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推拿按摩学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推拿按摩』五行按摩手法『图文』
五行中的水、木、金、火、土和自然界的阴阳与人体的五脏六俯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研究的附属物与标的,是有必然的联系(既医学原理)。
现将五行经络原理在推拿按摩中的手法简述如下:
我国传统医学里所说的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
五行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按人体脏腑与五行相对应的关系,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五脏与体内各组织的相互对应关系,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肺主气,脾主肌肉,说明五行与人体内部五脏是相互联系的。
五行按摩法,就是按照上述的理论,将按摩手法与五行相互关联起来,来调整各脏腑失调的功能,使之恢复正常,从而治疗各种相应的病症。
山东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所有穴位用图说话(一),总共42个穴位(和其他流派略有差异)三字经小儿推拿易学简单,吴老师倾心推荐,天下喜欢,不一定非要相见,总计42个穴位送上。
因为三字经流派和其他流派略有差异,如果有和您学习的不一致的地方,请勿喷。
1、脾穴为三字经中少有的补法中的重穴,非常常用。
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清。
一般用补法,遇热证、实证时可用清补。
脾胃有病,必用脾穴;肺系有病,可以培土生金。
可用于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脱肛、喘嗽、口舌生疮、湿疹等。
2、肝穴食指上节指腹,常用清法又叫平肝,小儿肝多有余爱哭爱闹,肝穴非极虚不补(肝虚用补肾代替),一切炎症用平肝。
临床平肝也极常用。
3、心穴(中指指腹,三字经讲究简单易推,一般都是推整个指面),三字经流派心穴临床一般不用(担心会动心火),用的时候也是清补法,就是来回推,叫清补心法,不单纯用补法,也不单纯用清法(用清天河水代替)。
宝宝哭闹神不安的时候可用心穴。
4、肺穴无名指指腹常用清法,肺非极虚不补。
平肝、清肺、清天河水是肺系、痘疹疾病的基础方。
如果需要补肺,用补脾代替。
呼吸系统疾病用清肺。
5、肾穴小指指腹,肾穴用于虚火,补肾滋阴补肾水,虚火则退,肾穴不用清法。
虚症用补肾。
以上五穴在小儿推拿中称五脏。
6、小肠穴小指外侧,从指跟到之间为清小肠,清小肠利小便,有的人认为清小肠可分清别浊,可以用于腹泻。
需要补的时候只用清补法。
7、大肠穴食指虎口侧面,来回推为清补法,泄泻痢疾,一穴可愈。
用清法可治便秘。
8、胃穴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只用清法,可以清胃热、降胃气,治疗呕吐、积食、口腔问题等。
胃穴不用补法,胃以喜为补,高兴胃口就好。
9、胆穴食指下节掌面,一般不专用,平肝时就一起推过(肝胆相表里)。
10、三焦穴不专用,清肺时一并推之。
11、膀胱穴小指下节侧面,不专用,和小肠穴一起推,利尿。
以上为六腑穴位。
12、板门穴大鱼际中心,板门为脾胃之门,通三焦,虚热实热都能清,主治上吐下泻、胃脘痛、消化不良,揉三万病去如矢(像箭一样)。
中医推拿按摩理论基础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医者在受术者体表一定部位上施以有规律的一套手法,通过按穴道、走经络,来调整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按摩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必须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施术部位的选择是否精当;二是操作手法应用是否到位,二者缺一不可。
按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按摩师在掌握了基础的医学理论和基础手法以后,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际操作磨练,方能提高“功力”,要在实际按摩临床工作中,必须注重点、线、面的理解和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按摩治疗的原理和依据主要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它与按摩学科的关系尤为密切。
《灵枢?海轮》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它作为桥梁通了脏腑与体表,从而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调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按摩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手法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
《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之也。
