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波德莱尔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5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是法国19世纪后期的伟大诗人。
他在世时,浪漫地把自己放逐在孤独中,世人对他毁誉参半;他去世后,却受到追随者众星簇月般的膜拜,被公认为象征主义宗师,也被追认为现代派的精神之父。
本雅明称他为“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1821年,波德莱尔出生于潮流之都巴黎,他的父亲是一位浪漫的启蒙主义信仰者,有浓厚的艺术兴趣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常给年幼的波德莱尔讲述与绘画雕像有关的神话传说,带他出入艺术展览会。
1827年,波德莱尔生父去世,不久母亲改嫁了一位性格古板的军人。
他极力想把波德莱尔培养成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这与波德莱尔信仰启蒙思想、行为不拘的生父截然不同。
所以虽然继父也极力想要赢取他的好感,但二人的关系始终非常紧张。
这些童年的幸福、苦痛、愁.怨、亲情关系和巴黎浓郁的艺术气质都极大的影响了,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全了诗人波德莱尔,培养了他的文艺爱好,诱发了他的放浪颓废,催生了他的孤独忧郁,激起了他的反抗骄傲。
由于继父的调动,波德莱尔先后在里昂皇家中学、巴黎路易大帝中学就读,后因拒绝交出同学传递的纸条而被路易大帝中学开除。
第二年通过毕业会考之后,家人想要他进入外交界工作,但他却表示要当作家。
他开始大量涉猎文学作品,并为之着迷击节;也作为一种反抗家庭的方式,波德莱尔混迹于一群狂放不羁的文学青年之中.出入酒吧、咖啡馆,追欢逐笑,忘形于红尘。
为从放荡的生活中拯救儿子,继父奥皮克强迫波德莱尔于1841年离开巴黎,出国旅行。
但已深受现代都市生活浸染的波德莱尔很快就厌倦了这种传统的浪漫,匆匆结束行程,于1842年回转巴黎。
这次旅行不仅没能“医治”波德莱尔,反倒使波德莱尔更加不愿忍受家庭的管束。
在得到生父75000法郎的遗产后,波德莱尔开始以更激进的方式生活:处处标新立异,不与流俗,鄙视权贵和所有眼光实际的人;这一年认识并开始狂热地追求号称“黑维纳斯”的让娜.迪瓦尔(先贤祠剧场的女演员)。
第三节波德莱尔与《恶之花》学习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全面地了解波德莱尔的生平与创作概况,重点掌握波德莱尔在诗歌美学方面的主要思想,以及《恶之花》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和文学史地位。
知识点:∙波德莱尔的生平与创作∙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恶之花》沙尔•波德莱尔(1821—1867)开创了西方诗歌一个崭新的时代。
作为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先驱者,他创作的《恶之花》(1857)给西方诗坛带来了一次巨大的革命。
一、生平与创作波德莱尔生于巴黎。
其父谙熟绘画艺术,还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信徒。
他在60岁时再婚,娶了一个26岁的孤女,两年后生下了波德莱尔。
在波德莱尔6岁时,父亲就不幸逝世。
不久,波德莱尔的母亲即改嫁军官欧比克少校。
这些变故对幼小而敏感的波德莱尔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继父为人专断、褊狭。
波德莱尔对继父的敌意与日俱增,并逐渐发展到公开反抗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宗教和伦理原则。
波德莱尔才华出众,但从不循规蹈矩,曾因违纪被中学开除。
通过中学会考以后,他拒绝了继父为他制定的未来的发展规划,执意要去当一名作家。
他热衷于巴黎咖啡馆和酒吧间的“自由生活”,浪迹于一群狂放不羁的文学青年之中。
1841年,继父决定送波德莱尔远赴印度。
