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波德莱尔
- 格式:pdf
- 大小:199.45 KB
- 文档页数:2
波德莱尔人造天堂读后感
摘要:
1.波德莱尔及其作品《人造天堂》简介
2.《人造天堂》的主题思想
3.作品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4.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读后感总结
正文:
【1.波德莱尔及其作品《人造天堂》简介】
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是19 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评论家和艺术评论家。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造天堂》是波德莱尔的一部散文诗集,首次出版于1860 年。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波德莱尔对现代生活的敏锐洞察。
【2.《人造天堂》的主题思想】
《人造天堂》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和批判。
波德莱尔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丧失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通过对各种生活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人性扭曲的忧虑。
【3.作品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在《人造天堂》中,波德莱尔运用了丰富的象征主义手法。
例如,他将鸦片作为象征,代表了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所追求的虚幻的快乐。
此外,他还运用
了梦幻、寓言等手法,通过对色彩、形状、声音等元素的描绘,传达了现代生活中的荒诞性和非理性。
【4.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人造天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现代社会的视角。
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警惕心灵的空虚和道德的沦丧。
作品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丰富,以抵抗现代社会的异化力量。
【5.读后感总结】
《人造天堂》是波德莱尔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剖析,通过其独特的象征主义手法,展现了一个充满荒诞性和冲突的现代世界。
波德莱尔人造天堂读后感
一、引言
在现今社会,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往往是多元且深刻的。
其中,波德莱尔的《人造天堂》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有幸阅读了这部作品,并在此分享我的读后感。
二、波德莱尔及其作品简介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审美观和深邃的哲理著称。
《人造天堂》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充满象征和隐喻的散文诗。
三、人造天堂的主题与内涵
《人造天堂》以鸦片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虚幻的世界。
作品中,波德莱尔通过讲述主人公吸食鸦片后的幻境,表现了人类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现实世界的种种困境。
人造天堂象征着人们渴望摆脱现实束缚、寻求精神解脱的愿景。
四、读后感及启示
阅读《人造天堂》,我深感波德莱尔对人性的剖析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作品中,主人公在人造天堂中寻找慰藉,却发现那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使我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在追求一个难以触及的乌托邦?我们又该如何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困境?
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挫折和困境,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追求美好的信念。
我们要学会在现实中寻找诗意,用心感受生活中的
美好。
同时,我们要认清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勇敢面对现实,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五、结论
总之,《人造天堂》这部作品让我对波德莱尔的文学才华和深刻内涵深感敬佩。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契合[法国]波德莱尔》读后感自然是一庙堂,圆柱皆有灵性,从中发出隐隐约约说话的音响。
人漫步行经这片象征之林,它们凝视着人,流露熟识的目光。
仿佛空谷回音来自遥远的天边,混成一片冥冥的深邃的幽暗,漫漫如同黑夜,茫茫如同光明,香味、色彩、声音都相通相感。
有的香味像孩子的肌肤般新鲜,像笛音般甜美,像草原般青翠,有的香味却腐烂、昂扬而丰沛,如同无限的物在弥漫、在扩展,琥珀、麝香、安息香、乳香共竞芳菲,歌唱着心灵的欢欣,感觉的陶醉。
(飞白译)【赏析】在19世纪中叶的转折时期,波德莱尔宣称:“大名鼎鼎的诗人早已割据了诗的领域中最华彩的省份。
因此我要做些别的事。
”波德莱尔做了什么事呢?他认为“18世纪流行的是虚伪的道德观,由此产生的‘美’也是虚伪的。
