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成长过程最简明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21.38 KB
- 文档页数:2
三一重工发展历程梁稳根的三次创业史如同大部分公众人物一样,梁稳根并未幸免于被标签化、被误读的困境,加上他本人素来神秘低调、言语直率等,种种被外界生硬地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变得愈发难以撕去。
《中国新闻周刊》在《“主旋律”首富梁稳根》一文,给了梁稳根三个身份:青年时,朋友视他为“老大哥”;在三一,他被奉为精神导师;他是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
三一集团董事袁金华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讲述了他们年轻时期的创业与冒险,在三一的历史上,被认为第一次创业。
九个头条编辑整理了这部分讲述梁稳根第一次创业的经历:第一创业:成立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1983年,从中南大学材料专业毕业的梁稳根分配到了湖南涟源的一家军工企业。
在这里,他与大学毕业一同分配到工厂的唐修国结识了毛中吾、袁金华等一批年轻的大学生。
“产业报国”的理想让四个年轻的知识分子走到了一起。
一个昏暗的夜晚,他们在工厂后山滴血盟誓:“今生今世,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誓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而奋斗!”四个年青人向厂里递交辞职报告——全厂哗然。
梁稳根的父亲一怒之下,拿着扁担追着梁稳根要把他撵回工厂。
但这没能动摇他们的决心。
四人贩过羊、做过酒、做过玻璃纤维,但都失败了。
梁稳根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当时的焊接材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他们四人中有三人是学材料专业的,是他们的强项。
于是1989年,四人以借来的6万元钱作本,成立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
在三一的历史上,这被认为是第一次创业。
第二次创业:1994年的“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进入大行业”,1994年,梁稳根的“双进”战略转移,使三一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并大展拳脚。
涟源茅塘焊料厂在几年时间内,成长为娄底地区最大的民营企业,产值过亿。
但梁稳根觉得这种速度和规模,与梦想相去甚远。
放下家里一亿多元的摊子,梁稳根与向文波等开始了市场调研。
1年多的时间,他们走访了几十位专家,开了5次专家论证会、10多次董事会,最后找到了制约公司发展的两个根本原因:一是所在行业——有色金属材料的市场狭小;二是所在地方——涟源,地域太偏!行业和地域的限制,无法孕育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也无法实现“三个一流”的目标。
三一重工故事三一重工:建筑行业的领先力量一、三一重工的成立背景与发展历程三一重工,创立于1989年,由其创始人梁稳根先生在湖南长沙的一片田野上开始起步。
自成立以来,三一重工始终秉持着“品质改变世界”的企业使命,致力于提供高质量、高性能的建筑机械设备。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三一重工已经成为了中国建筑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
二、企业在建筑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在建筑行业,三一重工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其主导产品为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等,这些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尤其在混凝土机械领域,三一重工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其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全球用户的广泛认可。
三、典型项目案例在一次重大工程项目中,三一重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该项目需要大量使用高性能混凝土,而这种混凝土的配制、浇注和养护都极为复杂。
三一重工的技术团队通过深入研究,结合先进的生产工艺,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这个案例展示了三一重工在项目中所展现出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优秀员工故事三一重工的企业文化以“诚信、创新、卓越”为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在一次海外项目中,三一重工的员工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坚守诚信,按时完成了设备的交付和安装工作,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
这个故事展现了三一重工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责任心。
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经验分享随着中国建筑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三一重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不仅赢得了大量订单,还与全球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这其中就包括了与全球领先的建筑公司——法国布依格集团(Bouygues)的合作。
布依格集团对三一重工的产品质量和专业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愿意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
六、科技创新及未来发展规划三一重工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将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1 集团概况作者:杨云萍2009年11月27日现任中船珠海船舶重工总监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89 年。
集团的主业是以“工程”为主题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主要有工程机械设备、工程重型装备、工程车辆。
三一集团的主要成员企业包括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专业化公司。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三一集团投资并控股的核心企业,其主业是工程建筑机械设备,制造基地位于湖南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4 年11 月成立,已发展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公司。
2003 年7 月在上海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600031 ),成为180 指数样本股。
主导产品为建筑工程机械(包括全液压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搅拌站等)、路面机械(推土机、平地机、全液压压路机、沥青摊铺机、沥青搅拌站等)、履带起重机械、非开挖施工设备(水平定向钻等)等全系列产品。
其中混凝土泵车和混凝土拖泵的市场占有率均居中国首位,并已成为业内标志性产品。
