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与中国现代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162.00 KB
- 文档页数:24
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趋势现代文学作品是在20世纪初至今的时期创作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革、科技的发展和文化思想的多元化。
本文将从创作背景和文学趋势两个方面,详细探讨现代文学作品的特色和内涵。
一、创作背景1.1 社会环境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20世纪初,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经济体系和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中国的辛亥革命、俄罗斯的十月革命、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等,这些事件都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科技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也是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之一。
从电力、汽车、飞机的普及,到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出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3 文化思想多元现代文学作品创作背景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思想的多元化。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学等思想流派兴起,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多的灵感来源。
二、文学趋势2.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趋势。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反映底层民众的生活。
这一趋势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中国作家鲁迅等,他们的作品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2.2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强调意象、暗示和隐喻,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手法,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这一趋势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叶芝等。
2.3 荒诞主义荒诞主义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新兴趋势。
荒诞主义文学作品以荒诞、荒谬的情节和手法,表现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孤独。
这一趋势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贝克特、英国的品特等。
2.4 跨文体写作跨文体写作是现代文学的一个特点。
现代文学作品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体裁,而是打破界限,融合多种文体进行创作。
例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骚动》就采用了多视角、多文体的方式讲述故事。
现代派文学10大流派介绍目前很流行的几种流派,也很适用于竞技文学啊什么的,熟悉了会很讨巧~1、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他于1957年发表了第一部真正的象征主义诗集《恶之花》。
前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主要有法国诗人兰波(1854~1891)、马拉美(1842~1898)等,20世纪20年代出现后期象征主义,主要代表有法国的瓦莱里(1871~1945)、奥地利的里尔克(1875~1926)、爱尔兰的叶芝(1865~1939)等。
象征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派生出几个影响较大的流派,最主要的是以意大利诗人蒙塔莱(1896~1981)为代表的隐逸派和以庞德(1885~1972)为代表、兴盛于英美诗坛的意象派。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简称T.S.艾略特,1888~1965)是整个象征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其代表作长诗《荒原》堪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作,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艾略特因此被公认为"现代诗派"的领袖。
《荒原》包括"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部分,涉及到5种语言和56部著作。
它以小型史诗式的规模和高度的浓缩,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社会混乱、腐朽、颓败、衰亡的景象展示给读者,那"没有太阳、水与生命的荒原",不仅是当时欧洲社会的象征,也是当时西方人精神崩溃的象征。
2、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是继象征主义文学之后产生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
它最初源起于绘画艺术,后扩展至文学、音乐、电影等其他领域。
20年代、30年代风靡西方,以戏剧、小说成就最大。
其中卡夫卡的小说与奥尼尔的戏剧,代表了表现主义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瑞典的斯特林堡(1849~1912)是表现主义文学先驱,他的《去大马士革》三部曲和《梦的戏剧》是欧洲最早出现的表现主义戏剧,其代表作《鬼魂奏鸣曲》则成为久演不衰的表现主义经典剧作之一。
第6章新诗(一)一、填空题1.胡适在________杂志上发表白话新诗标志着白话新诗的兴起。
(四川大学2013年研)【答案】《新青年》【解析】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6号发表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则是胡适的《尝试集》。
2.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尝试集》【解析】胡适的《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
1920年出版,共三编。