所以18世纪是一个普遍盲目的时代”。
因此,他对诗的观念作了激烈的变革:“什么叫做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
”“透过粉饰,我会掘出一个地狱!”波德莱尔在苦闷中写诗,并受到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启发,作诗集《恶之花》,于1857年出版,造成舆论大哗、法庭诉讼,波德莱尔于是成了“恶魔诗人”。
但是雨果写信给波德莱尔,却对《恶之花》作了这样的著名评语:“你赋予了艺术的天空以人所未知的致命闪光,你创造了新的颤栗。
”除了毫不掩饰地正视了历史和人性的恶以外,《恶之花》的另一开创性意义是提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纲领——契合论。
这一理论集中表现在《契合》这首十四行诗中。
请听吧,诗人以庄严、缓慢、神秘而又十分肯定的语气,宣布了后来被称为“象征主义”的世界观。
诗人不再是讲故事的说书人,不再是伦理说教的教师,也不再是直抒胸臆的歌手,诗人现在成了宇宙奥秘的密码翻译员,他用洞察的眼光审视一切,感受着、传达着宇宙万物间、人和自然间、精神物质间的契合。
诗人引导我们漫步于自然这座庙堂之中,倾听像空谷回音般传出来的神秘信息。
契合观念,特别是人与自然及自然神之间的互相契合感应,在远古的巫术诗中就能找到其起源;柏拉图论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也是一种契合理论。
《通感》读后感波德莱尔
将自然比做神殿,是法国文学中常见的比喻。
但波德莱尔以此为出发点,形象地提出了象征主义的美学理论,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直接为后来的象征派提供了理论和创作的依据,因而这首诗被后人称作是“象征派的宪章”。
波德莱尔用一种近乎神秘的笔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彼此紧密相联,它们以种种方式显示着各自的存在,互为象征,组成了一座象征的森林,并向人发出模糊难解的信息,只有诗人才能对此心领神会。
在此前后,也有许多诗人强调人与自然的感应关系,但往往重视人的主体作用,自然界是因为创作主体知觉或情感的外射而有了生命,但波德莱尔却认为一切自然景物,一切客观事物,它们本身就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它们与人的抒情发出相应的回响。
在这首诗里,诗人还揭示了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相互感应的关系,声音可以使人看到颜色,颜色可以使人闻到芳香,芳香可以使人听到声音,也就是说,某种感觉感受器的刺激能同时地在不同感觉领域里产生经验。
这种感官的通感作用,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在古今中外诗歌中并不鲜见,比如宋词“红杏枝头春意闹”。
但是波德莱尔则是将这种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当作全部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并由此而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形式与内容,各种艺术之间都存在着这种应和的关系。
而诗人也不应满足于复制自然,而应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透过纷繁芜杂的表面现象,表现其各方面的联系。
这首诗里所发展的感应论,是波德莱尔对法国诗的巨大贡献,它不是某种新的表现手法,也不是某种新的修辞手段,而是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这样,这首诗的意义也就超越了它本身而扩展到哲学、美学的领域。
波德莱尔人造天堂读后感(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波德莱尔的背景介绍2.《人造天堂》的主题及意义3.《人造天堂》中的象征和隐喻4.对《人造天堂》的读后感及启示正文(篇1)波德莱尔,法国著名的诗人、评论家,是 19 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人造天堂》是他的一部代表作,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波德莱尔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人造天堂》的主题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
波德莱尔通过描绘一个看似美好,实则虚假的世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在这个“人造天堂”中,人们追求的并非真正的幸福,而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的快乐。
这种快乐让他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毁灭。
《人造天堂》中的象征和隐喻丰富多彩,例如,“人造天堂”本身就是一个象征,代表了人们追求的虚假幸福。
此外,作品中的人物、场景等也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如“镜子”、“水池”等,都是波德莱尔用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元素。
读完《人造天堂》,我深受启发。
波德莱尔的深刻批判和独到见解,让我对现代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他的独特艺术风格也让我深受吸引。
这部作品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物质的追求,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总的来说,波德莱尔的《人造天堂》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作品。