”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正如喻嘉言所说:“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从事按摩临床者必须熟悉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方面的指示,只有这样才能带来中医按摩学的发展和创新。
新兴的滚法流派的产生、脊柱按摩的兴起就说明了这一点。
按摩治疗的过程是:手法刺激体表(点、线、面),通过经络系统,传达力、能、信息,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使系统功能趋于平衡。
在按摩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点”、“线”、“面”的理解、选择和应用:1、重视“点”的选择和应用按摩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理论。
穴位是与对应的部位在生理学与病理学相关的位点。
推拿练功——易筋经一、韦驮献杵预备:头正如抵物,双目平视前方,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收腹直腰,两臂自然下垂,置于体侧,微屈膝,不超过足尖,并步直立。
神态安宁,精神内守,呼吸自然。
[基本动作]一、两臂外展:左脚向左分开,与肩同宽,两臂外展与肩平,掌心向下,手臂保持平直。
二、合掌胸前:转掌心向前,缓慢合拢,屈肘旋臂,转腕内收,两手指尖向上,腕、肘与肩平。
三、旋臂指肩:两臂内旋,指端对胸,与天突穴相平。
四、拱手抱球:两肩向左右缓缓拉开,双手在胸前成抱球状。
沉肩垂肘,十指微屈,掌心相对,相距约15厘米,两目平视。
五、收势:先深吸气,然后慢慢呼出,两手、两肘同时下落于体侧,收左足,并步直立。
要领:沉肩垂肘、脊背舒展、上虚下实。
作用:平心静气、安神定志。
对神经衰弱、心烦失眠、有一定效果。
重点锻炼: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增强臂力与旋技。
二、横担降魔杵接上式:一、两手下按: 掌心向下,指端向前。
二、提掌前推:两手同时翻掌心向上,上提至胸前,向前推出,高与肩平。
三、双手横担:双手向左右分开,两臂平直,掌心向上。
四、翻掌提踵:翻转掌心向下,两膝伸直,足跟提起,足趾抓地,身体前倾,两目平视。
五、收势:先吸气,再慢慢呼出,同时放下两手和两足。
三、翻掌托举:翻掌心向上,托举上头,同时提足跟。
四、掌托天门:四指并拢,拇指外分,两虎口相对,对向天门穴,头略后仰,双目注视掌背。
五、收势:先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同时放下两手及足跟。
要领:两臂上托,切忌贯力,双足立稳,目注视掌背,是指经天门穴内视,不须过分仰头。
作用:调理三焦,激发脏腑之气,引血上行,增加头部血流量,对脑供血不足、低血压、心肺疾病、脾胃虚弱、妇科病等均有一定疗效。
(高血压患者忌炼此式)重点锻炼:上肢前肌群,上肢后肌群。
背阔肌,臀大肌、斜方肌、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
增强臂力、腰力与腿力。
四、摘星换斗接上式:(左式)一、握拳护腰:两手握拳,(握固法)上提至腰侧,拳心向上。
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中医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手法推拿、按摩、揉捏等手段,达到调理人体的目的。
以下将介绍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
一、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理论中医推拿按摩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体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经络是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调理经络,疏通气血,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气血理论:中医推拿按摩通过调理气血,使气血通畅,调和脏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3. 病因病机理论:中医推拿按摩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的操作,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4. 经络与脏腑相互关系理论:中医推拿按摩通过刺激和调理经络,以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和代谢过程。
二、中医推拿按摩的操作技巧中医推拿按摩的操作技巧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手法,其中包括以下几种常用的技巧:1. 推拿:推拿是一种用手掌或掌根按压、推动、揉抓的手法,常用于调理经络和舒缓肌肉酸痛。
2. 捏摩:捏摩是一种用双手指的指腹、指根或指尖来刺激、摩擦经络或穴位的手法,常用于提高气血循环和调理脏腑功能。
3. 按揉:按揉是通过用手掌或手指旋转、按压经络或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和调和阴阳。
4. 摇摆:摇摆是一种用手臂或手腕做转动或颤动的动作,常用于舒缓紧张的肌肉和经络。
5. 抖颤:抖颤是将手指或手掌快速而短暂地抖动,以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气血。
除了上述操作技巧,中医推拿按摩还可以结合热敷、拔罐、刮痧等辅助手段,以增强疗效。