这对波德莱尔不啻一次流放,他很快就借故中断了旅行,迫不及待地返回了巴黎。
但是客观上,远游中领略到的异域风光给波德莱尔的诗人生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回到巴黎的波德莱尔终于同家庭脱离了关系,他带着生父的一笔巨额遗产,独自定居于圣路易斯岛。
他放荡不羁、挥金如土,总以行为举止和穿着打扮来惊世骇俗、标新立异。
眼看财产被挥霍殆尽,家里于是加强对他的经济管制。
从此,波德莱尔每月就只能得到区区二百法郎的生活费用。
他入不敷出,穷愁潦倒。
波德莱尔的写作既是谋生手段,又是情趣所系。
对此,他一方面觉得自己“为了博得庸俗者的一餐”而出卖了缪斯女神,怀有深深的自责之感;另一方面,他又自暴自弃,对现状的改变不抱任何希望,似乎想在困境中寻觅灵感与刺激。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的先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
他的著名诗集《恶之花》,一反浪漫主义直抒热情和风花雪月式诗歌传统,将社会与人生的种种丑恶现象作为艺术美的描写对象,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极端失望的情绪和感受,加上该诗集在创作手法上,不是现实主义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通过细腻刻画物质的形态质地,来暗示、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之先声。
19世纪90年代,象征主义作为文学运动逐渐解体,而作为一股艺术思潮,则于20世纪20年代以更大的规模和声势再度崛起,越出法国国界,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象征”一词,一般是指某一观念或事物的“代表”或符号。
在文艺领域,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象征意象也因之含有模糊性、神秘性和抽象性。
象征主义文学作家认为,现实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充满痛苦,而“另一世界”则是真的、美的。
文艺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现实中外界事物的描写,暗示存在于另一个真实世界的美和神秘,用艰涩多义的语言刺激感觉,产生神秘的联想,形成某种不可捉摸的理想的美和抽象的意象,使“象征”成为沟通两个世界的特殊手段,以此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凭直觉去把握对真理的认识和美的领悟。
例如,艾略特认为,艺术表现情绪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能立即唤起某种情绪的客观对应物。
在《普罗弗洛克的情歌》中,他将黄昏的天空比作手术台上服了麻药的病人,把大雾比作一只懒猫,这些意象与天气之间的那种神秘而夸张的联系,所表现出的是人的特定的情绪。
象征主义最先开始了对传统文学艺术的全面反叛。
它反“再现”,倡“表现”,注重形式,追求“创新”,宣扬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文化思潮以及“抽象化”的艺术倾向,已具备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奠定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
沿着象征主义文艺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归纳出它的一些具体特征:一是描写“交感”。
“交感”或称“通感”,是波德莱尔提出的,并成为他的诗歌艺术观念的核心。
法国诗⼈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选录)》原⽂及赏析 双重屋⼦ ⼀间屋⼦,就像⼀个梦。
⼀间真正的精神之屋。
⼀种轻微的粉红和淡蓝弥漫于室内呆滞的⽓氛中。
在这⾥,⼼灵沐浴在懒惰之中,懊悔和欲望为它染上馨⾹。
——⼀种在暮⾊苍茫⾥闪着蓝光的暗玫瑰⾊的东西,犹如瞌睡之中的快乐的梦。
