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 第二课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名师名师教案1 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4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名师教案2 人教版课程标准1、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2、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3、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4、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十月革命这一世界历史上重大事件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通过对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影响的分析,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制表,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形成历史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解读历史图片,并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认识有关历史内容。
通过对列宁与十月革命胜利之间关系的剖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在革命过程中杰出个人及人民所起的作用;正确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意义难点:十月革命对俄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新课导入:从上一课的内容过渡——同学们,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在20世纪的上半期,世界发生了剧烈的震荡。
那么,这些剧烈的震荡表现在哪里?生:世界大战的爆发、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师:面对剧烈的震荡,人们在思索着问题的症结,那么,你认为这些震荡出现的症结在哪里?生: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危机爆发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师追问:生产的产品相对于什么而言是过剩了?生:劳动人民的购买力。
师:在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下,劳动人民做牛做马,却只能获取极低的报酬。
综合大家刚才的分析,震荡出现的症结所在正是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本身。
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方案一: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
方案二:对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进行改造。
俄国人民选择了第一种方案。
出示课题: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新课教学:1.十月革命的原因(背景)活动一:读一读,议一议问:十月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生:无产阶级革命。
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一、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非正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1.第一次世界大战:①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②参战双方: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以同盟国的失败结束。
③战役: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最惨烈的战役一战的转折点④特点:飞机、坦克等大量新式武器首次被应用于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它警示后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把科技用于造福人类上,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上。
⑤性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非正义战争⑥灾难:战争历时四年,参战国有30个左右,卷入人口达15亿,死亡3000万人。
2.第二次世界大战:①发动者:德意日法西斯集团②性质: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
③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
④结果:1945年,意、德、日相继投降,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⑤灾难:战争历时六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入了战争。
死亡达6000万。
⑥联合国的成立:1945年10月24日,在美、英、苏、中等国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二、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1929—1933年)—“生产过剩”的危机—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表现和影响:这场经济危机从1929年的美国开始。
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这种情况迅速蔓延到全世界。
到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了20年,工业生产下降了40%。
2.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3.本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所谓“生产过剩”,不是指生产出来的商品真的吃不尽,用不完,而是因为消费者没有那么高的购买能力,使的这些商品销售不出去而显得“过剩”。
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二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教案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二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教案[第一时]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程标准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2—3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十月革命这一世界历史上重大事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通过对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影响的分析,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制表,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形成历史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解读历史图片,并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认识有关历史内容。
通过对列宁与十月革命胜利之间关系的剖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在革命过程中杰出个人及人民所起的作用;正确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意义难点:十月革命对俄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新导入:从上一的内容过渡——同学们,通过第一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在20世纪的上半期,世界发生了剧烈的震荡。
那么,这些剧烈的震荡表现在哪里?生:世界大战的爆发、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师:面对剧烈的震荡,人们在思索着问题的症结,那么,你认为这些震荡出现的症结在哪里?生: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危机爆发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师追问:生产的产品相对于什么而言是过剩了?生:劳动人民的购买力。
师:在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下,劳动人民做牛做马,却只能获取极低的报酬。
综合大家刚才的分析,震荡出现的症结所在正是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本身。
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方案一: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
方案二:对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进行改造。
俄国人民选择了第一种方案。
出示题: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新教学:1.十月革命的原因(背景)活动一:读一读,议一议问:十月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生:无产阶级革命。
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三课时]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措施及作用;通过对罗斯福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简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评价其作用,它对消除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不触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难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命名为“萧条时代”组、“今日美国”组、“总统先生”组、“新政纲领”组,并布置相应的任务。
新课导入叙述:同学们对上一课学习的那场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一定记忆犹新吧。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了解这场经济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是如何走出这场危机的。
新课教学(一)危机与新政1.经济危机再回首活动一:“萧条时代”师:首先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那场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吧。
有请“萧条时代”组上台。
小组代表: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美国大萧条时代的相应图片资料。
从工业发展、金融市场、就业状况、人民生活等方面展示大萧条时代(即严重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经济状况。
承转:那么,今日美国的经济状况如何呢?有请“今日美国”组的同学们。
小组代表:展示本小组收集到的反映当今美国经济状况的图片、表格等资料质疑:那么,是谁带领着美国人民从经济危机中走出的呢?2.美国总统罗斯福活动二:课本剧表演:胡佛与罗斯福由“总统先生”小组表演。
一位学生扮演胡佛总统,一位学生扮演罗斯福先生,一生扮演主持人。
模拟总统竞选辩论会。
其余学生扮演选民,最后举手表决。
过程:(1)主持人介绍胡佛总统和罗斯福先生的简历。
(2)主持人提出问题,由胡佛和罗斯福阐述各自的见解。
(要求符合历史史实)(3)胡佛和罗斯福总结陈辞。