总结:中医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的推拿、按摩、揉捏等操作来调理人体的疗法,其基本理论包括人体经络理论、气血理论、病因病机理论以及经络与脏腑相互关系理论。
常用的操作技巧有推拿、捏摩、按揉、摇摆和抖颤等。
中医推拿按摩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并具有独特的疗效。
按摩推拿示意图常用穴位按摩方法(附图解)----五脏相对五行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体经络⽳位按摩⼤全及图解!!!⼈体经络⼆千五百年前,中国诞⽣了第⼀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发现⼈体上有⼀些纵贯全⾝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发现这些⼤⼲线上有⼀些分枝,在分枝上⼜有更细⼩的分枝,古⼈称这些分枝为络脉, “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简和绵阳⽊⼈经络模型等出⼟⽂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的医疗⼿段:⼀个是灸法,⼀个是砭术(即⽤⽯头治病的⼀种医术),另⼀个就是导引术(⼀种古⽼的⽓功),⽽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们制成了⾦属针,称为微针,并⽤微针对经脉进⾏治疗。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
《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中⼈体最重要的⽣理结构。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平衡阴阳、濡养筋⾻、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象的描述。
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千多年前的,给现代⼈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的困难。
因此,从⽂献和实验等多个⽅⾯揭⽰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经络系统组成经络作为运⾏⽓⾎的通道,是以⼗⼆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体内外连贯起来, 成为⼀个有机的整体。
⼗⼆经别,是⼗⼆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脉,沟通脏腑,加强表⾥经的联系。
⼗五络脉,是⼗⼆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前、后、侧三部的重要⽀脉,起沟通表⾥和渗灌⽓⾎的作⽤。
刘开运老中医五经推拿经验介绍刘开运(1918 2003),生前是吉首大学医学院副教授,著名推拿专家。
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推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首批名中医之一。
刘教授数十年致力于中医推拿教学与临床研究,造诣精深,尤擅长应用五经推拿治疗小儿疾病,屡有效验。
笔者随师习研多年,现将刘教授五经推拿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1五经推拿方法五经推拿(简称推五经)是刘教授推拿经验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病证(包括相应腑病)。
五经是指与五脏相应的五个腧穴,各穴位置在相应手指的螺纹面,从拇指至小指分别称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
五经推拿手法有:①旋推:为补法。
医者以大拇指螺纹面在患儿手指螺纹面作顺时针方向推动,推动1圈为推1次,须连续而快速地推动;②直推:为泻法(或清法)。
医者以大拇指螺纹面从患儿手指螺纹面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动,亦须连续而快速地推动,从指根退回螺纹面时不用力。
推动频率为每分钟200次左右,推动的节律要均匀,力度适中,以顺利推动并保持规定的频率为宜。
2五经推拿特色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是刘教授五经推拿运用的理论依据。
五经应五脏,五脏应五行,彼此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推拿五经时,刘教授十分重视五行生克的关系和小儿五脏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和五脏病候的虚实,提出:脾经宜用补法不宜用清法(即泻法),若用清法,清后要加补法;肝经、心经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若用补法,补后要加清法;肺经既可用清法,亦可用补法;肾经宜用补法不宜用清法。
从而确立补母、泻子,或以补为主,或以泻为主,或补泻兼施的具体治法,确定适度的手法次数与疗程,对五脏进行系统调控,使疾病向愈,是刘教授五经推拿的特色所在。
3五脏病证与治法阐析3.1脾病证3.1.1脾气(阳)虚证①脾气虚:症见纳食欠佳,食后胀闷,身倦气短,大便稀薄,舌淡,指纹浅红,脉虚。
②脾阳虚:症见食谷难化,怠倦嗜卧,面黄肌瘦,大便稀溏或久泻不愈,甚则浮肿,舌淡白,指纹浅红或隐而不显,脉沉迟无力。
