉思之余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2.《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是北宋名画家王希孟的代表作。
画面以江山为主题,将中国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融为一体,展现了北宋时期的繁荣和美好景象。
画面中的山水风光、建筑物和人物形象都精细细致,耐人寻味。
3.《溪山行旅图》这是南宋时期画家马远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山水、建筑、植物和人物,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感悟。
画面中的色彩清新淡雅,托出了自然的恬静与无穷魅力。
4.《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山水画之一。
画面中除了细腻的山水画面外,还描绘了市井百态和民俗文化,将山水画与人文画融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奇妙魅力。
5.《千里江山图》明代画家徐渭的代表作,画面宽阔恢弘,以长江为主线,描绘了江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画面中的各种元素相互映衬,表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理念。
6.《齐白石山水画》齐白石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画家,其山水画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特色。
他擅长表现形体的变化和色彩的饱满,使得他的山水画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和艺术魅力。
7.《李可染山水画》李可染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作品以色彩饱满、构图新颖为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山水画作品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美”概念,引领了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方向。
8.《黄宾虹山水画》黄宾虹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通过对山水画的技法和审美观念的革新,使得中国传统山水画得到了新的发展。
他的山水画作品色彩明艳、构图精妙,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理念和个性。
9.《吴昌硕山水画》吴昌硕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风格独特、气韵生动,表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探索。
中国古代经典⼭⽔画100幅(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唐)王维.千岩万壑图(局部)王维.千岩万壑图.(局部)王维.千岩万壑图.(局部)(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五代)董源.潇湘图(局部)(五代)巨然.秋⼭问道图(五代)巨然.万壑松风图(五代)巨然.寒鸦图(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北宋)燕⽂贵.溪⼭楼观图(北宋)范宽.溪⼭⾏旅图(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北宋)许道宁.关⼭密雪图(北宋)许道宁.渔⽗图(北宋)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长卷(北宋)郭忠恕.雪霁江⾏图(北宋)王铣.渔村⼩雪图(局部)(北宋)王铣.烟江叠嶂图(局部)(北宋)王希孟.千⾥江⼭图(北宋)江参.庐⼭图(北宋)⽶友仁.远岫晴云图(北宋)梁楷.雪景⼭⽔图(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宋)萧照.⼭腰楼观图(南宋)马远.踏歌图(南宋)马远.对⽉图(南宋)夏圭.西湖柳艇图(南宋)夏圭.钱塘秋潮图(南宋)马和之.⿅鸣之什图(南宋)赵伯驹.春⼭图(⾦代)武元直.⾚壁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居图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元代)黄公望.天池⽯壁图(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元代)王蒙.夏⽇⼭居图(元代)王蒙.长江万⾥图(局部)吴镇.洞庭渔隐图吴镇.秋江渔隐图王履.华⼭图王绂.北京⼋景图.琼岛春云王绂.湖⼭书屋图戴进.灵⾕春云图戴进.溪堂诗思图2杜琼.友松图夏芷.灵阳⼗景图(之⼀)沈周.庐⼭⾼沈周.云际停⾈图周⾂.春⼭游骑图吴伟.江⼭渔乐图王绂.北京⼋景图.琼岛春云。
中国山水名画欣赏及简介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绘山水景色为主题。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壁画和丝绸绘画,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下面是几幅中国山水名画的简介及欣赏:1. 《清明上河图》- 宋代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绘制于北宋时期。
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时期的都市生活场景,展示了繁忙的市井、人物、建筑和自然景观。
画面中有近千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生活的细节。