(4)学生投票选举,并由不同阶级、阶层代表阐述选择的理由(事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3.新政纲领活动三:由“新政纲领”组同学分金融、工业、农业、就业、救济等方面介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并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和最后的结果新政的影响: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巩固。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名师教案1 人教版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组织了三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内容来表达20世纪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大主题: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本课时学习第一目“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其主题是俄国十月革命。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十月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成果,在对内容的具体把握上可以分为三个板块:(1)十月革命的背景;(2)十月革命的过程;(3)十月革命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本目教材中有六张图片和两张阅读卡,这些资料的充分运用对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本课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革命过程的概况;列宁的生平和他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在俄国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布尔什维克、苏维埃和苏联的由来以及苏维埃政权模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利用本目教材提供的文字与图片材料了解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的背景;利用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0世纪上半期“全球性的震荡”等知识来理解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历史必然性;利用课外搜集到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材料,认识十月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十月革命把共产主义的理想变为现实的革命豪情,感受革命者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能客观、理性地看待杰出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十月革命。
教学难点:理解十月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列宁的一生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相始终,建议不妨以列宁这个人物为授课线索,串起各个知识点。
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建议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料,适当补充一些资料,并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列宁与十月革命的图文资料如老照片、宣传画等;搜集一些前苏联时期的图片、革命歌曲、老新闻等图文影音材料。
教师准备:搜集一些介绍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资料,准备十月革命的录像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二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教材分析《第二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的一篇重要教材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欧洲在15世纪的航海事业以及这一时期对全球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该课程主要介绍了15世纪时期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原因和意义,以及一些重要的航海家和他们的航线。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历史背景;2.掌握一些重要的航海家和他们的航线;3.理解欧洲大航海对全球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历史背景;2.掌握重要航海家和航线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解欧洲大航海对全球交流的影响;2.区分欧洲大航海时代和其他历史时期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原因;2.重要航海家和他们的航线;3.欧洲大航海对全球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方式,让学生了解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第二步:展开讨论(10分钟)1.与学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引导他们想到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原因;2.引导学生思考欧洲大航海对全球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意义。
第三步: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商业需求、科技进步和地理因素等;2.依次介绍重要的航海家和他们的航线,例如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
第四步:合作学习(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航海家进行深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成简洁的笔记;2.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并形成小组报告。
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组织了三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内容来表达20世纪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大主题: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本课时学习第一目“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其主题是俄国十月革命。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十月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成果,在对内容的具体把握上可以分为三个板块:(1)十月革命的背景;(2)十月革命的过程;(3)十月革命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本目教材中有六张图片和两张阅读卡,这些资料的充分运用对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本课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革命过程的概况;列宁的生平和他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在俄国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布尔什维克、苏维埃和苏联的由来以及苏维埃政权模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利用本目教材提供的文字与图片材料了解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的背景;利用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0世纪上半期“全球性的震荡”等知识来理解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历史必然性;利用课外搜集到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材料,认识十月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十月革命把共产主义的理想变为现实的革命豪情,感受革命者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能客观、理性地看待杰出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十月革命。
教学难点:理解十月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
列宁的一生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相始终,建议不妨以列宁这个人物为授课线索,串起各个知识点。
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建议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料,适当补充一些资料,并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列宁与十月革命的图文资料如老照片、宣传画等;搜集一些前苏联时期的图片、革命歌曲、老新闻等图文影音材料。
教师准备:搜集一些介绍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资料,准备十月革命的录像资料。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教材第95页图7—18《列宁宣告苏维埃政权成立》。
【叙述】在今天的课上,我们首先来接触一位历史伟人,他的名字叫列宁。
教师可以请学生补充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列宁的图文材料,并口头表述列宁的主要生平,如有必要,再作适当补充:
列宁1870年生于伏尔加河畔一个教师家庭,幼时聪明活泼,中学时代曾因品学兼优获取金质奖章,17岁入读大学法律系,进校的第一学期就因参加学期被捕并被学校开除。
18岁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
从此列宁的名字就和俄国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是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缔造者。
【叙述】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走上了推翻旧政权的革命之路呢?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俄国人民选择了列宁所走的道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9世纪中期以来的俄国社会。
(新课教学)
【板书】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一、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1)俄国── 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对十月革命历史背景的介绍,需要讲清两个层次:①俄国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落后国家;②一战时期的俄国社会情况。
【提问】○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些欧美国家惊心动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积极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工业革命的情况,请同学们一起回顾前面学过的内容,看看在革命的洪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哪些国家?它们中有没有“俄国”的字眼,为什么?