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3.________提出了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原则,并在创作中身体力行。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闻一多【解析】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同时还强调“格律是艺术必须的条件,实在艺术自身便是格律”。
4.初期象征诗派,________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案】穆木天【解析】穆木天是早期象征派诗人,他在1926年发表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的概念,他坚持“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要求创作“纯粹的诗歌”。
5.诗人李金发在国内出版的三部诗集《微雨》、________与________受到了法国象征派先驱波德莱尔德影响,革新了新诗写作的观念与技巧。
四十年代初,________的问世,标志着冯至新诗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全面成熟。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十四行集》【解析】李金发在1925~1927年间,连续出版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三部诗集,在中国新诗坛上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介绍过来,并以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作引起了文坛的注目,被称为“诗怪”。
现代文学思潮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文艺作品,它承载着当代社会的变革与人类思想的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学思潮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剖析,反映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客观、剖析社会现实为特点,通过呈现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存在的内在规律。
在中国,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思潮的代表,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以鲜明的社会批判和揭露的方式,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象征主义的艺术追求象征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追求艺术的高度象征性和表现力,通过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象征主义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描绘,作品常常具有深沉、暗示和超越现实的特点。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恶之花》、捷克作家卡夫卡的《变身》等都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
三、超现实主义的冲击力超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追求对潜意识的探索和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梦幻、荒诞和离奇的特点,通过错位和融合现实与梦境,挑战传统的逻辑和语言。
西班牙画家达利、法国诗人布列东、美国作家卡夫等都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使人们对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拓展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文本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多元和碎片化的特点闻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科技、大众文化和跨文化的元素。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多元的叙述和超越传统观念的创新,通过模糊界限和打破框架来创造全新的文学形态。
90年代的汉语诗歌,是一个多种方向并进、多元美学探求并存的集合,叙事性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诗歌现象,已经得到诗人和评论家的普遍承认。
对诗歌叙事的实践,使一个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况在90年代诗歌中得到了精密的组织和切实的表达,而叙事本身也获得了自身的个性,形成了有别于抒情方式的审美特征。
概括起来,90的诗歌叙事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题材的及物性、语言的陈述性、文本的包容性和诗意的日常性。
(一)题材的及物性相对于80年代诗歌写作“非历史性”的“不及物”倾向,90年代的诗歌开始强调依据土经验和中国语境中的话语资源,由文学与现实、历史的尖锐对立走向了文学与现实、历史的互文关系,增强了诗歌的及物性。
表现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诗人们不再固执地抓住风花雪月水火土等基本物质,欧阳江河、肖开愚等一些优秀诗人在诗中自觉接纳和消化标志这个时代特殊性的具体事物,写作了一些不愧于生活和时代的诗,“坐下来打听信息,会使两只耳朵/下垂到膝盖,成为咖啡馆两侧的/钟表店和杂货铺。
校准了时间,/然后掏钱到杂货铺买一包廉价香烟。
”(欧阳江河《咖啡馆》)。
如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所描述的,现代诗歌“应该有一个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的胃”,诗歌所要“及”的这个“物”,范围非常广阔:“个人的不安全感,家庭的日常冲突,城市里一闪而过的噪音,肮脏的暗中交易,我们这个急躁的时代一切清晰、朦胧的事物无不得到了正面的表现”⑦。
(二)语言的陈述性张曙光在《1965年》中这样开头:“那一年冬天,刚刚下过第一场雪/也是我记忆中的第一场雪/傍晚来得很早。
在去电影院的路上/天已经完全黑了/我们绕过一个个雪堆,看着/行人朦胧的影子闪过。
”⑧。
在这里,平实的叙述代替了意象的新奇,对于生活经验的追忆代替了青春的激情。
肖开愚在《国庆节》、《动物园》、《来自海南岛的诅咒》等作品中用散文式的笔法叙述着生活,让我们感到生活本身重大的诗意;西渡的《一个钟表匠的记忆》,“语感显得非常老练,节奏缜密,而舒缓有致,陈述的语气在这里像沉潜的呼吸一样扑面而至”⑨。
现代文学诗歌流派
1. 现代主义派:强调诗歌语言的自由性和创新性,注重个人体验和感受,代表人物有艾略特、波德莱尔、亚当斯密斯。
2. 像白居易、李白那样的古典主义派:这个派别追求自由和自然的表达,同时借鉴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式等传统要素。