它揭示了现代社会的问题,提醒我们要警惕虚假的幸福,追求真正的快乐。
目录(篇2)1.波德莱尔的《人造天堂》简介2.对《人造天堂》的读后感想3.《人造天堂》的启示正文(篇2)波德莱尔的《人造天堂》是一部描绘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困境的诗歌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波德莱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现代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以及在这种困境中对天堂的向往。
读完《人造天堂》,我深感波德莱尔对人性的洞察力。
他描绘的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物质的丰富之中,但却无法摆脱精神的贫乏。
510西方的好些诗歌的确不来菜--读波德莱尔的诗歌集《恶之花》与近期所读的西方诗歌译品截然相反的感觉,西方的好些诗歌,的确不来菜。
一直喜欢读西方名家的诗歌,经得起品咂。
特别是在《诗选刊》上读诗歌,中国的诗歌,大不如外国的,也不如台湾诗人的作品。
可最近读得几本过去西方著名诗人的诗歌集,有些失望。
《恶之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9月版,刘楠棋译的。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从来没读过。
读过《恶之花》这个具有代表作性质的诗集,能读上心的好诗,一大本中,不上十首,连金句都难找。
是诗人的,还是时代的问题?是个人读品选择的口味与好恶问题?是翻译问题?也许都有那么一点点。
记得在《悦读MOOK》看过一篇文章,其中有谈诗的翻译的,例子是仓央嘉措的《东山上》,四五个人翻译的,有文言文的,也有直译与意译的,还有兼译的,那翻译的水平与读后感,大大的不同。
如果出现,一个外语特别好,中文底子不厚实的人去作诗歌的翻译,只怕是诗歌的灾难。
无意去说译者的水平,只是就事论事,一些的担心而已。
好多诗,多几个字,少几个字,前后的排列不一样,读起来其韵律感与品质感,是有很大不同的。
波德莱尔的语式,可能不适合我这个读者,我只能这么说。
我喜欢他《厄运》中最后的三句:“万千孤芳空惆怅,/在深邃寂寞中/暗自弥散暖香。
”(P35)“我们登舟,驶往冥国的海洋,/如年轻的游子们,满心欢畅。
/你们可听到阴森迷人的声音:/‘请向这边走,你们愿来品尝’/忘忧果的芬芳!这里是/仙果胜地,系君心向往/再来沉醉于午后那奇特/馨香,这馨香缠绵年长!”(《126远行--献给马克西姆·杜刚》P297)《女巨人》与《面具》这两首,写得不错。
留下点值得回味的波德莱尔的诗,我将这两首摘录下来。
“大自然在它春情荡漾的时光,/每天都会将巨大的婴孩生养,/我多么想和巨女郎一同生息,/像好色的猫依偎在女王脚旁。
/想目睹她灵肉之花同时绽放,/与她在可怕嬉戏中自由成长;/揣摩她潮雾涌动的秋波之下,/是否有愁怨的欲火心中隐藏;/沿着她巨大的双膝攀缘而上,/在她奇伟的躯体上恣意游荡;/有时,赤日炎炎的盛夏时光/令她倦卧在辽阔的原野之上/我多想在她的乳荫下坠入梦乡,/宛若山脚下那座宁静的农庄。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夏尔·波德莱尔的,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奇异窗户。
在这本书里,波德莱尔用他那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了巴黎这座城市的种种景象和人物。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巴黎的灵魂。
但又不仅仅是剖析,更像是一种深情的倾诉,对这座城市爱得深沉却又充满无奈。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笔下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
有在街头卖艺为生的艺人,他们竭尽全力地表演,只为了能换来几个硬币来维持生计。
波德莱尔对他们的描写细致入微,我仿佛能看到艺人脸上那疲惫却又强装出的笑容,能听到他们在表演结束后那沉重的叹息。
还有那些在黑暗角落里默默哭泣的灵魂,他们被生活的重压折磨得失去了希望,却又无力挣脱命运的枷锁。
波德莱尔没有对他们进行说教,只是静静地把他们的痛苦展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感受。
说到这儿,我想起有一次自己在巴黎街头的经历。
那是一个阴天,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整个城市都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着。
我走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两边是古老的建筑,墙壁有些斑驳,透着岁月的痕迹。
突然,我听到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穿着破旧衣服的老人在街角演奏。
他的头发花白且凌乱,脸上的皱纹就像一道道深深的沟壑。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但当他拉起小提琴时,那眼神中又有了光芒。
我走近他,静静地站在那里聆听。
他演奏的曲子充满了悲伤,仿佛在诉说着他一生的坎坷。
周围路过的人有的匆匆走过,有的会停下脚步,往他面前的盒子里扔上几个硬币。
而老人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我站在那里听了很久,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想到波德莱尔书中所描写的那些在巴黎街头挣扎的人们,眼前的这位老人不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吗?他或许曾经也有过梦想,有过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但现实却把他的梦想一点点磨灭。
这时,雨下得稍微大了些。
