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六、半知菌类真菌及其所致病害共4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30 MB
- 文档页数:42
实验二、真菌一般形态观察和临时玻片制备【字号:大中小】【打印此页】【关闭窗口】一、目的和要求熟悉不同临时玻片制作方法;通过观察,认识病原真菌的营养体及其变态,认识真菌的子实体、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类型孢子。
二、实验用具挑针、刀片、木板、酒精灯、火柴、载玻片、盖玻片、纱布、(棉蓝)乳酚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吸水纸等。
三、内容与方法1.临时玻片的制作临时玻片制作方法很多,如涂、撕、粘、挑和切片等,可以根据病原物的类型选择使用。
(1)涂抹法:细菌和酵母菌的培养物常用涂抹法制片。
将细菌或酵母菌的悬浮液均匀地涂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烘干、固定,再加盖玻片封固。
加盖玻片前还可进行染色处理,使菌体或鞭毛着色而易于观察。
(2)撕取法:用小金属镊子仔细撕下病部表皮或表皮毛制成临时玻片。
(3)粘贴法:将塑料胶带纸剪成边长5mm左右的小块(注意胶带上不要印有指印),使胶面朝下贴在病部,轻按一下后揭下制成玻片。
(4)挑取法:用挑针从病组织或基物(如培养基)上挑取表面的霉状物、粉状物或孢子团制成玻片。
(5)组织透明法:将少量病组织材料切成细丝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乳酚油后在酒精灯上徐徐加热至蒸气出现。
如此处理数次使组织透明,冷却后加盖玻片进行镜检。
此法可以观察到病原物在寄主内的原有状态。
(6)徒手切片:徒手切片时选取病状典型、病征明显的病组织材料,先在病征明显处切取病组织小块(边长5-8mm),放在小木块上,用食指轻轻压住,随着手指慢慢地后退,用刀片的刀尖将压住的病组织小块切成很薄的丝或片,用沾有浮载剂的挑针或接种针挑取薄而合适的材料放在一干净载玻片上的浮载剂液滴中央,盖上盖玻片,仔细擦去多余的浮载剂(注意浮载剂过多会使观察物出现晃动不稳定现象),即制成一张临时玻片。
浮载剂:水:溢菌、线虫活动、真菌孢子萌发、大小测量–优点:方便–缺点:产生气泡;易干燥乳酚油:除上述外均可用。
–优点:杀菌固定、孢子膨胀复原、组织透明–缺点:不易封固、有毒取小麦白粉病叶片,分别用上述6种方法制片,观察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菌丝和吸器。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观察和分析植物在不同病原菌感染下的生长情况,以及病原菌在植物体内的病征,从而加深对植物病害的认识,为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植物:选择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作为实验植物。
2. 病原菌培养:分别培养小麦赤霉病、玉米赤霉病、番茄早疫病和青菜根腐病的病原菌。
3. 实验设计:将实验植物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对感染组进行不同病原菌的接种处理。
4. 观察记录:在病原菌接种后,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颜色、叶片形态、叶片数量、植株高度等指标。
5.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处理,揭示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小麦赤霉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呈现黄化、枯萎,植株高度显著下降,生长势明显减弱。
2. 玉米赤霉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出现斑点、枯死,植株高度明显减少,导致植株整体生长受到抑制。
3. 番茄早疫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出现黄斑、脱落,植株高度停止生长,部分植株出现逝去现象。
4. 青菜根腐病感染后,植株根系变软、生长停滞,部分植株出现萎蔫甚至逝去。
四、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同病原菌感染后,植物生长状态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在感染不同病原菌后,均出现各自特有的病征,病原菌对植物的病害效应有明显的种属选择性。
病原菌感染后,植物叶片颜色变化、叶片形态、植株高度等指标的变化,为病害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五、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对不同病原菌的感染表现出了明显的病害特征,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的影响存在差异。
通过对植物生长指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病原菌的种属和对植物的侵染程度。
及早发现和诊断植物病害,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预防和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实验意义本次实验结果为植物病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案例,为深入探讨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及其他病原观察一、实验目的1、观察各种植物感病后的各种症状,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学会识别五大类病状,观察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病原及其引起的病害症状。
2、了解症状观察在病害诊断中的意义,学习观察、描述症状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用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扩大镜。
实验材料:包含五大类病害症状的幻灯片、盒装标本及新鲜标本。
甜叶菊花叶病、番茄斑枯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芹菜斑枯病、白菜软腐病、番茄脐腐、小麦丛矮病、玉米瘤黑粉病、黄瓜霜霉病、小麦赤霉、番茄叶霉病、丁香白粉、小麦散黑穗病、向日葵锈病、菜豆锈病、大豆菌核病、苹果缺素、苹果黑星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菟丝子等标本;细菌形态固定装片、线虫形态固定装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1、病状(1)变色(2)坏死(3)腐烂(4)萎^ (5)畸形2、病症(1)霉状物(2)粉状物(3)粒状物(4)脓状物3、取标本仔细观察症状类型4、制作装片或取固定装片观察病原的形态。
四、作业1、将观察结果填入下表:寄主名称病害名称观察部位病状类型病征类型2、绘细菌的形态图。
3、绘线虫的形态图。
实验二卵菌门和接合菌门真菌及所致病害观察一、实验目的了解卵菌门和接合菌门主要真菌的形态特征,掌握与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的形态特征及所致的几种主要病害症状特点。
二、仪器与用具显微镜、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显微电视教学设备,载玻片、盖玻片、挑针、刀片、纱布、擦镜纸、蒸馆水、滴瓶等。
三、实验材料十字花科根肿病、马铃薯(番茄)晚疫病、瓜类疫病(辣椒疫病)、葡萄霜霉病、黄瓜霜霉病、白菜霜霉病、菌苣霜霉病、十字花科蔬菜(或克菜)白锈病、根霉(装片)、毛霉(装片)。
四、观察内容与方法1、取标本观察病害症状特点。
2、作徒手切片或永久切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点。
五、作业1、绘出2-3种霜霉病菌抱囊梗形态图并写出病原物属名。
2、绘出根霉菌、晚疫病菌或疫病菌(任意2种)的形态图。
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农学专业用)王海光编二零一一年前言《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本来是《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作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门课。
学校对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之后,《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独立作为一门必修课,由原来的18学时,调整为32学时。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害发生规律、主要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形态特征等相关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病原分离、纯化、接种、鉴定等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结合实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实验条件等,共设置了8个实验,每个实验4个学时。
实验材料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实验内容安排顺序也可能根据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和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进行临时性调整。
本实验指导是在去年教学的基础上整理修改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以往的一些实验指导书和网上的教学资源,在此一并感谢!本实验指导尚显单薄,内容尚欠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日臻完善。
编者2011年8月实验课注意事项1.实验课前必须通过实验指导或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下载课件了解课堂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操作步骤。
2.按时参加实验课教学,不准迟到。
上课期间注意课堂纪律,严禁喧哗、随意走动等扰乱教学的行为发生。
3.注意实验室安全。
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操作,爱护实验仪器和材料。
遇到仪器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报告教师,损坏仪器或用具必须登记。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或赔偿。
4.实验报告一律用铅笔书写,必须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纸,按时交实验报告。
5.绘图一定认真,不许虚构或艺术加工。
绘图时选用硬度合适的铅笔,笔尖要保持圆滑。
所绘图形的一切特征用线条和圆点表示,线条要光滑、粗细一致,用圆点疏密表示色泽深浅,严禁涂抹,圆点要求大小一致。
图形要求大小适中,各部分结构比例合理,细微部分需放大表示时,可单独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