3. 后现代主义派:注重语言和符号的深度解读,强调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和解构,代表人物有阿什贝格、艾岛、唐·朝塔。
4. 卫星诗派:聚集于20世纪50年代,此派别主张借助外部情境和文化隐喻来表达主题,代表人物有魏巍、陈丹青。
5. 立体派:主张将诗歌本身当做图像进行感知,通过音响语言和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来诠释主题,代表人物有沃尔夫和史蒂芬·斯莫利。
6. 纪实派:运用诗歌的方式来呈现事实和社会现象,代表人物有付小妍、迟子建、汪国真。
7. 处女座诗派:强调诗歌做为纯净和精神上的抽象,主张以无意识以及意象的方式来表达诗歌,代表人物有林芙、雪莉·杰克逊。
现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流派现代文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流派。
要理解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必须先了解其社会背景和文学流派。
一、现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导致了欧洲文明的崩溃,人们对于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了怀疑。
这种失望和绝望的情绪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2 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20世纪初,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的兴起,以及汽车的普及,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种变革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作者们通过作品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1.3 人类意识的觉醒现代文学作品中,人们开始关注内心世界,探索人类意识的奥秘。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提出了梦境分析、潜意识等概念。
这些概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者们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反映现实社会。
二、现代文学流派2.1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象征和暗示,注重内心的感受。
象征主义作品通常具有诗意,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代表人物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兰波等。
2.2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张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强调形式和手法的创新。
表现主义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情感和紧张的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性的扭曲。
代表作品有卡夫卡的《变形记》、奥地利的《等待戈多》等。
2.3 意象主义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的一种流派,强调文学的语言和形式的美。
意象主义作品追求诗意,注重描绘自然景观和内心世界。
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
2.4 荒诞派荒诞派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认为人生毫无意义,强调无目的、无逻辑、无理性的荒诞性。
荒诞派作品通常具有荒诞的情节和悖论的语言,反映了人类面对荒诞命运的无奈和绝望。
中文系本科生必读书目能读完其中三分之一,或读完其中两类,可谓不枉大学中文系四年。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38+94+45+32+60=269种)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计38种)对应课程:中国现代文学B1-2中国当代文学B1-2一级书目1、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2、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华民国史》3、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4、王光东等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导读》5、郭沫若:《女神》(1921)6、郁达夫:《沉沦》(1921)7、鲁迅:《呐喊》(1923)、《彷徨》(1926)8、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9、茅盾:《子夜》(1932)10、沈从文:《边城》(1934)11、萧红:《生死场》(1935)12、艾芜:《南行记》(1935)13、曹禺:《雷雨》(1936)14、老舍:《骆驼祥子》(1936)15、张爱玲:《传奇》(1944)16、柳青:《创业史》(1960)17、陈映真:《将军族》(1964)18、《朦胧诗新编》(2003)19、张炜:《古船》(1986)20、王安忆:《长恨歌》(1995)2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1995)二级书目22、赵家壁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35-1936)23、周作人:《自己的园地》(1923)24、鲁迅:《坟》(1927)、《朝花夕拾》(1928)25、沙汀:《淘金记》(1943)26、沈从文:《长河》(1945)27、巴金:《寒夜》(1947)28、《穆旦诗选》(1986)29、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1956)30、赵树理:《三里湾》(1953)31、老舍:《茶馆》(1958)32、白先勇:《台北人》(1965)33、西西:《我城》(1979)34、张承志:《心灵史》(1991)35、贾平凹:《废都》(1993)36、阿城:《棋王》(1984)37、史铁生:《我与地坛》(19)38王朔:《动物凶猛》(1991)中国古代文学部分(计94种)对应课程:中国古代文学A1-5中国古代文论1-2一级书目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概述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文学形式、风格和主题上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包含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进行概述,介绍其特点、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充满了隐喻和象征,语言意味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代表作家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美国诗人艾略特等。