家具的形状都拉长、衰弱、疲惫了;它们也是⼀副做梦的样⼦。
⼈们会说,它们也像植物和矿物⼀样,被赋予了⼀种梦游的⽣命。
布帘、花朵、天空、⼣阳也在以⽆声的语⾔诉说着。
墙上,没有任何令⼈厌恶的艺术装饰品。
对于纯真的梦和未经分析的意象来说,实在的、有效果的艺术品是⼀种亵渎和侮辱。
这⾥,⼀切都沉浸在⾜够的光亮与美妙的昏暗的和谐之中。
⼀种经过精⼼选择的极细致的馨⾹,掺杂着轻度的湿润在空⽓中飘荡着;浅睡的思绪被温热的情潮所荡漾。
窗前和床前,柔软的纱帐垂下来,犹如雪⽩的瀑布倾泻⽽下。
床上睡着宝贝——梦幻的⼥王。
可是,她怎么来到这⾥的呢?谁带她来的呢?什么样的魔⼒把她安置在梦幻和快感的宝座上呢? 管它呢!反正她是在这⼉,我认出了她。
您看这不是她的眼睛!它敏锐⽽骇⼈的眼睛!其光芒射穿了⿊暗,这可以从它们可怕的狡黠中认出来。
它吸引着、控制着、吞噬着向它投来的不谨慎的⽬光。
我常常琢磨着它——这双引⼈好奇、引⼈欣赏的⿊⾊的星星。
我能常常这样沉浸于神秘、宁静、和平与芳⾹之中,这应该感谢哪⼀位神灵呢? 啊!真幸福!我们⼀般所说的⼈⽣,就是在它最幸福的时刻,也没有丝毫能⽐得上我现在所感觉到的,我体味着它,⼀分钟,⼜⼀分钟;⼀秒钟,⼜⼀秒钟…… 不!这⾥分秒都不复存在,时间已经消失,主宰者是永恒,极度快乐的永恒! 可是,⼀声可怕的、沉重的声⾳,在门上敲响了,就像梦游在地狱中⼀样,我的⾝上挨了⼀镐头! 于是,⼀个幽灵进来了——⼀个执法员以法律的名义来折磨我了;⼀个可耻的姘妇来叫嚷她的苦难,并把她⽣活中的庸俗强加在我的痛苦之上了;或是某家报馆⽼板的公务员来索取下期的续稿了…… 天堂般的屋⼦,宝贝、梦幻的主宰,以及勒内所说的空⽓中的⼥精灵;所有这个神奇的世界都随着幽灵这粗鲁的敲门声⽽消失了。
波德莱尔与中国现代文学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生于巴黎,父母年龄相差悬殊,六岁丧父,母亲改嫁。
继父欧比克上校后来擢升为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希望波德莱尔进入外交界,波德莱尔却想当作家,他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欧比克成了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莱尔与母亲感情深厚。
这种家庭关系,深刻地影响了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
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
成年后,波德莱尔继承了生父的遗产,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挥金如土的浪荡生活,他的主要诗篇就是在这种内心矛盾和苦闷的气氛中创作的。
奠定波德莱尔在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
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时,收录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6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
诗集一度被认为“伤风败俗”,曾被当局起诉并禁版其中的6首诗,罚款三百法郎。
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
《恶之花》描写丑恶、美人和酒,展现出一个孤独、忧郁、重病的诗人形象。
由于对现实生活不满,波德莱尔对客观世界采取了消极反抗的态度,他揭示生活的阴暗,歌唱丑恶事物,有力地冲击了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
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也是后来公认的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除诗集《恶之花》以外,还出版了独具一格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和《人工乐园》。
