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暑假专题诗歌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12
2023年八年级暑假诗歌鉴赏专练:诗歌的意象意境(共19题)一、复合题(共19题)课内外联读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木瓜《诗经·卫风》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
匪③报也,永以为好④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①木瓜:一种有香气的椭形的瓜,可食用,后文木桃、木李皆为果名,可食用。
②琼琚(jū):与下文的“琼瑶”“琼玫”都泛指美丽的佩玉。
③匪:同“非”。
④好:友好。
(1) 这两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2) 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解读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蒹葭》中三处“宛”字句,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暗示了伊人飘忽难寻。
B.《木瓜》采用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通过酬答表现两人的深情厚谊。
C.《蒹葭》全诗流溢着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D.“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远高于受赠的东西,体现了主人公对情意的珍视。
(3) 《蒹葭》中诗人以秋景起兴,渲染了凄清的气氛,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的感情。
从《木瓜》的内容来看,应是写男女互赠信物以定情的诗;“投”字用得也非常精当,既是“扔”,又像是“送”,像无意扔去,写出了主人公赠物时的心情。
古诗阅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词的上片围绕字,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下片抒发了边塞征人思念家乡和的复杂情感。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
暑假作业05——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一、诗歌鉴赏1.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1)诗中的“式微”是什么意思?(2)这首诗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案】(1)天黑了。
(2)用反复和设问的修辞手法,形成重章叠句,营造了特别的氛围,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
(意对即可)【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式微,式微,胡不归”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式微”的意思就是天黑了,写出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还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郑风》) [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形容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2. 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怎样的特点?3.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答案】2.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3.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她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得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女子因恋人久候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与恋人没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专题08诗歌鉴赏(解析版)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过苏州[宋]苏舜钦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①区区暮亦行。
【注】①棹:指船。
①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交待行踪和写景的观察点,以“刮眼明”突出景物给人清新明媚的感受;以“更”体现景色和光线的变化。
B.颈联两句看似各不相干,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天意在”隐含诗人的随缘自适的旷达,“俗人轻”流露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无奈。
C.尾联“无穷好景”与“无缘住”形成反差,构成主客观矛盾;“区区”和“暮亦行”却具有映衬的意味,突出了诗人四方漂泊,不得安闲的艰辛。
D.评论家认为此诗“以清切闲淡为主”,写出了诗人经过苏州所看到的山明水秀、风物清雅的美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光景、无比愉悦的心情。
(2)游览沧浪亭时,会看到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这副楹联与《过苏州》的颔联相比,你更喜欢哪一联?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一】沧浪亭为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建。
他曾以四万贯钱买下荒废的古园,傍水造亭,栽竹点石,重加修葺,题名沧浪亭,作《沧浪亭记》,寄给好友欧阳修,邀请共作沧浪诗篇。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材料二】沧浪亭石柱上的楹联是晚清楹联学家梁章钜所作。
当时他正任江苏巡抚,重修沧浪亭时,集句而成。
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答案】(1)A(2)示例:我喜欢“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这一联运用对偶修辞,使得韵致更谐美,画面更生动。
这联诗诗中有画,而且色彩鲜明,风光漪旎,生机盎然,韵味无穷。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鉴赏《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鉴赏》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在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如《杜甫》、《白居易》等作家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经典的诗词鉴赏。
一、杜甫的诗歌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教材中,我们学习了《登高》一诗,它描述了作者登上高山时的壮丽景色。
《登高》中,杜甫以雄浑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让读者感受到登山的艰辛和壮美。
他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整篇诗充满了激情和震撼力。
这首诗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人生的道路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只有克服困难,才能达到事业的巅峰。
二、白居易的诗歌白居易是唐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教材中,我们学习了《问刘十九》这首诗,它展示了友情的真挚和对生活的思考。
《问刘十九》中,白居易通过问答的方式呈现了两位好友之间的对话,体现了朋友间的互相关心和倾诉。
诗中的对话生动有趣,表达了人们对友情的珍视和依赖。
白居易通过这首诗,教会了我们友情的真谛,让我们明白友情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其他诗词的鉴赏除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词,教材中也收录了其他许多名家的作品。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这些作品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四、如何鉴赏诗词在鉴赏诗词时,我们需要学会欣赏其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和隐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品味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深入体会诗词所传达的情感和寓意。
只有多读多思,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诗词的美妙之处。
结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鉴赏》是一本充满诗意和思考的教材。
通过学习其中的诗词,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思辨能力。
所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经典的诗词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吧!。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题带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注。
新睛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释】离披:分散下垂、纷纷下落的样子。
(1)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到了暴雨突袭后的情形,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古诗阅读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注。
新睛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释】离披:分散下垂、纷纷下落的样子。
(1)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到了暴雨突袭后的情形,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第08天诗歌鉴赏典例在线一、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的情怀?【答案】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从“问号”的角度分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结合“乡书”一词可分析出作者思念家乡、亲人。
2.请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技巧点拨1.理解词语意思。
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
2.赏析表现手法。
在赏析诗歌关键语句的同时,要注重对语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