1.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色彩,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他的代表作品《醉舞》、《恶之花》等被认为是象征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
2. 艾略特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意味。
他的代表作品《荒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之一,探讨了现代社会的虚无和荒凉。
二、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它强调对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追求对现实的扭曲和夸张。
表现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绪张力,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代表作家有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等。
1.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他的戏剧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无奈。
他的代表作品《断头台上的罗莎》、《加里波第》等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戏剧的经典之作。
2. 卡夫卡卡夫卡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荒诞和幻想的色彩,探讨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迷茫。
他的代表作品《变形记》、《审判》等被认为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
三、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对潜意识和梦境的探索,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力和幻想性,探讨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和深度。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比研究近年来,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比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现代文学对传统古代文学的影响和改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主题、风格和文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
一、主题比较古代文学的主题一般围绕着传统价值观、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展开,对人性、生死、爱情等大题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究。
例如在中国文学中,古代作品常常以忠孝节义为主题,强调个体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之中的角色和责任。
而现代文学的主题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涉及政治、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现实问题。
二、风格比较古代文学的风格以叙事、抒情和议论为主,强调对个体经历和感受的描写,注重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和戏曲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通过优美的韵律和词藻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而现代文学的风格则更为多样,既有传统的叙事和抒情,也包含了更为前卫和实验性的写作形式。
现代派文学大师如卡夫卡、福楼拜等以及现代派诗人如波德莱尔、艾略特等,都尝试颠覆传统的文学形式和语言,追求更多元、更个性的表达方式。
三、文学形式比较古代文学的文学形式多样且受到严格的制约,如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诗、骈文和律诗等。
这些古代文学形式在规定了一定的格律和文体要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度。
而现代文学的文学形式更加自由和多样化,摆脱了传统的约束,以小说、散文、剧本等形式展现出丰富的文学内涵。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主题、风格和文学形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
古代文学强调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风格上以叙事和抒情为主,并受到严格的文学形式的制约;而现代文学则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问题,风格上更为多样化和实验性,并展现出更为自由的文学形式。
两者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诠释和传承传统古代文学的魅力。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考试做题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关于无政府主义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0分)1.0 分A、强调自由B、主张废除等级特权C、强调建立中央集权D、提倡社会互助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2《围城》的作者是()。
(1.0分)1.0 分A、老舍B、巴金C、钱钟书D、沈从文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3郁达夫的代表作是()。
(1.0分)1.0 分A、《沉沦》B、《茶馆》C、《尝试集》D、《守岁》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4鲁迅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集是()。
(1.0分)1.0 分A、《朝花夕拾》B、《故事新编》C、《呐喊》D、《彷徨》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5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大多以()的风俗民情为背景来写的。