老人却没有停止演奏,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和着他的泪水一起。
那一刻,我觉得巴黎这座城市,在它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游荡诗人笔下的应和与惊颤——读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
忧郁》
雷明鉴
【期刊名称】《神州(上旬刊)》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波德莱尔是一位游荡的抒情诗人:他徘徊在巴黎城的大街小巷,寻找他
遗失的字眼;他穿梭于茫茫人海,寻觅一份偶然,在与行人擦肩而过的“惊颤”中,他便找到了那契合(应和)的诗行。
波德莱尔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批评家,他将“批评的智慧与诗的才华结合到一起”①。
在《再论埃德加·爱伦·坡》一文中,波
德莱尔通过分析爱伦·坡的精神世界,
【总页数】1页(P10)
【作者】雷明鉴
【作者单位】北师大二附中高三十一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者本雅明的波德莱尔形象:--以《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为例[J], 孙善春
2.从对倒角度论析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J], 张沛伦;
3.走向巴黎诗歌(之二)--巴黎诗人波德莱尔 [J], 刘波
4.游荡诗人笔下的应和与惊颤——读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 [J], 雷明鉴;
5.论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中的忧郁美 [J], 梁婷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导语:波德莱尔是法国诗人,被誉为现代派的开山鼻祖,《恶之花》是其代表作。
或者有人会被《恶之花》的书名吸引,一如我当初。
所谓"恶之花",顾名思义,便是"罪恶的花朵"之意,再做深解,无非是"恶也有如花的美丽处",或者说,"盛开在恶之上的花"。
但无论你做何理解,都可能只对了一半。
熟谙阅读鉴赏的人清楚,文本是有多元阐释的。
越是伟大的作品,越是这样,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在读过《恶之花》后,也十分直观又真切的感觉到诗人波德莱尔内心要释放的情绪和表达的主题,那是一种艺术特有的高度,绝不是一言概之,却又似清晰异常的。
一反常态的是,大多古典诗人讴歌神性、光明、美好,然而波氏在其恶之花中却出现了太多阴暗、丑陋的意象,仿佛他要讴歌的是人们视为恶俗不雅的东西,是那些为人们所厌恶拒斥的内容。
如此或许将太多人早早拒斥于门外,有未读而先退者。
然而只要你本着一颗纯洁的心去读,你会惊讶地发现《恶之花》中太多诗篇并非果然"污染"了你,反而是使你更加清楚地意识并承认"恶"的无所不在,它像是黑暗在与代表光明的美无时无刻不在作着斗争,要想消灭它是不可能的。
那么我们在面对恶时,能够时时看到其上还有开放的美的小花,能够以自我之美有意识去抗拒它,保持纯真的本我才是题中应有之意。
《恶之花》同样颠覆了过往传统,以期建立新的价值,这是一种创新和大智大勇。
传统一旦定型,便如一潭死水般散发恶臭。
较我们不愿接近之"恶"之"丑",恐有更多难以觉察的"血腥"。
而这些往往是人们不自觉的。
《恶之花》于恶中寻求零星丁点的,又无处不在的,尤如污浊泥潭中随处可见的鲜活气泡般的美的存在,揭示了象征光明、正义、爱的美的广布,而那一双发现美的眼同样如罗丹所言,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
《波德莱尔恶之花》是法国著名文学大师布洛德·波德莱尔的一部杰作,这部小说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它描写了一个运用毒药、献身于罪恶和黑暗的未名女性的故事。
作者精细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她的心理和痛苦,并随之思考人类价值观和思想道德。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对这个女人产生了深深的联想和同情。
她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世界,寻找她心中的真相。
但结果只是不断地遭受伤害和憎恶。
此外,小说也在深度探讨了人性的贪欲和罪恶。
作者用女主人公的角色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生活中存在的罪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小说对文学世界的贡献显而易见。
作者运用了不同的文学手法,刻画出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这些手法包括影射、暗示、象征、对比等等。
作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有力的思想震撼,还有一份细腻的艺术感受。
最后,我想通过这本书来提醒人们,我们始终要保持警惕,避免被罪恶侵害。
每个人都要思考自己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
总之,《波德莱尔恶之花》深刻地描绘了人类内心的罪恶和痛苦,在对读者的情感激起和对世界的警醒中大放异彩,是一部充满思想启示和趣味性的文学巨制。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当阅读文章完一本名篇后,大伙儿对人生道路或是事情一定造成了很多感受,为何不静下来写写读后感呢?很有可能你如今毫无头绪吧,下列是我搜集整理的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仅作参考,期待可以协助到大伙儿。
冲动的树木啊,你以开心做为化肥,伴随着你树根的变厚加硬,你的枝头期待与太阳光贴近。
——波德莱尔《恶之花》最初掌握到《恶之花》是根据一部名叫《恶之华》的动漫作品获知的。