他的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探奇》和《浪漫派艺术》在法国的文艺评论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波德莱尔还翻译美国诗人爱伦·坡的《怪异故事集》和《怪异故事续集》。
第一节波德莱尔在现代中国的译介1918年中国新诗革命兴起,时至1919年“五四”文学革命,还在尝试期的中国新诗在白话诗的提倡上已取得初步成效。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始,中国学者以全方位的宏大胸襟和气魄紧密关注世界文学的发展,以兼容并蓄的“拿来”主义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
幻灯片1第三节波德莱尔幻灯片2一生平及著作●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著名诗人、文艺批评家。
●1821年生于巴黎,6岁丧父,母亲一过服丧期就改嫁了。
波德莱尔自幼仇恨继父,并且把这种仇恨迁怒到母亲身上,养成了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幻灯片3●波德莱尔自幼才华出众,喜欢想象,中学毕业后于l839年进入文坛。
他喜欢巴尔扎克和雨果的小说,也喜欢雨果、戈蒂耶、拜伦和雪莱的诗。
尤其推崇爱伦·坡,曾翻译爱伦·坡的作品长达17年。
爱伦·坡被奉为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恐怖小说大师,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者,他影响了众多的作家,包括波德莱尔、马拉美、凡尔纳、史蒂文森等。
幻灯片4●早年生活放荡,晚景凄凉,1867年8月31日去世。
幻灯片5●他的代表作有诗集《恶之花》(它包括《忧郁和理想》、《巴黎画景》、《酒》、《恶之花》、《叛谫》和《死亡》六个诗组),是法国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
文艺批评涉及到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
幻灯片6二感应论●波德莱尔认为,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间,在外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之间,有一种内在感应关系,彼此沟通,互为象征。
幻灯片7●他透过感应去理解世界,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彼此沟通的整体,大自然就是一座象征的森林,暗示着多重复杂的含义,各种感官之间也存在相互沟通融合的通感关系,形、声、色、味交相感应,感觉间可以相互挪移,诗人对这种神秘深奥的感应心领神会,诗人的任务在于发现、感知和表现这种固有的象征关系和其中深藏的意蕴。
幻灯片8●他在十四行诗《感应》中,便表达了他的感应与象征统一的理论主张。
●他认为,自然在冥冥之中发出神秘的信息,仿佛是人类自身的悠长的回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感应关系。
这种感应关系或者说神秘的象征关系是不可以直接呈现的。
因此,从象征理论的立场出发,波德莱尔否定了现实主义的摹仿说,他将摹仿自然看成是艺术对自然的拙劣的抄袭。
现代诗博选粹【波德莱尔诗选】 波德莱尔诗选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
在19世纪中叶⽂学史的转折时期,波德莱尔宣称:“⼤名⿍⿍的诗⼈早已割据了诗的领域中最华彩的省份。
因此我要做些别的事。
” 波德莱尔做了什么事呢?他认为“18世纪流⾏的是虚伪的道德观,由此产⽣的‘美’也是虚伪的。
所以18世纪是⼀个普遍盲⽬的时代。
”因此,他对诗的性质作了激烈的变⾰:“什么叫做诗?什么是诗的⽬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
”“透过粉饰,我会掘出⼀个地狱!” 波德莱尔⽣在⼀个受过法国⼤⾰命洗礼的美术教师家中,6岁丧⽗,母亲改嫁,从此他陷于孤独,成了⼀个忧郁的哈姆雷特。
继⽗想叫他进⼊官场,他却专与⽂⼈名⼠结交,⼀度沉迷于名⼠派的放荡⽣活;后来,家庭实⾏了经济管制,波德莱尔只能长期⽣活在贫困线上。