(1.0分)1.0 分闽南B、湘西C、北京D、滇南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6萧红的小说建立了自己的文体风格,她的风格是()。
(1.0分)1.0 分A、严谨别致的结构B、独语体的语言风格C、散文化和诗化D、塑造中心人物,线索清晰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7鲁迅小说的风格是()。
(1.0分)1.0 分A、剑拔弩张,忧愤深广B、精粹警拔,自然朴实C、横眉冷对,忧国忧民D、怨愤满溢,哀嘶不止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8老舍的市民世界不包括()。
(1.0分)1.0 分A、老派市民B、新派市民C、理想市民D、贵族阶层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9下列不属于叶圣陶的作品是()。
(1.0分)1.0 分A、《多收了三五斗》B、《狗日的粮食》《潘先生在难中》D、《倪焕之》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0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1.0分)1.0 分A、《故乡》B、《阿Q正传》C、《祝福》D、《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1鲁迅认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
波德莱尔与中国现代文学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生于巴黎,父母年龄相差悬殊,六岁丧父,母亲改嫁。
继父欧比克上校后来擢升为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希望波德莱尔进入外交界,波德莱尔却想当作家,他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欧比克成了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莱尔与母亲感情深厚。
这种家庭关系,深刻地影响了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
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
成年后,波德莱尔继承了生父的遗产,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挥金如土的浪荡生活,他的主要诗篇就是在这种内心矛盾和苦闷的气氛中创作的。
奠定波德莱尔在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
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时,收录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6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
诗集一度被认为“伤风败俗”,曾被当局起诉并禁版其中的6首诗,罚款三百法郎。
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
《恶之花》描写丑恶、美人和酒,展现出一个孤独、忧郁、重病的诗人形象。
由于对现实生活不满,波德莱尔对客观世界采取了消极反抗的态度,他揭示生活的阴暗,歌唱丑恶事物,有力地冲击了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
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也是后来公认的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除诗集《恶之花》以外,还出版了独具一格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和《人工乐园》。
他的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探奇》和《浪漫派艺术》在法国的文艺评论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波德莱尔还翻译美国诗人爱伦·坡的《怪异故事集》和《怪异故事续集》。
第一节波德莱尔在现代中国的译介1918年中国新诗革命兴起,时至1919年“五四”文学革命,还在尝试期的中国新诗在白话诗的提倡上已取得初步成效。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始,中国学者以全方位的宏大胸襟和气魄紧密关注世界文学的发展,以兼容并蓄的“拿来”主义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
波德莱尔就是在这一时期宽宏渐进的文化潮流中进入中国读者视域的。
最早提及波德莱尔是在1919年,是年6卷2号的《新青年》上刊登了周作人为《小河》一诗所作的序文,其中提到《小河》诗体与“法国波德莱尔提倡起来的散文诗,略略相像”。
自1919年至今,以1925年中国象征派的成立为界,我国学者对波德莱尔的译介情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1919——1925年波德莱尔在我国的译介情况继周作人在《小河》序中首次提到波德莱尔,李璜在《少年中国》2卷12期上发表了《法兰西之格律及其解放》一文中介绍了波德莱尔的生平、性情及其创作,认为他解放了诗歌的格律,开创了象征派的先河。
这是第一篇带有评论色彩的文章。
1921年《少年中国》3卷5期刊登了田汉《恶魔诗人波陀雷尔的百年祭》一文,该文系20年代中国接受者对波德莱尔的研究力作,第一次对波德莱尔进行了全面的评介。
田汉从文学与美学角度研究波德莱尔,认为波德莱尔“于美中发现了丑之潜伏”,他求善,反得了恶,求神,反得了恶魔。
故田汉称波德莱尔为“恶魔诗人”,认为“他这个恶魔倒可爱,岂止可爱,我们还不能不知道,他拿起那恶魔之剑斩了人类浮浅的心魂”。
田汉在文中说明了向中国读者长篇介绍波德莱尔恶魔主义的目的是“欲为大乘的艺术家,诚不可不借波陀雷尔的魔恶之剑,一斩心中执着”,而“波氏之真价自不磨也”。
1921年11月14日这天的《晨报附镌·特载专件》和《时事新报·学灯》上,分别刊载了仲密(周作人)的《三个文学家的纪念》,与滕固的《法国两个诗人的纪念祭》,均论及波德莱尔。
周作人在文中称赞波德莱尔诗中的病态美为贝类中的珍珠,并为波德莱尔的颓废心情感到亲切。
波德莱尔的第一首中文译诗是发表在1922年3月10日《小说月报》(13卷3号)的《窗》(《Les Fenêtres》),译者仲密。
三个月后,《小说月报》发表了周作人所译的《游子》(《L’Etranger》)。
此后,波德莱尔的散文诗被陆续翻译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死尸》是这一时期唯一一首被译成中文的格律诗,译者徐志摩,译诗发表在1924年12月的《语丝》(第3期)上,倍受徐志摩推崇赞誉。
1925年2月,《语丝》(第15期)刊登了张定璜所译的波德莱尔的五首散文诗:《镜子》,《哪一个是真的?》,《窗子》,《月儿的恩惠》,《狗和罐子》,五首诗一次登出,这在波德莱尔的译诗中是第一次。
此外,1924年4月《小说月报》15卷号外上发表了闻天翻译史笃姆的《波特来耳研究》一文,这是这一时期翻译外国研究成果的重要文章。
纵观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波德莱尔的译介情况,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样两个特点:1、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翻译略晚于诗歌评介,1919年周作人在《小河》序中首次提到波德莱尔,1921年中国才出现波德莱尔的译诗。
