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 格式:ppt
- 大小:272.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及典型习题(一)知识点1.照相机主要由和两部分组成,镜头就是一个镜。
其成像原理是:来自物体的经照相机的镜头即镜折射后在胶卷上,形成物体的像。
2.照相机成的像的特点是:像比物,像与物相比是的关系,简言之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像,此时像距特距(“小于"或“等于")。
3.投影仪的镜头也是一个镜,还有平面镜,载物台等主要组成部分。
工作时来自于投影片上图案(物体)的,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在天花板上(注:去掉平面镜后) 形成图案的像。
此时像比物(图案) ,与物是关系。
(填“正立"、“倒立”)。
此时的像距物距(“大于’’或“等于")。
实际投影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被反射到侧面的屏幕上成像。
放大镜就是一个镜,它成的是、的像。
使用时,物距很小,即凸透镜应靠近被观察物。
像与物在镜的侧。
(同或异)5.实像是由来自物体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实际光线而成,如课本P65图所示;虚像是由来自物体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的相交而成,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如课本P65图所示。
照相机、投影仪成的是像,放大镜所成的像是像。
探究点一:照相机观察教材P94图5.2--1讨论:1.照相机的主要结构:和两部分。
2.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来自物体的光形成被照物的像。
3.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的像,像距比物距。
根据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完成跟踪训练1.“F”在照相机中所成的像是下列( )。
A B C D2.小明用照相机给同学小宇拍照时,发现了一些特点,请根据你的经验和知识,帮他完成下列填空。
(1)小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底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小宇离照相机镜头越远,小宇在底片上所成的像越;(3)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像一定比小宇本人;(4)人和像在凸透镜(镜头)的侧(填“同”或“异’’)。
探究点二:投影仪观察教材P95图5.2—5。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摄像机)a、照相机的构造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
(物距: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b、照相机成像特点①.照相机(或摄像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物远,像近,像小。
③.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c、若想使底片上的像变大,应使相机靠近物体,同时使镜头远离底片(增大暗箱长度)2、投影仪(幻灯机)a、投影仪的构造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
(物距: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镜头的距离)b、投影仪成像特点①.投影仪(或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物近,像远,像大。
③.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c、投影仪的使用①.凹面镜作用:利用其对光有会聚作用增加射向投影片的光②.灯泡的作用:增加投影片的亮度,使像更清晰③.螺纹透镜的作用:使投影片各部分被均匀照亮④.凸透镜的作用:成倒立放大的实像⑤.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投影片的像呈现在投影机前方的屏幕上⑥.我们在屏幕上要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怎么放?投影片要倒着放3、放大镜a、使用方法:把放大镜放在物体跟眼睛之间,适当调整距离,我们就能看清物体的细微之处。
b、放大镜的成像特点:①.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c、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是三棱柱,眼睛应该从A处观察,因为从A处观察时三棱柱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实像和虚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也能被眼睛看到。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但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凸透镜成的实像与虚像的比较:光屏能否成像物和像的位置应用举例实像能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照相机投影仪虚像不能分别位于凸透镜同侧放大镜眼镜能否看到像能能。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透镜基本概念复习学生需回顾透镜的定义、种类(如凸透镜、凹透镜)及其基本特性,包括对光线的折射作用等。
通过绘制透镜的示意图,加深对透镜结构及光学特性的理解。
2. 生活中的透镜实例分析选取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实例,如近视眼镜、远视眼镜、放大镜等,分析其透镜类型和功能。
结合物理原理,阐述其光学矫正原理及透镜的作用。
3. 实践操作与观察(1)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如昆虫、树叶的纹理),记录观察结果并简述透镜放大效果的物理原理。
(2)布置实验操作任务,要求学生自制简易透镜模型,材料可以选用玻璃、纸张等易得物品,体验透镜制作及成像过程。
4. 知识点巩固练习设计相关透镜的物理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等,用于检测学生对透镜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练习题需涵盖透镜成像原理、光路图绘制等内容。
三、作业要求(1)认真完成每项内容,理解并阐述每个问题的物理原理。
(2)实验操作部分需附上详细的步骤说明及观察记录。
(3)知识点巩固练习部分需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4)所有作业需用黑色或蓝色墨水笔书写,字迹清晰、整洁。
(5)按时提交作业,不迟到、不早退。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字迹的整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部分进行指导和纠正,并要求学生及时改正。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将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透镜及其应用的认知,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一、照相机1、问题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探究过程:如图所示,制作一个模型照相机,纸筒A的一端嵌上一凸透镜,纸筒B的一端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纸,相当于照相胶片。
将A端朝向明亮的室外,眼睛观察半透明纸,适当调节B筒在A筒中的深度,将在半透明纸上得到室外景物的清晰、倒立的像。
探究归纳: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透镜后会聚在照相机暗箱内的胶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如图所示。
2、照相机的构造镜头:一般由几个透镜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胶片: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胶片以透明塑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的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形成清晰地像。
光圈环: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光圈上标的数字越小光圈越大,进入镜头的光线就越多。
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数字表示时间秒的倒数。
数码相机用一种电荷耦合器件代提胶片,这种电荷耦合器件能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更方便地记录物体的像。
3、照相机的使用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都能形成清晰地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拍摄近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4、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在使用照相机摄影(照相)时,具有以下特点:①物体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物距)大于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像距);②物体离镜头越远,物体在胶片上所成的像越小,像(底片或胶片)的位置到镜头的距离越近,暗箱越短。
③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
④像和物体在镜头(凸透镜)两侧。
⑤物体在胶片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注意:“缩小的像”与“像变小”两种情况含义不同,“缩小的像”是指物体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比较,像比物体小。
而“像变小”是指物体后一次成的像比前一次成的像小,是通过比较前后两次像的大小而得出的。
知识点二、投影仪1、问题探究: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投影仪能将较小的物体放大,让我们在屏幕上看到更清晰的像。
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实例,理解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以及利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的意识。
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一系列包含透镜应用的图片或视频,如放大镜看书、照相机拍照、投影仪放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设备中的共同元素。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品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为什么它们能完成这些神奇的任务呢?”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找出其中的共同点。
•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疑问。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生活实例引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2.1 放大镜的应用教师行为:1.1 展示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其结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1.2 演示放大镜放大字体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放大镜的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其特点。
•观看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过程点评:•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放大镜的放大效果,理解其工作原理。
•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体现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2 照相机的原理教师行为:1.1 介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特别是镜头(透镜组)的作用。
1.2 利用多媒体展示照相机成像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观看多媒体展示,尝试理解物距、像距和焦距的概念及其关系。
过程点评:•多媒体展示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照相机成像的复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