比如修辞方面,3.品味诗句句式。
古代诗歌的句式特点一般涉及倒装、因果倒置、反问、设问、双重否定等,这些句式能够更好地体现诗歌描写的内容,表达诗人的情感。
比如使用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内容,使用设问4.体会诗人情感。
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
比如诗歌描写了梦境的美好,那么表达的情感至少有两种:一是对梦中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一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再如,诗歌描写了在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人,那么表达的情感至少有:对描写人物的赞美之情,或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遭遇贬谪、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等)。
二、阅读下面这首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3)我爱这土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新知速递(含解析)(3)我爱这土地——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新知速递知识点讲解:1.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出生于浙江金华,当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
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3.订正字音嘶哑(sī) 腐烂(fǔ)撕裂(sī) 喉咙(hóu)吹刮(guā) 汹涌(yǒng)4.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停止、停息。
温柔:温和柔顺。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5.课文分析(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歌第二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理由: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2023年八年级暑假诗歌鉴赏专练:诗歌的创意解读(共20题)一、复合题(共20题)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列题目。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课内精读。
(1) 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i 叙事线索:回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ii 抒情线索:→回忆→ →展望(2) 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i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ii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3) 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作者写这首诗时还没有离开延安,这样结尾是否有问题呢?为什么?做好朗诵设计。
请选择一首你想要在小组内朗诵的诗歌,并完成下列任务。
(1) 我要朗诵的是《》。
(2) 思考并回答下面学习单中的问题。
(可以写完整的句子,也可以写关键词)i 你为什么选择朗诵这首诗歌?至少写出两个理由。
ii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的?iii 这首诗歌想要表现怎样的主题?iv 查阔资料或进行推测,诗人是在怎样的背景(或情境)下写下这首诗歌的?v 这首诗歌的潜在读者是谁?vi 你预备用怎样的方式(氛围营造、衣着、身体姿势……)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朗诵?vii 你是否想给自己的朗诵配上音乐?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首或哪一种类型的乐曲?(3) 运用上页中的朗诵技巧,为所选的诗歌设计朗诵脚本。
(批注在所选的诗歌中)溪桥晚兴郑协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苹苹:草木茂盛。
③杨花:喻身世飘零。
④④杜鹃:喻故国之思。
(1) “杜鹃”常被用作凄凉哀伤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有多种称呼,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杜鹃”被称为“ ”。
2024七八年级暑假每日一篇古诗文(十六)【每天预习一首古诗词】诵读+阅读+类型解读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题目。
【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③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④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②[栖迟]停留,居留。
③[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④[吊]凭吊。
贾谊曾在此作《吊屈原赋》。
1.李白空有绝世之才,百般努力却仍被“赐金放还”免除官职,所以诗人深感行路之难;刘长卿第二次被贬谪降职时,正好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寒秋之景自然让他心生强烈感慨。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遭遇①的痛苦经历之后所写,一开始都表现出②的情感,而【甲】诗在结尾处转向③的情绪,别创一番境界。
2. 有人说乙诗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你怎么认为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3.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认识和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两首诗均为唐人律诗,句式整齐,韵律谐调,富有格律之美。
B. 【甲】诗中诗人因不能做到悠闲地在碧溪上垂钓和乘着小船做白日梦而感叹“行路难”。
C. 【乙】诗最后两句,诗人用“怜君”含蓄地透露出“自怜”之意。
D.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首诗都借写眼前古迹而发心中真情,完美地做到了情景交融。
【解说】1.诗歌解读:《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此怀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
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
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
野望
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划分节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⑴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迫近。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
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
《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
”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的余光。
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
大耋嗟落晖。
”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第 1 页。
2021暑假八年级语文阅读训练——古诗文鉴赏诗词鉴赏(共12分)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共6分,每小题3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
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
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B.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C.尾联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2)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
(3分)13.默写填空。
(共6分,每空1分)(1)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2)树梢树枝树根根,。
(贺敬之《回延安》)(3),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4)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实景实感,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诗句是“,。
”答案12.(1)B(2)相同点: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1分)不同点:李诗主要表达“我”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1分)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
(1分)13.(1)人迹板桥霜(2)亲山亲水有亲人(3)学而不思则罔(4)赢得生前身后名(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8—10题。
(共5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赏析山亭夏日高骈(唐)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三、四两句的画面。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一、二句中的“阴浓”“入”用得好,为什么?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说明了诗人追寻之路漫长曲折,充满艰难阻隔。
C.“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3.阅读《观刈麦(节选)》,完成各题。
观刈①麦(节选)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③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④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⑤,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⑥尽,拾此充饥肠。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陇黄:小麦黄熟时盖住了田埂。
③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④但惜:只是珍惜。
⑤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⑥输税:缴纳租税。