简述推拿的中医学原理推拿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疗法,通过手法按摩和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促进气机畅通的目的。
推拿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理可以从中医学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气血运行调节的。
气血的运行受到经络的支配和调控,而经络与穴位相通。
推拿通过按摩和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推拿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气血运行: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气血运行调节的。
气血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推拿通过按摩和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循环,使之畅通无阻。
2. 调和阴阳: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推拿通过按摩和刺激穴位,可以调和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
3. 理气活血:中医学认为,气血的运行受到气机的调控。
气机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运行。
推拿通过按摩和刺激穴位,可以调理气机,活血化瘀,从而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身体的状况。
4. 刺激穴位:推拿的核心是刺激穴位,通过按摩和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调和阴阳,理气活血。
穴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拿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身体的健康。
推拿作为中医学中的一种疗法,其原理可以从中医学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
推拿通过按摩和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调和阴阳,理气活血,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
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治疗需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进行操作,避免因不当操作而导致不良反应。
同时,推拿也需要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理,不能一概而论。
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推拿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疗效,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炳升先生五行八卦筋经按
摩术简介
“五行八卦筋经按摩保健术”是利用传统中医理论与武术祛病强身的原理相结合而形成的理疗方法。
《黄帝内经》中《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
"指出了经络不通,气血不通,人体中的某个部位就会出现疾患,在治疗上可以用按摩的方法疏通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的作用。
无棣县碣石山镇馆里村刘炳升先生乃高义盛八卦掌第三代传人,自幼习练高氏八卦掌兼修八卦养生功30余载,武艺高深,内功精湛,但谨遵师命,不事张扬,30余载隐于乡村之间,服务乡邻,为民除疾解痛。
刘炳升先生精研“武医保健”,推陈出新将五行真气运至上肢,采用搓、抖、缠、捻、滚、揉等手法创出“五行八卦筋经按摩保健
术”。
其特点:从头至尾全部用手掌及前臂按摩,将体内能量发功在上肢,循着被按摩者的大小周天经络行走。
操作时,被按摩者上至百会穴,下到涌泉,全身发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人全身经络畅通,倍感轻松舒适,正所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医者曰:沉疴难除。
目前骨关节病、脏器不和、神经性炎症等疑难杂症令众多中西名医束
手无策,为济世救人,受众乡邻的一致举荐,刘炳升决定出山,将精心研创的“五行八卦筋经按摩保健术”公诸于世,为世人服务。
目前,已使众多颈椎、腰部、四肢及脏腑不调等病痛患者恢复健康,解除了痛苦,其五行八卦筋经按摩术已引起世人所瞩目。
易医五行点穴按摩独家通周天理论周天《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物物一太极,以地球为一个太极,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个周天,黑夜和白昼为其两仪,春夏秋冬四季为其四象,四象即一个周天的表象。