《恶之花》是法国文学家夏·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一部文集。
依照內容归类为了更好地六个一部分是一部主要表现西方国家精神病态和社会发展心理扭曲的是个艺术品。
这著作名中的“恶”并不仅意味着邪惡,也有抑郁、痛楚和心理扭曲。
在平常人来看,心理扭曲并不美观,但波德莱尔却能在恶的`全球中发现身边的美,在中美感受到恶。
坦白说,一开始读他的诗,会感觉很枯燥乏味、很难懂,但静下来,细细地赏读,才会发觉这些印在紙上的文本的含义,才真真正正见到恶之花的风采。
有些人说:“善自始至终是人为因素的物质”,因此要获得真真正正的善,只有根据本身的勤奋从“恶”中去发掘。
采颉恶之花便是在恶中发掘期待,从恶中引出来社会道德的经验教训来。
因而,我们要寻找大家的“恶”,再从“恶”中寻找对人生道路有利的工作经验,从缺陷中取得成功。
有一个小孩,夫妻在这其中课时为他挑选了文学类这条道路,可是教师感觉这一学员办事过度刻苦和呆板,在文学类上无功底。
殊不知化学老师却感觉他的缺陷能在有机化学上有一定的充分发挥。
由于有机化学的试验必须一丝不苟的用心和“呆板”。
之后,他的有机化学考试成绩在同学们在名列前茅。
最终他得到了诺奖,他便是创脉·瓦拉赫。
他非常好的运用了自身的缺点,而且还使他本身的缺陷变成了往上的台阶,最后还攀到了化学大师的高峰期。
实际上大家每一个人都是有多多少少的那样或那般的缺陷,或许她们会在大家将来的发展趋势之道上变成大家的阻拦,有可能你觉得她们的存有并无影晌。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文化苦旅》是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重要作品之一,通过对文化、艺术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在现实社会中的痛苦与困境。
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首先,波德莱尔对文化的探索让我深刻思考了人们对于文化的认知。
他认为现代人在文化的追求上常常感到痛苦,这是因为他们面对着文化的浩瀚与深度,感到无从下手。
他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商品,人们通过购买和消费来获取文化的快感,而忽视了文化的深层意义。
波德莱尔批判了这种文化的商业化倾向,呼吁人们以更为批判的眼光去面对文化,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真正有意义的文化体验。
其次,波德莱尔对于艺术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内心痛苦的宣泄和抒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沮丧、迷茫和无助,而艺术给予了他们希望和慰藉。
波德莱尔藉由描写自己的文化苦旅,表达出对艺术的热爱和激情。
他的思考让我明白,艺术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愿望,给予人们激励和启示。
同时,波德莱尔也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指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常常被金钱和权力所奴役,失去了自由和独立的精神。
而艺术则是唯一能够破解这种束缚的力量。
波德莱尔坚信,只有通过艺术的追求和实践,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
他的观点让我想到了立体主义艺术家毕加索的名言:“艺术是一种反叛。
”艺术可以让人们抛弃传统和平庸,勇敢地探索和创新。
最后,波德莱尔的著作让我明白,文化苦旅是一种必经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会感到无力与困惑,尤其是在追求文化和艺术的道路上。
然而,正是通过这种痛苦与矛盾,我们才能够成长和变得更加坚强。
在文化苦旅中,我们会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但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独特之处。
只有通过对文化的不断追求和思考,我们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
总之,阅读《文化苦旅》是一次富有启发的心灵之旅。
波德莱尔通过对文化、艺术的深度思考,揭示了人类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痛苦与困境。
《波德莱尔》读后感《波德莱尔》读后感《波德莱尔》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为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写的一部传记。
在这部书里,萨特认为波德莱尔的一生都是他自我选择和设计的,从生活作风、立身处世到诗歌创作皆择恶取之,为恶而恶,最终达到恶的反面——善,给世人留下千古绝唱《恶之花》。
阅读这部传记,有以下几点给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人是天使和魔鬼的统一体波德莱尔认为:“任何人身上,在任何时候,都同时有两种诉求,一种趋向上帝,另一种趋向撒旦。
”【1】48这段话我深有同感,人是天使和魔鬼的统一体,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人受法律和道德的驱使在意识层面多表现出善的一面,而在潜意识深处则潜伏着恶的一面。
就像弗洛伊德给人性划分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受本能的制约,自我介于二者之间,超我受理智的指挥。
若没有理智的指挥,人肯定就会在本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有了超我的调节,人才能跳出本能的泥淖,克服自私的天性,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英国著名作家史蒂文森有一本著名的小说《化身博士》,探讨的就是人性的善恶问题。