(1)《观刈麦》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两句借助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了当时________的社会现象。
2023年八年级暑假诗歌鉴赏专练:诗歌的表达技巧(共15题)一、复合题(共15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田家宋·郑獬①田家汩汩流水浑②,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郑獬(xiè):字毅夫,号云谷,宋代诗人。
②浑:这里是满的意思。
(1)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田家”、“ ”、“ ”等景物,渲染了的氛围。
(2) 请自选角度,赏析“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阅读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完成下面两小题。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上片写登楼所见,通过对夕阳、流水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温馨欢快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初登金陵城西楼时的愉悦心情。
B.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因此,心情形始变得沉重起来。
C.末句运用拟人化手法,请“悲风”把泪吹过扬州,深沉含蓄地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D.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2)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情感丰富,试简要概括其中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①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②。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迥:远。
②行杯:传杯而饮。
(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一联中的字体现出登楼后岳阳一带景色一览无余,第二联运用对偶、的修辞,表现诗人乐以忘忧的旷达襟怀。
(2)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与“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赏析。
古诗鉴赏,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三小题。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 教学内容:暑假专题:诗歌鉴赏二.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2、掌握赏析现代诗和古代诗词的方法。
3、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现代诗歌赏析一、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知识概要现代诗歌的整体阅读,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作品的时代背景;2、分析现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领悟作品的主旨;3、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提高朗读技巧和欣赏水平;4、理解现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5、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揣摩现代诗歌的感情色彩,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考查点:一般来说,现代诗歌赏析的考点有:1、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速、语调、重音等;2、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3、诗歌中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形象的象征意义;4、能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5、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
四、赏析的方法: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歌常饱含强烈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是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来承载的,这个形象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事物,这些形象又创设一种意境去感染人们。
所以,在理解现代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对诗歌的反复阅读,从形象与意境入手去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中的诗眼、中心句或题目等也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情感的。
如《纸船寄母亲》、《乡愁》(余光中)这些诗歌从题目就可以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从诗的副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对祖国的爱恋之情。
2、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表现手法上,现代诗歌常用修辞来增强艺术表现力。
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统编版)诗词鉴赏1.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
2.通过反复朗读诵读,能够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受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意蕴。
3.能背诵默写名句名篇。
诗词鉴赏的题型及答题技巧一、主旨情感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
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绪等。
1.常见题型:(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在描写景物中蕴含怎样的深刻道理?(3)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答题技巧(1)读标题,找信息。
诗歌的标题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重要信息。
(2)读注释,知作者。
古诗歌鉴赏注释中一般会交代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同样,在注释中也会解释疑难字词,揭示典故意义。
(3)读诗句,懂大意。
细读诗词中凝练传神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与诗人抒情、言志、阐理相关。
(4)辨题材,判情感。
同一类型题材的诗歌,所写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类似。
(5)抓诗眼,明情感。
诗眼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
(6)紧扣意象,悟情感。
意象中往往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7)借典故,窥情感。
典故是运用典籍中的逸事、趣闻、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来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8)寻主旨,知情感。
通过主旨句也可知悉作者的情感。
3.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炼字赏析“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
炼字,即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1.常见题型这一句中XX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XX字可否换为XX字?为什么?这一句(联)中最富表现力的字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答题步骤(1)解释词语的本义(指出诗眼/词眼/字眼,把字词代入句中,解释含义)。
2023—2024八升九暑期语文素养+能力双提升天天练(五)【每天一首古诗词】诵读+阅读+类型解读一.阅读下面的抒情诗,回答下面题目。
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赏析“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一句写景的妙处。
2.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字看出。
颔联中的“”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3.《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抒情诗的概念及典型例题思路】1.概念: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
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
抒情诗因为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2.如何鉴赏景物:首先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其次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常常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2023年八年级暑假诗歌鉴赏专练:诗歌内容理解(共18题)一、复合题(共18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题。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 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便写梦中所见景象。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海天相接、似梦似幻、美妙神奇的壮美画面。
B.上阕后半部写作者梦中回到天帝的宫殿,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得到了诉说心愿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C.在下阕中,词人感慨自己空有才华,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
一个“谩”字,流露出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苦闷。
D.结尾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到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过上幸福的生活,表现了她消极避世的游仙思想。
(2) 文学史上一般将李清照归入“婉约”词派,但这首《渔家傲》却以雄奇的想象、雄健的笔力营造了一种豪放之美。
此外,我们熟悉的《夏日绝句》也体现了她的这种慷慨豪迈的风格。