《灵枢•岁露篇》:“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身乃一小天地,也是一太极。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以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虽然一昼夜中的变化,在程度上没有像四时季节那么明显,但对人体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和人身的生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周流于人身内的气血,也必定随着时间的差异而有起伏盛衰之不同。
《难经•一难》:“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息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
”督脉总督人体的阳气,循行于脊柱内,上行入脑,与人体诸阳经多次交会于头顶百会穴,有“阳脉之海”之称。
任脉被称为“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在中极、关元穴处交会,由于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相接,故各阴经都与任脉相通。
通过作用关元和百会穴,能够及时疏通任督二脉,进而疏通全身的阴阳脉络,督任二脉即人体的小周天。
十二经脉分布于人体内外,其经气的运行,是循环贯注的。
《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灵枢•营气篇》:“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颛内,注目内眦,上颠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至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肋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
易医五行点穴按摩易医五行点穴按摩的研创易医五行点穴按摩是王金国居士在研究运用易经于中医按摩过程中,兼修药师法门,受药师佛慈悲引示而创立并逐步完善的。
王金国,男,汉族,生于1963年2月。
1984年学习中国著名中医专家马秀堂的《点穴疗法》,1994年接触周易。
2003年系统的学习了中医按摩技能,是年9月有幸结下佛缘,皈依邯郸荣华寺释亲佛大德尊师,潜修地藏法门,之后在按摩施术时兼修药师法门,又研究了广西中医世家陆翰韬、谭世玲的《子午点穴疗法》,及著名道士通灵山人王通灵的传人王一丁先生的《河图洛书保健按摩推拿技术》等,最具特色、代表性的中医按摩技术,并深入研究了李山玉、黄鉴的易医八卦象数疗法,李克敦、李佩洲、刁金山编著的《易理针法》,蒙药师佛的慈悲而悟,把周易和中医经络、子午流注等相结合,研创并完善了易医五行点穴按摩法。
进大量的实践验证,医疗和保健的效果,明显优于目前流行的中医保健按摩等按摩方法,已广泛收到客户的佳评。
易医五行点穴按摩简介一个本源:一脉传承中华国学古代文明科学文化。
二大支柱: 1.易经的智慧; 2.中医的理念。
二者共同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易医五行点穴按摩的灵魂和最高境界。
三个基础:《中国医用点穴学》(马秀堂著)《河图洛书保健按摩技术》(王一丁著)《易理针法》(李克敦、李佩洲、刁金山著)是易医五行点穴按摩的理论基础。
四时调理:春夏秋冬四季365个昼夜更替,以一年为一个大周天,调节万物生存环境阴阳和五行生克平衡的、自然有序健康运行。
“天行健”是也。
五行点穴按摩遵循四时周天平衡有序的自然法则,通过对人体穴位的按摩,四时调理、疏通周天气血运行,改善人体内部阴阳、五行生克的平衡,维护人体健康生长。
五个特色: 1.调阴阳;2.通周天;3.理筋脉;4.排五毒;5.养五脏。
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既相生又相克平衡的运动。
五脏五行所属: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五脏所主: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肺主皮毛,脾主肌肉。
推按精义第⼀章总论脏腑图点⽳法是按摩术的⼀种。
它是⽤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位,直接作⽤于⼈体的疾病。
这种独特的按摩⽅法,是王⽂先⽣得⾃⼀道⼈的⼝授,并赠《推按精义》⼀册。
对道⼈的教诲,和《推按精义》的要旨,领会颇深;并且从临床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推按精义》已遗失,⽆可查考,现仅就王⽂先⽣所授的《推按精义》中的重要理论,回忆选录。
虽⾮全貌,但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第⼀节师训天地之⽓⼈之⽓。
天为⼀⼤周天,⼈为⼀⼩周天。
[浅注]⼈体的⽓⾎,是⽣命⼒的要素,⼈⾝内部的“⽓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
故称天为⼤周天,⼈为⼩周天。
(参阅本章第五节:论⽓候变换与⼈⾝体内部⽓分的关系)⼈⾝纯阳不够,阳常不⾜,阴常有余。
[浅注]阳⽓为清⽓,阴⽓为浊⽓。
初⽣婴⼉为纯阳之体,⽆七情六欲的烦扰,保持纯阳。
随年龄的增长,情欲亦随之增⽣,清阳⽇消,浊阴⽇长,所以阳常不⾜,阴常有余,是致病的原因。
明朝周慎斋说:“⼩⼉不⽤枕,纯是阳⽓,胸⽆壅滞故也。
如常⼈年⼤,清阳⽇衰,浊阴⽇盛,苟⾮⾼枕,则胸膈浊⽓不降,不能安卧。
”颠倒,倒颠,颠颠倒,倒倒颠。
[浅注]重病,病情复杂,所有内部各脏腑潜伏的疾病,均要颠颠倒倒,发现于外,须随其病况⽽施治之。
⾄于“颠倒五⾏”之说,昔贤颇多阐述,可参阅昔贤著作所载以资研究。
五⾏学说中,有颠倒五⾏的说法。
即万物不外五⾏,治病不离五脏。