波德莱尔在苦闷中写诗,但发表的不多。
1848年⾰命中参加过武装起义,但起义失败,路易•波拿巴称帝,使他圣西门式的空想社会主义破灭。
在此情况下,波德莱尔受美国诗⼈坡的启发,作《恶之花》于1857年出版。
此书⼀出,舆论⼤哗,波德莱尔也⼀举成名,但他因《恶之花》成的名却是“恶之名”,波德莱尔成了“恶魔诗⼈”.法兰西帝国法庭曾以“有伤风化”和“亵渎宗教”罪起诉,查禁《恶之花》并对波德莱尔判处罚款。
从前的⽣活 堂堂柱廊,我曾长期住在其中, 海的阳光给它涂上⽕⾊斑斑, 那些巨⼤的⽯柱挺拔⽽庄严, 晚上使柱廊就象那⽞武岩洞。
海的涌浪滚动着天上的形象, 以隆重⽽神秘的⽅式混合着 它们丰富的⾳乐之⾄上和谐 与我眼中反射出的多彩⼣阳。
那⾥,我在平静的快乐中悠游, 周围是蓝天、海浪、⾊彩的壮丽, 和浑⾝散发⾹⽓的裸体奴⾪, 他们⽤棕榈叶凉爽我的额头, 他们唯⼀的关⼼是深⼊探悉 使我萎靡的那种痛苦的秘密。
赌博 褪⾊的扶⼿椅,苍⽩的⽼娼妓, 染过的眉⽑,温存惑⼈的眼睛, 娇滴滴作态,⼲瘦的⽿上响起 丁零零宝⽯和⾦属的碰撞声; 绿⾊台布,围着没有嘴唇的脸, 没有⾎⾊的唇,没有⽛的⽛床, ⼿指因为可怕的兴奋⽽痉挛, 搜索着空⼝袋和微颤的乳房; 肮脏的顶棚,⼀排暗淡的吊灯, ⼀⽚巨⼤的油灯把光亮射向 ⼏位名诗⼈阴云密布的额顶, 他们把带⾎的汗挥霍得精光; 这就是那幅⿊⾊的画,夜梦⾥ 我看见它在我的慧眼下呈现。
第三节波德莱尔及《恶之花》⏹一、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二《恶之花》节选及赏析一、生平和创作⏹(一)波德莱尔(1821-1867)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先着僧袍(在巴黎大学接受过哲学和神学教育,后当家庭教师),后戴红帽(接受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学说,支持1789年大革命)”,在60岁(1819)时续娶26岁的一个孤女。
⏹波德莱尔6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是个性格忧郁、感情纤细、笃信宗教的女人,给了他很多母性的柔情。
但母亲改嫁欧比克少校,却让他对母亲的眷恋消失了。
一、生平和创作⏹1836年,他随父母到巴黎;1839年,他因拒绝交出同学传递的纸条而被开除,这是他与社会的第一次冲突。
之后,他沉湎在巴黎这座“病城”中,出入酒吧间咖啡馆,纵情声色,浪迹于一群狂放不羁的文学青年之间。
他和继父因选择职业上的分歧关系迅速恶化,在1863年6月,他带着父亲留给他的10万金法郎离开了家庭,过起挥金如土的浪荡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家小剧场邂逅了一个跑龙套的混血女子让娜·杜瓦尔,她的卑微的身世和独特的美,使波德莱尔又多了一件向资产者挑衅的武器。
同时,他又开始吸毒,领教放债人的手段。
一、生平和创作⏹在两年中他花去了财产的一半,父母替他找了一个公证人为他管理财产,每月只给他200法郎——1844年9月21日这一天,无异于父亲去世母亲再嫁后的又一次沉重打击——被剥夺了成人的资格。
1845年6月因为对社会或写作的绝望,他用水果刀企图自杀,他说:“我自杀,是因为我活不下去,是因为睡也累,醒也累,不堪忍受。
我自杀,是因为我对别人无用,对自己危险。
我自杀,是因为我认为我是不死的,但愿如此。
”波德莱尔一、生平和创作⏹波德莱尔与柯勒律治都在童年时失去父亲,并缺乏母爱,都长时期热情地迷恋那些并不会回报他们爱恋的女人,尽管波德莱尔迷人但知识浅陋的情人珍妮·杜瓦(Jeanne Duval)与柯勒律治的朴素聪明的萨拉·哈钦森(Sara Hutchinson)截然不同,两位诗人都围绕他们欲望的客体构建了精致的幻想。
一、生平和创作⏹波德莱尔和柯勒律治都曾借助药物减缓消沉和压力,又被服药过量和停止服药之间的两极交替症状折磨:失眠,痉挛,噩梦,便秘,无精打采,绝望。
不可否认,他们在鸦片中寻到灵感和意象,但也剽窃,这种过失被他们的传记作者认为与药物习惯有密切关系。
对于鸦片吸食者,希尔顿写道,“他们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之间的分界线往往非常模糊”。
一、生平和创作⏹两位诗人特征上的不同不能被他们共同的嗜好掩盖。
波德莱尔的本能是探索内在幻想的领域;柯勒律治,他所有的“幻想”趋向于外延扩展,即使在他鸦片用量最多的时期,他仍有巨大的写作能量,足以使波德莱尔嫉妒。
