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PPT演示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33.5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西方马克思主义”康德⏹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0)《判断力批判》(1790)⏹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卢卡契⏹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现实主义论文集》《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葛兰西⏹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狱中书简》(1947)⏹“文化霸权”理论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文化能力的较量。
无产阶级通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艺术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启蒙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阿多诺否定性文论: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我们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它是自成体系的——尽管没有专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在批判地继承法国古典哲学、美学和文艺学的基础上,吸收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加以革命性的改造而他立起来的。
列宁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和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反映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对文学总的理解是:文学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设中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
文学不仅是反映过程,还是一种艺术生产过程。
文学也是一种对话和交往。
生产消费。
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和当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了。
一百多年以来,它不只在政治、经济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且在文化上也成为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
作为马克思主义有机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我们的基本观点,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来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只所以是科学的理论,是因为它是以往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考察和总结。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它对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继承。
(一)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
美学专著有《判断力批判》。
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和艺术观点有:1、美(1)“审美趣味(审美力、鉴赏力——此者)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和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二.本章精讲l.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直接、主要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
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1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并回答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本节概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而且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但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从诞生、成熟、发展到今天,已有160年的历史(1844——2004)。
一、诞生期(1844——1847)二、前成熟期(1848——1883)三、后成熟期(1884——1893)四、发展期(1905——至今)诞生期以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为标志,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神圣家族和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前成熟期以马克思在1857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于是1859年4——5月分别写给斐迪南·拉萨尔论《弗兰茨·冯·济金根》两封信为主要标记。
后成熟期以恩格斯论文艺问题的几封书信为标记。
1885年恩格斯给敏娜·考茨基夫人的信,讨论关于艺术典型的塑造以及艺术的倾向性与真实性的问题。
1888年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的信,讨论关于现实主义的问题。
发展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列宁和毛泽东。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文学的理解和把握,从总的方面考察,其理论支撑点大体有如下三个方面:1﹒文学是“人的生活活动”之一,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文学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3﹒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诞生16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其中的80多年中,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等等学科一起,成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一、 主要理论来源英国的古典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的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美学理论则主要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美学。
而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美学,又主要以康德(1724——1804)、黑格尔(1770——1831)、费尔巴哈(1804——1872)为主要代表。
康德认为:艺术与审美,属于人们的情感领域。
因而:①它是纯主观的;②审美完全是非功利的;③审美的愉快主要取决于对象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立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历与教训,提出并答复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本节概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而且在其后的历史开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开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观念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观念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表达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局部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确实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但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并回答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本节概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而且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但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