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44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①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②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③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④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⑤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我们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它是自成体系的——尽管没有专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在批判地继承法国古典哲学、美学和文艺学的基础上,吸收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加以革命性的改造而他立起来的。
列宁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和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反映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对文学总的理解是:文学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设中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
文学不仅是反映过程,还是一种艺术生产过程。
文学也是一种对话和交往。
生产消费。
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和当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了。
一百多年以来,它不只在政治、经济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且在文化上也成为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
作为马克思主义有机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我们的基本观点,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来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只所以是科学的理论,是因为它是以往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考察和总结。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它对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继承。
(一)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
美学专著有《判断力批判》。
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和艺术观点有:1、美(1)“审美趣味(审美力、鉴赏力——此者)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和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视频讲解]2.1复习笔记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一)文学活动论1.文学活动论的来源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
2.人的生活活动和动物的生活活动是完全不同的(1)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对自然的被动的适应过程,纯粹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2)人的生活活动用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
①“自由”,是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②“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
3.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文学反映论1.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2.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1)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2)文学反映论的观点在毛泽东那里,得到了更直接和更鲜明的表述。
(三)艺术生产论1.艺术生产论的形成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
2.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的多种意义(1)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2)同时论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认为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3)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从诞生、成熟、发展到今天,已有160年的历史(1844——2004)。
一、诞生期(1844——1847)二、前成熟期(1848——1883)三、后成熟期(1884——1893)四、发展期(1905——至今)诞生期以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为标志,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神圣家族和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前成熟期以马克思在1857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于是1859年4——5月分别写给斐迪南·拉萨尔论《弗兰茨·冯·济金根》两封信为主要标记。
后成熟期以恩格斯论文艺问题的几封书信为标记。
1885年恩格斯给敏娜·考茨基夫人的信,讨论关于艺术典型的塑造以及艺术的倾向性与真实性的问题。
1888年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的信,讨论关于现实主义的问题。
发展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列宁和毛泽东。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文学的理解和把握,从总的方面考察,其理论支撑点大体有如下三个方面:1﹒文学是“人的生活活动”之一,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文学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3﹒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诞生16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其中的80多年中,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等等学科一起,成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一、 主要理论来源英国的古典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的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美学理论则主要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美学。
而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美学,又主要以康德(1724——1804)、黑格尔(1770——1831)、费尔巴哈(1804——1872)为主要代表。
康德认为:艺术与审美,属于人们的情感领域。
因而:①它是纯主观的;②审美完全是非功利的;③审美的愉快主要取决于对象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