批评柯勒律治的“懒散”,尤其这些言论出自他之前的助手、后来苛刻的评论家威廉·哈兹利特(William Hazlitt)——“当我们想到他所浪费的能力,我们失去耐心”——具有欺骗性。
柯勒律治仅相对于同时代人对于他超人成就的期待而言显得虚度时光了。
柯勒律治也被人们承认曾再三与自己的鸦片瘾斗争,但波德莱尔从未作过努力。
一、生平和创作⏹1847年1月的《太平洋民主》刊登了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的译文,波德莱尔读到之后,大为震动,开始了持续17年的对坡作品的翻译。
他在1864年6月的一封信中如此叙述:“有人指责我模仿爱德加·坡!您知道我为什么如此耐心地翻译坡的作品吗?因为他像我。
我第一次翻开他的书时,我的心就充满了恐怖和惊喜,不仅看到了我梦想着的主题,而且看到了我想过的句子,他在30年前就写出来了。
”所以,他曾把爱伦·坡大段的话语径直移到自己的名下,而并未想到有声明的必要。
一、生平和创作⏹1848年2月22日巴黎筑起了街垒,起义爆发了。
波德莱尔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怒和反抗,在革命中找到了喷火口。
他背着枪,手上散发着火药味,称要“枪毙欧比克将军”。
在他眼中,欧比克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制度、道德、秩序的代表,枪毙了他,就等于枪毙了这个社会,就等于解放了自己。
他在这次革命中的行动,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典型表现,是“报复的乐趣。
对破坏的天生的乐趣。
”一、生平和创作⏹1852-1856年间,波德莱尔经常出入萨巴蒂埃夫人(银行家的情妇)的沙龙,并把她当作自己的诗神和保护神,在她身上寄托了自己精神上的向往和追求,并偷偷寄给她匿名的情诗。
当萨巴蒂埃夫人发现并表示愿以身相许后,他却又退却了,因为假如有了肉体的关系,他理想中的天使也不过如普通女人一样罢了。
而具有异国情调的“黑维纳斯”杜瓦尔,则几乎是其终生伴侣。
虽然在近20年的共同生活中,波德莱尔几次因不堪其粗俗、贪婪和欺骗而要离开她,但每次都是散而复聚,并在她病中百般照顾,充当着父亲的角色。
但她也启发了波写出了许多交织着灵与肉的冲突、混杂着痛苦与欢乐的诗篇。
1861年后,这个女人不知所终。
一、生平和创作⏹1857年4月,欧比克去世,1857年6月25日,《恶之花》正式出售,但很快就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注意。
第二帝国的法庭刚刚因《包法利夫人》审讯了福楼拜,《巴黎的秘密》的作者呕仁·苏因突然去世才侥幸免遭起诉,现在又把阴险毒恶的目光投向了波德莱尔。
《费加罗报》指控他亵渎宗教、伤风败俗,因此他很快就受到法律的追究——被勒令删除六首诗,并被罚款300法郎。
一、生平和创作⏹新的《恶之花》版本给他带来了荣誉和声望,但他却陷入贫病交加的景况中,几度濒临自杀的边缘。
1861年,他还申请进入法兰西学士院,但最终又放弃了,“因为政府从来不允许属于反对派的具有伟大才能的人进入学院。
”1864年,他到了布鲁塞尔,计划中的演讲遭到冷遇,比利时的出版商拒绝了他的作品,他过着比巴黎更贫困更悲惨的生活,所以,当他听说有两个名叫马拉美和魏尔伦的年轻人赞扬他的社会,却不胜厌烦。
一、生平和创作⏹他的散文诗多发表于1862年后,冠以《巴黎的忧郁》出版,他在其中试图创造“一种诗意的散文的奇迹,它富有音乐性,却没有节奏和韵脚,相当灵活,对比相当强烈,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具有多得多的自由、细节和讥讽”。
⏹1866年3月,波德莱尔不慎摔倒,次年8月底,瘫痪了近一年的他去世了,他的母亲和一些老朋友参加了葬礼,还有魏尔伦。
一、生平和创作⏹波德莱尔的一生是反叛的一生,为了反叛,他反叛自我——他散布关于自己的谣言:“我在此地被视为警察,被视为同性恋者,我还被视为校对,从巴黎来看下流文章的清样。
他们老是相信,我感到恼怒,就散布说我杀了父亲,并把他吃了……”。
也有现行制度的维护者因仇恨而恶意中伤他:说他曾眼看着一个人被豹子吞掉而幸灾乐祸;他为了开心,从五层楼上把一个花盆扔在街上一个玻璃匠身上;他用雪茄烧一头狮子的鼻子,险些被咬掉手指头;他将一只猫倒悬在一块玻璃上,听猫爪抓在玻璃上的声响取乐;还有人吓唬自己的孩子说:不要哭,再哭我叫波德莱尔先生吃了你……。