2、这一时期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翻译处于零散状态,散见于各种报刊,缺乏系统性。
《小说月报》、《语丝》、《少年中国》、《诗》、《文学周报》等刊物都刊登过对波德莱尔的译诗或评介文章,周作人、俞平伯、苏兆龙、徐志摩、张定煌等人为早期波德莱尔诗歌的翻译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一时期,法国象征派诗歌理论和象征派诗人都被大量介绍给中国读者,然而不论在诗歌翻译还是诗歌、诗人评介上,都数对波德莱尔的译介为最。
一方面说明,在新文学初期,“中国接受者的接收意识尚未受传统伦理或意识形态的左右”,“他们对抒情的、现实的和‘颓废’的作品都有接受”[①];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波德莱尔诗歌尤其是散文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反叛意识、颓废中的求生意志深为中国作家、翻译家和评论家赏识。
波德莱尔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对后来的象征派、现代派诗歌和诗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1926年——至今波德莱尔在我国的译介情况中国现代文学史一般以1925年李金发《微雨》诗集的出版作为中国象征派诗歌诞生的标志。
此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象征主义诗人开始自觉的译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翻译和评介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邢鹏举选编的《波德莱尔散文诗》,这是波德莱尔的作品首次在中国集结成书。
一大批有影响的文学杂志如《文学月刊》、《文学》、《新文艺》、《现代文学》、《新诗》、《诗刊》、《新月》、《文学评论》等都更加全面、深刻地译介波德莱尔的作品。
戴望舒、梁宗岱、卞之琳、石民等都译介过波德莱尔的作品。
40年代,波德莱尔的作品出现了新的译本,由生活书店出版石民编译的《巴黎的烦恼》。
1947年怀正文化社又出版了戴望舒的《恶之花掇英》单行本。
40年代译介波德莱尔较多的主要是戴望舒、陈敬容、王了一(王力)。
戴望舒在译介中注重的是波德莱尔诗歌的质地和精巧的形式。
陈敬容注重翻译波德莱尔诗歌中饱含忧郁、孤寂情调的抒情诗。
王了一即王力先生最为勤勉,以五、七言古诗和乐府诗的形式翻译了《恶之花》第一章共58首诗,其译文追求形神兼备,注重韵律,在准确传达原诗精神的基础上力图以“五古”的形式中国化,用心良苦。
然而4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始于1947年1月30日《文汇报》,围绕翻译波德莱尔作品的问题所展开的一场激烈的论争。
林焕平对于当时文坛上的“波德莱尔风”大惑不解,首先撰文《波德莱尔不宜赞美》,矛头直指陈敬容,认为近来看到的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翻译和赞美是不良倾向。
林焕平指出,波德莱尔的创作倾向与新月派、现代派相近,但与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方向背道而驰。
接着,林白凤撰写《从波德莱尔的诗谈起》,认为波德莱尔的诗再造了苟安、徘徊、低沉和颓废,诱导青年知识分子脆弱的感情。
除唐弢撰文表示波德莱尔不算过时外其余的人都对波德莱尔持否定态度。
陈敬容撰写随笔《谈我的诗和译诗》作为回应,指出尽管波德莱尔的诗歌有缺点,但其不瞒现状、反封建的精神,严格的形式、熟练的技巧、丰富的词汇都是值得重视的。
50年代的译介工作进行得比较缓慢。
1957年《译文》7月号发表了陈敬容先生纪念《恶之花》出版一百周年所译的9首诗歌。
直到1979年以后,关于波德莱尔的译介才重新活跃起来。
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金志平主编的《外国名作家传》中介绍了波德莱尔,同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选》里有陈敬容所译的6首波德莱尔的诗,《西方文论选》中编入了波德莱尔《1859年的沙龙》等三篇文章。
80年代至今波德莱尔在我国的译介主要集中在:对波德莱尔的评价;引入国外对波德莱尔研究的成果;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中国诗歌、诗人与波德莱尔的关系;波德莱尔诗歌、论文集的出版;对波德莱尔文艺观的探讨等。
关于波德莱尔的评价问题,在40年的论争之后,1980年李健吾发表《有关波德莱尔等人的评价问题——与<辞海>编委会商榷》一文,认为不能否认波德莱尔在现代文学中举足轻重的位置。
1980年后出版的各版文学史对波德莱尔的文学地位基本都持肯定态度,尤其称赞其对象征主义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划时代意义。
在引入国外研究成果上,亨利·詹姆斯、本雅明、萨特论述波德莱尔的著作、论文都在这一时期译介给了中国读者。
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波德莱尔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是这一时期取得的突出成果。
学者们着力研究了波德莱尔对中国现代诗人李金发、艾青等人的影响,如殷峻、向天渊等人的论文;也出现了比较研究波德莱尔与鲁迅的一些文章,80年代熊玉鹏的《此将彼俘来,自由驱使——<野草>与象征主义》是最早的一篇文章。
90年代,钱林森的《孤独的拷问与生存体验的求证——鲁迅与波特莱尔》是一篇重要的研究文章。
在对波德莱尔诗歌、论文的翻译,对波德莱尔文艺观的探讨上,郭宏安、刘波等学者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文学界对波德莱尔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最初引进时的热情到四十年代的论争、50——70年代的冷淡,再到80年代至今的热烈讨论,无数的学者、翻译家为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节波德莱尔的诗学观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影响波德莱尔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艺术评论家。
波德莱尔本人就认为“一切伟大的诗人本来注定了就是批评家”,“我是把诗人看作最好的批评家”[②](565)。
许多法国文学研究者都认为,诗人波德莱尔是一位比批评家圣勃夫还要伟大的批评家,亨利·勒麦特就称波德莱尔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
波德莱尔没有写过系统阐述本人文艺理论的专著,其诗学观点散见于大量画评、书评、信札和诗作之中,后集结为《美学探奇》和《浪漫派艺术》。
归纳起来,波德莱尔的诗学观点大致如下:(一)、诗歌的目的什么是诗的目的?诗是否具有某种实用目的?是否具有某种社会功用?这些问题自诗歌诞生起就缠绕着诗人和批评家的头脑。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以1851年为界,波德莱尔的态度发生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