主人公杰基尔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医生,他表面上正直善良,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恶的浪潮。
终于有一天他压制不住恶的冲动,服下自己配置的药丸,变身成海德,四处寻衅滋事,打架抢劫无恶不作。
刚开始的时候他只需服用少量的药丸就能恢复正常,但随着他做的恶行越来越多,他越来越享受做恶的快感,因此恶的天性也越来越难受羁勒,这时他必须服用大量的药丸才能恢复正常。
最后所做恶行越来越升级,以至犯下不可饶恕的杀人罪过,清醒过来的杰基尔经受不住良心的谴责,最终服毒自尽。
这部作品就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善恶问题,人是天使和魔鬼的统一体,做魔鬼容易做天使难,为恶容易为善难。
古今中外,一些举世闻名的名人伟人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道德的污点,比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丈夫比埃尔·居里去世之后,曾与有妇之夫保尔·朗之万私通;伟大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尽管是世人仰慕的精神导师,但也曾经把聒噪的女裁缝推下楼致使人家终身残疾。
波德莱尔的《现代生活的画家》读后感
波德莱尔的《现代生活的画家》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洞见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现代生活的真实面貌,也展现了波德莱尔对艺术与生活的独到见解。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感其对我们理解现代生活的重要性。
波德莱尔以他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现代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挑战。
他深刻地指出,现代生活是一个充满变化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人们在这个世界里迷失方向、追求虚无。
然而,正是这种迷失与追求,构成了现代生活的基本特征。
波德莱尔提醒我们,不应盲目地追逐物质与表面的繁华,而应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波德莱尔也强调了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艺术是对抗现代生活异化的有力武器,它能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激发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这使我想到,在忙碌与浮躁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艺术的价值。
而波德莱尔提醒我们,艺术不仅仅是娱乐或消遣,它更是我们理解世界、
反思生活的重要途径。
此外,《现代生活的画家》还让我对波德莱尔的个人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以独特的笔触、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见,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也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这使我更加敬仰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与思想家。
在总结我的读后感时,我想说,《现代生活的画家》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作品。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生活的本质,也能激发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感波德莱尔的智慧与洞见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摇摆的法则——读波德莱尔《1846年的沙龙》来源:世艺网摇摆的法则——读波德莱尔《1846年的沙龙》初识波德莱尔是读《恶之花》,那种瑰丽想象和忧郁心绪交织的象征语言爆发出的内聚力至今让灵魂震颤。
一直认为波德莱尔的文字只属于从心里出来的诗,除了柏拉图的灵感理论和迷狂说能解释诗人的创作外,其他任何的文字评论皆属多余。
读罢《1846年的沙龙》后,我懂得了波德莱尔不仅是位诗人,还是位伟大的评论家。
他的美学观点改变了我对他的诗歌创作的看法:波德莱尔除了天才成分外,也有他的创作的美学法则。
波德莱尔是个悖论者,这不仅体现在他的生活中,更体现在他的思想中。
波德莱尔被人诋毁为吃人恶魔,但他却满怀悲悯之心。
他极力地描绘着污秽和丑恶,却在恶中绽放出了艺术之花。
他晚年瘫痪在床,葬礼冷清,却在诗界获得了最高的褒奖,艾略特称他为所有国度中现代诗人最伟大的原型。
也许是生活的悖论造就诗人思想的悖论缘故吧,他的艺术批评中也不时的充满着摇摆不定的思想法则。
诗人对美与道德的关系一直处于摇摆甚至混乱的看法中。
诗人好像总是在寻找机会去厘定美和善的区别,表明美和善是相互分离的,在恶中也能发掘美。
于是他投向了形式主义,让节奏和韵脚去符合人对单调、匀称、惊奇等永恒的需要。
波德莱尔说:诗是自足的,诗是永恒的,从不需要求助于外界。
可以打一个很大的赌,诗人们,如果你们想事先担负一种道德目的,你们将大大的减弱你们的诗的力量。
(对几位同代人的思考二)但他又无时不把美与道德、政治等外在因素纠葛在一起。
诗人曾以不可置疑的口吻宣称:'为艺术而艺术'派的幼稚的空想由于排斥了道德,甚至常常排斥了激情,必然是毫无结果的。
他明显违背了人类的天性。
以普遍人生的最高原则的名义,我们有权将其斥为异端。
(论彼埃尔·杜邦)这种美善关系相悖看法的背后折射的是诗人那颗矛盾的心灵。
这是个人被强大的社会力量压倒、吞噬后所产生的一种复杂感觉。
要反抗这个社会,他力量不够;要顺应这个社会,他于心不甘。