⏹《恶之花》分为《理想和忧郁》、《巴黎场景》、《酒》、《恶之花》、《反抗》和《死》。
⏹(一)《理想和忧郁》中的《腐尸》:⏹亲爱的,想想我们见过的东西,⏹夏日的清晨多温和:⏹小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在碎尸的床上横卧,⏹⏹仿佛淫荡的女人,把两腿高抬,⏹热乎乎地冒着毒气,⏹她懒洋洋地,恬不知耻地敞开⏹那臭气熏天的肚子。
⏹太阳照射着这腐烂的一大团,⏹像要把它烤得透熟,⏹仿佛要向大自然百倍地归还⏹它结为一体的万物;⏹天空凝视着,这尸体真是绝妙,⏹像花朵一样地开放。
⏹臭气那样地强烈,你觉得就要⏹昏厥晕倒在草地上。
二、《恶之花》节选及赏析⏹腐败的肚子上苍蝇嗡嗡聚集,⏹黑压压一大群蛆虫⏹爬出来,好像一股粘稠的液体,⏹顺着活的皮囊流动。
⏹它们爬上爬下仿佛浪潮阵阵,⏹横冲直撞亮光闪闪;⏹仿佛有一股浑浊的气息吹进,⏹这具躯体仍在繁衍。
⏹这世界奏出一阵奇特的音乐,⏹好像流水,又好像风,⏹像簸谷者做出有节奏的动作,⏹把籽粒颠簸和搅动。
⏹⏹形式已消失,只留下依稀的梦,⏹一张迟来的草稿图,⏹在遗忘的画布上,画家的完成⏹仅仅凭着记忆复出。
⏹⏹一只母狗愤怒地把我们观望,⏹焦躁不安,躲在石后,⏹等待着时机,要从尸骸的身上,⏹重新咬住那一块肉。
⏹——而将来您也会像这垃圾一样,⏹像这恶臭可怖可惊,⏹我眼睛的星辰,我天性的太阳,⏹您,我的天使和激情!⏹二、《恶之花》节选及赏析⏹是的,您将如此,哦优美之女王,⏹领过临终圣礼之后,⏹当您步入草底和花下的辰光,⏹在累累白骨间腐朽。
⏹⏹那时,我的美人啊,告诉那些蛆,⏹接吻似地把您肯噬:⏹你的爱虽已解体,但我却记住⏹其形式和神圣本质!二、《恶之花》节选及赏析⏹迷人的黄昏啊,这罪孽的友朋;⏹它像一个同谋,来得脚步轻轻;⏹天空像间大卧房慢慢地关上,⏹烦躁不安的人变得野兽一样。
二、《恶之花》节选及赏析⏹那些人期待你,夜啊,可爱的夜,⏹因为他们的胳膊能诚实地说:⏹“我们又劳动了一天!”黄昏能让⏹那些被剧痛吞噬的精神舒畅;⏹那些学者钻研竟日低头沉思,⏹那些工人累弯了腰重拥枕席。
⏹但那些阴险的魔鬼也在四周⏹醒来,仿佛商人一样昏脑昏头,⏹飞跑去敲叩人家的屋檐、门窗。
⏹透过被风吹打着的微弱灯光,二、《恶之花》节选及赏析⏹卖淫在大街小巷中活跃起来,⏹像一对蚂蚁那样把通道打开;⏹它到处都开出一条秘密之路,⏹犹如仇敌正把突然袭击谋图;⏹它在污泥浊水的城市里蠕动,⏹像一条盗窃人的食物的蛆虫。
⏹这里那里,厨房在嘶嘶地叫喊,⏹剧场在喧闹,乐队在呼呼打鼾;二、《恶之花》节选及赏析⏹赌博做成了餐桌上的美味珍馐,⏹围满娼妓和骗子,她们的同谋,⏹那些小偷,不肯罢手,不讲仁慈,⏹很快也要让他们的勾当开始,⏹他们就要轻轻撬开钱柜门户,⏹好吃喝几天,打扮他们的情妇。
二、《恶之花》节选及赏析⏹在这庄严的时刻,我的灵魂啊,⏹沉思吧,捂住耳朵,别听这喧哗。
⏹这正是病人痛苦难当的时候,⏹沉沉黑夜掐住了他们的咽喉;⏹他们了结命运,走向共同深渊,⏹他们的叹息呻吟充塞了医院,⏹不止一人不再找那美味的汤,⏹在黄昏,在炉畔,在亲人的身旁。
⏹⏹他们大部分人还不曾体味过⏹家庭的甜蜜,也从未有过生活。
⏹自然是座庙宇,那里活的柱子⏹有时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人从那里过,穿越象征的森林,⏹森林用熟识的目光将他注视。
⏹⏹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汇合⏹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广大浩漫好像黑夜连着光明——⏹芳香、颜色和声音在互相应和。
二、《恶之花》节选及赏析⏹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别的则腐朽、浓郁、涵盖了万物,⏹⏹像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如同龙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那样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
二、《恶之花》节选及赏析⏹(二)波德莱尔的诗歌技巧:⏹1、运用“通感”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