这幅画以其细腻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细节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
2. 《千里江山图》- 宋代王希孟绘《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绘制于北宋时期。
这幅画展示了中国南方的江山美景,描绘了起伏的山脉、蜿蜒的江河和宁静的湖泊。
画面中的细节极其精细,色彩丰富,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这幅画被视为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意境和哲学思想。
3. 《黄山迎客松图》- 清代徐渭绘《黄山迎客松图》是中国清代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由徐渭绘制。
这幅画描绘了中国著名的黄山景色,以及其中一棵迎客松的景象。
画面中的山峰、松树、云雾和水流都被精心地描绘,展现了黄山的壮丽和神秘。
这幅画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细腻的画风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中国山水画的欣赏不仅仅是欣赏其美丽的景色,更是欣赏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这些作品通过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赏析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以“山”为主体,表现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旨在传达诗人、画家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理解与感受。
本文将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技法及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与赏析。
一、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那时文人逐渐在绘画中融入自然元素,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仰。
唐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如李白、王维等大诗人,他们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通过诗歌给山水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王维更是将诗与画相结合,其作品传达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后世画家的楷模。
进入宋代,山水画呈现出更加成熟的表现形式。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山水画的空间感,艺术家如范宽、李公麟,以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思想,将自然之美以独特方式展现出来。
尤其是北宋中期至南宋时期,山水画技法得到了显著提升,形成了“院体”与“文人”两大流派。
山水画不再仅仅是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而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哲学思想的综合表达。
元代,山水画迎来了又一盛世,画家如赵孟頫、黄公望以各自独特的风格赋予了山水画更多的人文气息。
而明清两代则是山水画流派纷争和创作繁荣的时代,如董其昌提出“南宗北宗”之说,把文人山水与工笔山水进行了明确划分,影响深远。
二、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在具体表现技法上,中国山水画有着丰富而多样的方法。
这些技法不仅仅局限于线条、色彩,更包含了对空间、光影及情感的把握。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主要技法:1. 皴法皴法是中国山水画中一种重要的笔触技法,通过不同的用笔方式营造出石头和山体表面的质感。
常见的皴法包括“斜皴”、“披麻皴”、“蓬松皴”等,每种皴法都有其独特性,画家可以在创作中灵活运用,以增强作品的层次与立体感。
2. 着色山水画中的着色不仅仅是为了增添色彩,更重要的是强调物体形态与空间关系。
在古代,很多艺术家在使用色彩时,会采用淡墨或重墨来体现山石、水面和天空之间的变化。
Arts circle美术教育2013/11++美术鉴赏课——《千里江山图》赏析美术鉴赏课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与分析批评能力的课程,是教学生学习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从感性理解到理性分析,从而获得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批评能力。
鉴赏是要求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并能够以个人的体会、知识、分析美术作品的美术现象。
批评能力是在对作品感受的基础上,并建立一定的美术鉴赏标准,以理论分析作品的价值与美学价值,和对社会美学的意义。
在对中国画鉴赏中《千里江山图》是很有代表性的,对于作品的赏析也是很关键的,它不仅是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也是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一、画面构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晚期典型的大青绿山水画,整幅画以绚烂、自然的石青、石绿色为主要色彩,选色以厚重的不透明色为主,色彩之间在明度上形成一定的对比。