请写出其中风骨凛然的两句:“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南宋)辛弃疾都孤台下清江②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③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这首词是公元1176 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作者俯瞰不合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忆起公元1129 年金兵入侵,残害江西百姓的历史悲剧,于是作了这首词。
造口:地名,江西省万安县。
②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内。
③毕竟;终究,一定。
(1) 本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极高境界。
眼前景是指词的上片的景物① ,② ,心上事是指本词中作者抒发的③ 感情。
(2) 结合全词,从修辞或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八年级语文暑假专题诗歌鉴赏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一. 教学内容:暑假专题:诗歌鉴赏二.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2、掌握赏析现代诗和古代诗词的方法。
3、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现代诗歌赏析一、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知识概要现代诗歌的整体阅读,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作品的时代背景;2、分析现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领悟作品的主旨;3、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提高朗读技巧和欣赏水平;4、理解现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5、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揣摩现代诗歌的感情色彩,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考查点:一般来说,现代诗歌赏析的考点有:1、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速、语调、重音等;2、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3、诗歌中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形象的象征意义;4、能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5、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
四、赏析的方法: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歌常饱含强烈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是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来承载的,这个形象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事物,这些形象又创设一种意境去感染人们。
所以,在理解现代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对诗歌的反复阅读,从形象与意境入手去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中的诗眼、中心句或题目等也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情感的。
如《纸船寄母亲》、《乡愁》(余光中)这些诗歌从题目就可以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从诗的副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对祖国的爱恋之情。
2、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表现手法上,现代诗歌常用修辞来增强艺术表现力。
一般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修辞对于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的作用。
想像与联想也是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段,它们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
在诗歌赏析中,我们也不必作抽象的解释,而是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形象来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由江山多娇联想到历代君王,最后颂扬当今风流人物。
眼前景与想像的结合,有着画龙点睛之妙,二者的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享受。
3、把握诗歌的形式特点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我们除了要感受诗歌的情感外,还要品味诗歌形象凝练的语言,体会诗歌和谐的韵律,体会它鲜明的节奏。
诗歌常用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有的是一咏三叹,回环往复。
《乡愁》(余光中)诗共四节,每节都四行,押韵到底,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学生一下子就会明白的。
对于现代诗歌章法的精美,诗句的匀称,韵律的和谐悠扬,只有多读才能体味其形式之美。
4、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从诗歌的阅读赏析中获得自己的感受,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一些启示,也就是说要通过再造想象注入自己的情感。
一般的问题就是“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启发?”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诗歌的主观体验了。
如《理想》这首哲理诗就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如“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学生为自己的理想而作的牺牲也是有的,爱玩儿,可是做作业的时候就不能玩了,这就是一种“牺牲”。
《在山的那边》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只要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就能够轻松地领悟其含义。
例1:阅读冰心的《纸船》,完成(1)至(3)题。
纸船寄母亲(冰心)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 下边句子中的”/ ”和“·”分别表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哪一句不恰当?答:________A.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B.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C.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D.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2. 作者用叠纸船,漂纸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见到了这只小船,她会想些什么?试以“母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诗人常常用写梦境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冰心明知纸船无法漂到母亲的身边,却希望它能进入母亲的梦中。
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类似这种写法的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例2:阅读《我是一条小河》中的两节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1.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与贺知章的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都用了“裁”“剪”二字,说说有什么不同?2. 下面是闻一多《色彩》一诗的片段,与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比较一下,说说这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古代诗词赏析一、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鉴赏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功底和语言能力。
二、考查点:1、辨识常识。
即记忆和了解一些涉及作者、朝代、作品体裁和文化常识等的内容。
2、理解诗意。
这是从思想内容角度考查理解能力,包括诗词字、词、句的理解,内容的归纳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等。
3、感知形象。
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体会作品的意境、情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4、品味语言。
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修辞的效果和诗的节奏韵律等。
5、分析技巧。
主要指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运用、巧妙构思等进行分析评价。
三、赏析方法:(一)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会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四)强化书面表达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注意加强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
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见解能够自圆其说。
随堂练习: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外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2)找出从近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的句子和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的句子。
2、《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请问诗歌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请赏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一、古代诗歌赏析:(一)1、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
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