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 格式:ppt
- 大小:5.50 MB
- 文档页数:34
第一节概述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颅脑损伤、肿瘤、血管病、脑积水、炎症等多种病理损害发展至一定阶段,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超过正常上限,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
了解颅内压形成的物质基础、熟悉其调节机制和掌握颅内压增高发生机制,是学习和掌握神经外科学的重点和关键。
一、颅内压的形成与正常值颅腔与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是颅内压形成的物质基础。
颅缝闭合后颅腔的容积固定不变,约为1400~ 1500ml。
颅腔内的上述三种内容物,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 tracranial pressure,ICP)。
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70~ 200mmH2O,儿童为50~ 100mmH2O。
临床可以采用颅内压监护装置,持续地动态观察颅内压。
二、颅内压调节与代偿生理状态下,由于血压和呼吸的关系,颅内压可有小范围的波动。
收缩期颅内压略有增高,舒张期颅内压稍下降;呼气时压力略增,吸气时压力稍降。
颅内压发生变化时,构成颅内压力的各个部分对颅内压的调节作用是不同的。
颅内压的调节除部分依靠颅内的静脉血被排挤到颅外血液循环外,主要是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调节。
当颅内压高于70mmH2O时,脑脊液的分泌较前减少而吸收增多,使颅内脑脊液量保持在正常范围,以代偿增加的颅内压。
当颅内压低于70mmH2O 时,脑脊液的分泌则增加,而吸收减少,使颅内脑脊液量增多,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不变。
脑脊液的总量占颅腔总容积的10%,血液则依据血流量的不同约占总容积的2%~11%,颅内增加的临界容积约为5%,超过此范围,颅内压开始增高。
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大或颅腔容量缩减超过颅腔容积的8%~10%时,就会产生严重的颅内压增高。
三、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引起颅内压增高原因可分为五大类:1.颅内占位性病变挤占了颅内空间,如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等。
2.脑组织体积增大,如脑水肿。
造成脑疝常见的原因脑疝是指由于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组织从正常位置移位压迫幕上或幕下结构,从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严重疾病。
脑疝除了可能导致神经功能丧失外,还可能危及生命。
造成脑疝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颅内高压是导致脑疝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颅内高压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脑实质损伤、脑出血、脑肿瘤等。
当颅内发生病变时,病变部位可因病变扩散、水肿和炎症等原因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力升高,最终引起脑疝。
第二,颅内占位性病变也是导致脑疝的常见原因。
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颅内肿瘤、血肿、脓肿等。
占位性病变的增大使颅内压力增高,同时因为脑组织的形态和功能有一定的限度,病变局部脑组织压迫周围正常脑组织,引起脑疝。
第三,颅内感染也是造成脑疝的重要原因。
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可以通过封闭的颅腔系统或血管直接侵犯脑组织,引起脑炎、脑脓肿等疾病,增加颅内压力,导致脑疝。
第四,颅脑损伤也是导致脑疝的常见原因。
颅脑损伤包括头部撞击、脑挫裂伤等。
在颅脑损伤时,主要创伤性病变如脑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等,以及继发性的病理生理改变如水肿、炎症增加了颅内压力,可能引起脑疝。
第五,缺血性脑卒中也是导致脑疝的原因之一。
缺血性脑卒中可引发脑组织坏死形成病灶,并且炎症反应和水肿会扩大病灶面积,导致颅内压力增高,从而引起脑疝。
第六,颅脑肿瘤的急性发作也可能导致脑疝。
颅脑肿瘤的生长速度往往较慢,但某些情况下,肿瘤可能突然增大,由于肿瘤扩大迅速,增加了颅内压力,造成脑疝。
总而言之,造成脑疝的原因包括颅内高压、占位性病变、颅内感染、颅脑损伤、缺血性脑卒中以及颅脑肿瘤急性发作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其影响机制大多与颅内压力的改变及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有关。
因此,对于这些引起脑疝的原因,我们应该尽早诊治,并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力,保护脑组织,以避免脑疝的发生。
脑疝的名词解释
脑疝是指颅内压力增高,导致颅内压超过颅内组织所能承受的压力,从而使脑组织向颅骨内或颅骨外疝出的一种病理现象。
脑疝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脑疝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可以是脑部肿瘤、脑出血、脑损伤等。
此外,脑炎、脑膜炎、颅内感染等也可以导致颅内压增高,从而引发脑疝。
脑疝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当脑疝发生时,由于脑组织向颅骨内或颅骨外疝出,会压迫脑干和大脑,从而导致脑功能障碍。
严重的脑疝还可能引起脑干受损,导致呼吸、循环等重要生命体征的衰竭。
治疗脑疝的方法主要是降低颅内压力,以减轻脑组织的压迫。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降颅压药、利尿剂等,可以通过降低颅内压力来缓解脑疝的症状。
在手术治疗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减压手术、颅内引流术等,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减轻颅内压力,以达到治疗脑疝的目的。
在预防脑疝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脑部健康,避免发生脑部损伤、感染等情况。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饮酒过度等不良习惯。
最后,要及时就医,对于脑部疾病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脑疝的发生。
总之,脑疝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加
强脑部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就医,以预防和治疗脑疝的发生。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脑疝的了解,提高自我预防和应对的能力,以确保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脑疝知识点总结一、定义脑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颅内压力增高,使脑组织从颅内移位,压迫脑干和延髓,导致颅内循环改变、脑功能受损和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脑疝的发病机制一般包括脑水肿、颅内大血管痉挛、颅内血肿或肿瘤等。
在脑疝的发病过程中,颅内压增高是导致脑组织移位的根本原因。
二、病因1. 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是导致脑疝的主要原因。
当颅内压超过脑组织的抗压力时,脑组织向下移位,压迫脑干和延髓,导致颅内循环改变和脑功能受损。
2. 颅内损伤:外伤性脑疝是指由于头部外伤导致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移位而引起的脑疝。
3. 脑水肿:脑水肿是指由于脑血管痉挛、颅内感染、中毒等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移位而引起的脑疝。
4. 脑血肿:脑血肿是指颅内出血形成血块,压迫周围脑组织而引起的脑疝。
5. 脑肿瘤:脑肿瘤是指颅内肿瘤增大,压迫周围脑组织而引起的脑疝。
6. 颅内感染:颅内感染可导致脑水肿、颅内脓肿等,进而导致脑疝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1. 容颅高压症状:高颅压症状是脑疝的主要表现之一,包括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
2. 神经系统症状:脑疝还可导致说话困难、面部肌肉松弛、瞳孔不等大等神经系统症状。
3. 呼吸循环系统症状:脑疝还可导致呼吸困难、心率失常等呼吸循环系统症状。
4. 全身症状:脑疝还可导致体温升高、血压升高、尿潴留等全身症状。
根据颅内压增高的程度和脑疝的部位,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脑疝症状的出现往往是在颅内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且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颅内压的高低成正比。
四、诊断脑疝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来进行。
首先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外伤史、疾病史、用药史等。
然后通过临床检查来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如头痛、呕吐、意识状态等。
最后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如头部CT或MRI检查、脑电图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颅内情况,如是否出现水肿、血肿等,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脑疝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