其画整体给人气势磅礴之感,画面迂回而具有深邃的空间,堪称我国古代传统青绿山画的经典之作。
《千里江山图》在皴法的运用上遵循传统皴法的发展原则并以线为主,通过点线面变化,生动的概括了山水的走向和发展脉络。
同时,《千里江山图》将颜色与墨线相结合,在用浅浅的石绿笼罩一层之后,再用石青与三绿交互皴染,从而达到了墨线与颜色,色面与皴线完美结合的画面效果。
画面依据构图的节奏变化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之间以水、沙渚、船舶、小桥相衔接呼应。
首段以近岸小景为主,其间穿插丛林、村落、溪桥和水榭,穿过树林、山峦,一条小路蜿蜒进入村庄;远处山峰耸立,山腰间云雾缭绕。
远景处水天相接,细浪频频,商船往来于江面。
水天相接之际,远山一抹如带,与江面的白与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画面第二部分则以山景为主,平缓而清脆满山的江岸,水草异常丰茂。
沿着陡峭的山壁九曲盘旋而上的山路,还有群山环抱的古寺,峡谷间一泻千里的瀑布,急流入江。
平坡处有多间楼阁屋舍错落于山间平坡处,生机盎然。
远山与近山通过清淡的色彩、淡淡的云气形成了无限深远的效果,岸边绿水扬波、临江水阁、亭榭和水面渔舟、画舫上活动人群,形成一块倒三角形的区域。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五十五)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五十五)高寻白帝问真原镜框甲戌(1934年)作题识:(1)高寻白帝问真原。
拟吾家僧繇没骨法。
甲戌八月,大千居士。
(2)到此欲骄日月,回头又失蓬莱。
秋风吹出井莲开,何处长安尘壒。
雪下玉龙游戏,月中青女徘徊。
眼前忆着锦江来,今古纷纭玉垒。
调寄《西江月》。
华山看云海作图漫赋。
爰。
钤印:大千居士、大风堂、张爰私印、西川张八、大千豪发1934年的农历8月15,大千昆仲首次游览西岳华山,旬日内遍登华岳五峰,寻幽探奇,写生赋诗,兴致极高,此图题诗《西江月·华山云海》即作于这次华山之游。
用没骨法画巫峡、华山也多在此一时段。
这种没骨重彩山水以色彩取胜,富丽堂皇又不失士气,是大千先生颇为得意的山水画法。
他曾在画作的题识中追溯没骨山水的渊源,“此吾家张僧繇法也,继其轨者,唐有扬升,宋有王希孟,元无传焉,明则董玄宰墨戏之馀,时复为之……有清三百年,遂成绝响”,而他自己则直接接续此一传统。
《高寻白帝问真原》,写杜甫诗意,构图疏阔精致,云山飘渺,杂树错落山间,突显出华山的雄奇。
大千先生也特别善于敷色,朱砂、青绿、白粉、赭石诸色相衬,瑰丽明快,极富装饰性。
南国小景设色纸本 1934年作款识:(1)秋老菊花天,花丛蝶尚妍。
此邦宜捉扇,我辈欲装绵。
满树红堪摘,四山青可怜。
阴晴长不定,客况最颠连。
此予去年十月客香港登太平山句也。
甲戌十一月,写于沽上,爰。
(2)南国小景双幅,似仲渔二兄法家正之。
大千张爰。
钤印:三千大千、大风堂、大千、张爰私印、蜀客1933年大千有香港之游,与黄般若、黄君璧、何冠五、马武仲等把酒论艺,游玩写生。
太平山、屯门、赤柱、青山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大千游兴甚浓,曾感叹:“太平山小景可入画者甚富。
惜当代名家皆不屑为之耳”。
此幅所题五律即《太平山雨景》,大千曾自述:“般若道兄招游太平山,为雨所阻至山半而归。
次日拈此以退笔书之。
”此幅《南国小景》作于次年1934年,大千时客沽上,为回忆旧游所作。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所谓山水画,就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后经历代画师的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画风。
山水画在描绘物象上,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着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艺术相结合,以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历史上,山水画名家层出不穷,作品更是灿若繁星、汗牛充栋。
一、唐朝至清代山水画代表作品赏析“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
自题七绝:“钱塘景物似围屏,路寄山崖屋寄汀。
杨柳坡平人马歇,鸬鹚过水风腥” 唐寅《落霞孤鹜图》 此图是唐寅的代表作之一。
写峻岭、高柳、水榭、江岸、霞光,虚实相映,遂成妙制。
作者以宋人法画垂柳,错落有致, 画山石则湿笔长皴,勾斫相间,变 化多趣。
全图景物处置洗练洒脱,墨色和悦润泽。
宋代 李唐《万壑松风图》——此幅全景构图, 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的松林将峰顶连接成统一 的整体,近、中、元三个空间层次表现的自然得体。
全体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庾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 用斧劈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
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细如弦丝的瀑 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
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黄公望《溪山图》真迹 ---《溪山图》 却是一件保存相当完整的佳构,1347年作。
画面山峦起伏,山与水多用干枯的淡墨轻松李唐 《万壑松风图》范宽 《溪山行旅图》 唐寅《落霞孤鹜图》画出,长长的披麻皴使山体显得疏朗灵秀; 树木则是运用浓浓淡淡的墨笔,勾勾点点, 画得生动活脱,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 旷,气势雄秀元 黄公望《丹崖玉树图》--- 此图层岩 叠翠,高松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