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5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西方马克思主义”康德⏹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0)《判断力批判》(1790)⏹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卢卡契⏹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现实主义论文集》《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葛兰西⏹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狱中书简》(1947)⏹“文化霸权”理论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文化能力的较量。
无产阶级通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艺术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启蒙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阿多诺否定性文论: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①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②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③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④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⑤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文学概论练习题(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BCD)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CD)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BCD)A、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BCD)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BCD)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ABC)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A、认识属性B、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BC)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B)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BCD)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CD)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B)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ACD)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CD)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BCD)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BCD)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B)效果。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二.本章精讲l.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直接、主要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
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1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
社科前沿董学文I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文/董学文为什么要研究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问题?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对于文学理论研究和建设来说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话语是概念的最高形态,它决定着文学理论学术体系的特色,对整个文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是思维能力、理论水平、精神风貌的载体,关系到文学理论功能的执行和实际影响力。
研究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不能孤立地进行,须同它的学术体系联系起来,才能获得科学的认知.因为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是密切关联、相互制约的。
各种形态文学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已形成多年,在现实中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
那么,今天我们为何还要讨论文学理论的问题呢?我认为,这主要是从现实状况着眼.发现文学理论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上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 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尤其是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高水平成果不多。
文学理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是它的学术体系.成体系的概念和术语是它的话语体系。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概念以语词的形式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表达思想的内容。
一个学科的一系列基本概念,把语言和思想连接起来,陈述本学科基本的理论内容,构成了表达学科学术体系的话语体系。
”所以说,加强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
文学理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共生关系文学理论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不可分割的。
文学理论学术体系是揭示文学本质和规律的成系统的理论与知识,其话语体系则是文学理论和知识的词语表达.是学术体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载体。
文学理论的学术体系只有通过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表达岀来。
因此.文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只有准确、充分地表达文学理论的学术体系.它才是成熟的话语体系。
文学理论只有以一系列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概念、范畴、命题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构成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体,它才能称其为一个成熟的、健全的学科。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国特色: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具体文化
背景和历史传统,关注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特色。
我们需
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和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准确
理解和解释中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2.文学批评的创新:在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中,需要积极探
索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框架。
我们应关注当代文学创
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以及社会、文化的变革,为文学作
品的理论分析和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3.文学作品与社会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该关注文学作
品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特别是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表述、
社会变革的反映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反思和推动作用。
我们
需要关注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思想性和启示性,探讨文学作品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4.跨学科的视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也应积极拓展跨学科的
视野,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进行对话与
交叉。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对话,可以丰富文学理论的内
涵,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提升文学理论的独立性、深度
和广度。
5.国际交流与对比: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也要与国际学界
保持交流与对比。
学习借鉴国际文学理论的先进成果,同时也要积极输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介绍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理念给国际学术界。
综上所述,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需要关注中国特色、创新批评方法、文学作品与社会问题的关系、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国际交流与对比。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立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历与教训,提出并答复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本节概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而且在其后的历史开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开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观念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观念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表达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局部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确实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但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王东李立摘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同中国当代文学现实活动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精要内容,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的科学内涵,坚持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基本方向,按社会主义原则要求构建和形成的科学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当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一直以来,在当代文论的概念界定上,学人们总是众说纷纭,各自使用着不同的概念话语。