五脏属五⾏,如⾦、⽔、⽊、⽕、⼟,循环相⽣;⾦、⽊、⼟、⽔、⽕,循环相克,是为顺五⾏。
颠倒五⾏学说,⽤作临床指导,如⾦⽣⽔,⽔亦⽣⾦;⾦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
⾦克⽊,⽊亦克⾦;肝⽊过旺,⽊反克⾦⽽肺萎,必须扶⼟⽣⾦,肝⽊⾃平,肺萎亦愈。
其余类推。
万物⼟中⽣,万物⼟中消。
[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强,各脏腑均得滋养。
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
脾绝则死。
故⽈万物⽣于⼟,万物消于⼟。
⽓有⽓之海,⾎有⾎之源。
[浅注]⽓海与丹⽥相通,为⽣⽓之枢纽。
周易九宫图按摩法腹部按摩绝招:周易九宫图按摩法疗效太好了——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真的很神奇腹部按摩绝招:周易九宫图按摩法疗效好我的身边有不少朋友已经开始亲身实践,有些人按摩了一两次就体会到了身体状况的明显改善。
捷报频传,让我这个推荐人也能分享到他们的喜悦和欢欣。
我抛砖引玉,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一点心得吧。
毛主席说:理论指导实践,事半功倍。
自从发现这种按摩方法后,我查阅了不少相关的典籍、记载;很多热心的网友,也提供了几种类似的民间疗法,对我的深入研究帮助很大,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结合自己的所知所学,把“捉悸痞按摩法”和周易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临床应用之后发现,确实能够提高疗效,缩短治疗周期。
请先认识一张图:腹部按摩绝招:周易九宫图按摩法疗效太好了——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真的很神奇这张图的名字叫做“九宫图”,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洛书”关系非常密切。
我们按照这张图片,以肚脐为中心区,把肚脐外围分成八个部分。
即肚脐为第5区,肚脐正下方为第1区,肚脐正上方为第9区,肚脐正右方为第3区,以此类推。
实战一:一个23岁的女孩子,有轻微的腹泻,每天大便3~4次,持续4天,自己吃过黄连素,没有效果,于是找我看诊。
脉诊显示脾胃阴寒之气比较重,她自己讲,有一天就着凉菜喝了几杯啤酒,肚子就开始不舒服了。
腹部触诊在第2区发现了悸动点。
脾胃属土,按照“河图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指导。
我对悸动点用“轻5次,重10次”的方法进行按摩。
按摩了60次左右,开始出现明显的肠鸣和水流声。
第150次左右,去腹泻一次,结束按摩。
嘱咐她第二天早晨9点热水送服一次标准计量的附子理中丸,下午再来按摩。
她第二天反映,按摩回去之后就没有再排便过。
早起排便已经没有急迫感了,只是还不能成型,从早晨到下午四点钟,只排便一次。
还是按照前一天的方法对她进行按摩,悸动点的波动感已经比前一天减弱很多了。
按摩结束后我告诉她,如果明天早晨的大便不稀了,就不用再来按摩,药也可以停掉了。
增加推拿按摩手法渗透力的诀窍岳家八式易筋经第一二式很多推拿按摩人员反映,推拿的时候累,患者疼,效果也不像老师说的那么显著,为什么。
其实按照我20多年的经验,以及学习各种功夫的经验来看,其实就是手法渗透力。
有的人说,我的力气也用的不小。
呵呵,其实手法渗透力指的是手上的生物电磁场的强弱。
年资长的推拿师,经常推拿,手上的电磁场自然就高,所以效果就好。
磁场怎么来,就是不断地练习。
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或者觉得我在胡说八道,大家可以做一个实验,拿一根普通的铁棒是没有磁性的,只要你将铁棒在任何地方进行摩擦,比如你拿着铁棒在石头上磨,你会发现两个现象,第一,铁棒热了,第二铁棒具有了磁性。
其实我们的双手也是一样,只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手法温度,磁场都会增加,这些也是经过了科学的验证。
我现在将我们常用的练习手法渗透力的方法公布一下。
岳家八式易筋经自从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创出易筋经以后,在武林中将易筋经视为顶级武功,相传宋代周桐学得少林达摩易筋经后将此功传与岳飞,岳飞根据军队的特性,将易筋经的特点结合军队的刀牌手搏杀动作进行改编成一套既能强壮身体,又有搏击作用的强身术,经过后人不断的改良,取名《岳家八式易筋经》,流传于山东,河南等地,习练者众多。
岳家八式易筋经,一共八式,不需意守,最大的特点是横掌用力,只需要专注动作,就能获得强大的功效,推拿按摩从业人员只要练习前两式就能获得很好地渗透力,也可以增加体力。
第一式,三盘落地两脚跨开比肩略宽,两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
吸气,两手翻掌向上抬起到胸前。
呼气,身体慢慢下蹲,手掌随身体下蹲向身体两侧下按至膝关节平,坚持十个数,再慢慢起身。
反复五次。
第二式,前探手两脚跨开比肩略宽,两手从体侧抬起到胸前成抱球状,左前探手,呼气,右手不动,左手从胸前向前推出,成横掌,力贯掌心,反复五次。
做完左掌,再做右掌,也是五次。
以后六式属于武术用的,推拿人员不必练习,虽然简单,各位不要忽视,只要每天练习一次,反复练习20分钟,3-5天手掌会有热气感觉,只要坚持练习半个月左右,再给患者推拿的时候,患者这就会感觉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患处,不但舒适,而且治疗效果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