三一重工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
2004 年公司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56 亿元,同比增长27.21% ;实现主营业务利润8.39 亿元,同比减少8.27 %;实现净利润3.27 亿元,同比增加0.77 %。
同时国际市场开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4 年销售增长超过400% ,初步构建了国际营销网络。
另外海外建设印度建厂项目,力争在2005 年下半年实现拖泵、平地机组装下线,投放市场,公司海外市场开拓取得初步成果,有可能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预计公司2005 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3 亿元左右,销售收入同比将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1956 年出生,1983 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材料系,曾在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工作,1986 年3 月,创办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任厂长。
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本文将介绍该公司的发展历程、主要产品和技术创新,以及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前景。
一、发展历程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三一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之一。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同时在中国各地和世界各个地区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和销售据点。
二、主要产品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以生产各类工程机械设备而闻名。
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挖掘机械、装载机械以及泵车等等。
其中,混凝土机械是公司最为重要的产品之一,包括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车等。
这些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能源、矿山等领域。
三、技术创新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研发。
公司拥有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改进。
公司已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并多次荣获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
同时,公司与多家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进行技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性能。
四、市场地位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凭借优秀的产品质量和卓越的品牌声誉,已经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公司的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市场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公司通过与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广泛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
五、未来发展前景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保持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公司将继续加强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同时,公司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全球重要市场的合作,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全球市场份额。
此外,公司还将积极响应国家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倡议,加大绿色技术和环保产品的研发力度,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全球化战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90年代初,一个令国人沸腾的岁月。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大地掀起一股建设热潮。
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到处驰骋着外国机械,却难觅中国机械的身影。
一个叫梁稳根的湖南青年目睹此景后,决定做出改变。
他创办三一重工,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便占领中国混凝土机械的半壁江山。
如今,三一重工拥有全球最长的86米泵车、亚洲第一台千吨级路面起重机、全球吨位最大的履带起重机……不仅带动民族品牌全面收复失地,还走出国门,扬威海外。
智利矿难后,三一是唯一出现在救援现场的亚洲企业;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三一应日方请求,紧急驰援对方一台长臂架泵车。
把一个企业带到世界舆论的中心后,梁稳根却说,他不希望任何人知道自己。
【1】不安定分子1956年,梁稳根出生在一个篾匠世家,全家人靠编竹篾为生,尽管冒着“走资户”的风险,日子也还过得去。
只是这个篾老四从小就不老实,喜欢折腾。
高中毕业后,他被分在生产队,极不情愿地待了四年。
后来,经过两次高考,梁稳根终于如愿进入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
虽然学的是工科,但这个工科男却不务正业,这边上的是材料课,那边却跑去听管理课。
也许是课听得多了,他脑子里想的全是企业的事。
1983年大学毕业后,梁稳根被分到洪源机械厂。
在那里,他继续扮演不安定分子,工作之余喜欢找同事闲聊,讨论时事和国有企业的前途,或者约上几个人,找个隐蔽处打扑克。
渐渐地,他和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相识并结成好友。
四颗躁动的心不断碰撞,终于在1986年擦出火花,一起从原单位辞职创业。
梁父听说后,暴跳如雷,抄起扁担要把他撵回去。
怎奈梁稳根心意已决,哪怕被厂里扣了档案和户口本也绝不回头。
他甚至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一旦失败,就写一本书,告诫后来的年轻人,然后去山村当老师。
虽然这两件事他都没办成,但创业之路绝非坦途。
他先后贩过羊、卖过酒、做过玻璃纤维,都失败了。
最后,不得不回到老本行,借来6万元,办起了焊接材料厂。
在恩师翟登科的帮助下,他们开发出105铜基焊料,结果大获成功。