较为常见的有如“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马克思主义当代文艺学”、“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等等,不一而足。
事实上,种种概念言说的无法统一,既暴露了言说者们理论建设的个案性,也暴露出当代文论构建理论整一性的缺失。
那末,究竟有没有一个概念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当代文论的基本内容和整体要求呢?笔者以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应该可以作为对中国当代文论的一个相对明晰、准确的指称,并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整体规范。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这一概念词语的生成,原发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相统一的。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概括地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一种“在社会主义原则指导下,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及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需要,对古往今来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进行融合、转化和发展的产物”,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时代性、开放性、未来性等鲜明特质的文化形态。
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充分总结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丰富经验和历史教训,积极吸收西方文论的有益成分,继承和发展民族的、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理论精华,科学构建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理论体系,使之既有深远的历史内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具有科学发展的意义。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填空题1.主张交往诗学批评的理论家是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哈贝马斯【解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诗学批评,纠正法兰克福学派的“左倾激进主义”倾向,试图建立起一种崭新的以“话语”和“共识”为中心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强调文学和艺术的自律性,将其作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文学公共领域”,实际上发挥的是交往理性的作用,其本质是交往。
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分为两大阵营:文本主义文论和______。
【答案】科技主义文论【解析】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分为两大阵营:文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斯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等。
科技主义文论包括美国桑塔亚那的自然主义,俄国雅各布逊等人的形式主义,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美国苏珊·郎格的符号学,美国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理论等。
二、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建立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人类文学理论史上的革命性转换,其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①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②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就必须解决指导思想问题、中国特色问题和当代性三个问题。
2.文学活动答: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中国特色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当代性简答、论述: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请解释这段话话的意思。
小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个基本观念: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3、文学反映论里,列宁首先用“反映”一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4、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
5、文论流派:结构主义诗学、后结构主义文论、现象学文论、阐释学、接受美学。
6、20世纪被称为“批判的世纪”。
20世纪西方文论大致上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7、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人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总的意向是:强调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追求文学的超越与自由,往往用非理性因素来解释文学的本质。
其先驱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和尼采(1844—1900)的唯意志主义的文论。
8、20世纪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美学、文论: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直觉主义美学、文论:法国柏格森✧“移情”说:德国立普斯、谷鲁斯,英国浮龙·李✧“心理距离”说。
瑞士布洛☆精神分析文论,奥地利弗洛伊德✧“原型”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现象学文论:波兰英伽登✧存在主义文论:法国萨特☆解释学美学、文论:伽达默尔✧法兰克福学派: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哲学、美学、文艺学体系。
9、科学主义以19世纪法国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发端,20世纪的主要流派有:➢自然主义美学、文论:美国乔治·桑塔亚那➢“新自然主义”美学、文论:托马斯·门罗➢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的: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法国以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文论:德国卡西尔,美国苏珊·朗格➢格式塔心理学派艺术论:德国考夫卡,美国鲁道夫·阿恩海姆科学主义总的意向是强调文学中形式的作用,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填空题1.主张交往诗学批评的理论家是__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哈贝马斯【解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诗学批评:纠正法兰克福学派的“左倾激进主义”倾向,试图建立起一种崭新的以“话语”和“共识”为中心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强调文学和艺术的自律性,将其作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文学公共领域”,实际上发挥的是交往理性的作用,其本质是交往。
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分为两大阵营:文本主义文论和________。
【答案】科技主义文论【解析】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分为两大阵营:文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秽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等。
科技主义文论包括美国桑塔亚那的自然主义,俄国雅各布逊等人的形式主义,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美国苏珊·郎格的符号学,美国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理论等。
二、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答: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
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答: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
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接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最终符合人的要求。
4.交往行为理论答:交往行为理论是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所提出的诗学理论。
他认为艺术是主体间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对话,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世界,主体与文本,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世界等多种对话层面都参与了交往活动。
Lanzhou University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Lanzhou University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建设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1.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文学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思想原则。
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要处理好坚持基本原理与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Karl Marx 1818——1883
Karl Marx 1818
2.2.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中国特色
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
一是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实践的结合点;
二是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在借鉴外来文学思想的同时,充分创化、利用和整合中国传统的思想和理论资源。
要批判地继承中国古典文论的精华,在新的基点上进行综合,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学实践相结合,并形成新的文学理论体系。
3.3.当代性当代性当代性
当代性就是要体现文学理论的时代精神和满足当代文学实践的需要。
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考察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作出新结论。
特别是要面对文学的现实问题,做出积极回应。
实际上,只要我们面对当代文学实践,就会发现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文学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分析和解释,需要理论的提升和指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理论本身。
特别是信息化和所谓“读图”时代,文学领域出现了诸多新的现象,文学面对的“世界”、文学创作过程、文学载体、接受方式等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文学理论怎样与新的文学实践结合,发挥理论的特殊作用,是非常现实而迫切的任务。
文学理论只有在解决当代文学问题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充实,才是有实际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