本设问的导向在于让学生了解“俄国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的落后国家”。
【叙述】在19世纪席卷全球的工业革命浪潮中,落后的俄国也进行了一番努力。
19世纪中期,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把劳动力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制度,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但与欧美资本主义强国相比,俄国经济仍然十分落后。
展示教材第93页图7—13《贫困的俄国农民》,教师引导学生对此图进行观察。
19世纪中叶以来,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俄国有着辽阔的疆域、欠发达的经济,套着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衣、包裹的却是沙皇封建专制的内心。
这就是少年列宁成长的国家。
【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3页阅读卡“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强调列宁的人生理想: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改造俄国。
了解布尔什维克的含义、政党名称的由来。
【承转】1914年,作为布尔什维克党领袖的列宁在流亡地得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消息。
俄国在随后的几年中逐渐陷入了困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3页7-14《一战中开赴前线的俄国士兵》。
【板书】(2)一战期间的俄国社会情况
【展示】投影材料:
材料一:一战中的俄国军需供应情况
1914年8月,俄国缺少30万支步枪;10月,缺少87万支。
1916年,因燃料匮乏,炼铁炉被迫停火,结果使冶炼厂只能供应军工所需金属的一半。
前线每年需30亿发子弹,而年生产能力则为 5亿发;每月所需炮弹为150万发,而生产能力仅为5万发。
另外食品供应紧张,军队仅能得到原来供应量的一半。
材料二:一战期间俄国工人罢工情况
1915年11月,波罗的海舰队部分水兵起义;
1916年3月,德文斯克士兵拒绝执行进攻命令;西伯利亚部分军队也拒绝作战。
1916年:逃兵人数达150万;起义事件屡屡发生。
上述三个材料的导向在于让学生了解俄国在一战期间逐渐陷入困境,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灾难。
对此,教师在学生阅读与理解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
【承转】在这样一个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国家,革命已无法避免。
大战尚未结束,革命的序幕
已经拉开,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上个世纪发生在俄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十月革命。
【板书】2.十月革命的过程
(1)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
(2)列宁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
对十月革命过程的介绍需要讲清三个层次;一是列宁回国提出革命任务,二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三是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的主要施政措施。
在施教方式上,主要通过教材提供的《列宁回国》《起义者冲击冬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列宁宣告苏维埃政权成立》等图片与文字材料的展示、问题的设置和学习小组的讨论来达成认知目标,并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或观摩纪录片以了解十月革命的过程,在学习小组讨论时可从下列问题中自由选择其中之一集中探讨:
(1)列宁回国后向俄国人民提出了什么样的革命任务?
(2)俄国人民为什么会拥护列宁并选择了列宁所指出的道路?
(3)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施政措施?
(4)说说苏维埃政权的特点?它和以往的资产阶级政权有什么不同?
本问题链的设计并不要求学生做很精确的回答,但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理解十月革命是俄国人民在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指引下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理解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服务于占国家人口多数的工农群众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板书】(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十月革命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突出十月革命开辟解放新道路的意义,可从两个层次展开:(1)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2)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手段上要避免教师的过多议论与讲述,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歌曲等材料的运用(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用影像资料),力求达到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很自然地感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深远意义。
【叙述】十月革命改写了俄国历史,在列宁的领导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开始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改造俄国。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
在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苏联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短短几十年间,苏联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国之梦终于成为现实。
直到现在,在不少俄国人心中,这仍然是一段令他们为之骄傲的历史。
这段历史已融入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
教师利用投影展示苏联时代的宣传画、老照片(反法西斯的战斗英雄、象征国家工业实力的武器装备、航天科技的成果、芭蕾、电影等等),并播放苏联时期的歌曲。
【叙述】红色的图片、熟悉的旋律,苏联曾经是摆脱落后、走向强盛的象征,曾经是摆脱剥削与压迫、实现平等与民主的象征。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道路,曾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选择。
【展示】材料:继苏联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曾经所起的影响力。
穿越时光似乎依然能够触摸到十月革命强劲的脉动,感受社会主义的革命者变共产主义理想为现实的激情和勇于开辟人类新的解放道路的无限豪情。
虽然,苏联今天已不复存在,但这段历史的烙印将永不磨灭!
(课后作业)
建议利用课外时间观看一部苏联影片(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或是一本苏联时期较有影响的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也可以搜集一些苏联歌曲做一次专题赏析,增强对前苏联的感性认识。
问题研讨
十月革命是列宁的选择,更是俄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它既改变了俄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
问题在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重大挫折。
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一个不易操作的问题。
怎样讲述或是采用哪些辅助手段,教师只有经过认真思考与设计,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青年学生相信事实,追求真理这一特征,本案的设计尽量弱化教师的讲述,而是通过问题的设计、通过历史资料的使用,让学生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去认知这一重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