19891989.06199319931994.11.22199419951995.119961996199819981999199920002000.1220012001.0420022002.1220032003.072003.072003.12200420042004200420042004200420042004.012004.052004.052004.062004.12004.12004.112004.122004.122005200520052005200520052005200520052005199420002002200320042005200520052005.062005.062005.072005.072005.12005.12005.12005.122005.12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012006.0720072007200720072006200520072007.012007.042007.042007.042007.052007.062007.062007.072007.082007.112007.112007.122007.122008200820082008.012008.052008.052008.062008.062008.062008.072008.072008.072008.082008.092008.12008.1120092009200920092009200920092007200820092009200920092009200920092009.012009.032009.052009.062009.072009.072009.082009.122009.12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012010.022010.032010.032010.052010.062010.062010.082010.092010.092010.112010.112010.112010.112010.122010.1220112011201120112011.01200920102011.012011.012011.022011.032011.032011.042011.042011.052011.052011.052011.052011.052011.052011.05 20112011.062011.072011.072011.072011.082011.082011.082011.082011.092011.092011.092011.12011.12011.112011.112011.112011.122011.122011.122011.122011.12201220122012.032012.032012.042012.042012.052012.06 2012.07 2012.08 2012.08 2012.09 2012.09三一前身“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成立(摘自:《大梦三一》;ISBN 978-7-80255-进入重工领域 (摘自:《大梦三一》;ISBN 978-7-80255-580-8;P12)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由三一集团投资创建。
洪源机械厂梁稳根年龄最大,老成持重又喜欢谈论时政,一副改革先锋的模样。
唐修国戴着一副大眼镜,经常笑呵呵的;毛中吾长着一张国字脸,言谈犀利,他当过工人,读过夜大;袁金华圆脸,留分头,下过乡,后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新中国第一张私营经济的“准生证”随着中国光彩实业有限公司成立而诞生。
1986年,四人凑了6万元本金,在创业的前几年里做了贩羊、焊片等不怎么赚钱的买卖,最终靠新材料站稳了脚跟,到了1993年,三一新型材料厂更名为湖南省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产值已经过亿。
研究生毕业的向文波在1991年加入三一。
1994年前后,受宏观调控影响,新材料行业不太景气。
向文波考察市场后认为混凝土机械行业前景不错。
于是,梁稳根和向文波带着300万元本钱从茅塘乡出来,到长沙创立三一重工。
尽管如此,1997年,在唯一的产品实现盈利后,三一又看上了挖掘机市场。
2002年3月,梁稳根亲自坐镇第一期挖掘机的生产。
液压系统是进口日本小松的,发动机采购德国的,油缸是三一自己生产的。
一套装备配在一起,结果是完全不能工作。
一期30台挖掘机全军覆没,最终被当成废铁贱卖。
2004年下半年,在政府紧缩银根、控制基建规模之后,三一重工遇到了麻烦。
麻省理工专门研究丰田模式的小组曾经被三一请到了工厂里。
从丰田的精益思想,及其经营思想到三一未来的生产方式,一堂堂课听下来,三一的领导者们不得不承认,过去的发展有些过于“粗放”了。
2010年底,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企业占有全国混凝土拖泵市场80%的份额,液压静力压桩机、混凝土泵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70%。
在三一集团,梁稳根是“法定”的董事长;唐修国任三一集团总裁,负责集团管理事务;向文波是上市公司三一重工总裁,被梁稳根称为“三一战略第一人”;毛中吾则坐镇北京,主管三一电气,同时任H股上市公司三一国际董事局主席;袁金华目前主管三一巴西公司。
三一重工,梁稳根却占了几乎全部股份。
连续十年的基建、房地产等建设项目扩张,特别是4万亿经济提振计划中,有3.2万亿是和工程建设相关的,给了这个行业培养首富的沃土。
梁在中是梁稳根的儿子,原名梁治中。
“梁在中当时在管新疆公司,这是给他栽赃的。
”唐修国说。
事后湖南省政府也发红头文件澄清是竞争对手诬陷,但不得不让几位创始人对“接班人”加紧教育。
他本人更是在200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党代表,成为湖南首位成为党代表的民营企业家。
这应该也是“正确的”接班人所遵循的路线。
2006年夏天,梁在中从英国华威大学计算机管理专业毕业,进入三一集团工作,历任车间调度员、财务本部副总经理和团支部书记,一步步进入接班人角色。
梁在中准备去国外读硕士,正在复习中。
但无论去哪学习,16岁就开始旁听董事会的经历才是对他影响最深远的教育。
其实三一集团董事会的旁听人不止梁在中一个,几位创始人都鼓励自己的孩子旁听。
三个人和梁在中一样,从车间调度做起。
但在股权分置结构限制下,这一“红股模式”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由于大股东股权无法流通,因此虽然获得同等比例配股,但却无法分享相应股权下的流通收益——这意味着流通股东获得了丰厚收益的同时,大股东却只收到了一张遥遥无期的兑换支票。
不惜付出巨大代价来换取“全流通第一股”的桂冠。
在打通了“全流通”的制度阻碍之后,上市公司的“送股扩张”模式终于得以畅通无阻: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2006年底,公司再度以10送10的模式将流通股份扩张到9.6亿股。
此后三年时间里,三一重工再度以分红配股、定向增发等模式,将股份规模扩张至24亿股;2010年9月底,公司再度以10送11的比例大手笔
配送红股,将流通股份规模一举推至50亿股,公司市值随即突破千亿元大关。
而在2011年中报中,公司又以10送5的方案,将股份规模推至76亿股。
而公司董事长梁稳根更在此前表示,公司的年度目标之一,是让三一重工市值达到2000亿元。
对此有投资者调侃道,只要年底再来一次“10送5”或者“10送10”,“区区2000亿不在话下”。
但是对于作为上市公司的三一重工而言,“区区2000亿”却远非推出一个送股方案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来做支撑。
正是这一真实的利润增长,将三一重工的分红模式与市场上某些通过股票的拆分合并以达到“圈钱”目的的市场操纵手法区分开来。
“大股东做庄”
早在股权分置改革阶段,三一重工就曾公告大股东购入公司股票:在2005年6月至2006年10月期间,三一重工两次公告大股东三一集团分别投入不超过2亿元资金增持公司流通股权。
在此期间,三一集团及其关联公司累计从二级市场增持约2400万股流通股,占总股本的5%。
但在2005年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尚未完成的市场背景下,上市公司股东利益被人为地划分成了“非流通股东”(控股股东)和“流通股东”两大收益模式截然不同的团体。
在这一市场结构下,非流通股东借助信息优势炒作上市公司股票,恶意侵吞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事件层出不穷,“做庄”也成了中国股市多年难愈的制度肿瘤之一。
据公司公告显示,数次资产注入,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带来了不低于50亿元的现金收入。
面对投资者的这一疑虑,控股股东三一集团在2011年半年报中再度做出承诺:在分步骤将现有工程机械产品和业务整合进入上市公司后,三一集团不再开发、研制新的工程机械产品,未来的全部产品将由上市公司自身培育、孵化,并进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